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開戰,結果對怎麼樣呢?
2019年2月21日,是湖南郴州當地學校開學的日子,而8歲的曉強卻住進了醫院。醫生檢查發現,孩子的頭部、背部、臀部等全身多處軟組織挫傷,左脛腓骨開放性骨折,左下肢肌肉、肌腱神經斷裂,孩子的身體、耳廓到處都有青紫傷痕,推測可能是受到過相關的責罰導致的。醫院一名醫護人員告訴記者,「孩子腿部肌肉裂開了一個大口子,至少需要半個月才能恢復,然後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拄拐養傷。」
曉強說,當天,因為沒寫完寒假作業,晚上回家後父親就讓他罰跪。這時奶奶過來勸阻,父親憤怒之下拿出了菜刀,在與奶奶爭奪和拉扯中,不僅劃傷了奶奶的手,也砍傷了自己。父親和八歲兒子的戰爭,差點出了人命。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
寒假期間,一名初中男孩,到了睡覺時間,依然抱著手機,孩子爸爸脾氣上來了,衝過去搶下手機,大聲命令孩子馬上去睡覺,結果孩子穿上衣服打開門跑出去,一夜未歸。
一位大二女生寒假期間,不收拾自己的房間,衣服亂扔,她媽媽衝著孩子大喊大叫,並且還摔了東西,這位女生買了機票,提前返校了。
在父母看來,父母不能接受的孩子的不良表現實在是太多了:有不肯學練琴的,有不肯做作業的,不能按時睡覺的,不能好好吃飯的……青春期的孩子似乎成了難管的刺頭,你叫他做什麼,他偏不做什麼。我的一個來訪者,初三女孩小敏說,爸媽說的最多的就是寫作業,一聽到這三個字就頭疼,尤其是爸媽說話時的態度不好,聲調高而且難聽,讓她很受不了,當時的想法就是和父母對著幹,好像不這麼做就不配做一個人似的。
青春期的孩子火氣大,真是發起火來連自己都害怕,青春期的父母也跟著孩子一起發火,雙方在情緒化的狀態下,很容易開戰,誰都不服誰,這樣做的結果是:你輸了現在,而孩子輸在未來。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父母們百思不得其解
父母們可能不知道,孩子最在意的是父母話聲調的高低、以及說話時的語氣和態度。我的兒子曾經和我聊過,兒子告訴我說:「媽媽你說話的聲音一定要低,小聲說,慢慢說,這樣我就能心平氣和地聽你說話了。」
科學家研究發現,男孩大腦中,用於連接兩個半球的胼胝體比女孩的薄一些,所以男孩的聽力要比女孩差一些,對噪音的耐受力也更低。
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的,他們就像小動物時刻警惕著,只要父母說話的語氣和態度裡面,有不耐煩、煩躁或者憤怒,孩子就可以聽出來,他們的心理過程是這樣的:我媽爸怎麼是這樣的態度,他們肯定又對我不滿意,我無論怎麼做他們都不滿意,我是一個很糟糕很差勁的孩子,我好生氣我的樣子,我好討厭這樣的我自己。接下來,孩子心中的煩躁和憤怒就被點燃了,於是說出來的話和做的事就如同受了傷的小動物一樣,情緒失控,行為失控。
所以,父母對孩子說話的聲音要低,要和善,不能反覆嘮叨。可能有些父母會說:憑什麼,我小時候我就是被我爸媽打大罵大的,父母不都是這樣嗎?隨著社會大發展和時代的不同,由於物質需求已經不處在第一位了,現在的孩子有更多的精神需求,所以比父母那一代人更有自尊,就更在意是否被尊重,更需要自己的父母尊重自己。
很多時候,父母常常居高臨下,父母和孩子之間缺少一些必要的平等,對孩子有過度管控的現象,這也是孩子很反感的。
一位六年級的女生說:「我媽盯得我很牢,一點偏差都不允許,動不動就生氣,一副歇斯底裡的樣子。我有過幾次想殺了她的念頭。」
一位初二的男生說:「我爸從沒肯定過我,一副居高臨下的樣子,好的時候,他說我可以更好,差的時候就說我好沒用。還總是拿我和好的同學比,拿我和妹妹比,看不到我已盡力。久之,我也很沒自信,老懷疑自己,累了就索性放棄算了,你厲害就厲害去吧。」
我諮詢過很多厭學的個案,這些厭學的孩子,幾乎都有一位過度管控的父母。
他們真正的厭學,常常不是純粹討厭學習,而是討厭和怨恨父母。他們只因為拿「厭學」來作對,是因為他忍受了多年後,終於明白,這是父母最在乎的事,因此也是最要他們命的武器。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
因為:你曾經拿什麼來壓我,我就拿什麼來反抗。你說學習,我就不學。
父母輸在現在,而孩子會輸掉未來,我們必須要客觀地看到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父母和孩子開戰,沒有贏家。
一位心理諮詢師總結說:我發現很多中學生厭學的背後,往往有一位對孩子嚴厲、且焦慮的媽媽,或者是武斷、脾氣暴躁的、自以為什麼都懂,什麼都對的爸爸。
有時候,表面上看起來是孩子被老師批評了一下、成績退步了一些,導致了孩子厭學,或者輟學,而實質上是來自於父母施加給孩子的壓抑、委曲、憤怒和自卑等負面情緒的爆發。
我諮詢過的青少年輟學的案例中,無一例外的,父母都和孩子開戰過,結果就是孩子用輟學的方式贏了父母。
有這樣一部分孩子,可能會被我們忽視掉,那就是聽話懂事的孩子,這也是開戰的犧牲品,在這一場戰役中父母贏了,孩子輸了。今年年初諮詢過這樣一位高二的男孩,他很怕他爸爸,他爸爸說什麼都不敢反抗。看起來很美好,實際上暗藏危機。這位男孩在學校裡是被同學欺負的,他說同桌常常會嘲諷他,有時還會動手動腳,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他都忍了,我很詫異,問他:「為什麼不會回去?」他回答說:「我不敢,我害怕他不理我,也害怕被報復。」
陪孩子寫作業,幾乎成為所有父母的噩夢。有一位家長分享了如下的一段經歷,我想分享給夥伴們,這位媽媽是這樣講述的:
曾幾何時,我為陪孩子寫作業的事,弄得自己身心俱疲。從兒子小學一年級開始,一直到四年級,我一直奮鬥在陪他寫作業的路上,一點也不敢鬆懈。我陪得兢兢業業,孩子卻越來越拖沓,越來越不自覺。那段時間裡,我心中無比焦躁,每當看到兒子寫作業磨磨蹭蹭、東漏西錯,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開個小差,一會兒要上廁所,氣就不打一處來。那真是一段雞飛狗跳的日子。我的脾氣越來越暴,脆弱的小心臟漸漸地感覺無力承受了。更要命的是,兒子已經對我的河東獅吼免疫,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
這樣陪作業的結果,無數次讓我心灰意冷。只是每每想要放棄時,心裡又總有一種不敢面對的失控感,讓我焦慮到不盯著他寫字就無法安心。想到今後他還有那麼長的漫漫學習路,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能夠支撐下來?這種筋疲力盡的感覺,常常讓我心生絕望。聽老師說:父母可以不陪孩子寫作業,我心存疑惑:這怎麼可能呢?我在兒子旁邊如此賣力地盯著,他都那樣了,我如果不看著,那還不把天都給翻了?怎麼能做到不管呢?但我轉念一想,反正已經這樣了,放手一試也無妨,結果再壞也壞不到哪裡去。還是保重身體要緊吧,不能把自己的健康和老命搭進去。
於是,從兒子五年級開始,我下定了決定不再盯著管著他了,孩子愛怎麼學,學成啥樣,那是他自己的事。
我開始每天晚飯後出去健身,回來洗個熱水澡,舒舒服服地聽著音樂,第一次睡了個實在的好覺,那種感覺真是久違了。自己心情舒暢了,身體也開始變好了,每天精神飽滿。家裡再也沒有了原先那種劍拔弩張的的氣氛,空氣中開始瀰漫著輕鬆和諧歡樂的味道。
一段時間過去了,兒子的學習成績居然不降反升了。看來,以前是我想多了,是我太不信任自己的兒子了。老師說,孩子的適應力是非常強的,我終於信了。孩子的自覺不是盯出來的,你越盯,孩子的依賴性反而變得越強,自然就表現得越不自覺了。
這個意外發現之後,我改換了一種思路:相信孩子,鼓勵孩子。
我對兒子說:兒呀,原來你的學習根本就不需要我來操心的,看來是為娘的平日錯看你了!兒子說:「那可不,你一管我就害怕寫作業了,擔心這樣那樣都會被你罵,沒辦法集中注意力。現在,我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做作業的速度也就快了。」
自從不陪兒子寫作業後,我的時間多了起來,終於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了。雙方心情都放鬆了,親子關係也變得母慈子孝了。在這個學期裡,兒子的學習成績開始穩步上升,到了期末,居然有兩門功課拿到了「優」。現在我再也不用陪兒子寫作業了,那種感覺真是爽啊!
回想起過去的幾年,發現許多焦慮是我自己造成的。為什麼會一直盯著孩子寫作業,因為我對孩子不放心不信任。這種不放心,不僅僅體現在學習上,也會反應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上,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要親自看著管著。這就相當於給兒子貼上了一個「不自覺」「不獨立」的標籤,久而久之,孩子就發展成為我所暗示的那樣了。還是老師說的對,孩子的問題出在父母身上。
從這位家長分享的案例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父母多學習,保持自己的情緒穩定,避免和孩子開戰,信任孩子,孩子的事情交給孩子,給孩子應有的尊重和平等,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和諧了,一切都變得美好起來。
允許孩子贏父母,孩子贏在當下,也同時贏了未來!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沉默心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