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風險指南》,寫這本書的人如何看待如今這個世界?

2020-12-25 好奇心日報

克裡斯·柯塔納(Chris Kutarna)在接受《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採訪時,說「我們都知道世界在變,但大部分人看世界的視角從來都沒有變過」。

克裡斯·柯塔納是個加拿大人、政治學博士,現在在牛津大學馬丁學院擔任研究員。

2016 年年初,克裡斯·柯塔納(Chris Kutarna)和他的同事伊恩·戈爾丁(Ian Goldin)在一個全球商業領袖聚集的場合做出了兩個預測:首先,英國人會通過投票選擇「脫歐」。其次,唐納·川普將當選為美國總統。伊恩·戈爾丁是南非人,現在是牛津大學馬丁學院教授。之前曾任世界銀行副行長、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顧問等職。

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們說對了。不過,兩人可不是瞎貓碰上了死耗子。

早在 2010 年,克裡斯·柯塔納和伊恩·戈爾丁一起幫助英國勞埃德保險公司做一個風險項目。在這期間,兩人有過很多討論。他們覺得,要理解現實,必須反觀歷史,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為了更深地理解當下,把所有困擾我們的變化和挑戰關聯在一起,讓我們看到更大的模式」,克裡斯·柯塔納對《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說道。

所以,從 2011 年開始,他們就開始合寫一本企圖理解如今這個時代的著作。這本名為《發現的時代: 21 世紀風險指南》(Age of Discovery:Navigating the Risks and Rewards of Our New Renaissance)的書在去年 5 月出版。

來自:亞馬遜

新書中,兩人認為, 21 世紀和 500 年前那場歐洲的文藝復興有諸多相似之處,比如都在地圖、媒體和人類健康、教育和經濟等方面的狀況出現了新的進步。文藝復興和當代,分別由於航海時代和冷戰結束,世界版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全世界的地圖都需要重新繪製;文藝復興產生了古登堡的印刷術,現在則是數字媒體的天下;文藝復興時黑死病漸漸平息,基本沒有戰爭,人類的醫藥、健康和教育等得到發展。現在也是個承平時代,人類各方面狀況幾乎都在提升。

更重要的是,兩個時代都面對著移民和各種不同人的混居。比如文藝復興時的佛羅倫斯, 25% 到 30% 的人口是從世界各地來的外國人,這些人帶來新的觀點和思想,與當地人互相交流,帶來新的血液,促使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學發明產生。而到 2014 年,超過 1400 萬歐盟公民生活在他們出生地之外的歐盟國家。而在全球範圍內,每年約有 1700 萬人口持各種籤證移居他國。

不過,如今這個時代也面臨著資本集中導致的金融風險、貧富差距、極端主義、基礎設施的系統性風險等等。這時,克裡斯·柯塔納和伊恩·戈爾丁覺得,文藝復興所留下的歷史智慧也可幫助我們應對如今這個時代的風險和挑戰。

《發現的時代》剛出版時,反響平平。但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它也一躍成為暢銷書,受到眾多名人、媒體和讀者熱捧,銷量達幾十萬冊,出了日語、韓語、德語和中文等版本,入圍了 2016 年度《金融時報》/麥肯錫最佳商業圖書獎。

伊恩·戈爾丁

「這本書在世界持續分裂和消亡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伊恩和克裡斯將我們帶上了一場壯闊的旅途,並讓我們想起我們人性的共通之處,以及協作、同情和天才的重要性。我們不能彼此隔絕,閉關鎖國,進而生活在恐懼之中。這本書將幫助世人勇敢地擁抱集體智慧的潛能,並確保我們理解過去的教訓,進而實現這個『新文藝復興時期』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各種機遇」,維珍集團創始人理察·布蘭森(Richard Branson)評價道。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費爾普斯(Edmund Phelps)則覺得:「《發現的時代》在左派和右派的淺陋見解和空想秘方之外,呈現了某種耳目一新的變化。本書的願景是,目前的發展浪潮——比如通訊技術和其他領域的科學——正迅速地為整個世界噴湧而出的創造力提供著機遇。而本書的洞察在於,若公民不行動,國家也不組織起來利用這些可能性,它們將在很大程度上被埋沒。」

普利茲獲獎者、《世界是平的》作者託馬斯·弗裡德曼(Thomas L. Friedman)還在《紐約時報》一篇名為的文章提到,文藝復興時期也有川普這樣的人物。《另一個發現的時代》()

「米開朗琪羅和馬基雅維利所在的佛羅倫斯,曾遭遇過一場驚人的大範圍權力篡奪。那時義大利費拉拉城有一位中層修士,吉羅拉莫·薩沃納羅拉(1452—1498),此人剛開始默默無聞,後來在 15 世紀 90 年代一躍至聲名鵲起。他在布道中批判那些錯誤的政策和領導人的道德腐敗,使大批在經濟或精神上感到被社會拋棄的佛羅倫斯人為之著迷。他和他積極的支持者們,儘管只是一小撮人,卻掃蕩了美第奇家族的基業,並控制了佛羅倫斯城的議會」,弗裡德曼引述《發現的時代》一書的內容寫道。

克裡斯·柯塔納

不過,兩人也在書中指出自己只關注了歐洲特定時期的經驗,希望其他作者反觀不同文明的歷史時期,進而對現在提出更多的洞見。比如 15 — 16 世紀毗鄰歐洲東部門戶的奧斯曼帝國,已經是遠超馬基雅維利之任何描述的世界性複雜國家; 12 世紀時,中國的首都開封已是百萬人口規模的大都市。雕版印刷術已經開始大規模生產廉價到普通家庭能購買的書籍,這比古登堡早 300 年等等。

克裡斯·柯塔納寫作這本書時,正在牛津大學攻讀他的政治學博士,同時在寫博士論文。由於兩邊的內容差別巨大,使他常常處於分裂狀態。進入學院之前,克裡斯·柯塔納在諮詢公司和投資公司等任職,在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美國和中國等都生活過。

2006 年到 2009 年,他一直住在北京,學會了一口流利的中文,還有個中文名字叫柯睿思。這段經歷讓他對中國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使其博士論文關注的是中國中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多樣化。而且,他籌劃的下一本書也是關於全球的中產階級。

4 月 26 日,《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在上海徐匯區東安路上的一間辦公室見到了克裡斯·柯塔納。他身著深藍色 T-shirt 、黑色褲子,和我們談起了他的第一本書《發現的時代》和其個人經歷、觀點。

「這是一個發現的時代,我們有自由的選擇。努力往好的方向還是不好的方向,我們可以做這個決定。每個讀者有機會也有責任做好選擇。我們面對當下,自己選擇勇氣、希望還是害怕」,克裡斯·柯塔納對《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說道。

Q=《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

C=克裡斯·柯塔納(Chris Kutarna)

「影響我們所有國家公民生活最大的問題都是全球問題,多國問題。」

Q:從出版到現在有什麼感受嗎?整個寫作和出版過程中有什麼印象深刻或者有意思的故事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嗎?

C:關於內容方面,我感覺去年發生的事情真正顯示出這本書對我們當下是何等有幫助和有益處。為了更深地理解當下,把所有困擾我們的變化和挑戰關聯在一起,讓我們看到更大的模式。差不多一年前,我做了兩個預言。第一,英國最終會公投,選擇脫歐。第二,川普將會當選美國總統。

我為什麼要這麼想?因為通過這本書,我是針對社會上的一些壓力。 500 年前,歐洲第一次文藝復興,社會上也有很多壓力。因為那麼大的變化,那麼快。幾家歡喜幾家愁,差距越來越大,我們社會出了很多問題。那個時候就是現在這種反應,面對傳統領導和傳統方向的反應。一年前,我們就說我們會遇到同樣的反應。一年前的那個反應在哪兒?脫歐的可能性,川普的可能性就很明顯。我個人是很感謝這本書給了我一副眼鏡,因為很準。至少從出版到現在,很準的一個 guidebook。

個人來說,因為我不是前幾年讀了我的博士嗎?博士生活是什麼?(做一直打字和喝水交替動作)一個人幾年,在圖書館裡或者咖啡館裡,看書,寫論文。十萬詞一個論文,都是一個人,我看不到時間,非常孤獨的一個過程。

突然這個書出版,我的預言是對的。誰都想採訪你, BBC 、 CBC 、 NBC ……我特別害怕,尤其是因為前幾年我都是很安靜地一個人在做自己的工作,突然我發現誰都想跟我聊天,給我提問題。我還記得我第一次上 BBC ,就是 Live TV ,下午幾點,非常有壓力。但這也是必要的,在書出版後,必須分享自己的見解,換一下自己的生活習慣,變成一個外向的人,幫助別人理解。

英國脫歐,來自:維基百科

Q:書籍出版後,先是英國脫歐,後是川普當選了美國總統。這兩個預言都實現了,你對這兩件事發生有什麼感覺?有什麼看法?

對書的數量有好處。有一點自信了。其實我們都想要自信,因為那麼多變化。世界變得那麼快,我會擔心我們自己的工作、未來、家庭和國家。很多東西因為變化的速度而擔心,我也一樣。我能看到一個更大的模式,給我一個自信感,我覺得特別重要。

因為面對這個時代,我們必須是主動的,被動的並不是選擇。如果被動地讓這些變化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我們自己不變,那我們一切很快就過去了。我的工作,我的思維,我的生活方式都很快過時了。我們都知道世界在變,但大部分人看世界的視角從來都沒有變過。這肯定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多一點自信感,能幫我主動地參與當下的一切,參與當下必須做的變化。

Q:這兩個事本身呢?

我個人認為,脫歐是不好的選擇。為什麼呢?不是因為歐盟有多好,也不止是英國,而是影響我們所有國家公民生活最大的問題都是全球問題,多國問題。比如氣候、金融危機,恐怖分子,網絡安全,新的技術人工智慧什麼的,這些都是跨國的問題。那我們必須為了面對這些問題,想出好的解決辦法,必須合作。那脫歐恰好是走上了相反的方向,走向了錯誤的道路。

為什麼要脫歐?是因為我們怕,是要更強地控制移民政策或者貿易政策。其實,控制不了。現在沒那麼簡單,我們也不能撤銷已然發生的變化。川普,我看不起他。我看不起他對女人的很多看法和行為,我認為是不尊重女人。(尊重女人)對我們所有人都很重要。這和他的政策沒關係。我也看不起他面對這些問題的概念。他說我會幫助你們「讓美國再次強大」。

但是美國面對最重要的問題都是這些跨國問題,美國不能單獨面對任何一個問題,也不能對抗這些變化。而且他不尊重歷史、學問和文化等等。因為那麼多變化,什麼都變,我們需要一個穩定。人類有一些很穩定的價值觀,就是美德。如果我們要面對很多衝擊,我覺得我們必須要這些能幫助我們的美德,比如尊重,人權,穩定。川普沒有這些美德。所以我覺得,如果我是美國人,我肯定不會投票支持他。

美國總統川普,來自:維基百科

「我們都是自己的編輯,都在編輯自己的生活,但和其他編輯(共同)的想法越來越少。」

Q:為什麼取這個書名《發現的時代》(Age of Discovery)?有什麼含義?

因為它最能代表當下。兩個方面,因為 discovery 有好,有機會,也有危險、危機。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會發現什麼。所以我覺得,現在看未來,能看到很多的希望和可能性,真的有可能見到第二次文藝復興。知識、技術、科學的發展,人工智慧,人類基因改造,量子物理學,納米技術,經濟方面,健康方面,教育方面,這是全人類最好的時代。在中國也能看得到,往好的方向變化。

但是,脫歐、川普、反全球化、恐怖分子、人工智慧也有它的危險。所以,我覺得害怕還是勇氣其實都有道理。這是一個發現的時代,我們有自由的選擇。努力往好的方向還是不好的方向,我們可以做這個決定。每個讀者有機會也有責任做好選擇。我們面對當下,自己選擇勇氣、希望還是害怕。

Q:這本書的副標題為「應對新文藝復興的風險及回報」(Navigating the Risks and Rewards of Our New Renaissance),你們認為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第二次文藝復興,為什麼?我們今天和文藝復興事情有什麼相同和不同?能不能舉些例子?

為什麼看歷史?因為我覺得很多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走,感覺不安全和迷惑。我就想能不能從歷史汲取智慧。那找歷史哪個時代?第一次文藝復興,我覺得它有三個特點和現在是相同的。

第一,我們繪製新的地圖。 500 年前,哥倫布、麥哲倫、鄭和,從一個平面的世界變成圓的世界。以前沒有美洲,美洲進入了我們的視野,發現地球比我們想像的大四倍。近二三十年,因為冷戰結束、改革開放、WTO ,我們從政治和經濟完全劃了世界地圖,把世界上的資源進行全球調配。

第二, 500 年前和現在是新的媒體。 500 年前在英國是印刷出版承擔了這個角色,發表和信息的經濟完全有了變化,讓它從貴到便宜,然後也是發展得很快。如果你是 1450 年出生的,那你長大的時候,很有可能一本書都沒見過。但對你的孩子來說,是完全普遍的,很快改變了信息、經濟和我們的習慣。當然現在就數位化,網際網路,社交媒體了,一樣是更快更寬。新媒體的影響有很多方面是一樣的。新的地圖新的媒體。

1544 年的世界地圖,來自·:維基百科

人類的狀況,經濟方面的,健康和教育,突然得到新的進步。那時候也是,現在也是。這三個條件同時發生是上次的文藝復興,所以我覺得,也是這次的文藝復興。你看歷史,很少有這種地圖、媒體和人類狀況有共同的變化。

當然,我覺得文藝復興應該在每個文明內的歷史內有跟現在相同的時代,應該有中國的文藝復興,印度的文藝復興,一樣地激活我們的智慧。那個任務,我覺得還是留給更了解中國歷史或印度歷史的人來做,我負擔不了這個責任。現在是全球時代,我們應該要學好全球歷史。這是西方歷史,是最後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我分享給大家。其他部分比我更有知識的人,我希望他們來做。其實文藝復興也是全球的歷史,很多歐洲的文藝復興實際上也是從中國、印度、伊斯蘭世界來到歐洲。如果沒有從中國來的紙,我們也不會在德國有印刷出版。

Q:這本書被稱為 「21 世紀的風險指南」。你認為今天這個時代最大的風險是什麼?又該如何解決?能不能舉些例子?

首先,技術方面,我們現在都認為新技術就是趨勢,其實不是,它們都是電子檢測。比如 AI ,大部分人面對 AI 很被動,等待技術來改變我們的生活,態度完全是錯的。我們要主動地來影響趨勢,對我們生活有好的影響。我們都以為那些研究者,他們會決定我們將來的技術方向。可是他們有很多選擇,價值觀的選擇在這些技術上,比如機器人會佔領所有中產階層的工作機會嗎?這不是個趨勢,這是個選擇。我們要不要做到那樣的機器人。現在要不要做這個決定。我們也要參與這個決定。

第二,新的媒體。那時候也是,現在也是,會把我們連接在一起,也會把我們分開。所以,分開方面可以看日常生活。上地鐵,都在看自己的手機,上網。我們還是現實的人,旁邊的人會影響到我們。還有就是 500 年前,印刷術出現之前,在歐洲,所有的信息都在拉丁語裡面。新的技術出現以後,好處是信息越來越多,壞處是開始分不同的語言。用什麼語言出版,那個信息就留在那個語言裡面,開始有英文,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的書。

21 世紀的世界地圖,來自:維基百科

現在不只是信息方面,網際網路 50% 所有的網站都是英文。雖然中文網民是最多的,十幾億,但網站只有 2% 是中文。我們也會分(裂),比如新聞和觀點。你看現在在美國很明顯,這邊的人和那邊的人已經沒辦法溝通。因為你知道的現實和我知道的現實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們這兒氣候變化是很重要的全球問題,你們那兒覺得這是假新聞,那我們怎麼能一起共同面對問題?比如我們這兒知道,這二三十年工資都沒有什麼變化,是因為中國把這些工作拿走了。你們那兒知道,其實是技術變化,(比如)機器人比較大的影響。而且中國現在是十幾億的消費市場,對我們未來經濟影響很大。

溝通不了,我們現在有辦法選擇我歡迎(偏好)的信息。我們都是自己的編輯,都在編輯自己的生活,但和其他編輯(共同)的想法越來越少。這是個巨大的問題。

Q:不同群體間怎麼溝通?你有些想法嗎?

還是回到歷史的智慧,因為他們是面對相同的問題。達文西、米開朗基羅這些有名的藝術家面對這些問題,覺得我們要找個能吸引大家的故事。你看我們自己的歷史,古代希臘、羅馬,我們站在 1550 年左右,那個時候是西方文明最成功的時代,他們的秘訣是什麼?美德。社會上的美德,政治上的美德都是非常清楚的,有著公民的方法。美德是發展社會的技術,我們要把這些美德發揚重生。在我們寫的東西,畫的畫裡面,代表這些美德。

500 年以後,我們還是對第一次文藝復興有完美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那些最有天才的人都是同意在這個任務上。發明、畫畫、雕塑,他們都是共同的故事在裡面的。所有的人都在這個共同價值上努力。我沒說簡單,但我覺得這個智慧是很好的。剛才你問我對川普有什麼感覺,他是個最差的領導人。因為他不會把這些美德弄得更強,而是把它變得更弱。

Q:我們回到最開始,這本書怎麼來的?為什麼會寫?我看資料說是在 2010 年,你和伊恩·戈爾丁為勞埃德保險公司合作做一個風險項目,然後有了很多討論。然後 2011 年開始寫這本書。寫了整整 5 年,非常長,為什麼?

因為我同時在讀我的博士,我很辛苦的。花一兩個月寫論文的一章,再花一兩個月寫這本書的一章。也許我膽子太大,同時寫兩本書是有點難。我堅持在做,因為我覺得不只是大問題,我們還可以從歷史中學到很多對我們現實有幫助的東西,所以我是堅持在做。

達文西的作品《維特魯威人》,來自:維基百科

500 年前,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發現,你只有去哪兒才能參與我們的創造力工作。在哪兒去哪兒是最重要的問題。佛羅倫斯那時在歐洲是最特別的地方。其他城市有才有錢,但大部分藝術家都是去佛羅倫斯。現在也需要這樣的想法。因為現在流行說,在哪兒不重要。其實很多關鍵信息是在博客或者視頻上看不到的,沒有人會上傳。怎麼這樣做?怎麼最好?是經驗。為什麼在矽谷開公司,尤其是技術方面,可以開這麼快?因為去哪兒能學會只有住在那兒的人知道的智慧。我應該和誰談,誰有資本,誰對這個感興趣。我碰見什麼問題,應該怎麼解決。這些知識沒有人寫在網上,都是經驗。

500 年前,如果你是藝術家,你必須去佛羅倫斯。現在也是,我們要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找到自己的佛羅倫斯。包括學術,所以我去牛津,在那兒你會學會怎麼出版你的書,怎麼和這麼有名的經濟學家合作。你去那兒,能學到很多機會和竅門。竅門不在網上,在人身上。怎麼在這個時代發展成功有自己的機會。

Q:現在有很多個佛羅倫斯。

對,要按照領域。如果你還不知道自己的愛好興趣,那要找個大城市。因為很多資源資本知識都會集中在大城市,真的值得你來上海幾年。在大城市抓住當下敘事的機會。或者倫敦,紐約。如果有機會,在大城市過段時間,會有一個很好的教育方式。

佛羅倫斯,來自:維基百科

「我的論文是關於中國中產階層的價值觀,意識形態的豐富性、多樣化。」

Q:第一次來中國的時候是什麼感覺?

C:我 06 年到 09 年左右一直住北京,差不多三年半的時間住中國。前幾年我在牛津讀我的博士,後來我發現這兒其實變化很大,所以我並不覺得我完全理解當下的中國。三四年前的我還蠻理解的。

如果用一個詞,我會說豐富。你知道,我是做政治的,政治價值觀什麼的。我加拿大人,其實在加拿大做這樣的研究,大部分人的價值觀都相同的,大的價值觀。我覺得從思維來講,其實中國社會豐富多了。

為什麼呢?從意識形態方面,你們不只是馬克思主義,也有進口的資本主義,有梁啓超那種的自由主義,也有毛澤東思想,習近平思想,儒家思想,什麼的。我覺得在中國,尤其是這個年代,生活還是特別有意思,因為自己要選。我到底怎麼看世界?我的價值觀是什麼?因為不同的傳統,特別豐富。古代的和當下的,活在一起。當然其他吸引人,更好了解中國的方面也吸引我。消費習慣方面,比如發展那麼快。文化、語言,我都特別感興趣。我個人對思維是最感興趣的。

Q:你的博士論文和書有聯繫嗎?不然會很分裂。

C:完全兩邊,不然也不會那麼辛苦。我的論文是關於中國中產階層的價值觀,意識形態的豐富性,多樣化。

Q:有什麼發現?

C:尤其在國外,我們很多時候會談到中國的中產階級。我們用這個詞的時候,像黑盒子一樣,大部分人都是這樣。我個人住北京的時候,我知道這個看法太簡單了,所以我打開了這個盒子,這個盒子裡的人很不同。我想仔細地從政治角度了解中間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我的研究很好玩,像玩撲克一樣。我有 65 張卡,每一張卡上寫一句話,關於一種政治價值觀。有些比較敏感,我會要求你分這些卡,同意不同意。如果同意,是非常同意還是一般同意,慢慢會把這些分得很細。我做了兩三次,用一些統計學的方式。看你分這些卡的模式和其他人差不多一個模式,跟那些是非常不一樣。

最後發現四個很不同的群體。一個是比較靠自由主義,一個是比較靠社會主義,一個是我對這些政治都不感興趣,都不相信,一個共產黨主義者。非常好玩,我會拿一句話,比如 5 年前計劃生育、獨生子女那張卡想法是最不同的,現在已經改革了。有些是最同意的,有些是最不同意的。

Q:哪種人最多?

C:最多是靠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具體我要說明,是有中國特色的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其實代表,發展那麼快的社會,歷史那麼豐富,外邊那麼多的影響,肯定有基本價值觀的多樣化。

中國的中產階級的城市分布,來自:麥肯錫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習慣、興趣就是抓住錢,或者抓住技術。」

Q:最近思考比較多的問題是什麼?

有一點剛才我說的,因為我們面對的問題是全球問題。如果我們要學會歷史的智慧,我們應該學全球的歷史,西方文明是一部分,很重要。我們很多現代社會和生活就是從這兒出來的。中國智慧一樣重要。

我擔心,人類一個永遠的問題是,不同的文明好像不太知道怎麼溝通。如果你是西方人,你對中國不太有這樣想法,我能從中國歷史學會什麼。其實有很多可以學的,比如穩定性是這個文明很大的知識。實現一個穩定的社會。相反,也是一樣,因為有一些競爭的態度。西方文明有很深的智慧,中國也要學。我們不要害怕學另一個文明的智慧。所以,這是 21 世紀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我們面對全球,越來越需要合作。你的問題,也是我的問題。

Q:文明的衝突最近好像很多人擔心,包括宗教極端主義。

我們總會害怕我們不懂的事情,宗教在中國也比較敏感。在這樣一個時代,宗教有好有壞。好是在我們面對衝擊的時候,讓我們互相支持。在我的世界裡,發生什麼事故,我們有互相支持的美德。這是宗教好的事情。宗教也可以變成分人的技術,我們是我們,他們是他們。因為我們是基督教的,他們是伊斯蘭教的。因為人還是人,這是一個非常容易的方式來吸引人支持我。所以川普會說,恐怖分子就是伊斯蘭教。把這個問題用很寬的(方式解釋),所有的宗教都是恐怖分子。文明的意思是歡迎不同人的概念。反正,宗教是人類的一部分,太多歷史,是很多文明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不能取消宗教。有時候生活還是複雜的。

「911」事件,來自:維基百科

Q:下一本書會寫什麼?

我很感興趣全球的中產階級。中產階級是群什麼樣的人?有著什麼樣的想法思想?我想具體地把一些例子拉出來,中國,印度,非洲,美洲,歐洲,每個洲對中產階級現在生活狀況,想法,希望。

Q:你覺得年輕人在這個發現的時代可以做些什麼?扮演什麼角色?有沒有一些建議?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習慣、興趣就是抓住錢,或者抓住技術。我覺得,為我們將來有更好的機會,你要耐心一點,不要追求那個錢。太多年輕人,特別天才,但跑到投行或者技術行業。

但我覺得,你把知識的基礎弄得更寬一些,未來會更好。比如你花一點時間,跑到另外一個國家,跑到非洲去。如果有機會,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機會。不用擔心馬上賺錢,馬上出名什麼的。為自己多投資機會、經驗,我覺得這是年輕的時候最寶貴的資源,越豐富越好。那麼多現實的壓力,有沒有這個機會。如果你一生都是比較窄的基礎,就像建樓,你把樓建得多麼高(需要地基)。年輕時候要把它弄寬(深),就可以一直建很高。

Q:一般來說,什麼會喚起你的好奇心?

有三種知識,我知道的,我不知道的,還有我不知道我知不知道。所以我對最後一種最好奇。我經常旅行,為了碰見從來沒想到,某個領域的知識。至少我要知道我不知道的是什麼,我要知道所有我不知道的領域。當然你不能什麼都知道,也許我可以多知道有什麼不同的領域。這也是比較文藝復興的概念。因為我們要 Renaissance man , Renaissance woman ,比如達文西,他對藝術很好奇,也對工程好奇,不同的科學都感興趣。我覺得,不同的領域我也要有一點點了解。比如我要了解量子力學。那樣第一,我生活更豐富。第二,將來在不同領域有不同機會的點。所以我想給自己更豐富的機會看到這些點。

Q:為什麼中文名字叫柯睿思?有沒有什麼特殊含義?怎麼來的?

第一次來中國的時候是 06 年,我是幫朋友做一些顧問,那時候他們開了公司,必須要有一個名片,有個中文名字。我的朋友給我設計的。我覺得好玩。柯睿思,問題是好難寫。 Oh,my god! 睿智的睿。我加拿大人,覺得大山比我聰明多了,大山很好寫。

題圖為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來自:維基百科

相關焦點

  • 從更大的視角看世界,這裡有21世紀最好的100本書(下)
    近日英國《衛報》評選出了21世紀的一百本最佳書籍,題材涵括了愛情、社會、偵探、科學、科幻等,總有一本適合你。鑑於篇幅太長,我們分兩部分編譯出來,這是第二部分。相關閱讀:從更大的視角看世界,這裡有21世紀最好的100本書(上)50、《羚羊與秧雞》作者:Margaret Atwood(瑪格麗特·阿特伍德),2003年這是這位布克獎得主反烏託邦的《瘋狂的亞當》三部曲的第一部。
  • 21世紀年度圖書(2017)之入圍圖書30本
    如今,它經常被稱為「經濟民族主義」,本書將民族主義的商業政治學和18世紀的全球化,與商業社會的理論和政治的經濟限制的啟蒙思想聯繫在了一起。進而總結出人類社會興衰的決定性因素,並對現代社會個人和國家的關係、現代國家的危機和風險等問題展開論述,還特別關注中國這一獨特而古老、如今又正在崛起的文明,以其獨特的解釋系統來為中國的發展潛力和方向提供了寶貴意見。
  • 30年前的日本人,如何構想21世紀的汽車?
    儘管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臺以21世紀為著眼點的產品似乎有點「不合時宜」,但在當時,TRI-X的確展示了那個年代日產人對未來的美好創想。 按照日產的想法,「安全」與「環境」是21世紀的兩大課題。在保留日產車型原本該有的駕駛樂趣、舒適性、設計美感的基礎上,去探究這兩個課題,便是TRI-X的意義所在。
  • 《21世紀資本論》的觀點、評價與貢獻
    那麼,這本《21世紀資本論》是如何看待資本的呢? 一、 《21世紀資本論》的主要觀點 這本書的主題是資本主義歷史上長期存在的財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皮凱蒂十幾年來一直研究不平等問題。他及其合作者通過整理收入退稅和財產稅的數據來獲得收入和財產的微觀數據。以往關於收入和財產分配的數據通常來自抽樣調查,而這種結果會低估不平等的程度。
  • 每個人都有自卑感,如何走出自卑?這本書給你答案
    由此就會產生自卑感,所以自卑它不是可有可無的,每個人都有,既然每個人都有自卑感,這個時候阿德勒就進一步指出了:有自卑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問題的關鍵不是有沒有,而是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卑,從而走出自卑,實現超越。這正像這本書的名字寫的那樣,叫《自卑與超越》,自卑感是個人從平凡走向卓越的原動力。
  • 看完這7本書,更加理性的看這個世界
    因此在這本書的一個沉思中,大師就先開始質疑感官真實性的問題,他問自己如何證明自己不是在做夢,他一開始找了自己的感官作為證據,「我現在能感覺到自己坐在火爐旁,手裡拿著一本書」,但是「睡覺時我們不是同樣覺得自己感知到的東西是真實的嗎」,因此顯然感官經驗並不能作為證據,最後他找到了一個終極證據。你猜是什麼?
  • 美國人的21世紀生存戰略
    那麼,這個東西,都只是生活的八卦,而非必需品。 這也是人們需要忽略一些東西的理由。 人生是複雜和短暫的,我們活得都忙不過來了,除了愛看熱鬧的天性外,我們的眼界沒有超越我們生活的圈子。 我在讀《世界是平的》(第二版)的時候,也是這樣抱著看熱鬧的心態,託馬斯弗裡德曼先生告訴我們,世界是平的。然後,聽周圍的人討論:到底世界是平的,還是不平的。
  • 這本書,指出了無產階級所剩不多的出路
    21世紀的21大問題,21條世界的真相與相應的忠告。赫拉利將目前關係到人類共同命運的重大問題,一一捋清楚後擺給每個讀到這本書的人,引導每個人去思考和討論。顯然,赫拉利是跟霍金和馬斯克站在一邊的人,時刻保持著對人工智慧的警惕。儘管很多議題都沒有給出清晰的解決方案,但指出了哪些方案絕對不可行。
  • 如何寫砸一本小說,這裡也有一份指南
    市面上寫作的指導書琳琅滿目,我們習慣性地從正面接收從如何寫,該寫些什麼等等,是否想過以逆向的思維去看待寫作呢?在這裡推薦一本以逆向思維的寫作指南《如何寫砸一本小說》,而本書與其他同類寫作書的不同之處在於,作者告訴我們的不是常識中的寫作規則,而是在研究數百本未出版小說後的觀察結果。
  • 中科院編纂出版《21世紀100個交叉科學難題》
    郭傳傑首先介紹了《21世紀100個交叉科學難題》的出版背景,他說,幾年前我們國家的一批科學家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和組織下,對21世紀重大科學問題進行了論證性思考,在1998年出版了一本書叫《21世紀100個科學難題》,隨後很多科學家提出,我們要面臨的遠遠不止這些科學難題,還會有更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會更多地出現在交叉學科、跨學科的交匯點上。
  • 書籍帶來慰藉和力量:21世紀年度好書(2019)終極書單
    在這個特殊時期,相信書籍可以為我們帶來慰藉,帶來力量,帶來啟示。21世紀經濟報導、21世紀經濟研究院自2016年發起「21世紀年度好書」評選,到今年已是第四屆。如今,10本2019年出版的好書已經從入圍書單中脫穎而出。這些圖書不僅思想性、可讀性強,而且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 中國企業如何走向世界?寧諾最牛研究生寫了本書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梁建偉通訊員 徐瓊還記得寧波諾丁漢大學最牛研究生——管理千億美元資產的銀行家Joseph Healy(約瑟夫·希利)嗎,如今他已經從寧波諾丁漢大學畢業,近日還出了一本新書《中國企業走向世界—他們能成功嗎?》
  • 馬克·扎克伯格力推書單,23本書你讀過了幾本?
    他大約每兩周推薦一本書,如今他推薦的書單已經多達23本了。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他推薦的書單。1.《創新公司》《創新公司》這本書專為那些想要帶領員工將公司發展到新高度的經理而準備的。這本手冊還適用於那些追求獨創性的人。
  • 21世紀的科技巨變,是時候開始認真考慮我們的未來了
    21世紀已經過去了20年。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們如何看待科技給21世紀的人們帶來的巨變?我們又如何想像量子科技將帶來的顛覆性創新和應用?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20世紀是現代世界的起點,人類開始嚴肅認真地考慮未來。那麼,我們又將如何描述21世紀?1被智慧型手機統治的世界2007年1月9日,或許是過去二十年最值得紀念的一個日子。這一天賈伯斯拿出了iPhone,從此蘋果智慧型手機把計算機和手機融為一體。
  • 胡泳|21世紀的科技巨變,是時候開始認真考慮我們的未來了
    21世紀已經過去了20年。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們如何看待科技給21世紀的人們帶來的巨變?我們又如何想像量子科技將帶來的顛覆性創新和應用?圖片來自medium.com導讀21世紀的前20年,科技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開始認真地考慮未來。
  • 196本書裡的整個世界
    原標題:196本書裡的整個世界這份書單上沒有書名號,只有國家和地區名。開書單的女人野心很大,她想閱讀全世界。英國女作家安·摩根相信,書櫃很八卦。它不光能透露一個人的閱讀志趣,還能說出你是個啥樣的人。幾年前的某一天,摩根就跟自己的書櫃深度交流了一下。
  • 世界讀書日推薦給科技創業者的六本書,一個月內可以讀完
    管理的未來 (2007)加裡 哈默這是一本對我的管理思想影響很大的書。在讀到此書前,我還陷入在商學院教育的困惑中,因為經典管理學從未講清楚過如何管理和員工的關係,如何看待未來,如何發動學習,如何激活創新,怎樣讓人文主義精神煥發企業的活力。
  • 美國如何培養「21世紀技能」
    其實,美國聯邦教育部在2007年就制定了《21世紀技能框架》(以下簡稱《框架》),提出了21世紀美國教育應培養的核心素養和技能,這也是美國在全球「核心素養」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思考和實踐。《框架》將21世紀人們應具備的基本技能整合起來,繪製了學習者的學習設計和培養技能藍圖。
  • 《科學家的筆記本》出版 帶你見證科學家們如何改變這個世界
    □半島記者 孟秀麗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了由英國科普作家傑克·查洛納撰寫的《科學家的筆記本》,通過28個在科學技術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主題、300多項發明創造、理論、著作,200餘幅產品圖片、結構模型、設計圖紙、筆記手稿、專利證書和古代版畫,展現從距今200萬年的能人時代至21
  • 這9本書,帶你從不同層次了解世界
    如果你對這個世界真的感興趣,肯定也會想要了解它的歷史。今天給讀友們推薦的這9本書,都是世界史方面的經典之作。帶你打開一條通往世界史的路徑。一、中國史入門本書看點:◎一本集中國發展史、重大歷史事件及名人簡介為一身的優秀歷史讀物◎在這套書中,作者選擇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據史籍材料,加以組織和剪裁,用現代語言寫出來,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