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亞熱帶風
藏語「熱索」的含義是山腳下的村莊。吉隆鎮熱索村位於中尼邊境,距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85公裡。印度洋的暖溼氣流沿山谷一路吹來,給吉隆溝帶來溫暖和溼潤,位於溝谷前端的熱索自然得到更多的偏愛。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造就了這裡特殊的亞熱帶風光和獨有的民俗風情。諸多歷史故事在這裡演繹,也有太多發展的希望在這裡升騰。
從吉隆鎮出發,翻過橫亙在吉隆藏布溝谷中的姆拉山,沿峽谷東側陡峭的山坡和懸崖一路曲折盤旋向下,穿過江村珠峰核心保護區,就進入了熱索村地界。從吉隆鎮到熱索村25公裡的路程,海拔從2800米降到了1800米。這裡的峽谷明顯變窄,兩側山峰更顯陡峭險峻,山崖上飛瀑跌宕,山谷中濤聲隆,雲霧升騰,山路邊毛竹叢生,古樹參天藤蘿纏繞。西藏長葉松、喜馬拉雅雲杉、紅豆杉等珍稀樹木隨處可見,高大的杜鵑樹點綴其中。每年3~5月份,一團團火紅的杜鵑花掛滿枝頭,把滿世界的青山碧水裝扮得更加靚麗迷人。
隨著海拔的下降,氣候越來越溼潤炎熱,植被越來越繁茂,野生動物也越來越多。經常能看到成群的長尾葉猴在叢林中攀爬跳躍,有時甚至能看到狼或金錢豹在公路上驚慌奔跑。一路在動植物王國中穿行,不僅能欣賞美景,也能滿足那種回歸大自然的渴望。熱索村背依大山,坐北朝南,東、北、西三面都是壁立幹仞、直插雲霄的高山懸崖。村西的吉隆藏布和村東的東林藏布在村南交匯後,一路浪花翻滾,流入尼泊爾境內。河床上,一塊塊或大或小的卵石光潤如玉,色彩斑斕。這裡年四季溫暖溼潤,山崖上、溝谷裡長滿了亞熱帶植物,一叢叢棕櫚伸展著寬大的葉片,株株高大的霸王鞭(仙人掌科植物)長成了巨樹,五彩繽紛、形態各異的野花爭奇鬥豔。
村民們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於兩河交匯的三角平壩上靠北面山崖建起了一排二層藏式民居,二樓住人,一樓開了幾間門市,茶館、飯店、小商店,一應俱全。商店裡既有中國製造的日常用品,也有尼泊爾產的小商品。這裡的村民除了從事小規模的農牧業,還經常和尼泊爾方面開展小額民間貿易。雙方邊民不僅在邊貿上互有來往,也有相互通婚的現象,衣著服飾和飲食習慣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由於氣候溫暖溼潤,村民們皮膚比較細膩,長得也很俊俏,年輕姑娘們喜歡穿顏色鮮豔的紗質長裙,大多數人一年四季穿拖鞋,天涼的時候也只是多了雙襪子。
時常看到年長的婦女們坐在自家的門庭前,用古老的自製工具悠然地紡紗織布。在這裡可以品嘗尼泊爾風格的味道純正的咖喱拌飯,呷幾口尼泊爾產的瓶裝啤酒,感受那種中尼融合的特殊的風俗民情。村南河對岸就是尼泊爾,依然是群山疊嶂,崖壁危立、滿谷蒼翠。河對岸殘存的掩體工事赫然聳立,灰黑色的石牆雜草叢生。歷史上,這裡曾經發生過3次廓爾喀人入侵西藏的戰爭,清政府曾派遣大將福康安統帥由多民族戰士組成的反擊部隊,從這裡把侵略者趕回了老家,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維護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歷史揮散了戰火硝煙,歲月淹沒了廝殺吶喊,只有那些空洞洞的射擊孔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過去,期盼著和平與發展。
這裡的邊境是以河道中心為界,村南兩河交匯處的河畔上,矗立著我國的第48號界碑。東林藏布上,間距不過50米的三座橋梁橫跨兩岸,橋下波浪滾滾濤聲如雷。靠上遊的是一座鋼索木質吊橋,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現在已經廢棄,殘存的鋼索和黑色的木方在河谷上空隨風飄搖;中間是一座鋼索鐵橋板鐵護網的鋼鐵吊橋,是現在兩岸邊民往來的主要通道;下遊是正在建設中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公路橋,是中尼兩國開展進出口貿易的重要交通樞紐。三座橋梁代表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成為中尼友好往來的重要見證。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區正在集中各方面力量,努力把吉隆熱索口岸建設成我國通向南亞地區最大的陸路通商口岸。現在,連接318國道和吉隆縣城的通縣油路正在施工,吉隆口岸公路已經立項,我國援建的沙拉公路即將竣工,可直接通向加德滿都,一條通商口岸的綠色通道即將全線貫通,口岸貿易區、功能區建設全面啟動,幹年吉隆已經邁進了一個開放發展的春天。熱索,這個位于吉隆開發開放最前沿的小山村,將以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作用,以它特殊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引起世人更多的關注和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