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星機構跑路,爸爸獨守辦公區卻被罵活該:你們都是吃孩子的父母

2020-12-18 浪花媽媽

大家會讓孩子參加童星培訓嗎?

 

當下,明星天價片酬的新聞不斷吸引著人們的眼球,也在不斷刷新人們的三觀。

 

年輕人紛紛湧入演藝圈,很多父母更是不惜投資,將小孩子送到舞臺去造星。

 

曾幾何時,網上流傳著:「日入上萬,一年掙一套房,三年掙普通人一輩子掙不到的工資」這樣的神話,一個漂亮的孩子,憑著粉粉嫩嫩的天使臉蛋,就能成為父母的搖錢樹。

 

這讓無數的年輕父母心動不已,賺錢,就要從娃娃抓起。

 

您家孩子這麼漂亮,像個小明星一樣,我們有節目錄製,還有一個名額,帶孩子去面試一下吧。」

 

孩子可以參加節目錄製,也可以讓孩子有機會走上明星路,並且參加節目等都是免費的。

 

這樣與童星星探的偶遇,在許多大型商場附近時常上演。

 

禁不住「星探」的誇讚、明星夢、免費錄製的誘惑,一些家長留下電話並約好試鏡時間。

 

但是家長不知道的是,這往往是一個騙局。

 

所以,今天浪媽就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住在星培門口的父親

在一個湖南飛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門前有一位孩子的父親住在了這裡。

 

 

招生時負責人告訴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參與綜藝、上電視、拍攝電影的機會。沒有等來培訓與拍攝,家長們卻先得知了機構跑路的消息。

 

從12月5日開始,郭松銘選擇用一種最「原始」的手段拿回自己的25000元:住在這裡。

 

這10天裡,他一刻都不敢離開這個沒水沒電的地方。擔心一旦自己走了,這裡被徹底關停,維權的路就被堵死了。

 

他說,自己會一直在這裡等到一個結果。

又一孩子家長說:2018年6月,飛雅傳媒的負責人主動來到女兒所在的幼兒園招募小演員。「因為女兒性格比較外向,不怯場,所以想讓她試試。」

而對於「童星」的遴選,該培訓機構採取的是來者不拒的態度。

「只要報名的就能上。」

而這明晃晃的圈套家長竟然也沒發現。

「沒有上過一次課,25000元卻拿不回來。」

然而父母被騙的背後,也在反映這個時代孩子的悲哀。

當很多家長被問及為什麼要帶孩子參加童星培訓,甚至還有不少家長丟掉自己的工作陪著孩子天南地北趕通告的時候,他們大多會說,不為別的,就是想鍛鍊孩子。

在歐美,兒童戲劇班,是了解孩子心理,讓孩子自我認知、學會合作的重要方式。

學習戲劇本身沒毛病,戲劇培養其實是國外了解孩子心理、讓孩子自我認知的重要方式。

學習表演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出在目的上,造星的目的,無疑是功利的。

有一部分的家長,是把孩子當成賺錢工具,用孩子一去不復返的童年,換看似來得更加容易的金錢。

還有更多的家長,未必是主觀的刻意,但潛意識沒有宣洩出來的表現欲望,最終被寄托在孩子可能的萬人喝彩,父母卻不自知。

所有體面、有著自己追求和人生重心的父母,斷然不願意讓孩子連軸趕場,為了一個演出在臺下冷板凳風餐露宿,濃妝豔抹。

但是那些成為了明星的孩子真的過得好嗎?

成為了明星的孩子

真的過得好嗎?

大家還記得那個曾經輝煌的天才童星王欣逸嗎?

他成名不久之後就因為身上各種新聞而隕落,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他成為了黑幫老大打傷人事件。

而這就不得提一下他的父母。

王欣逸的父母,有3個兒子,每個都被培養成了童星。

王欣逸走紅後,父母雙雙辭掉工作,帶孩子四處拍劇、上通告、接商演,理所當然地當上了「啃小族」。

在一次不雅視頻事件後,王父的第一反應是:「這事兒會不會影響孩子後續節目的籤約?」

孩子犯錯,父母不僅不嚴厲指正,甚至過度溺愛,把全部精力用來為兒子開脫。

事件發酵後,父親更將那位女粉絲告上了法庭,企圖把責任全部推卸給對方。

這不是因為愛,而是源於父母從未真正在意過孩子的人生。

比起兒子走歪的人生,父母更在意的是醜聞斷了自己的財路。

貪婪自私的父母,讓人膽寒。

成人世界最殘忍的欲望,是什麼?

我想,就是父母把對名和利的追求,強行附加在孩子身上。

市場鞭打下的童模們

微博上一段「母親用衣架打妞妞」的視頻,將童模這一產業再次推到輿論風口。

且不說辛苦工作了一天的妞妞,是父母的「衣食父母」。就算孩子犯了啥錯,這樣打也讓人心疼。

這場面看起來,非但不像教育孩子,反而有一點修理「賺錢機器」的意味。

視頻裡,媽媽質問「能不能打起精神啦?」話聲剛落就是一記抽擊。

潛臺詞呼之欲出,「能不能打起精神給老媽掙錢啦?」5-10歲的孩子月入3萬元,甚至日入3萬,單看收入足以「秒殺」大部分工薪階層的成年人。

在童裝之都織裡,「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當地坐擁8785家童裝企業,吸引數以萬計的「童漂」前往淘金。

在織裡,任何一個外地學生,都有可能是童裝模特,是名副其實的「帶貨女王」。

他們在父母的帶領下,離鄉背井來到織裡,一天拍攝六七個小時,背負著全家的經濟重擔。

童年是屬於孩子自己的

宮崎駿說,童年不是為了長大成人而存在的,它是為了童年本身、為了體會做孩子時才能體驗的事物而存在。童年時五分鐘的經歷,勝過大人一整年的經歷。

成人最刻骨銘心的所有精神創傷,基本都是在這時期形成。

站在這角度想想,父母實在應該多用智慧去幫助孩子生存下去。

可是曾幾何時,童年竟然成了為了長大所做的一種投資。

其實想一下,一個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不斷學會表演、在成人世界掩飾真實自我的過程,就像薛之謙唱的《演員》。

如果是這樣,為什麼不讓他們在童話裡呆久一點?

希望每個父母都珍惜孩子的天真。

我不願用你還可以任性天真的童年,去換那張童星夢工場的門票。

相關焦點

  • 捲款跑路?南充這裡一家教育培訓機構收費後竟「失蹤」...
    除了家長預存的學費,從所拉橫幅看出,該培訓機構還拖欠員工工資,近些年南充經常發生預存費用後,商家跑路的現像,比如攝影機構、健身房、培訓機構、理髮店等都發生過這類事件,所以大家在消費時一定要注意!@大大姑娘:有孩子肯定得另算了,現在養一個孩子成本太高了@鳩書:不算不知道 一算嚇一跳 我已經不敢想要孩子的事了 培養孩子花銷真的太太太大了@我不是你爸爸:收入是有限的,但是提高生活品質的欲求是無限的,所以唯有努力……▼▼
  • 3歲女童70斤做吃播,父母被罵:爸爸媽媽,我不是賺錢工具
    吃播「佩琪」就是這個體重嚴重超標的人,才3歲,可是體重卻遠遠超過正常範圍內,父母讓她做吃播,賺取了關注,卻犧牲了孩子的健康。她本來就是這麼胖,平時吃的有點油炸了,但不可能一點都不然她吃啊。被罵很冤嗎?真的不冤。這樣填鴨式的餵養方式,會對孩子的健康造成較大影響,對孩子來說,假如他們已經有自己的認知能力,他們一定會說:爸爸媽媽,我不是賺錢工具。可是這個女童才3歲,年紀尚小,不知該如何表達,只能在父母繼續塞給她食物的時候表示抗議:我不想吃了......別弄了別弄了......
  • 高考生宿醉遭父母諷刺「活該考不上大學」父母一張嘴,孩子一條命
    第二天回家後與父母發生激烈爭吵,父母直罵「你就是活該考不上大學」。女生受到刺激,情緒激動之下跑到天台欲輕生。身為孩子的家長,第一個人生導師,父母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父母,既是毒藥,也是解藥在中國,很多父母都秉持著「打壓式」的教育理念。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鼓勵的話語對孩子從來吝嗇於表達,而認為打壓、挖苦才能讓孩子保持清醒。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所以家長說的每一句話,在孩子心裡都會種下種子。
  • 「童星」培訓機構跑路,一父親在沒水沒電的辦公場所住了10天
    據附近員工介紹,這裡已經空置已久,此前它曾是湖南飛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雅傳媒」)經營的兒童培訓機構。招生時負責人告訴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參與綜藝、上電視、拍攝電影的機會。沒有等來培訓與拍攝,家長們卻先得知了機構跑路的消息。
  • 長沙一「童星」培訓機構收萬元包裝費後跑路,家長在沒水沒電的辦公...
    據附近員工介紹,這裡已經空置已久,此前它曾是湖南飛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飛雅傳媒 ")經營的兒童培訓機構。招生時負責人告訴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參與綜藝、上電視、拍攝電影的機會。沒有等來培訓與拍攝,家長們卻先得知了機構跑路的消息。
  • 《順風婦產科》童星整容做主播,還有童星鋃鐺入獄,童真都不見了
    金成恩在直播上坦言:「沒有任何劇組和導演邀請我,大家都知道的,我們國家演員非常多。」為了維持生計,她先去了化妝品公司上班,同時也努力試鏡,還拍了你們都知道的那種電影。」她也認清現實:「就算寄再多履歷,只要對方不想用,那一點辦法也沒有。」
  • 培訓機構跑路 家長瞞著孩子們自費撐起這支隊
    新華社杭州7月13日電(記者夏亮)培訓機構突然跑路,孩子所在的球隊面臨解散,如果你是家長,你會如何選擇?為了守護孩子們的橄欖球夢想,杭州一群家長做出了自己的選擇。2018年,老範帶孩子參加了一節橄欖球的體驗課。「和其他運動項目不同,橄欖球的團隊意識、挫折教育很吸引我,能在保持孩子運動量的同時,教會他們成長的道理。」體驗過後,老範立刻就給孩子報了班。
  • 90後媽媽帶兒子高鐵吃泡麵,卻被大媽無情指責,網友:活該
    事情的經過大概是這樣的:母親是一位90後,媽媽孩子6歲多,之前孩子放假就到爸爸的城市裡面玩了一段時間。因為小孩要上一年級了,所以我們回去比較早。我就一個人帶著孩子踏上了到宜賓的高鐵。因為早上孩子沒有怎麼吃飯,我出門的時候就在樓下的舞東風買了一點泡麵、火腿腸和小零食。想著孩子坐車會餓,哪個媽媽不心疼孩子呢?
  • 跑路的培訓機構都有哪些前兆?
    近段時間,教育培訓機構在收費之後「跑路」的事件屢屢發生,尤其是在星空琴行倒閉、北京「妙筆菡塘」書畫機構「跑路」事件發生後,引起業界對預付費模式的反思。教育行業目前是所有行業現金流最好的行業,很多教育行業之外的人垂涎於這塊肥肉!
  • 「我爸爸從來不打媽媽」,兒子作文反映父母的高水平教育
    堂姐教四年級,一次布置家庭作業,讓大家寫一篇作文:《我的爸爸》,他們班一名活潑的小男生就一板正經地寫道:別的同學都說家裡爸爸最大,因為他們的爸爸打得過媽媽。但在我家,沒有誰最大,我爸爸從來不打媽媽。堂姐念完後我們都笑得不行,果然是童心未泯,短短兩行字信息量卻不少,不得不說孩子在家很幸福啊,看不見家庭暴力。
  • 童模,童星,小網紅?怎樣算「鍛鍊孩子」,怎樣算「消費孩子」?
    網友們紛紛附議:真是娛樂至死的年代,狠心的父母不要再把鵝幾當搖錢樹了,晚會結束累得都睡著了,心疼,他還是個孩子啊!意思就是認可爸爸的。畢竟沒有爸爸當年的的狠,就沒有今天成功的他。有趣的是,對於郎朗的爹,輿論還是比較肯定的——他們口中,這不是一個「消費孩子」的故事,而是一個「牛爸」塑造「偉娃」的故事。
  • 「獨守兒童」安全問題頻發 暑假「孩子該去哪兒」?
    在城市中,很多孩子因為父母忙於工作無人照料而被獨自留在家中,成為「獨守兒童」,他們的安全問題就成為家長們最擔心的事情。    「兩三歲至七八歲左右的孩子比較活躍,但認知能力不夠,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一旦獨自呆在家中,他們很有可能亂動家中水、電、氣,或者誤吞食物藥物而發生意外。」
  • 那些當眾打罵孩子的父母你們還要點臉不?
    不分場合就喊打喊罵的算什麼父母見過太多做父母的,習慣性對孩子喊打喊罵,不分場合的對孩子發洩著自己的不滿情緒。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真的都很想上去問一句:你們還要點臉不?你們不要臉,孩子還想要點尊嚴。是,有很多孩子,真心是讓父母分分鐘都想暴走的節奏,有時候遇到那種特彆氣人的孩子,別說父母,就是旁觀者都想親自上陣代替娃的父母揍上幾下,但是咱能不能回家再打,有些教育方式不適合大庭廣眾。
  • 一名留守兒童的心聲:爸爸媽媽,你們為了掙錢卻缺席了我的成長
    他們終年難得見到爸爸媽媽,只得跟隨爺爺奶奶生活。他們吃的是蘿蔔白菜,心靈裝滿了孤獨和思念。他們想念爸爸媽媽,想念一家人團聚的日子。可是這麼普通的想法只能在春節過年的時候才能實現。短暫的相聚,孩子們又要和爸爸媽媽分離了。一年的時光,春夏秋冬,草木枯榮。這一年孩子又長大了一歲,但這一年留給孩子更多的是心靈的孤獨。有人說:心靈孤獨的孩子很難見到陽光。
  • 「你女兒罵我媽,打她活該,」「離婚,你就是給你媽遭罵的?」
    張燕和李輝是自由戀愛結婚,當時張燕的父母並不是十分的同意,因為李輝的父親曾經坐過牢,這樣的家庭多少對於女方都有些介意,但張燕卻一意孤行,還是不聽父母的規勸嫁給了李輝。結婚後,張燕生了一個女兒,日子過得還算可以,只是李輝的脾氣不是太好,有時候發起火來是十分的暴躁。結婚幾年來,夫妻也沒怎麼爭吵,但自從有了兒子後,李輝的脾氣是越來越壞,動不動就發脾氣。
  • 2個孩子溺水,爸爸先救自家孩子被罵自私,爸爸的話讓全部人閉嘴
    導讀:2個孩子溺水,爸爸先救自家孩子被罵自私,爸爸的話讓全部人閉嘴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2個孩子溺水,爸爸先救自家孩子被罵自私,爸爸的話讓全部人閉嘴!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兩孩子溺水,爸爸先救自家娃被罵自私,寶爸一句話,眾人啞口無言
    不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也要被罵,總之,只要你不站在上帝的角度去拯救眾生,你就要被罵,著實讓人無語。兩孩子溺水,爸爸先救自家孩子被罵自私,寶爸一句話,眾人啞口無言忍無可忍之下,劉先生衝著眾人吼道:「如果換成是你們,你們先救誰?難道不是自己的孩子嗎?他是我兒子,我的命都可以給他,我為什麼不能先救我兒子呢?」聽到這話,原本還冷嘲熱諷的眾人頓時都啞口無言,趕緊閉上了嘴巴。不得不說,劉先生說的話很在理,如果換成任何一位父母,相信都會先救自己的孩子。
  • 韋博英語疑似跑路?上海辦公區人去樓空,學員貸款還未還清
    昨天開始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條消息刷屏韋博英語跑路了!消息首先從一位韋博英語老師的朋友圈開始劃重點!拖欠工資!上午上班,下午被離職!然而今年在上海「跑路」的不僅僅是韋博英語數家「樂高中心」跑路銅川路弘基時尚生活廣場一樓「創造力星球樂高STEM中心」於9月24日關門位於浦東新區杜鵑路68號的棒棒貝貝花木樂高科技中心以銷售樂高機器人拼裝編程課程為主要業務據家長們反映
  • 留守兒童:爸爸媽媽,你們什麼時候回來?
    也有的只能是渴望,卻難於實現,有的父母可能幾年不回來一次,更有的父母外出務工時,孩子特別小,等他們幾年後回來時,孩子已經不認識爸爸媽媽,那種滋味是多麼無比心酸。孩子盼不到父母回家團聚,他們只能含著淚水默默的喊著:爸爸媽媽,你們什麼時候回來?
  • 看了「天才童星」的近況才發現:真正厲害的父母,都很懂長線思維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王欣逸的缺位父母了。王欣逸的父母,有3個兒子,每個都被培養成了童星。王欣逸走紅後,父母雙雙辭掉工作,帶孩子四處拍劇、上通告、接商演,理所當然地當上了「啃小族」。我想,就是父母把對名和利的追求,強行附加在孩子身上。02如今,國內童星「生產」,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只要你肯砸錢,從選拔、培訓、包裝,再到推出、參演,都有經紀公司一手包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