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周,中國傳統風俗,現是東亞國家一種小孩周歲時的預卜嬰兒前途的習俗。新生兒周歲時,將各種物品擺放於小孩面前,任其抓取,傳統上常用物品有筆、墨、紙、硯、算盤、錢幣、書籍等。魏晉南北朝時已存在。它是第一個生日紀念日的慶祝方式。【圖|文EMP】
如今,抓周也有抓周證。取得抓周資格後,活動便可開始。抓周與產兒報喜、三朝洗兒、滿月禮、百日禮等一樣,同屬於傳統的誕生禮儀,其核心是對生命延續、順利和興旺的祝願,反映了父母對子女的舔犢深情。
抓周儀式一般在早上進行。講究一些的人家都要在堂屋,陳設大案,上擺:書,筆算盤、錢幣、首飾、吃食、玩具。由大人將小孩抱來,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誘導,任其挑選,視其先抓何物,後抓何物。以此來測卜其志趣、前途和將要從事的職業。
書代表以後會有文化。笛子代表以後會成為音樂家。剪子代表以後會成為裁縫。秤代表以後會成為會計。
官印代表以後會做官。包子代表以後不愁吃。稻草:適合農事工作。刀劍:能當軍官、警察
抓周的物品。錢幣代表有錢。尺子代表會成為建築師。
面對眾多物品,小朋友猶豫不決。通過小孩抓周兒,在客觀上檢驗了生母、看媽、奶媽對小孩是如何帶領的,是如何進行啟蒙教育的。因此,有些家長並不迷信,但仍主張讓小孩抓周兒,也是這一風俗得以持久在民間流傳的原因之一。
小朋友開始做出選擇。第一次選了毛筆,第二次選了一個勺子。家長們都樂開了懷。
小朋友選了一支毛筆。
對毛筆愛不釋手。總之,長輩們對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周歲之際,對小孩祝願一番。【版權作品 嚴禁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