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開戰」會怎樣?你輸在現在,孩子輸在未來

2020-09-12 沉默心理工作室



父母和孩子開戰,結果怎麼樣呢?

2019年2月21日,是湖南郴州當地學校開學的日子,而8歲的曉強卻住進了醫院。醫生檢查發現,孩子的頭部、背部、臀部等全身多處軟組織挫傷,左脛腓骨開放性骨折,左下肢肌肉、肌腱神經斷裂,孩子的身體、耳廓到處都有青紫傷痕,推測可能是受到過相關的責罰導致的。醫院一名醫護人員告訴記者,「孩子腿部肌肉裂開了一個大口子,至少需要半個月才能恢復,然後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拄拐養傷。」

曉強說,當天,因為沒寫完寒假作業,晚上回家後父親就讓他罰跪。這時奶奶過來勸阻,父親憤怒之下拿出了菜刀,在與奶奶爭奪和拉扯中,不僅劃傷了奶奶的手,也砍傷了自己。父親和八歲兒子的戰爭,差點出了人命。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

寒假期間,一名初中男孩,到了睡覺時間,依然抱著手機,孩子爸爸脾氣上來了,衝過去搶下手機,大聲命令孩子馬上去睡覺,結果孩子穿上衣服打開門跑出去,一夜未歸。

一位大二女生寒假期間,不收拾自己的房間,衣服亂扔,她媽媽衝著孩子大喊大叫,並且還摔了東西,這位女生買了機票,提前返校了。

在父母看來,父母不能接受的孩子的不良表現實在是太多了:有不肯學練琴的,有不肯做作業的,不能按時睡覺的,不能好好吃飯的……青春期的孩子似乎成了難管的刺頭,你叫他做什麼,他偏不做什麼。我的一個來訪者,初三女孩小敏說,爸媽說的最多的就是寫作業,一聽到這三個字就頭疼,尤其是爸媽說話時的態度不好,聲調高而且難聽,讓她很受不了,當時的想法就是和父母對著幹,好像不這麼做就不配做一個人似的。

青春期的孩子火氣大,真是發起火來連自己都害怕,青春期的父母也跟著孩子一起發火,雙方在情緒化的狀態下,很容易開戰,誰都不服誰,這樣做的結果是:你輸了現在,而孩子輸在未來。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父母們百思不得其解

父母們可能不知道,孩子最在意的是父母話聲調的高低、以及說話時的語氣和態度。我的兒子曾經和我聊過,兒子告訴我說:「媽媽你說話的聲音一定要低,小聲說,慢慢說,這樣我就能心平氣和地聽你說話了。」

科學家研究發現,男孩大腦中,用於連接兩個半球的胼胝體比女孩的薄一些,所以男孩的聽力要比女孩差一些,對噪音的耐受力也更低。

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的,他們就像小動物時刻警惕著,只要父母說話的語氣和態度裡面,有不耐煩、煩躁或者憤怒,孩子就可以聽出來,他們的心理過程是這樣的:我媽爸怎麼是這樣的態度,他們肯定又對我不滿意,我無論怎麼做他們都不滿意,我是一個很糟糕很差勁的孩子,我好生氣我的樣子,我好討厭這樣的我自己。接下來,孩子心中的煩躁和憤怒就被點燃了,於是說出來的話和做的事就如同受了傷的小動物一樣,情緒失控,行為失控。

所以,父母對孩子說話的聲音要低,要和善,不能反覆嘮叨。可能有些父母會說:憑什麼,我小時候我就是被我爸媽打大罵大的,父母不都是這樣嗎?隨著社會大發展和時代的不同,由於物質需求已經不處在第一位了,現在的孩子有更多的精神需求,所以比父母那一代人更有自尊,就更在意是否被尊重,更需要自己的父母尊重自己。

很多時候,父母常常居高臨下,父母和孩子之間缺少一些必要的平等,對孩子有過度管控的現象,這也是孩子很反感的。

一位六年級的女生說:「我媽盯得我很牢,一點偏差都不允許,動不動就生氣,一副歇斯底裡的樣子。我有過幾次想殺了她的念頭。」

一位初二的男生說:「我爸從沒肯定過我,一副居高臨下的樣子,好的時候,他說我可以更好,差的時候就說我好沒用。還總是拿我和好的同學比,拿我和妹妹比,看不到我已盡力。久之,我也很沒自信,老懷疑自己,累了就索性放棄算了,你厲害就厲害去吧。」

我諮詢過很多厭學的個案,這些厭學的孩子,幾乎都有一位過度管控的父母。

他們真正的厭學,常常不是純粹討厭學習,而是討厭和怨恨父母。他們只因為拿「厭學」來作對,是因為他忍受了多年後,終於明白,這是父母最在乎的事,因此也是最要他們命的武器。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

因為:你曾經拿什麼來壓我,我就拿什麼來反抗。你說學習,我就不學。

父母輸在現在,而孩子會輸掉未來,我們必須要客觀地看到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父母和孩子開戰,沒有贏家。



一位心理諮詢師總結說:我發現很多中學生厭學的背後,往往有一位對孩子嚴厲、且焦慮的媽媽,或者是武斷、脾氣暴躁的、自以為什麼都懂,什麼都對的爸爸。

有時候,表面上看起來是孩子被老師批評了一下、成績退步了一些,導致了孩子厭學,或者輟學,而實質上是來自於父母施加給孩子的壓抑、委曲、憤怒和自卑等負面情緒的爆發。

我諮詢過的青少年輟學的案例中,無一例外的,父母都和孩子開戰過,結果就是孩子用輟學的方式贏了父母。

有這樣一部分孩子,可能會被我們忽視掉,那就是聽話懂事的孩子,這也是開戰的犧牲品,在這一場戰役中父母贏了,孩子輸了。今年年初諮詢過這樣一位高二的男孩,他很怕他爸爸,他爸爸說什麼都不敢反抗。看起來很美好,實際上暗藏危機。這位男孩在學校裡是被同學欺負的,他說同桌常常會嘲諷他,有時還會動手動腳,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他都忍了,我很詫異,問他:「為什麼不會回去?」他回答說:「我不敢,我害怕他不理我,也害怕被報復。」

陪孩子寫作業,幾乎成為所有父母的噩夢。有一位家長分享了如下的一段經歷,我想分享給夥伴們,這位媽媽是這樣講述的:

曾幾何時,我為陪孩子寫作業的事,弄得自己身心俱疲。從兒子小學一年級開始,一直到四年級,我一直奮鬥在陪他寫作業的路上,一點也不敢鬆懈。我陪得兢兢業業,孩子卻越來越拖沓,越來越不自覺。那段時間裡,我心中無比焦躁,每當看到兒子寫作業磨磨蹭蹭、東漏西錯,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開個小差,一會兒要上廁所,氣就不打一處來。那真是一段雞飛狗跳的日子。我的脾氣越來越暴,脆弱的小心臟漸漸地感覺無力承受了。更要命的是,兒子已經對我的河東獅吼免疫,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

這樣陪作業的結果,無數次讓我心灰意冷。只是每每想要放棄時,心裡又總有一種不敢面對的失控感,讓我焦慮到不盯著他寫字就無法安心。想到今後他還有那麼長的漫漫學習路,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能夠支撐下來?這種筋疲力盡的感覺,常常讓我心生絕望。聽老師說:父母可以不陪孩子寫作業,我心存疑惑:這怎麼可能呢?我在兒子旁邊如此賣力地盯著,他都那樣了,我如果不看著,那還不把天都給翻了?怎麼能做到不管呢?但我轉念一想,反正已經這樣了,放手一試也無妨,結果再壞也壞不到哪裡去。還是保重身體要緊吧,不能把自己的健康和老命搭進去。

於是,從兒子五年級開始,我下定了決定不再盯著管著他了,孩子愛怎麼學,學成啥樣,那是他自己的事。

我開始每天晚飯後出去健身,回來洗個熱水澡,舒舒服服地聽著音樂,第一次睡了個實在的好覺,那種感覺真是久違了。自己心情舒暢了,身體也開始變好了,每天精神飽滿。家裡再也沒有了原先那種劍拔弩張的的氣氛,空氣中開始瀰漫著輕鬆和諧歡樂的味道。

一段時間過去了,兒子的學習成績居然不降反升了。看來,以前是我想多了,是我太不信任自己的兒子了。老師說,孩子的適應力是非常強的,我終於信了。孩子的自覺不是盯出來的,你越盯,孩子的依賴性反而變得越強,自然就表現得越不自覺了。

這個意外發現之後,我改換了一種思路:相信孩子,鼓勵孩子。

我對兒子說:兒呀,原來你的學習根本就不需要我來操心的,看來是為娘的平日錯看你了!兒子說:「那可不,你一管我就害怕寫作業了,擔心這樣那樣都會被你罵,沒辦法集中注意力。現在,我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做作業的速度也就快了。」

自從不陪兒子寫作業後,我的時間多了起來,終於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了。雙方心情都放鬆了,親子關係也變得母慈子孝了。在這個學期裡,兒子的學習成績開始穩步上升,到了期末,居然有兩門功課拿到了「優」。現在我再也不用陪兒子寫作業了,那種感覺真是爽啊!

回想起過去的幾年,發現許多焦慮是我自己造成的。為什麼會一直盯著孩子寫作業,因為我對孩子不放心不信任。這種不放心,不僅僅體現在學習上,也會反應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上,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要親自看著管著。這就相當於給兒子貼上了一個「不自覺」「不獨立」的標籤,久而久之,孩子就發展成為我所暗示的那樣了。還是老師說的對,孩子的問題出在父母身上。


從這位家長分享的案例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父母多學習,保持自己的情緒穩定,避免和孩子開戰,信任孩子,孩子的事情交給孩子,給孩子應有的尊重和平等,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和諧了,一切都變得美好起來。

允許孩子贏父母,孩子贏在當下,也同時贏了未來!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沉默心理工作室!

相關焦點

  • 父母和孩子玩遊戲,總讓孩子贏,會讓孩子在外面輸不起?
    有兒子後,她和兒子一起玩耍時,也和她的父親一樣,不會讓著兒子,她說著和她父親同樣的話「和孩子玩,不能讓著他,要不他以後在外面輸不起!」後來,她的兒子也越來越不喜歡和她玩耍……她很困惑地問我這是為什麼?她的兒子才三歲,為什麼就不喜歡和她玩了?我問她:「你還記得你小時候,你父親總是贏你,你是什麼感受嗎?
  • 孩子有贏的智慧,更要有輸的勇氣,父母應教育孩子「學會輸」
    孩子從呱呱墜地起,父母身上就擔負起了教育子女的重任,而父母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有一個光明美好的未來,讓孩子走向成功。但是人生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想讓孩子有贏的智慧,就首先讓孩子有輸的勇氣,父母應該教育孩子輸得起。
  • 一輸就發脾氣的孩子不是「輸不起」!
    聽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孩子每次一玩遊戲輸了,就會覺得自己不對,心情沮喪,有時還會為此鬧脾氣,甚至還會哭得沒完沒了。都不知道該怎樣讓輸不起的他去正確認識失敗,但又怕他沒了好勝心,這個度好難拿捏!仔細想想,我們大人也是贏了才開心,輸了自然也會有一點失落不是麼?!因為在乎,所以在意,人之常情。所以,輸了後大哭也沒什麼大不了,因為小孩子還不會情緒管理,更加不懂掩飾,自然會用更加直接激烈的方式表現出來。
  • 父母最大的「贏」,是要教會孩子「輸得起」
    能考上北京大學的,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算得上是人中龍鳳,本應有著繁花似錦的未來。 可就這樣一位優秀的學生,因為掛掉了一門考試,便賠上了整個人生,原因無他,輸不起而已。 人生是一個迂迴前進的場,在不斷打怪升級的一路上,沒有誰會永遠贏,絆個腳、跌個跤倒是常事。所以,越早給孩子上這一課,就相當于越早給孩子打造一副軟蝟甲,幫助他面對未來的各種風浪。 而如何上這一課,首先考驗的,是父母如何去拿捏成敗的輕重。 有的爹媽,比較急躁。
  • 孩子,我為什麼會願意你「輸」
    經歷了漫長的假期和居家學習,重新回到校園,有些孩子難免會感覺壓力大、不習慣,自己「跟不上」。事實上,喜歡贏是孩子的天性,無可厚非。但孩子輸不起的心態,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卻是來源於父母。孩子對待輸贏的態度,其實都藏在父母的勝負心裡。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你真的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在中國家長群體中很盛行的說法,由此也引發了街頭巷尾各種學前班、興趣班、神童課、小天才培訓等等的大行其道。
  • 孩子一輸就哭怎麼辦?父母學會「共情教育」,別讓孩子「輸不起」
    王女士的兒子就是典型的「輸不起」的孩子。他沒有意識到在這場比賽裡自己可能會輸,所以孩子在看到比賽結果的時候,才會如此難以接受。所以當孩子面臨失敗的時候,他沒有足夠的經驗去用積極的情緒應對失敗這一件事情,甚至會否認自己失敗的事實,以此維護自己內心中的「信仰高牆」——「我永遠不會輸」。
  • 孩子 希望你「輸」在「起跑點」
    每對父母都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於是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給他們補習並找各種才藝,深怕少學了一樣就會輸人很慘一樣。深不知每個孩子都有其個別差異,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的。有的孩子天生就有讀書的資質,有的孩子卻不是讀書的料。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能會讓孩子輸在終點線上
    我的同窗們和我一樣,沒聽說受過什麼「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早期訓練,個個身心健康,頭腦清楚,志向遠大。大學四年,我們早晨跑步鍛鍊,上午受業課堂,下午自習做題,晚上埋頭苦幹,周末有時爬山。我們目標始終如一,興趣與時間賽跑,深得讀書之樂趣。
  • 輸不可怕,輸不起才可怕—四招教你讓孩子輸得起
    有沒有那麼一刻,你的失敗被人揭穿了,你覺得渾身血淋淋的,沒有再生存下去的可能?我們總是為小小的成功歡呼雀躍,卻很難正視失敗,這一點仿佛從孩童時就顯而易見了。昨天晚上老公帶著女兒跳跳和兒子奇果跳舞,兩寶貝手機各拿了一個手柄,跳完電腦會自動打分,知道誰跳得好。跳玩後陰錯陽差是奇果得了第一名,她立馬哭了,說自己為什麼沒得第一名?
  • 孩子對輸贏的態度,取決於父母的正確引導,讓孩子「輸得起」
    在疫情防控期間,家長和孩子多以居家為主,對於孩子們來說,最快樂的時光就是父母陪自己一起做遊戲了。1.聽一位寶媽說,每次和孩子玩遊戲時,只要孩子贏了,孩子就很高興,然後繼續跟你玩。相反,只要家長贏了,孩子就會表現的非常暴躁,又哭又打滾的,然後就不想玩了。她不知道孩子好勝心太強,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 父母課堂——鄭淵潔:請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如果是馬拉松那樣的長跑,就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相反,馬拉松比賽贏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往往由於沒有保存體力,致使起個大早,趕了晚集。02由此可見,父母是否應該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看家長對孩子壽命的預估。
  • 孩子「一輸就哭」?父母巧用「挫折教育」,輕鬆培養輸得起的寶寶
    經過挫折教育的孩子,遇到挫折會迎難而上,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害怕擔心,還沒開始就考慮後果,在戰勝挫折的過程中,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會樹立並加強,在以後的工作和學習中都能發揮巨大的力量。,以後就很難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因為父母並不能無時無刻的培養孩子,以後會有各種各樣的挫折。
  • 美軍最高將領:不想與中國開戰,但與美國開戰的國家會輸得很快
    自從川普落選之後,一直有聲音猜測川普為了連任,很有可能會對外發動戰爭,而在近日根據環球網報導,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在研討會上指出一個重點,那就是不想跟中國開戰。米利清楚地意識到跟中國開戰並沒有什麼好處,但是米利表示如果對手國家想要向美國開戰的話,那麼將會輸得很慘,這也是在對中國放狠話。美國不願開戰出於利益考慮米利直接表示如果跟美國開戰的國家會輸得很慘,既然可以贏,那為何美國不向中國開戰呢?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的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然後,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許多家長就會瘋狂地給自己的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後。到最後,搞得孩子對學習產生了極大地厭惡和排斥。最令人意外的是,絕大多數孩子長大之後,並沒有延續這些興趣,或是養成愛學習的習慣。如果你對此抱有懷疑的態度,你可以回想一下你周圍的朋友。
  • 培養「不怕輸」的孩子,父母應該有這樣的智慧
    真正讓孩子減少對「輸」的過度恐懼,最需要的是蘭海老師口中「父母始終如一、前後一致的愛。」孩子在任何情況下輸了,爸爸媽媽都坦然面對,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是始終不會變的。我們需要分辨、幫助孩子調整的只是他的行為方式和情緒表達方式,而不是對他的愛。
  • 孩子「輸不起」?跟父母的引導有很大關係
    面對失落,有的孩子會發脾氣,有的孩子會低落沮喪......甚至媽媽可能還會擔心,孩子現在就這麼想贏,勝負心這麼重,但現實是不可能永遠得第一,現在就這樣,以後長大了怎麼辦?其實這是他們在特定的年齡,特有的心理現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錯誤的引導讓孩子對於輸贏有過分的執念。
  • 有人說農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真的輸了嗎?
    有人說農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看未必。所謂起跑線,大概就是人們理解的條件和環境。農村的孩子,從出生到上學,再到成家立業。所處的環境、家庭的薰陶、接受的教育,確實與城裡有很大的差別(當然這是指以前)。
  • 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也贏不了
    於是父母比起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更加恐慌孩子會不會因為一次考試就受挫了。孩子這一副輸不起的反應,到底是因為什麼?1其實,輸不起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希望自己無論什麼事情都能做得更好,在和別人的比較中自己更加優秀,能夠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和認可。
  • 不要因為怕孩子輸,所以總讓孩子贏
    有些父母會覺得煩惱,孩子一玩遊戲就哭哭啼啼。有些父母會擔心孩子這麼好強,以後沒有朋友。更有甚者悄悄問我「老師,我孩子這麼好勝,以後會不會容易自殺?」……還有父母會覺得需要刻意增加挫折訓練,孩子越怕輸,就越應該讓他練習輸,估計他哭夠了,就堅強了……這樣的困惑和擔心,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