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10月15日訊 (記者 姜婷 通訊員 趙廣英 唐萌 陶大鵬) 10月15日,青島海關所屬黃島海關為青島澳柯瑪進出口有限公司對印度尼西亞出口的一批冰櫃籤發了中國—東協自貿協定原產地證書。這是在「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原產地電子信息交換系統」正式運行後,青島海關為出口印度尼西亞貨物籤發的首份中國—東協自貿協定原產地證書。
根據海關總署公告,為進一步便利自由貿易協定下貨物的合規通關,自10月15日起,「中國—印度尼西亞原產地電子信息交換系統」正式運行,與印度尼西亞實時傳輸《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項下原產地證書和流動證明電子數據。
印度尼西亞是中國—東協自貿區的重要成員,我國與其進出口貿易呈逐年增長趨勢。原產地電子信息交換系統運行後,雙方可實時傳輸優惠原產地數據等信息,進一步促進企業通關便利,確保貨物監管有效。
據青島澳柯瑪進出口有限公司業務員姚林坤介紹,以往,印度尼西亞海關對企業提交的自貿協定原產地證書退證查詢比較多。被退證查詢後,需要企業通過國內海關向印度尼西亞海關證明證書的真偽等情況後才能適用優惠的協定稅率。「不僅增加了國外客戶的清關費用,又容易出現拒惠的問題。國外客戶往往把這部分成本和損失轉嫁給我們。」姚林坤介紹,「實現原產地電子信息實時交換後,就不會再因為證書真偽進行退證查詢,這讓我們做外貿的人更踏實了。」
在進口方面,企業也能享受便利。「我們公司長期從印度尼西亞進口椰殼纖維。電子信息交換系統運行前,我們需要國外客戶將紙質原產地證書寄給我們,並在公司、貨代、報關行之間往來傳遞,原產地證書的單證準備時間約在一周左右,而且還需要支付相應的國際間快遞費用。」 中藝編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港務部經理劉曉曄說,電子聯網後,企業不再需要國外客戶給郵寄原產地證書,只要錄入原產地證書號就能夠享受關稅優惠,真是省時、省力又省錢。
劉曉曄介紹說,電子聯網後,不僅實現了原產地證書準備零待時、節省了快遞費用,而且避免了因證書郵遞丟失、延遲以及國外籤發證書不規範導致的貨物滯港等一系列問題。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青島海關共為1.52萬批出口印度尼西亞貨物籤發自貿協定原產地證書,享惠中國—東協自貿協定的進出口貨物貨值100.75億元,在我國和印度尼西亞進口通關環節享受稅款減讓達7.4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