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當我從川端康成的《雪國》看到這樣一句話,才明白該怎麼寫

2020-12-13 文史撰家

「一隻壯碩的黑色秋田狗在那裡的一塊踏腳石上,久久地添著熱水」-《雪國》。在這部現當代日本名著裡,類似的意境充滿在小說裡,給人一種雋永的美感。但這樣的美感又是由一個什麼樣的作家完成的呢?一時成迷

莫言:當我從川端康成的《雪國》看到這樣一句話,才明白作品應該怎麼寫。

很多時候,作品傳遞的高尚,並非從作家身上貼切地體現出來,就像很多人崇拜川端康成,崇拜太宰治一樣,但更多的是他的作品教會了他人如何鑑賞另一種美,隱藏在高大上裡的高尚。作品竟然可以這麼寫,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曾一度為川端康成的《雪國》「站臺」叫好。

他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中,偶爾山野裡的燈火映照在姑娘的臉上, 她的眼睛同燈光重疊的那一瞬間,就像在夕陽的餘暉裡飛舞的螢火蟲,妖豔而美麗,連山巒都明亮起來。

他希望能和千代在一起,成年後他瘋狂地陷入了愛情,因為缺愛,千代只說了一句;「有空來我家玩哦!」他便當真,熱烈追求下去,殊不知對方完全不知所以,就這樣失戀了。再後來他去伊豆,小說《伊豆的舞女》也以此寫作。認識了一個也叫千代的女孩,但身份嫻熟,千代對他說,你是一個好人,從此又與愛情擦肩而過。

這就是川端康成,他幾乎是在死亡中度過了成年前的人生,出生後父親死亡,兩歲時得了肺結核的母親離世,四歲時姐姐死去,幾年後奶奶離世,十四歲時爺爺去世,就這樣川端康成終於孤獨到老。

大雪紛飛,山谷白曠,這是我入眼的第一個畫面,列車緩緩噴吐白煙駛入,鏡頭往右上挪動,天空飛過幾隻鳥兒,聲音好像什麼也沒有聽到,但是明明列車在馳騁著,鳥兒在飛翔著,雪在噗噗的落著。這就是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腦海中不停的閃現的場景,這樣的地方一定是會有的吧,希望自己有天能夠去尋覓這樣的一個地方,在這裡吶喊。

畫面是美麗的,但是故事卻似乎是悲涼的,通篇白色的畫面,愛情這點彩色在這個純白的背景裡,似乎被淹沒了去,好像一個虛幻的希望,人是非常無奈的存在。島村和駒子的生活有些類似,似乎都是很無聊的存在,但是為了對方的愛而艱難地存活著,等待對方的愛,將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對方的身上。

川端康成與大多數日本作家還不盡相同,三島由紀夫和芥川龍之介、太宰治都是後天的孤寂,而川端康成來自天生,所以他相較於前三者,僅僅一次就自殺「成功」。在追求美學的變態中,川端康成一生痛苦,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完全沒有令他感動,在一次飲盡威士忌後,口含煤氣管離開了。

日本作家對愛情的描寫多是非常純粹的,島村和駒子的愛也好,《挪威的森林》裡渡邊和直子的愛也好,都是非常純粹的,對對方都是非常深入的愛,但是又不限於身體,對我們來說有些意外,但是對於大膽的日本作家來講也許這也是愛的一種能力。那麼,這位日本文學界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川端康成,他的作品又是一個怎樣的情懷呢?

《雪國》這本書看完後總給人一種類似於難忘的感覺,這一則簡單的小故事,簡簡單單兩個小時就能夠通讀,歸總來說是一種徒勞,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情都在體現著一種終將化為烏有的感覺。島村作為故事的主線,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探看雪國的一切,從時間和空間上俯視,島村是悲觀的,但是對於生活在那樣一個環境的人來說,任誰也難以活潑起來。

但是駒子相對於島村,卻有著一股完全不同,偏偏為生活的徒勞而反抗的倔強,可愛之感躍然紙上。她對於最真的愛是一股非常大的承載,島村的靈魂也許無法招架,島村的愛也許並不是生活裡的簡單快樂,煲湯做飯的滾燙生活,而是列車上難以觸及的虛幻場景,是難以觸摸的一片樹葉,一陣風,帶著他在幻想的太空飛舞。

在我們的印象中,日本是一個生活節奏很慢的國家,慢的信息須由駕著馬車的郵夫送達,愛情談得慢得能持續一個世紀,在《伊豆的舞女》和《雪國》中,愛情被慢鏡頭特寫,慢得像流星由蝸牛推動。女主人的思緒不得不被黑夜淹沒,再吐出來。

當時的生活節奏實在是慢,所以這樣的生活態度也能夠得以存在,走在路上,坐在車上總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幻想世界。但是倘若在當今的快餐社會,怕是很少會有這樣的機會去幻想,對世間的態度必然會壓抑生命本能的選擇,人終有一死,那麼做一切便都是徒勞的嗎?

也許川端康成在寫這部作品的時候內心也在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所以他把這問題的兩面派做成了島村和駒子兩個人物,以他們的想法碰撞來得到最終的答案,但是生命固然終有一結束,也應該有其轟轟烈烈的一場美麗,人最重要的東西便是靈魂,靈魂的美麗遠遠勝於相貌的美。

川端康成後來回憶說自己寫文章時深深切入到了小說中駒子的深處,而對於島村確實寫得很淺。我認為他是更注重靈魂的,作品裡只有有了靈魂,才算是有了和讀者交心的媒介。

在現在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讀這樣一本慢節奏的書,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啟發呢?我在讀完這本書時是在深夜,當時我放下書,走到樓梯的拐角處坐在臺階上思考這個世界,每個人對別人的愛都不相同,我們怎麼能夠區分人心的意念是不是純潔的呢,當情侶剛剛開始談戀愛時的感情是最純潔的,過了那個階段就可能會開始變得懶散,最純潔的意象從此就很難再顯現,人們到這個時候就會回憶起當時的如夢如幻,感嘆唏噓。

然而我們常人的一切對於「可憐」的川端康成都是無比奢侈的,他被稱為「殯儀館先生」。自小接二連三面對最親近的人離去,而且孤獨之神永久性鎖定了他,在青春期時,他更加茫然無措,在島國的壓抑很快讓他讀遍了抑鬱派日本作家。在川端康成的天性裡生根發芽,演化成日本最憂鬱的靈魂之一。

到了二戰時期,由日本很多文學家組成了文學保國會,目的是寫文章吹捧日本。川端表現出了異常的厭惡情緒,因而由東京跑到鎌倉開始了養雞、養狗、摘抄《源氏物語》並嘗試創作《雪國》。69歲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日本首位獲獎者,這讓日本文壇轟動一時,而且官方也不明所以地進入了喧囂狀態。

在我國很多年輕讀者以讀《人間失格》而「沾沾自喜」,認為是逼格升高和社交的需要,而不讀川端康成,因為他比太宰治更加壓抑。《雪國》太過優美的畫面其實是純度極高的「幻象」,是高度抑鬱的孤獨靈魂的「葬花地」。更是川端康成祭奠獨立人格的根據地,因其高度的文學修養,表現清秀靈魂的深度,1968年他在印度詩人泰戈爾首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的四十年多來,又一次為亞洲人成功虜獲該獎。

同一年代人,中國作家老舍也成了諾獎的「明星」,出於東亞文壇的「甦醒者」,老舍因故「讓出」。川端康成成為日本文學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在此之前的三島被三次提名都未能如願。而川端康成無心插柳柳成蔭,並且還反感這種突然加身的榮譽。

從此一群群記者和訪客來家中拜訪,家裡被層層包圍,水洩不通,他自身也是陷入矛盾。一方面光宗耀祖,一方面又討厭這種榮譽的「夾擊」。村上春樹說;他不是為別人活著,沒人能真正理解他。而他自己說:榮譽和地位是一個障礙,我希望在所有榮譽中擺脫出來獲得自由。但他沒有,在媒體和喧囂中4年後自殺。

中國作家魔幻作家莫言說過;當我從川端康成的《雪國》裡讀到「一隻壯碩的黑色秋田狗在那裡的一塊踏腳石上,久久地添著熱水」這樣一個句子時,我明白了什麼是小說,知道了應該寫什麼,也知道了應該怎麼寫。就如同暗夜中的燈塔,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

在外界川端康成的作品儘管出名,但他人很難懂得,很難跳進他心裡,除了借鑑他高明的文筆外,只能把他的人生當中謎語來猜。不過,此時的他獲得了他心中的解脫和自由。

相關焦點

  • 川端康成去世前的慘狀:口含煤氣管,躺在棉被上,臉頰憋得通紅
    諸如《伊豆的舞女》、《雪國》、《千隻鶴》、《古都》、《父母的心》、《花未眠》等等。1969年,10月。在日本的川端康成聽到了一個好消息,自己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斬獲諾貝爾文學獎。
  • 1968年川端康成獲諾貝爾獎,4年後卻吸煤氣自殺,死前不留遺書
    提起諾貝爾文學獎,很多人想到的都是中國作家莫言。但是在他之前,亞洲已經有4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中就有今天我們要講的主人公——川端康成。他憑藉著《雪國》《千隻鶴》《古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獲獎4年後就吸煤氣自殺,最讓人驚奇的是,他死之前卻沒有留下遺書。川端康成為何在獲得巨大成就後自殺,為何又沒留下遺書?
  • 逝者丨川端康成逝世47周年:冷豔文士的陰柔與哀愁
    「川端康成小說中的一句話,如同暗夜中的燈塔,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從那以後到50歲的現在,我再也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愛。」 最終,川端康成沒能跳出日本傳統文化中對「死」的解讀,也就是從死中喚起對生的感覺,以自殺保持一種美的形態,一種「滅亡之美」,這恰恰對應了川端康成非常喜歡的一句話:「再沒有比死更高的藝術了,死就是生」。
  • 不去北海道,去川端康成的雪國
    你不由得被其平凡外表下不平凡的底氣所吸引,一直聽下去,然後被打動。(後來得知這是一句經典句子,頓時有種得意感:)東京一個已婚男子,被潔淨而深情的藝妓所吸引,一次次前往雪國,卻又不能給予承諾。女子徒勞地愛著他,等待、渴望、掙扎,一個年輕女子的愛被川端康成空靈輕盈的筆觸描繪得淡然而真切,字裡行間透出一種日本式的憂傷與悲哀氛圍,文字本身則美得像一首敘事詩。
  • 川端康成-雪國
    川端康成在《雪國》中表現出的虛無與《源氏物語》中的物哀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物哀的第一層是對人的感動。尤其是男女戀情的哀感。這在《雪國》的創作動機中表現了出來,川端康成曾說過:「《伊豆的舞女》也罷,《雪國》也罷,我都是抱著對愛情表示感謝的心情寫就,這種表現,在《伊豆的舞女》中純樸地表現了出來,在《雪國》中則稍微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現。」
  • 莫言:被諾獎「捧殺」7年,他把「忍」字寫了10000遍
    看到莫言的文章後,覺得「小夥寫得不錯」,就給了他破格參加考試的機會。天上掉餡餅了,還是肥肉餡的,滋滋冒油。莫言接住了,死死攥在手裡,說什麼也不肯撒。徐懷中曾說:「到軍藝文學系深造,就是插下一根筷子,也能長成一片樹林。」
  • 為什麼說讀懂了川端康成的《雪國》,就懂了日本文學中的物哀?
    引言:《雪國》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最為著名的作品,因風格極度唯美空靈,往往被看作是「虛無主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川端康成當年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於瑞典文學院做的演講中就提到過:有的評論家說我的作品是虛無的,不過這不等於西方說的虛無主義;我覺得這在「心靈」上,根本是不同的。事實上,《雪國》的「虛無」是傳承至日本文化中的「物哀」,當然禪宗思想的影響亦不可忽視。
  • 馬家輝:莫言小說《酒國》讓我感到性興奮
    核心提示:莫言長篇小說《酒國》,讓我最有強烈感覺的就是這一本了。我看這個小說的時候,好多地方讓我一邊看一邊笑,因為太荒唐了,也太好玩了,有點像馮小剛拍的那種城市喜劇一樣,甚至有時候感覺性興奮。
  • 來看毛丹青筆下的日本,還有莫言和北海道狐狸
    剛上市的《自由北海道》是該系列第六本,將讀者帶到那片「白色大地」——聽著「しんしんと」的落雪,點一份高倉健常點的壽司,品嘗妹尾河童最愛的醃籮卜,然後走一段夢幻的雪國之路……
  • 莫言:文學寫作要「盯著人寫」
    做客上海華東師大 開講「杏壇高議」第一講前天,作家莫言在華東師範大學作題為《寫什麼、怎麼寫》的演講,該演講也是華東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主辦的「杏壇高議」的第一講。演講結束後,莫言受聘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
  • 莫言否認寫「重慶讚美詩」:我的本意是諷刺唱紅打黑
    莫言說自己和君特·格拉斯這樣一位和政府對著幹的作家不同,也比不上他,「我敬佩他和其他有表述能力的作家投身公共辯論,但我沒有這種能力。坦率地說,我害怕在人面前亮相。」曾為前途讓妻子打胎《蛙》出版於2009年,時隔4年,這部莫言最近的一部長篇小說德文版才在德國翻譯出版。對於這部以中國計劃生育為主題的小說,德國媒體予以廣泛關注,並給出了較高的評價。《法蘭克福匯報》書評說莫言的這本書「不僅改變了他的自我畫像,也改變了人們對中國社會內部情況的認識」。
  • 央視主持人追問"你幸福嗎" 莫言回答:我不知道
    莫言本人日前接受央視採訪,透露了自己獲獎後的心情,同時也回憶了童年的種種苦難和幾十年的創作經歷。  在被董倩追問「你幸福嗎」時,莫言乾脆地回答說「我不知道,我從來不考慮這個問題」。  這是因為,在他看來,「幸福」就是什麼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體健康,精神沒有什麼壓力。  「我現在壓力很大,憂慮重重,能幸福麼?」莫言說,「我要說不幸福,那也太裝了吧。
  • 雞湯博主發莫言名人名言 莫言三連闢謠:我也想知道是誰寫的
    最近,微博簡介為「媒體人」的博主,發了一條所謂作家莫言的名句,還特意艾特了莫言本人。 目前,該微博轉發量超過5萬。 對此,莫言本人又親自闢謠:都寫得挺好,沒有必要署我名字。 「莫言曾說過×××」。
  • 八省聯考專欄‖日本名人專題介紹——川端康成
    早期多以下層女性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寫她們的純潔和不幸。後期一些作品寫了近親之間、甚至老人的變態情愛心理,手法純熟,渾然天成。成名作小說《伊豆的舞女》(1926)描寫一個高中生「我」和流浪藝人的感傷及不幸生活。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千隻鶴》、《古都》以及《睡美人》 等。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亦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日本作家。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殺身亡。
  • 莫言寫五言詩助力抗疫,自得諾貝爾獎以來,這是他很感人的一首詩
    直到昨日看到網上發起的助力抗疫徵文活動,筆者才明白咱們還有另一種方式貢獻自己微小的力量。或許這些文字一線醫護人員不能及時看到,但它們卻能給疫情下的普通人帶來鼓勵。筆者在準備寫詩時,發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原來諾貝爾獎得主莫言前幾日也寫了一首五言詩助力抗疫。
  •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你怎麼看?
    我在走廊遇見展臺上的《晚熟的人》,於是站在那裡看了一個小時,大概看了兩個短篇。又過了時日,才決定把它買回來讀完。莫言出新作,當然引人注目。這是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出版的第一部新書吧,雖然好幾個短篇都是以前寫的。當年第一次讀莫言,其實就是讀的短篇小說,包括《透明的紅蘿蔔》《金髮嬰兒》《球狀閃電》等。
  • 莫言:處女作就是話劇劇本 小說家寫話劇是本行
    知名作家莫言一直是個話劇迷,8月31日至9月25日,他的首部大劇場話劇《我們的荊軻》將在首都劇場上演。近日,該劇召開了發布會,本應作為主角現身的莫言,因人在國外未能出現,而是讓導演任鳴朗讀了他特意寄來的一封書信:「小說家寫話劇,應該是本色行當。每一部優秀的小說裡,其實都包藏著一部話劇。它們的終極目的,都是塑造出典型人物,這樣的人物是所有人,也是我們自己。」
  •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莫言說大器晚成,到底哪一種才是人生贏家?
    莫言總說,他是一個專門講故事的人,講好故事,從故事裡能看出什麼,講深刻的故事,是「職業講故事人」的操守,但看過莫言的書以後,不得不佩服,他的確是一位特別會講故事的人。在第二個同名小故事裡的主人公蔣二說過一句話:「有的人,小時膽小,後來膽越來越大,有的人,少時膽大,長大後膽越來越小,這就是早熟和晩熟的區別。
  • 莫言成功參軍惹眾怒,全村無一人送行,莫言:我永遠是高密的兒子
    我國作家莫言就講過「自己是晚熟的人」,莫言自從獲得諾貝爾獎後首次發布了自己新作《晚熟的人》,在裡面就講了自己是個「晚熟的人」,這種高度總結從年輕時候參軍上就能體現,而且是全村無一人送行,但哪怕這樣莫言還是堅持的說道「我永遠是高密的兒子」,不過這裡面卻另有原因。
  • 莫言的強項就是他的故事——專訪莫言小說瑞典語譯者陳安娜
    意思是說,無論你怎麼做,人家都會說你不對很多中國作家寫過中國農村生活,但他們實際上是城市人,文化大革命下鄉後他們就寫他們看到的一些事情,是從外面看,但莫言是從裡面看,他本人也是農民,所以他能描寫這些人的心理,不光是他們做的事,他們心裡的東西他能寫出來。 「他寫的人物不是那麼簡單,不是一個人很好或很壞,而是又好又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