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會讓孩子參加童星培訓嗎?
當下,明星天價片酬的新聞不斷吸引著人們的眼球,也在不斷刷新人們的三觀。
年輕人紛紛湧入演藝圈,很多父母更是不惜投資,將小孩子送到舞臺去造星。
曾幾何時,網上流傳著:「日入上萬,一年掙一套房,三年掙普通人一輩子掙不到的工資」這樣的神話,一個漂亮的孩子,憑著粉粉嫩嫩的天使臉蛋,就能成為父母的搖錢樹。
這讓無數的年輕父母心動不已,賺錢,就要從娃娃抓起。
您家孩子這麼漂亮,像個小明星一樣,我們有節目錄製,還有一個名額,帶孩子去面試一下吧。」
孩子可以參加節目錄製,也可以讓孩子有機會走上明星路,並且參加節目等都是免費的。
這樣與童星星探的偶遇,在許多大型商場附近時常上演。
禁不住「星探」的誇讚、明星夢、免費錄製的誘惑,一些家長留下電話並約好試鏡時間。
但是家長不知道的是,這往往是一個騙局。
所以,今天浪媽就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住在星培門口的父親
在一個湖南飛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門前有一位孩子的父親住在了這裡。
招生時負責人告訴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參與綜藝、上電視、拍攝電影的機會。沒有等來培訓與拍攝,家長們卻先得知了機構跑路的消息。
從12月5日開始,郭松銘選擇用一種最「原始」的手段拿回自己的25000元:住在這裡。
這10天裡,他一刻都不敢離開這個沒水沒電的地方。擔心一旦自己走了,這裡被徹底關停,維權的路就被堵死了。
他說,自己會一直在這裡等到一個結果。
又一孩子家長說:2018年6月,飛雅傳媒的負責人主動來到女兒所在的幼兒園招募小演員。「因為女兒性格比較外向,不怯場,所以想讓她試試。」
而對於「童星」的遴選,該培訓機構採取的是來者不拒的態度。
「只要報名的就能上。」
而這明晃晃的圈套家長竟然也沒發現。
「沒有上過一次課,25000元卻拿不回來。」
然而父母被騙的背後,也在反映這個時代孩子的悲哀。
當很多家長被問及為什麼要帶孩子參加童星培訓,甚至還有不少家長丟掉自己的工作陪著孩子天南地北趕通告的時候,他們大多會說,不為別的,就是想鍛鍊孩子。
在歐美,兒童戲劇班,是了解孩子心理,讓孩子自我認知、學會合作的重要方式。
學習戲劇本身沒毛病,戲劇培養其實是國外了解孩子心理、讓孩子自我認知的重要方式。
學習表演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出在目的上,造星的目的,無疑是功利的。
有一部分的家長,是把孩子當成賺錢工具,用孩子一去不復返的童年,換看似來得更加容易的金錢。
還有更多的家長,未必是主觀的刻意,但潛意識沒有宣洩出來的表現欲望,最終被寄托在孩子可能的萬人喝彩,父母卻不自知。
所有體面、有著自己追求和人生重心的父母,斷然不願意讓孩子連軸趕場,為了一個演出在臺下冷板凳風餐露宿,濃妝豔抹。
但是那些成為了明星的孩子真的過得好嗎?
成為了明星的孩子
真的過得好嗎?
大家還記得那個曾經輝煌的天才童星王欣逸嗎?
他成名不久之後就因為身上各種新聞而隕落,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他成為了黑幫老大打傷人事件。
而這就不得提一下他的父母。
王欣逸的父母,有3個兒子,每個都被培養成了童星。
王欣逸走紅後,父母雙雙辭掉工作,帶孩子四處拍劇、上通告、接商演,理所當然地當上了「啃小族」。
在一次不雅視頻事件後,王父的第一反應是:「這事兒會不會影響孩子後續節目的籤約?」
孩子犯錯,父母不僅不嚴厲指正,甚至過度溺愛,把全部精力用來為兒子開脫。
事件發酵後,父親更將那位女粉絲告上了法庭,企圖把責任全部推卸給對方。
這不是因為愛,而是源於父母從未真正在意過孩子的人生。
比起兒子走歪的人生,父母更在意的是醜聞斷了自己的財路。
貪婪自私的父母,讓人膽寒。
成人世界最殘忍的欲望,是什麼?
我想,就是父母把對名和利的追求,強行附加在孩子身上。
市場鞭打下的童模們
微博上一段「母親用衣架打妞妞」的視頻,將童模這一產業再次推到輿論風口。
且不說辛苦工作了一天的妞妞,是父母的「衣食父母」。就算孩子犯了啥錯,這樣打也讓人心疼。
這場面看起來,非但不像教育孩子,反而有一點修理「賺錢機器」的意味。
視頻裡,媽媽質問「能不能打起精神啦?」話聲剛落就是一記抽擊。
潛臺詞呼之欲出,「能不能打起精神給老媽掙錢啦?」5-10歲的孩子月入3萬元,甚至日入3萬,單看收入足以「秒殺」大部分工薪階層的成年人。
在童裝之都織裡,「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當地坐擁8785家童裝企業,吸引數以萬計的「童漂」前往淘金。
在織裡,任何一個外地學生,都有可能是童裝模特,是名副其實的「帶貨女王」。
他們在父母的帶領下,離鄉背井來到織裡,一天拍攝六七個小時,背負著全家的經濟重擔。
童年是屬於孩子自己的
宮崎駿說,童年不是為了長大成人而存在的,它是為了童年本身、為了體會做孩子時才能體驗的事物而存在。童年時五分鐘的經歷,勝過大人一整年的經歷。
成人最刻骨銘心的所有精神創傷,基本都是在這時期形成。
站在這角度想想,父母實在應該多用智慧去幫助孩子生存下去。
可是曾幾何時,童年竟然成了為了長大所做的一種投資。
其實想一下,一個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不斷學會表演、在成人世界掩飾真實自我的過程,就像薛之謙唱的《演員》。
如果是這樣,為什麼不讓他們在童話裡呆久一點?
希望每個父母都珍惜孩子的天真。
我不願用你還可以任性天真的童年,去換那張童星夢工場的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