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Ta的感覺是不是愛情?
大家好,我是愛講故事的心理叔;
心理學上有相當多的問題都是和愛情相關的,所以我們的第一個故事就從愛情開始;
人的一生,或多或少會有心動的感覺,比如:
食堂吃飯,同班小花給我夾了幾塊紅燒肉;感冒咳嗽,我在午休時跑出去給她買了藥;相處七年,男友包下當地最貴的餐廳求婚;
這時,我們往往會更容易做出一些決定;但心動過後,我們不可避免的也會自問:我們之間的感情是愛嗎?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講個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角是陳小春與應採兒;
一個是狂放不羈,「愛擺臭臉」的山雞哥,一個是性格直爽,大大咧咧的愛笑美女,兩個性格有極大反差的夫妻;
陳小春出生廣東,小小年紀就輟學到香港打工,後來出道娛樂圈,當年的《古惑仔》陪伴著很多人度過了青春期,霸氣側漏的山雞哥成為很多男生的崇拜對象,最想要的就是跟著山雞哥出街,威風凜凜滿是江湖義氣的兄弟,當時的陳小春,脾氣火爆,到哪兒都是一張臭臉,吃飯被狗仔偷拍,直接就爆粗口,拿汽水丟過去,錄節目惹毛自己立馬摔道具走人。
而應採兒出生臺灣,參加過選美比賽獲了獎,17歲就開始籤約公司成為很多影視的經典角色,被劉德華欽點為女二號等,跟許多的大咖合作過很多作品,從香港到內地一直都是順風順水,發展的很不錯。按理說,這兩個人是很難走到一起的,恐怕陳小春自己也弄不清當時的感情是什麼;但陳小春很清楚,他喜歡應採兒的笑,她笑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有一次在陳小春的演唱會上,他一直是面無表情的在唱歌,直到看到了突然出現在演唱會上的應採兒,陳小春的臉上立刻露出了笑容。
直到有一天,陳小春帶著兩人十多個好友來到應採兒的家裡求婚,可支支吾吾了半天,我們的山雞哥愣是說不出「嫁給我」三個字,旁邊的人都為他著急,陳小春可能也是被自己嘴笨急哭了,只好說「你知道我講什麼」,大家自行體驗下: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山雞哥說喜歡應採兒的愛笑與真實,應採兒卻說一開始很害怕這個脾氣火爆的公司大哥。直到陳小春雙膝跪地真切求婚的時候,應採兒哭的稀裡譁啦才明白這份感情的重量;兩人從熱戀好奇到無措質疑再到相知無畏。應採兒從大大咧咧到細心體貼,山雞哥從脾氣不好到懂得珍惜和寵溺。這個可愛的男人絲毫不掩飾心中滿滿愛意並且用不同的語言修飾。是的,你知道我講什麼,他們遇見彼此都是幸運的;
情感有這麼兩種,一種是愛你在心難開口;一種是口說愛你心不定;無論是哪一種,要想弄清楚自己真正的感情,都需要通過某種形式來得到明確的答案,即使這種形式是一場笨拙的求婚;
聽到這裡,你覺得陳小春式的求婚是找到答案的好方法嗎,還是說有點無釐頭呢?
再比如,如果你們是正在熱戀的情侶,在約會的時候,可以帶對方去做一些刺激的事情。坐坐過山車,闖闖鬼屋和密室,或者爬爬山,去到什麼高的地方。在對方經歷了這些刺激,開始面色發紅,心跳加速的時候,就更容易對自己心動,產生「愛」的感覺。請問,這個秘籍是真的麼?」
其實啊,這個說法還真的是有心理學依據的。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吊橋效應」。那麼我們接下來,就看一看「心動」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呢?
「吊橋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和辛格在1960年左右提出的。他們認為,當某一種情緒出現的時候,我們對於這種情緒的感知和理解,會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第一個因素是,我們在情緒出現的時刻,身體出現了什麼樣的生理反應。因為生理反應是真實發生的,所以這第一個因素是現實層面的。而第二個因素,是我們如何去解釋自己身上出現的生理反應。由於這個部分是發生在我們腦海中的,是虛擬的,所以屬於認知層面。
簡單來說,我們所意識到的「自己當下的情緒」,其實是對自己生理反應的解讀。比如還是以山雞哥應採兒來舉例子,平時兩個都很酷的人,在遇到特定情景時,會流露出與平常不同的情緒;就好比處在吊橋上的兩人,更容易將自己不常見的情緒表達出來一樣;這點在兩人參與某檔綜藝節目時,應採兒正好有個過吊橋的場景,兩人的真情流露,大家繼續體會下:
根據「吊橋效應」,在你感受到自己情緒之前,可能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首先,你感受到了自己身體上的變化,比如,手心出汗,心跳明顯加快,身體不由自主地顫抖等等。這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第一個因素——現實層面的身體反應。接著,你會不由自主地去解釋這些生理反應。可能你會覺得,自己是因為害怕,所以身體才出現了心跳加速、發抖這些變化和反應。所以最終,你就得出了 「我現在非常害怕」這個結論,並因此感受到了「害怕」這個情緒。
也許你會好奇,為什麼在剛才的例子中,會用「害怕」去解釋生理反應,而不是用愉快、激動,或者是其他情緒去解釋呢?恭喜你,你算是問到重點了。
心理學家沙赫特和辛格也對這個做出了解釋。他們認為,人們往往會從周圍的環境裡,去尋找能夠解釋自己生理反應的線索。這也是為什麼,在情緒產生的時刻,你所處的環境是如此關鍵的原因。
讓我們聯想這樣的情景,時間是「半夜」,停車場是「昏暗的」,你是「獨自一個人」,突然出現和靠近的是一個「陌生的男子」。這些環境因素都在不自覺之間,促使你把自己的心跳加快、手心出汗這些反應和「害怕」聯繫在了一起。
假如說,時間是「下午1點」;停車場是露天的,陽光明媚;突然靠近你的是一個年輕的陽光男孩。試想一下,這時候,你還會把自己的生理反應解釋為「害怕」嗎?恐怕是不會的。反而,你可能會認為自己的心跳加速、手心出汗是因為動情了,緊張了,雀躍了。
所以說,你所身處的環境,是你解釋自己生理反應的來源,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緒。
聽到這兒,也許你已經在頻頻點頭了,覺得好像理解了這個問題。
那麼,我們就回到最初的問題,看看「吊橋效應」是如何讓「心動」產生的呢?
想像一下,當你和對方一起做比較刺激的事情的時候,比如坐著過山車從最高點衝下來,或者是走進鬼屋受到了各種驚嚇,是不是心臟會「噗通噗通」地加速跳動,呼吸也會急促。
這時候,雖然導致對方這些生理反應的真正原因是鬼屋,過山車,或者是其他刺激的事情本身。可是呢,就在ta無意識地尋找線索,去解釋自己生理變化、去理解自己情緒的時候,恰好,你就在ta身邊,而且你還可能是一個對ta有吸引力的人。那麼這個時候,對方就很容易誤會,是你讓ta出現了臉紅心跳的變化,從而讓ta覺得,自己好像對你感到「怦然心動」,你們之間,似乎產生了愛情的情愫。
這就是為什麼,兩個人一起做一些刺激的事情時,就更容易對對方產生心動的感覺了呢。
後來,心理學家阿瑟·阿倫在一座長130米,且僅靠2根粗麻繩懸掛在70米高空的吊橋上做的實驗,也證實了這個說法。在實驗中他發現,那些從驚險的吊橋上走過的人,大多數都覺得自己對站在對岸的異性有了心動的感覺。這就是廣為人知的「吊橋實驗」。
那麼在知道了這些之後,你應該如何在戀愛中、以及生活中,去運用「吊橋效應」呢?
一方面,你當然可以利用「吊橋效應」來推動兩個人的關係。就像之前提到的,帶你喜歡的人去做一些具有刺激性的事情。這樣確實有可能讓ta對你產生「心動」的好感。
只不過,如果你問我說,這樣就是愛情了麼?我卻無法給你「是」這個回答。因為,對方體驗到的心動,只是ta對於那一瞬間出現的生理反應的一種解釋而已,並且這種解釋,還是基於錯誤的線索——不是你本身,而是ta所處的環境。而一個人的情緒是不斷地在產生的。那麼在下一刻,在你們離開了刺激環境之後,ta就可能對自己的情緒有了其他的解釋。這時候ta可能就發現,心動的感覺,怎麼就不見了呢。
所以,你不妨把「吊橋效應」產生的心動,看成是提供了一個,讓兩個人拉近距離、彼此進一步接觸了解的機會。在基於這種「心動」所帶來的良好的、積極的感覺上,你們需要持續地去探索,那些真正代表了「喜歡」,甚至是「愛」的表現。比如,你們是如何看待對方的優缺點的,兩個人是不是願意為了對方而付出,等等。
你還可以在感情開始之後,利用「吊橋效應」去創造一個個積極的瞬間,成為長久的美好愛情的推動力。為什麼這麼說呢?近年來的神經科學研究發現,愛其實並不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情感,而是由一個個瞬間組成的。這就意味著,一個人可能會在一些瞬間裡感到非常地愛對方,也可能在一些瞬間裡非常地討厭對方。網上有一陣子很流行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大多數時候,夫妻就是你在買槍的路上碰到了他愛吃的菜,買了菜卻忘記了買槍。然後過了幾天,一想,不行,還得買槍......」。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呢。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愛的秘訣不就變成了「儘可能地多創造這些積極的瞬間」嗎?所以,你完全可以運用「吊橋效應」去不斷創造「心動」和「興奮」的體驗,讓這些體驗變成愛情中的一個個積極瞬間。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給對方製造一些小驚喜,在紀念日的時候給對方一些儀式感的感覺,又或者是定期地去陌生的地方旅遊,這些都是可以的。
那麼另一方面,你也需要運用「吊橋效應」去避免錯誤的歸因,學著去分辨和解釋自己情緒的真實來源。比如在你感受到心動的時候,請試著去停下來想一想,自己是真的遇到了愛情,還是可能只是一場美麗的誤會。試著從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去尋找真實的線索,比如說,是不是因為你剛剛結束了一場跑步,心情還沒有平復下來,是不是因為你看了一場籃球賽而熱血沸騰,或者你正處在一個熱鬧的聚會當中。
當然,現實中的環境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你需要做的,就是從環境中,去尋找真正能夠解釋自己生理反應的線索,從而避免對自己的感覺產生誤解。已經有實驗證實,當你有意識地去分辨自己情緒來源的時候,那些迷惑性的線索就會大大降低對你的影響。
好了,以上就是本節課的全部內容,最後還是撒把山雞哥的狗糧,祝大家都找到真愛!
還有什麼感想或體驗,都可以找心理叔留言互動,我們下次再聊!
愛講故事的心理叔,點擊「關注」,我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