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也是奮力開啟「建設壯美廣西 共圓復興夢想」新徵程的第一年。70年春華秋實,70年奮鬥輝煌,新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站在繼往開來的歷史起點,八桂兒女不忘初心再出發,牢記使命勇擔當,同其他全國各族兒女一道,齊心協力,努力奮鬥,開啟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徵程。南國早報今起推出「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精彩廣西人物故事」系列專題報導,講述八桂大地的奮鬥者、建設者、親歷者的故事,記錄70年發展歷程中的「廣西故事」,彰顯八桂兒女永不懈怠、開拓前進的時代精神。
資深外事翻譯、自治區外事辦東協處調研員容向前(中)。
他發起制定公共場所英文標識的廣西地方標準,讓「起洋名」有據可依;他曾為廣西多位黨政領導人擔任口譯翻譯,廣西重要涉外活動現場不乏他的身影;他是自治區外事辦翻譯室主要組建者,也是廣西高校翻譯碩士專業的校外導師,東博會16年,他見證了廣西口譯力量的成長……他就是資深外事翻譯、自治區外事辦東協處調研員容向前。他說,從業30多年來,自己最深刻的感受是,廣西不斷開放合作和迅速發展。
第一次上場他被整蒙了
2005年以前,自治區外事辦沒有專職的外事翻譯,外事活動要用翻譯時,只有外事幹部自己上。那時社會上普遍認為,學過外語就能當翻譯,畢業於廈門大學外文系英語專業的容向前也深信不疑,但結果卻沒想到,他頭一次上場就被現實虐了一通。
1987年冬天,容向前剛參加工作不久,就接到了任務——在宴席上,為來訪廣西的日本熊本縣代表團做口語翻譯。
當時,廣西的對外交流合作,以經過香港的轉口貿易及通過國際友好城市渠道引進援助為主。早在1982年,熊本縣就和南寧結成了廣西第一個國際友好城市。
來訪的熊本團有幾十個人,宴請時,一桌設一個翻譯。由於日語翻譯不夠用,容向前的第二外語是日語,被「趕鴨子上架」。他祖籍廣東,並不熟悉本地口音和日式英語的口音,鬧了一些笑話。
在翻譯過程中,他一會兒說英語,一會兒說日語。日方代表簡單的一句「威啊福鹿木庫馬摸多」(即we are from kumamoto,我們來自熊本),日式英語的發音也讓他感到茫然。他讓日方把致辭用英文寫下來,可對方只會說,並不知道怎麼寫。如今想起這些,容向前笑著說:「一場宴會下來,我整個人都是蒙的,唯一的收穫是,大家交流起來指手劃腳,比主桌還熱鬧。」
2018年,東博會主會場南寧會展中心,東博會圖文雙語審核工作小組在查錯糾錯。前排右一為容向前。
還有一次,非洲某國總統乘坐飛機經過南寧,向機場發送致自治區領導的口信。當時該國首都剛與南寧締結友好城市,機場錄音交給外辦,需要外辦翻譯轉錄成文字上報。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飛機上的收音環境差,錄音中夾帶噪聲多。錄音中有一個單詞,容向前和幾名同事反覆聽了很多次,也聽不出來是什麼意思,最後依靠經驗豐富的前輩才得以順利完成任務。
親歷桂越鐵路恢復通車
作為一名「老外事」,容向前經歷豐富:他在中國駐加拿大總領事館任職副領事期間見證了香港回歸;先後兩次參加搜尋貓兒山二戰飛機殘骸;東博會初期,他陪同自治區領導赴外地推介盛會;在上海世博會掛職期間,見證了世博會展示中國城鎮化模式……其中,讓他記憶深刻的是見證桂越鐵路恢復通車,這是廣西對外開放合作的一個重要節點。
那是中越關係正常化後的1996年,桂越鐵路恢復通車,憑祥-同登(鐵路)口岸同時恢復開放,雙方分別舉行通車儀式,互派80人代表團參加對方活動,時任中國鐵道部副部長國林、外交部副部長唐家璇等出席了中方儀式。容向前作為廣西外事辦工作組的成員,參與現場禮賓引導,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2010年6月,容向前在上海世博會運營指揮中心禮賓指揮席值班。
「現場為領導做越語翻譯的都是廣西人。」容向前說,這次經歷讓他長了不少見識,以往他見過的火車軌道都是兩條鐵軌,通車現場卻是3條軌道。中國制式列車使用3條軌道裡的最外面兩條,是1.4米多寬的標準軌道,而越南制式列車使用裡面的兩條,軌道間距比較窄,被稱為「米軌」。
當時恢復通車,廣西的列車可以開到越南同登車站,到站後通關換乘,人下車繼續往前走,貨卻比較麻煩,需卸載下來再換車重裝。在他看來,這還不算完全的互聯互通,但已經向前邁了一大步,「此前公路口岸恢復通行,貨物進出全靠肩扛手提,負載不了多少東西。火車一通,貿易和人員往來自然會增長,這就是開放」。
他說,在通車現場,人們的心情都很激動,因為大家都清楚,火車一通行,意味著廣西對外開放合作翻開了新篇章。
口譯不再依賴外援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西大量引進文學和社科文獻,翻譯力量集中在出版社和工科類科研院所,對口語翻譯要求不高。而且,廣西也很少有全國性的大型會展活動,本土高級會議口譯人才處於零儲備狀態。
早期的東博會上,就暴露了廣西翻譯力量不足的短板。一次會見上,來自廣西教育機構的老師充當翻譯,嘉賓介紹廣西是有色金屬之鄉,以及有哪些有色金屬種類。前一段翻譯還能勉強應付,嘉賓見他反應慢,特意截短語句,逐個介紹錳、錫、鋁等有色金屬,結果翻譯由「電量不足」變成「死機」。
當時,外交部和外辦只能為國家和自治區主要領導人提供翻譯,自治區其他領導外事活動以及重大涉外會議的翻譯只能向外交部等借人。東博會頭兩年,大量翻譯人員從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借調而來。展會和展位方面的翻譯,則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老師帶著學生前來支援,他們多次服務廣交會,有豐富的會展翻譯經驗。
向外求援的經歷,讓大家意識到培養和使用本地高級翻譯人才的迫切。2005年,自治區外事辦翻譯室應運而生。幾乎與此同時,廣西高校也在加強口譯人才的培養和輸送。
「第一屆東博會,可以說翻譯都是靠借的,到現在不用靠外援,我們自己的大學就可以承擔東博會的口譯任務。另外,外事辦和博覽局都組建了翻譯室,外事辦可翻譯的語種已經超過20個,廣西的翻譯力量不斷增強。」容向前介紹,目前,廣西有7所高校可以授予翻譯碩士學位,翻譯學科建設已經完成,隊伍的總體水平不斷提高,「我們的小語種翻譯在業界做到了最強,這不是指人多,而是最高規格的東協語種翻譯在廣西」。
編輯 | 劉冬妮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