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子貝拓明:疫情彰顯中國城市韌性,看好碳中和市場機遇

2020-12-20 澎湃新聞

熟稔中國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進博會採訪中迅速回憶出中國宣布碳達峰和碳中和最新目標的具體日期,去年8月重返中國工作、現擔任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的貝拓明(Thomas Brenner)對中國頗具雄心的去碳化目標做足了功課。

這是因為他還同時帶領西門子大中華區智能基礎設施業務,該部門的業務核心是以數位化技術將城市的三個碳排放大戶——能源系統、樓宇和工業融通起來,降低碳排、提高能效。中國已多年蟬聯全球最大能源投資市場,建築能耗也仍處於快速增長通道,但中國具備明確的中長期減排目標、熱衷於接受新技術,因此一直是西門子等跨國企業倚重和看好的市場。

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時表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首次明確提出碳中和目標,也是中國經濟低碳轉型的長期政策信號。此後,日本、韓國也相繼提出在本世紀中葉前後實現淨零排放的承諾。

「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已經提出了明確、具體的『零碳排』時間表,接下來的就是立即行動。可以想見,到2060年,能源需求可能會成倍增長。」在近日舉行的第三屆進博會期間,貝拓明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要實現低碳甚至零碳,需要多種途徑並行,這其中有很多正是西門子所擅長的。「看到中國政府提出碳中和目標,我馬上就跟智能基礎設施業務的同事們說,我們有很大機會。」

貝拓明

他進一步解釋了其中的「商機」:碳中和會涉及風能、太陽能、氫能等清潔能源的跨越式增長,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去管理這些能源?從樓宇的角度而言,建築減排意味著一方面要節能、另一方面要提高建築的能源使用效率。未來,不僅能源組合會發生巨大轉變,能源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界線也會日趨模糊。一個家庭、一棟樓宇,將來既是能源的消耗者,同時又可以通過分布式能源、儲能等向外界出售能源。

「因此,中國的碳中和目標與西門子智能基礎設施業務的幾大方向都很契合,包括能源管理、智能電網、中低壓配電、樓宇系統、解決方案和服務等。」貝拓明說,在2015年,西門子就宣布要在2030年達到碳中和,並為此投入了1億歐元在能效提高項目上,包括提高自有辦公場所和工廠等的能效。他所在的智能基礎設施業務在中國有十幾家工廠,都做了能源使用的自我監測,其中的許多建築鋪設了屋頂分布式光伏,數位化光伏運維平臺大幅提升了能源使用效率。

在打通建築能效管理和能源系統之後,建築變身為一個新的能源「產消者」。據介紹,西門子已經在全球啟動了項目試點,嘗試把樓宇集成到電網中,成為分布式能源系統的組成部分。在加拿大數個大量採用電供暖系統的省份,西門子正嘗試與當地政府合作試點項目,將樓宇用作「電池」,以「熱」力形式儲存多餘的電量,繼而實現電力的削峰填谷。

大到一個城市或城市群,小到一個社區或家庭,隨著分布式能源的普及,電網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變為雙向流動,出現了更豐富的能源「產消者」。

貝拓明邊說邊打開了手機裡自己德國家中的家庭能源管理系統,「屋頂光伏板可以發電自用,如果還有剩餘可以賣給電網,甚至是在小區中鄰裡之間可以跟電網做交換,大家在電價的低谷期和高峰期通過與電網互動進行電力購銷,完成自給自足的能源管理。」

西門子還曾與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家初創公司LO3合作,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能源交易社區,讓社區內的建築業主可以將自家屋頂光伏生產的多餘電力出售給附近的其他用戶,他們將這些多餘的可再生電力用於空調的運行,而不是使用電廠提供的電力。

西門子與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家初創公司LO3合作,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能源交易社區

貝拓明介紹道,在芬蘭最大的購物中心之一——芬蘭賽羅商業中心(SELLO),西門子為其配備了光伏發電、儲能系統和完善的智能樓宇自動化系統。通過人工智慧預測,購物中心可以利用電力的高峰低谷和價格高低來決定什麼時候更多地儲能、什麼時候又向電網售電,這不僅為購物中心的能源帳單省下每年15萬歐元的費用,同時還通過這種模式盈利。「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工智慧算法,實現了對不同價格以及波峰波谷的預測來獲得經濟收益。」

他還表示,希望在中國條件允許和技術準備好的情況下,也能推進實施類似的、更加智能的能源交易。

新冠疫情為城市管理和基礎設施運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疫情發生後的經濟綠色重建中,全球高度聚焦城市韌性和供應鏈韌性。

按照國際組織倡導地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理事會定義,韌性城市指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禦災害,減輕災害損失,併合理地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在當前語境下,災害的外延更加廣泛,涵蓋自然災害、社會重大影響的事件(如戰爭)和健康(如疫情)等維度。

談及疫情防控背後的城市韌性,貝拓明認為中國做得非常好,中國也是最快使生產生活重新步入正軌的國家。今後,隨著城市數位化、精細化管理程度越來越高,抵禦風險的韌性也將進一步增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西門子願與中國客戶共建智能能源系統(跨國公司在中國)
    最近,以「共創智能基礎設施新生態」為主題的西門子智能基礎設施集團卡車巡展在上海啟動,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西門子大中華區智能基礎設施集團總經理貝拓明(Thomas Brenner)在啟動儀式上對記者表示:「我們希望將西門子在智能基礎設施領域的創新技術
  • 2060年中國「碳中和」目標的路徑、機遇與挑戰
    ]   2020年9月22日,在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我國將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前我國的年碳排放量約為160億噸,簡言之,就是要在40年間使我國的淨排放從100億噸變為0億噸。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能源系統(生產和消費),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佔比例目前在85%左右。「碳中和」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會為我國帶來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 林德看好中國氫能市場機遇
    本報訊  記者王長堯報導:中國蓬勃發展的氫能產業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來自歐洲的林德氣體相關負責人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林德看好中國氫能發展前景,正積極致力於研發工作,助力中國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
  • 全球「碳中和」之戰勝負,關鍵在城市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亦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儘管在實現碳中和目標上面臨著比發達國家更大的壓力和挑戰,但中國依然向世界展現了堅定不移的減排決心和大國擔當。與此同時,全球目前已有110多個國家相繼提出了21世紀中葉的「碳中和」目標承諾,國際「碳中和」之戰的正式打響。全球正在構建低碳經濟新格局,世界產業經濟的顛覆性轉變與升級將開始。
  • 碳中和 風來了
    原標題:中金首席訪談:碳中和,風來了   從國家提出中國2060年碳中和目標之後,無論是市場還是行業,「碳中和」都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那麼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對於我們國家的能源經濟意味著什麼變化
  • 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碳中和將會完成中國的能源轉型。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們預計中國會在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時發力。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而從一個更大的維度去看,中國進行能源領域的碳中和變革也是中國科技進步浪潮下的一個能源領域縮影。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長期來看碳中和將會完成美麗中國提出的能源革命戰略目標,我們大膽的預測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電能將成為一次能源主體,能源消費中電氣化率達到100%,二次能源中氫能達到30%,完成淨零排放。
  • 中國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國鄭重承諾   北京時間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了重要講話。習近平表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首次提出「碳中和」目標,也是中國在《巴黎協定》之後為世界氣候變化作出的一次明確部署。
  • 中國碳中和目標下儲能關鍵支撐作用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2020年歲末,「30·60」碳目標成為能源界無可置疑的第一「熱詞」。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世界鄭重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碳中和」競賽倒逼能源轉型,中國能否彎道超車
    在這場圍繞「碳中和」的巨大變革中,作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的中國,能夠成就怎樣的角色?「碳」博弈就像石油曾被作為大國博弈的工具一樣,碳減排、碳中和已成為大國輾轉騰挪的新棋子,各國進入「碳中和」競賽進行時。
  • 高通、西門子、格蘭富、恆天然、淡水河谷:2020的中國是全球市場最...
    西門子大中華區總裁兼執行長赫爾曼(Lothar Herrmann)西門子:後疫情時代,持續開放的中國將為全球經濟復甦積極助力在進博會現場,西門子大中華區總裁兼執行長赫爾曼(Lothar Herrmann)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進博會為國際企業參與中國發展、分享「中國機遇」
  • 一文詳細了解「碳中和」
    2018年8月1日,四川省舉行了「碳中和」項目啟動儀式,計劃於2018年10月在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500畝「碳中和」林,用20年時間增加碳匯,用以完全抵消本次會議產生的921噸碳排放總量。「碳中和」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會為我國帶來怎樣的機遇與挑戰?備受關注。2060年「碳中和」路徑
  • 中金公司: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我們認為這個目標將實現中國在能源領域的革命,不僅會重塑中國能源結構,也會對經濟產生正面的影響,帶來數位化轉型和智能化的應用在電力,交通的普及。而從一個更大的維度去看,中國進行能源領域的碳中和變革也是中國科技進步浪潮下的一個能源領域縮影。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
  •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碳中和帶來的投資機遇
    【環球網 記者 譚雅文】今年9月,中國提出將在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在經濟和金融角度,如何看待背後的戰略發展和投資機遇?11月26日,在環球時報、環球網主辦的「2020環球趨勢大會—ESG高峰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以《碳中和願景下的綠色金融發展機遇》為主題進行分享。
  • 釋新聞|中國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什麼
    9月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中國提出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各國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後世界經濟「綠色復甦」,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
  • 騰訊啟動碳中和規劃 什麼是碳中和?怎麼碳中和?
    四川在線記者 唐澤文1月12日,騰訊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未來將通過新技術降低碳的排放。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減少的溫室氣體總量互相抵消,實現零碳排放。
  • 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在寧成立
    實現碳中和要長期踐行脫碳轉型之路「氣溫升高、冰雪消融、凍土退化,窗含西嶺的『千秋雪』不再千年不化,只剩下冬季可觀;青城山中也不再『幽依然』。」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說,氣候系統的綜合觀測和多項關鍵指標表明,全球變暖趨勢在持續。如何化解「危機」?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是一項重要措施。
  • 財經觀察:疫情不改英國商界看好中國供應鏈韌性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財經觀察:疫情不改英國商界看好中國供應鏈韌性新華社倫敦2月18日電 財經觀察:疫情不改英國商界看好中國供應鏈韌性新華社記者於佳欣多位英國商界人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看好中國供應鏈的韌性,對中國經濟長期發展預期樂觀。「雖然中國目前正經歷 『戰疫』的關鍵階段,但這些數字提醒我們兩國長期合作的巨大潛力不會改變。」英中貿易協會負責人盧墨雪(英文名:馬修·勞斯)說。盧墨雪所說的數字,是英國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2019年英國對外貿易數據。
  • 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可能性路徑有哪些?
    記者 | 侯瑞寧1「中國可以在2030年順利實現碳減排達峰。挑戰在於達峰之後如何快速實現碳中和。」在12月1日舉辦的彭博新能源財經《中國加速低碳進程》白皮書發布會上,彭博新能源財經高級分析師劉雨菁表示。
  • 碳中和目標拉動各類應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業內指出,依靠現有路徑實現「碳中和」目標存在很大挑戰,需採取更強有力措施推動轉型進程。這一過程中將湧現出新產業、新增長點,撬動萬億元市場。「2019年全球碳排放330億噸,我國佔了100多億噸,且還沒有達峰,單位供電碳排放量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實現我國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在近日召開的「新基建·綠色投資」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坦言,依靠現有路徑難以完成「碳中和」任務,亟需尋求新的路徑、取得較大突破,才有可能實現目標。
  • 環保專題報告: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看好信義玻璃和北新建材。問題五,碳中和思考上我們與別人有何不同?更看好新能源是基於其成本下降的製造業屬性,光伏在中國的資源規模是目前能源需求 的接近 800 倍,因此資源並不稀缺,且改變了過去資源往往地域分配不平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