戰國七雄中,韓國弱到何等程度,區區六個字令聞者落淚

2020-12-08 騰訊網

三家分晉後,中國歷史從春秋進入戰國時代,諸侯數量大幅減少,其中齊、楚、韓、趙、魏、秦、燕七國被後世稱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中,齊、楚、趙、魏、秦、燕六國,至少都有過一時輝煌,都曾是一時最強之國,唯獨韓國僅有一個「勁韓」之稱,卻幾乎一直備受挨打、從未強過,堪稱倒數第一。

既然如此,韓國為何還能夠名列「戰國七雄」?

01

戰國時代,齊、秦、楚三國一直都很強大,燕、趙、魏三國則是部分時段強大,而韓國是一直不強。

魏國是戰國第一霸主,吳起組建的魏武卒,橫行半個時代,直到馬陵之戰中被孫臏、田忌打敗,魏國才淪為二流強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成為抗秦主力,但在趙武靈王之前,趙國只能算是一個二流國家。桂林之戰的爆發,原因就是魏國攻打趙國,並攻破趙國的邯鄲,之後齊國派田忌孫臏圍魏救趙。

燕國存在感一直不強,但卻出現一次輝煌,即在燕昭王時期,樂毅率領燕軍連破齊國七十城,對剩下的兩座齊國城池圍而不攻。簡而言之,燕國差點就滅掉了齊國。

戰國時代,六雄皆有一時風光,但唯獨韓國特別寒酸,幾乎沒有一絲出彩之處,相反出處備受挨打,根本就與「雄」無關。

當然,韓國有過二次「輝煌」,即滅鄭與申不害變法。鄭國是春秋小霸王,戰國之初被韓國滅亡,此後韓國遷都新鄭,這是韓國唯一一次亮眼的勝利。戰國前期,韓國曾有一次申不害(法家)變法,以「術」治國,但也只是暫時的「諸侯不來侵伐」,這區區六個字簡直要令聞者落淚!

02

我們常說,中國的歷史是一部苦難史,而縱觀韓國歷史會發現,韓國也是一部苦難史。不過,在苦難之餘,卻又夾雜一些黑色幽默。

公元前391年,秦伐韓宜陽,取六邑。公元前366年,秦敗韓師、魏師於洛陽。公元前362年,魏敗韓師、趙師於澮。公元前358年,秦敗韓師於西山。公元前341年,韓被魏伐,齊救韓,爆發馬陵之戰。公元前335年,秦伐韓,拔宜陽。公元前317年,秦敗韓師於脩魚,斬首八萬級,虜其將麿、申差於觀澤.......公元前230年,秦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穎川郡,韓亡。

韓國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戰敗的歷史,誰都能欺負的歷史,超級魚腩。

最後慘到何等程度呢?作為關東六國中第一個滅亡的國家,秦始皇只在韓國疆域上設置了一個穎川郡,因為韓國其他地方,都在歷次戰敗中被吞併,只剩下一郡之地了。

不過,韓國不斷戰敗之餘,卻有一絲黑色幽默,即坑強國。戰國前期,魏國是第一強國,為了補償桂陵之戰的損失,就發兵攻打韓國,於是齊魏爆發馬陵之戰,結果孫臏殲滅魏國十萬精銳,魏國從此淪為二流。戰國晚期,韓國將上黨之地送給趙國,導致秦趙爆發長平之戰,趙國從此淪為二流。

03

所謂「雄」,本義指公鳥,逐漸被引申為其他雄性動物、強悍過人的男性,最後升華為英雄、稱雄、雄壯、雄險等。戰國七雄,即為戰國七個強悍的國家。

以韓國歷史來看,很難與「雄」相聯繫,反而與「弱」很契合。既然如此,為何韓國會成為戰國雄主之一?因為韓國雖然弱不禁風,卻有四大優勢。

一,一部春秋史,半部晉國史。後世學者全祖望評春秋五霸時,認為晉國佔了四席,即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春秋時代,晉國不僅是霸主,還引領了時代思想潮流,簡而言之晉國是最先進、最具活力的國家。脫胎於晉國的韓國,政治地位自然遠超一般諸侯國。

二,韓國兵與甲並不弱。《戰國策》記載韓國「精兵二十萬,廝屠十萬。」三家分晉後,韓國繼承了當時最大的鐵礦產地——宜陽鐵山,蘇秦曾說:「韓地方九百餘裡,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史載,當時韓弩最大的射程達到了六百步,可見韓國有兵工廠的身份。

三,韓國地理位置突出。韓國屬於四戰之地,七國中國土最小的一個,東北臨魏國、西瀕秦國、南接楚國,是一個讓人無法忽視的國家。秦國崛起之後,列國聯合抗秦,由於韓國地理位置緣故,聯盟中往往必有韓國一席之地。由於韓國地理位置原因,其他國家反而一直不敢輕易滅掉韓國。

四,韓國存在的時間長。韓國儘管一直屢戰屢敗,但卻存在到了公元前230年,戰國時期其他強國如宋國、越國、中山國等,要麼滅亡、要麼分崩離析,而韓國卻一直存在。在出身晉國、獨特地理位置、兵工廠的身份等加持下,韓國自然要讓人高看一眼。

因此,韓國的戰國七雄身份,靠的不是軍隊戰鬥力,而是綜合各方面因素的綜合實力。

不過,歷史上的強敵環伺之國,要麼極強、要麼極弱,但前者極為罕見,後者極為常見,因為雙拳難敵四手,最終環伺強敵或牽制或攻打之下,只能越來越弱。因此,韓國弱不禁風,並非韓國國君不努力,韓國士兵不敢打,根本原因在於韓國強敵環伺的地理位置。

縱觀戰國最強的五國,除了魏國被列國包圍之外,秦國、趙國、齊國、楚國都偏居一隅,無後防之患,可以集中兵力對付前面的敵人。與之相反的是,韓國需要四處防守,別說侵略他國了,能做到「諸侯不來侵伐」就不錯了,所以後來韓國國君自暴自棄也就可以理解了。

戰國七雄之中,最不容易的是韓國!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等

相關焦點

  • 戰國七雄中韓國最弱,為何能支撐那麼久
    在戰國時期,曾經有7個很強大的國家,它們被人們稱為戰國七雄。韓國正是屬於七雄中的一國。是其中地盤最小,實力最弱的,最不起眼的。即便是這樣,韓國這個小國家能在當時七雄之中有一席之地肯定有些秘訣。韓國始終能堅守國家,建國時間是公元前30年建立,公元230年被秦國滅掉。
  • 魯國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時期,還存在不少其他諸侯國。比如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
  • 韓國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完蛋的?(八卦史記61)
    李大嘴 大嘴讀史以前學歷史的時候,戰國七雄的說法是:秦齊楚燕韓趙魏,記憶的辦法就是反覆誦讀,熟能生巧,一直到脫口而出。現在有了新的記憶法:韓趙魏楚燕齊秦,「喊趙薇出演齊秦」的諧音,不但容易記憶,而且這個順序也是這戰國七雄滅亡的順序。很好的記憶法。
  •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是如何並列七雄的?
    戰國有七雄,分別是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國是戰國時期最頂尖的存在,而其中的韓國爭議頗大,一是因為韓國是第一個被秦國滅國的,二是戰國時期韓國實在是沒有幹什麼事,存在感極低,如果不是列入戰國七雄之一,很少有人能記住這個國家。韓國的實力真的很低麼?韓國為何會被列入戰國七雄之一?
  • 戰國七雄,韓國經歷了什麼,從法治變成術治,滅亡完全是咎由自取
    導語:戰國七雄,韓國與秦國同時變法,為何韓國最後滅亡,到底經歷了什麼,從法制到術治,滅亡完全是咎由自取說起韓國這個國家,大家一定是都不陌生的,此韓國不是朝鮮半島上那個韓國,而是戰國時期從晉國分出來的一個國家。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戰國七雄」時期各國戰神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 戰國七雄,為何秦國可以統一天下?
    在戰國中期,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在各種慘烈的戰爭和紛爭中脫穎而出,被稱為戰國七雄。儘管當時也有宋、衛、中山、魯、費等小國,也有較為特殊的周代。但是說到統一天下,講的是資源,講的是抱負,也只有這七雄能夠擔當。
  • 戰國七雄的都城現在怎麼樣了?燕國的都城是北京,韓國的都城混得最慘
    戰國的時間跨度大約有兩百多年,雖然時間不是很長,但是仍然對後世產生了非常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戰國七雄分別為齊國、楚國、秦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
  • 5張地圖,說說除卻齊楚秦燕趙魏韓外,5個可以成為戰國七雄的國家
    然而到春秋初期,曾經的八百多,卻剩下170多個。再到戰國初期,又只剩下二十多個。在這二十多個國家中,最強大的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個國家,便被我們統稱為戰國七雄。實際上除卻這七個國家,其他國家也不會弱到哪裡去,甚至還有幾個國家都有可能躋身戰國七雄的行列。
  • 戰國七雄實力對比,秦國並非最強為何秦始皇能一統天下?此人功不可沒!
    隨著戰爭和社會的發展,不同國家之間有著非常鮮明的由弱到強、或是由強到弱的變化,所以對於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需要分階段來看。在這期間,秦國可以說是悶聲發大財,經過秦孝公往後三代君王的努力,終於在不斷的合縱連橫中做大到能夠與齊國、楚國對峙的程度,並處於上風,雖然之後曾一度被山東各國聯合群毆,但是秦國在戰國後期的實力已經逐漸體現出來。 伊闕之戰,秦軍一戰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韓魏從此甘心臣服。 鄢郢之戰,秦軍順流而下,八百年的楚軍一戰沒落。
  • 作為戰國七雄之中不起眼的存在,韓國究竟有多浪?答案你想不到!
    秦、齊、楚、燕、趙、魏、韓,戰國七雄之間的合縱連橫、縱橫捭闔,毫無疑問演繹了一段 精彩絕倫的時代。但是在這七雄之中,最沒有存在感的便要數韓國了。如果我們單純只是從歷史課本上了解韓國,那麼這是一個極為容易被忽視掉的國家。但是為什麼偏偏韓國又能夠位列七雄之中呢?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
  • 戰國七雄,各國頂尖名將大比拼
    戰國時期是中國戰將群星閃耀之時,各國名將層出不窮,下面來主觀評價一下各國頂尖名將,一國只能有一人入選哦。燕國地小糧貧,燕昭王一代明君,又遇有一代武神樂毅,將國家安心治理二十年,樂毅也訓練將士二十年,之後把握機會,聯六國滅齊,一戰將其敗之,連下七十餘城,可說將武力炫耀到了極致。 齊國火神田單 有滅齊便有興齊,歷史就是在反覆中不斷前進。
  • 春秋曾經稱霸的越國,到了戰國為何沒有被列為戰國七雄
    反觀北方地區,秦國一直到戰國中期才兼併了巴蜀兩國,使國土面積擴大了一倍;燕國一直到戰國後期才將勢力範圍擴張到遼東一帶;韓趙魏三國曾經是晉國的一部分,三家分晉之後其國土面積和人口也大幅度減少。只有同屬於長江流域的楚國在面積上超過了越國,但是楚國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得到開發,雖然大但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在人口上不見得比越國有優勢,所以從體量上來看越國曾經是戰國時期一等一的大國。這樣的一個國家理應位列戰國七雄之一,或者直接把他和七雄並立成為戰國第8個雄。
  • 戰國七雄都城今天怎麼樣了?有的已消失,有的成一線城市
    然而,隨著諸侯國之間不斷兼併、吞沒,逐漸形成了7個實力最為雄厚的諸侯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他們被稱為「戰國七雄」。 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的都城,分別位於哪裡,今天怎麼樣了? 秦國都城: 秦國是一個老牌的諸侯國,在春秋時期就非常活躍。
  • 春秋戰國時期,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在這些人之中,孔子,又是影響最大的一個,那麼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呢?其次,我們再看看孔子的生平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逝於公元前479年,也就是說,他所處的時代,大致在魯國歷史的中後期,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的中期。這一時期正好是西周倒塌後的二百多年,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也到了非常混亂的,戰爭頻發的時代。
  • 戰國七雄之韓國的歷史,第一個被秦滅亡,竟是如此不堪一擊
    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是第一個被秦滅亡的。韓國從公元前403年韓景侯建立諸侯國到公元前230年韓王安時被秦滅亡,共歷經了11代11個王173年。韓國的先祖韓武子,在春秋時期侍奉的是晉國的國君,封地在韓原(今陝西韓城)。到了晉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89年)時,後代韓厥因戰功被升成了六卿之一,號獻子。晉景公十七年,韓厥相助「趙氏孤兒」趙武重新獲得了趙家原來的封地,韓、趙兩家自此結盟。
  • 春秋戰國20個最強諸侯,除了戰國七雄,還有這些國家
    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到春秋時期大約還有170多個國家。除了戰國七雄,這些國家實力也很強。20徐國夏禹時,伯益因輔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建徐國,贏姓。西周初期,徐國是東夷中最強大國家,在周穆王時期才臣服於周朝。公元前512年,為吳國所滅。
  • 在戰國七雄之中,哪個國家存在時間最長,哪個國家存在時間最短?
    秦楚燕齊趙魏韓,這是戰國時期最強的七個國家,這七個國家在戰國這個大舞臺上,輪番表演了一場又一場精彩絕倫的「大戲」,令後人每每讀到這段歷史,或是拍案叫絕,或是扼腕嘆息,亦或是捧腹大笑。不過,不知道大家注意過這七個國家的存在時間沒,知道哪個國家存在時間最長,哪個國家存在時間最短嗎?
  • 盤點當年戰國七雄的首都,有一個國家的都城還是如今的首都
    在中華的戰國時期,七個國家相互爭奪天下,你方唱罷我方登臺,而在這場曠日持久的鏖戰中,各個國家都有值得說道的地方,不然也不可能在這麼激烈的競爭中堅持幾百年之久,而當時七個國家定都的地方在經過各自皇帝的裝點之後肯定也是相當壯觀的,不過現在幾千年過去了,當時這七個國家的首都現如今都是什麼樣子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