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醫手稿曝光,這字體令現代醫生汗顏,遠勝許多書法家

2020-12-11 騰訊網

草書是我國的一種書法形式,由漢朝的隸書發展而成,到了東晉時候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草書是書法界最不能被大眾欣賞的書法,很多人都認為這就是純粹的鬼畫符,在網上有著這麼關於草書一個段子,說全國最優秀的草書作品不在任何一家博物館中,而是在各大醫院醫生開的處方單上。

這只是一個網友編出來的段子,但是現實生活中醫生開的處方單上的字跡確實是非常潦草,常人難以辨認。最有趣的是醫院藥房中的工作人員卻能夠準確識別出醫生寫的「草書」,或許這就是醫生與藥師之間的默契吧!其實醫生這也是無奈之舉,畢竟每天看病的人實在太多,字跡自然就潦草了很多。

而古代宮廷御醫開的處方單是怎麼樣的呢?是不是和現在一樣非常潦草呢?我國就保存了清朝嘉慶皇帝時期御醫汪必昌五十本秘方手稿。2017年我國嘉德拍賣公司曾經對這些手稿進行過估價,因為2007年晚清一名御醫的手稿曾經拍出過200萬元,平均一種秘方4萬元。

汪必昌的醫術比那名御醫任錫庚還要高明許多,所以嘉德公司認為汪必昌的手稿應該是任錫庚手稿的十倍,也就是說汪必昌留下來的所有手稿加在一起應該在2.16億左右。

消息公開之後網友對此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憑什麼他的手稿能賣出這麼多錢?但是當公司將手稿的照片公布到了網上之後網友紛紛表示:「就衝他的書法功力就值這麼多錢。」「真該讓現在的那些醫生來學習一下他的字跡。」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汪必昌的事跡和手稿真跡吧!

1754年汪必昌出生於新安(今安徽徽州地區),他的父親是當地一個不大不小的官,也算是一個貴族子弟。但是汪必昌10歲左右的時候他的父親捲入了一場風波之中只能賦閒在家,汪必昌的家庭條件也因此急轉直下。之後汪必昌的母親生了重病,當時家庭條件已經不再允許請大夫上門來看病,汪必昌只能自己看醫術來幫母親看病。

令全家人都沒有想到的是汪必昌這個門外漢竟然真的治好了他母親的疾病,從此汪必昌開始對行醫感興趣,一直在研究醫學方面的知識,同時開始研究民間盛傳的一些偏方是否真的有效。經過三十多年不懈的努力汪必昌在1801年成功考入太醫院,連嘉慶皇帝都對汪必昌的醫術讚不絕口,兩三年之後就當上了嘉慶皇帝的專用御醫。

在嘉慶皇帝50年壽辰的時候(1810年)對汪必昌和他的家人都進行了封賞,汪必昌接過上次之後卻對嘉慶皇帝辭行,他認為自己年事已高不再適合維護龍體,而且他也想到其他地區去了解一些其他的醫學知識。嘉慶皇帝雖有不舍但還是放汪必昌離開了京城。

離京之後汪必昌寫下了五卷《聊復卷》,在書中寫上了自己從醫幾十年對於診脈、開藥、治療眼疾心疾等各方面的心得,被估價2.16億的就是《聊復集·怪症彙纂》,這本書又被中醫教授傅延齡稱為「中醫藥第一秘方集」。

相關焦點

  • 清朝太醫的手稿曝光,這字體讓現代人汗顏,遠勝很多書法家
    所謂醫生體,其實就是醫生開處方所用的字體,因為醫生在處方中所用的字體龍飛鳳舞,病人怎麼看也看不懂他所寫的東西,網友將醫生寫的字調侃為「醫生體」,還調侃醫生體的好處是可以對藥品保密價格,讓病人花一萬元吃一粒藥,吃完還不覺得心痛。
  • 錢學森96分試卷曝光,這字體令現代人膜拜,遠勝許多現代書法家
    在高考中,賞心悅目的字體書寫,毫無疑問能夠博得閱卷老師的欣賞,很可能在主觀題中大方地給出高分。同時近年來有許多「印刷體」爆紅網絡,比如衡水中學的印刷體作文,小學生印刷體作業等等。
  • 清朝最後一位狀元郎,千年來只此一人,字體讓現代書法家汗顏
    晚清最後一位狀元名叫劉春霖,同時也是我國古代最後一位狀元郎。劉春霖留學回國之後,一時間引起極大的轟動。辛亥革命之後,被袁世凱賞識,直接任命大總統府內史。之後又被徐世昌、曹錕邀請出任總統府秘書廳廳長。曾有後世書法家評價劉春霖,他的書法坐下來看半個小時也很難找到不工整的筆畫,他是現代書法家的榜樣。現代人看了只能汗顏。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
  • 光緒的瑾妃用楷書記的帳單,這字體讓現代人汗顏,遠勝許多書法家
    現代社會來說已經很少有人能夠靜得下心來好好的練字了,但在古代來說,稍微有些條件的人家都會要求練字。古代的書法家更是數不勝數,即使是清末年間的書法家也不少,比如說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現代曾經流傳出他當年考試的手寫體,那一手小楷比列印出來的還漂亮。
  • 古代老郎中的書法,讓現代「醫生體」汗顏,這才是真正的藥方!
    而古代郎中其實多半都是由不得意的士子轉來,由此一來,古代郎中的書法也不可小覷,但提及現代「醫生的字」,多數人都是愁眉苦臉,狂魔亂舞,可謂是潦草至極,如若不是與其搭檔很久的人,很難看懂其字體,由此在網上也誕生了一種新的字體,名為「醫生體」。
  • 一位清朝大臣的書法,字體端莊嚴謹,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
    說到書法,大家並不陌生,從古至今出現很多書法家,書法作品也是讓人稱讚不已。但是有一個人名氣不大,書法功底卻很深,他的書法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這個人就是張百熙,他是清末大臣,一生勤勤懇懇。雖然張百熙並不是以書法為業,但是他的書法絲毫不遜色於書法家。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書法家用大拖把寫巨幅書法,動輒幾十平米,最後讓人看不懂。還有用噴墨書法,一邊寫一邊大吼,唯恐別人不知道他如何運筆,最後寫完墨色淋漓,最後大家直呼看不懂。如果這些書法家看大張百熙的書法,會不會感到汗顏呢?
  • 大清瑾妃娘娘用楷書記的帳單,字體讓現代人膜拜,遠勝很多書法家
    如東漢文學家蔡邕的女兒蔡文姬,堪稱我國最早的女書法家,她的楷書和行書都深刻地影響著後世。事實上,和蔡文姬一樣擅長書法的女子不在少數,比如晚清皇帝光緒年間的妃子瑾妃,也寫得一手端莊典雅,只因她在宮中一直沒有什麼存在感,才被人忽視。看到瑾妃記帳的人無不感慨,這字體比書法家更有氣勢,令現代人汗顏。瑾貴妃為戶部右侍郎他拉氏之女,光緒十四年(1888年)入宮。
  • 光緒皇妃隨手寫的帳單,這字跡讓現代人汗顏,比書法家更勝一籌
    如果說起中國歷史上的書法家,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都是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柳公權、懷素、歐陽詢等人。其實歷史上也有字寫得令人驚豔的女子,只不過她們被困在閨閣裡,筆墨不為他人熟知罷了。往早了說,王羲之學書法的時候還拜衛夫人(晉代著名書法家,師承鍾繇,跟王羲之母親是中表親)做過師父;往晚了說,清朝末年光緒帝一個皇妃的字跡都足以讓現代人汗顏,對比很多書法家毫不遜色。光緒帝1875年登基,當時他年僅3歲,一輩子都受到慈禧太后挾制。可想而知,他的皇妃日子也不會好過到哪去。
  • 宮苑雜談︱在清朝當太醫是一份怎樣的工作?
    提起清宮裡的太醫,你腦中浮現的是下跪聽旨?懸絲診脈?是承諾護甄嬛一世周全的溫太醫?還是《延禧攻略》裡因醫術高超被招進宮廷的江湖遊醫葉天士?影視劇裡的太醫形象多是按照劇情需要而設定,清代宮廷裡太醫群體狀態如何還要從史籍裡找答案。在古代社會,專門為帝王及其家族成員以及重要官員看病的醫生被稱為太醫。
  • 16歲自閉症男孩寫宋體字,字體讓現代人膜拜,遠勝許多現代書法家
    「當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聖經》 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從一出生時便註定了不幸,或是天生患有身體上的疾病,或是患有心理上的疾病。有的人天生失明,有的人天生聾啞,也有的人患有自閉症,不懂得與人交流。即使他們並非人間的寵兒,卻是上帝派下來的精靈。
  • 紫禁城裡的白色巨塔:錢少事多、難升遷,動不動背黑鍋的清朝太醫
    在古代,專為帝王及其家族成員、重要官員看病的醫生稱為太醫。 《後漢書》記載宮廷有醫官、醫吏、主管藥物的藥丞、主管藥方的方丞。唐朝太醫供職的地方稱為太醫署,宋朝設立了太醫局,它和太醫署不僅是宮廷的醫療保健機構,還負責傳授醫療知識、發展醫學教育。清朝繼承了明朝的制度,「太醫院」為官方醫療機構,職能、官員品秩和執掌項目都有嚴格規定。
  • 錢學森96分的試卷曝光,字體清秀堪稱「印刷體」,遠勝許多書法家
    ——馮·卡門 1936年,世界級科學家卡門迎來了一個特別的學生,這名學生是個中國人,目光如炬,眉藏英氣,嘴角常帶的笑意卻又讓他顯得十分謙遜。 而這個學生,就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正因為錢學森如此高才,已經成名多年的卡門才會說完全是錢學森發現了他,是錢學森進一步地成就了他,兩人合力研究出了「卡門-錢學森」公式,在高速空氣動力學取得了極大的突破。 但錢學森傳奇的一生卻遠不止於此。
  • 古代唯一傳世狀元答卷曝光,字跡讓現代人汗顏,遠勝許多書法名家
    這首《登科後》是唐代詩人孟郊在進士及第後寫下的一首快詩,在思苦奇澀的孟詩中別具一格,更加體現出詩人歡欣雀躍的心情。在古代,科舉就是寒門子弟唯一出人頭地的機會,若能得個狀元,那更是了不得的榮耀。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最終的殿試,殿試的第一名就是狀元郎,可直接授翰林院修撰。
  • 清朝滅亡後,存活下來的太醫說出了慈禧的秘密,刷新了對她的認識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所以他遺留下來的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後人對此是比較清楚的,尤其是在歷史文化這一塊,相比於商朝這些歷史悠久的王朝要知道得多且詳細。對於歷史,很多人表示還是對野史更感興趣一些,確實野史相比於那些正兒八經的官位功績什麼的要有趣得多。尤其是那些當年在皇宮中被嚴禁傳播的秘聞,比如某某宮女和誰偷情啦,某某妃子和誰偷情啦等等。
  • 錢學森96分試卷曝光,這字體堪比「印刷體」,遠勝很多當代書法家
    而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三位理工科的「大神」其實以前要麼是學文科的,要麼是對文科特別感興趣的,他們的文科天賦絕不比那些民國大師差多少。    說起來,錢學森和錢偉長、錢三強還是親戚,他們都是吳越王錢鏐的後代。
  • 許多人強調字體要「橫平豎直」,眾多書法家為何堅決反對?
    但是,由於時間緊、任務重,許多同學沒時間通過練書法將字體改善,那該怎麼辦呢?不要著急,一位至少改過一萬篇作文的老師指出,考場字體想不丟分應注意七個字!能做到這七個字,你的作文在考場上就不至於丟分了!下面我來簡單解釋一下這七個字。一 橫平豎直考場字體的要求是工整(清楚、易識、整潔),這個工整跟書法之美是兩碼事。書法中的唐人張旭、懷素的「狂草」是藝術中的珍品,然而拿到考場上老師認不清你寫的是啥,那就遭殃了!再如拿唐代著名書法家孫過庭的書法與田英章的比較,許多人竟說田字更好看。
  • 他天生愚笨,曾寫一幅書法草稿,讓很多書法家汗顏!
    這個人就是文徵明,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書法作品,但是以草稿形式流傳的卻很少,我們從這幅草稿之中可以感受到文徵明的書法造詣。文徵明在書法的學習上比較艱辛,與同時期祝枝山、唐伯虎相比,他用功比這兩個人要多。這幅書法雖然是草稿,但是筆畫收放自如,絲毫沒有束縛之感。一幅書法如果是刻意求工整,最後反而有呆板之氣,正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一樣,整幅書法塗抹多處,字體大小不一,完全不顧章法,卻被稱為行書的典範,這是為什麼呢?
  • 太醫
    最後,對於閒置多年的男女內生殖系統來說,一直閒置,現在利好,忽如一夜春風來,一定要淡定,最好用中醫藥調理一下身體,尤其是女的有月經不調的,宮寒血瘀腹痛經量少;男的有下元溼冷,畏寒,面色晄白,夜晚多夢,白天神疲乏力的。女的問題如土地貧瘠,陽光,水分不足,如何孕育莊稼。男的問題恰似種子瘦秕,無力搬運,其子何能茁壯。
  • 那位叫於國光的書法家,擅長什麼字體?
    在歷史的長河中,書法是中華民族一座屹立千年的文化寶庫,這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書法家。對於書法家來說,都有其擅長的書法體,比如王羲之擅長行書,其創作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比如以「狂草」名世的懷素,擅長草書,被稱為「草聖」等等。
  • 清末瑾妃用小楷書寫帳單,字體遠勝許多書法家,讓現代人膜拜
    談到中國的書法藝術,那真叫一個源遠流長,就算是書法門外漢,閉著眼睛也能數出一大堆古代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懷素、張旭、蘇軾、黃庭堅、米芾、趙佶等等,不知怎地,近幾年書法界突然颳起一陣奇怪的「醜書」風潮,出現了「射書」、「盲書」,甚至還有「吼書」、「鼻書」,最後一個我琢磨了好久也沒明白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