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稔中國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進博會採訪中迅速回憶出中國宣布碳達峰和碳中和最新目標的具體日期,去年8月重返中國工作、現擔任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的貝拓明(Thomas Brenner)對中國頗具雄心的去碳化目標做足了功課。
這是因為他還同時帶領西門子大中華區智能基礎設施業務,該部門的業務核心是以數位化技術將城市的三個碳排放大戶——能源系統、樓宇和工業融通起來,降低碳排、提高能效。中國已多年蟬聯全球最大能源投資市場,建築能耗也仍處於快速增長通道,但中國具備明確的中長期減排目標、熱衷於接受新技術,因此一直是西門子等跨國企業倚重和看好的市場。
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時表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首次明確提出碳中和目標,也是中國經濟低碳轉型的長期政策信號。此後,日本、韓國也相繼提出在本世紀中葉前後實現淨零排放的承諾。
「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已經提出了明確、具體的『零碳排』時間表,接下來的就是立即行動。可以想見,到2060年,能源需求可能會成倍增長。」在近日舉行的第三屆進博會期間,貝拓明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要實現低碳甚至零碳,需要多種途徑並行,這其中有很多正是西門子所擅長的。「看到中國政府提出碳中和目標,我馬上就跟智能基礎設施業務的同事們說,我們有很大機會。」
貝拓明
他進一步解釋了其中的「商機」:碳中和會涉及風能、太陽能、氫能等清潔能源的跨越式增長,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去管理這些能源?從樓宇的角度而言,建築減排意味著一方面要節能、另一方面要提高建築的能源使用效率。未來,不僅能源組合會發生巨大轉變,能源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界線也會日趨模糊。一個家庭、一棟樓宇,將來既是能源的消耗者,同時又可以通過分布式能源、儲能等向外界出售能源。
「因此,中國的碳中和目標與西門子智能基礎設施業務的幾大方向都很契合,包括能源管理、智能電網、中低壓配電、樓宇系統、解決方案和服務等。」貝拓明說,在2015年,西門子就宣布要在2030年達到碳中和,並為此投入了1億歐元在能效提高項目上,包括提高自有辦公場所和工廠等的能效。他所在的智能基礎設施業務在中國有十幾家工廠,都做了能源使用的自我監測,其中的許多建築鋪設了屋頂分布式光伏,數位化光伏運維平臺大幅提升了能源使用效率。
在打通建築能效管理和能源系統之後,建築變身為一個新的能源「產消者」。據介紹,西門子已經在全球啟動了項目試點,嘗試把樓宇集成到電網中,成為分布式能源系統的組成部分。在加拿大數個大量採用電供暖系統的省份,西門子正嘗試與當地政府合作試點項目,將樓宇用作「電池」,以「熱」力形式儲存多餘的電量,繼而實現電力的削峰填谷。
大到一個城市或城市群,小到一個社區或家庭,隨著分布式能源的普及,電網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變為雙向流動,出現了更豐富的能源「產消者」。
貝拓明邊說邊打開了手機裡自己德國家中的家庭能源管理系統,「屋頂光伏板可以發電自用,如果還有剩餘可以賣給電網,甚至是在小區中鄰裡之間可以跟電網做交換,大家在電價的低谷期和高峰期通過與電網互動進行電力購銷,完成自給自足的能源管理。」
西門子還曾與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家初創公司LO3合作,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能源交易社區,讓社區內的建築業主可以將自家屋頂光伏生產的多餘電力出售給附近的其他用戶,他們將這些多餘的可再生電力用於空調的運行,而不是使用電廠提供的電力。
西門子與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家初創公司LO3合作,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能源交易社區
貝拓明介紹道,在芬蘭最大的購物中心之一——芬蘭賽羅商業中心(SELLO),西門子為其配備了光伏發電、儲能系統和完善的智能樓宇自動化系統。通過人工智慧預測,購物中心可以利用電力的高峰低谷和價格高低來決定什麼時候更多地儲能、什麼時候又向電網售電,這不僅為購物中心的能源帳單省下每年15萬歐元的費用,同時還通過這種模式盈利。「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工智慧算法,實現了對不同價格以及波峰波谷的預測來獲得經濟收益。」
他還表示,希望在中國條件允許和技術準備好的情況下,也能推進實施類似的、更加智能的能源交易。
新冠疫情為城市管理和基礎設施運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疫情發生後的經濟綠色重建中,全球高度聚焦城市韌性和供應鏈韌性。
按照國際組織倡導地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理事會定義,韌性城市指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禦災害,減輕災害損失,併合理地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在當前語境下,災害的外延更加廣泛,涵蓋自然災害、社會重大影響的事件(如戰爭)和健康(如疫情)等維度。
談及疫情防控背後的城市韌性,貝拓明認為中國做得非常好,中國也是最快使生產生活重新步入正軌的國家。今後,隨著城市數位化、精細化管理程度越來越高,抵禦風險的韌性也將進一步增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