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傅惟慈去世 曾譯《1984》《月亮與六便士》

2020-12-14 騰訊網

[摘要]中國著名翻譯家傅惟慈於2014年3月16日早晨因突發哮喘去世。譯有德國著名作家託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格雷厄姆·格林的《問題的核心》、奧威爾的《1984》。

據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透露,中國著名翻譯家傅惟慈於2014年3月16日早晨因突發哮喘去世,享年91歲。

傅惟慈生於1923年,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後執教於北京大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等高校,曾兩任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於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傅惟慈通英、德、法、俄等多國語言,譯有德國著名作家託馬斯·曼的名著《布登勃洛克一家》、英國著名作家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格雷厄姆·格林的《問題的核心》、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場》和《一九八四》(與董樂山合譯)等多部外國文學作品,共計三四百萬字。除上述作品之外,他編選的《馮尼格黑色幽默作品選》、《一支出賣的槍》等文集同樣影響巨大。2008年,傅惟慈的個人作品集《牌戲人生》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相關焦點

  • 翻譯家傅惟慈去世 曾翻譯《月亮和六便士》等名著
    翻譯家傅惟慈去世 曾翻譯《月亮和六便士》等名著   中國知名翻譯家傅惟慈於昨天早晨因突發哮喘去世,享年91歲。他的譯著中,尤其以《獄中書簡》(羅莎·盧森堡)、《月亮和六便士》(毛姆)、《布登勃洛克一家》(託馬斯·曼)、《動物農場》(奧威爾)以及格林的宗教小說和驚險小說等影響巨大。  上世紀50年代末,傅惟慈嘗試著根據對文學的認識和喜好翻譯德國作品。
  • 翻譯家傅惟慈辭世引悼念 史航:我最喜歡的翻譯家
    他的譯著中,尤其以《獄中書簡》(羅莎·盧森堡)、《月亮和六便士》(毛姆)、《布登勃洛克一家》(託馬斯·曼)、《動物農場》(奧威爾)以及格林的宗教小說和驚險小說等影響巨大。  帶給我們託馬斯·曼、毛姆、格雷厄姆格林的著名翻譯家傅惟慈先生,前日像他翻譯的錢德勒的代表作一樣「長眠不醒」,永遠地離開了我們。16日上午,91歲的傅老先生在北京病逝。
  • 91歲翻譯家傅惟慈病逝 女兒稱不會用花圈送別父親
    91歲翻譯家傅惟慈病逝 女兒稱不會用花圈送別父親   「驚悉傅惟慈先生今早因突發哮喘去世。  昨天下午,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在微博透露了傅惟慈去世的消息。記者獲悉,昨天上午十點,傅惟慈在積水潭醫院逝世,享年91歲。這則消息引來很多文學界人士和網友的悼念。  傅惟慈1923年生於哈爾濱,先後在輔仁大學、浙江大學(戰時內遷貴州遵義)、北京大學攻讀西方語言和文學。1950年在北京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從事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工作。
  • 傅惟慈:我的翻譯生涯和時代大氣候息息相關
    《高窗》,錢德勒著,新星出版社,傅惟慈譯,2008年5月傅惟慈部分譯作傅惟慈著名文學翻譯家,還自稱「一個收集癖患者」,在錢幣收藏方面獨有心得,他同時作為一位旅遊和攝影愛好者,作品被行內人所稱許。他的一生充滿傳奇。1923年生於哈爾濱,曾求學於輔仁大學、浙江大學等,以國民黨青年軍身份參加抗日戰爭,1950年在北京大學畢業。畢業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學院等院校講授語言、文學課;上世紀80年代赴德國、英國教學。
  • 著名翻譯家傅惟慈去世:「文革」時靠翻譯逃避
    傅惟慈  性別:男  籍貫:北京  終年:91歲  去世原因:突發哮喘病  生前職業: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著名翻譯家  生前住址:北京四根柏胡同  如今,我手裡的牌都將打盡,也許最後的一張——壽命,也隨時可能被發牌者收去。
  • 傅惟慈曾因翻譯德國文學作品受到批判(圖)
    已出版主要譯作有德譯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臣僕》,劇本《丹東之死》,英譯長篇小說《月亮和六便士》《問題的核心》《密使》《長眠不醒》及《動物農場》等。  在翻譯界,傅惟慈的名字與毛姆和格林二人連在一起,猶如朱生豪之於莎士比亞或者傅雷之於巴爾扎克。投身翻譯六十年,譯介歐美文學。傅先生為人所知的成就固然在他的外國文學翻譯,很少人知道他的一生也是一部傳奇。
  • 傅惟慈:「翻譯是一種遊戲」
    傅惟慈著名文學翻譯家,還自稱「一個收集癖患者」,在錢幣收藏方面獨有心得,他同時作為一位旅遊和攝影愛好者,作品被行內人所稱許。他的一生充滿傳奇。1923年生於哈爾濱,曾求學於輔仁大學、浙江大學等,以國民黨青年軍身份參加抗日戰爭,1950年在北京大學畢業。畢業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學院等院校講授語言、文學課;上世紀80年代赴德國、英國教學。
  • 傅惟慈:翻譯是另一場旅行
    已出版主要譯作有德譯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臣僕》,劇本《丹東之死》,英譯長篇小說《月亮和六便士》《問題的核心》《密使》《長眠不醒》及《動物農場》等。在翻譯界,傅惟慈的名字與毛姆和格林二人連在一起,猶如朱生豪之於莎士比亞或者傅雷之於巴爾扎克。投身翻譯六十年,譯介歐美文學。傅先生為人所知的成就固然在他的外國文學翻譯,很少人知道他的一生也是一部傳奇。
  • 月亮與六便士之中文名翻譯
    毛姆寫的小說the moon and sixpence如何翻譯成中文?moon以及sixpence很簡單,肯定譯成月亮、六便士,關鍵是如何翻譯and,是「和」好呢?還是「與」好?在我看來,百分百是「與」好。為什麼這麼說?
  • 傅惟慈:在那個時代我搞翻譯是為了爭取到某種自由
    傅惟慈,滿族,文學翻譯家,曾用名傅韋,北京人,1923年生於哈爾濱。新京報記者秦斌攝翻譯過格林、毛姆、奧威爾的傅惟慈,而今年近九旬,他坦言自己不想再翻譯了,機會應該留給年輕人。他認為,一切都是遊戲,要尋找些樂趣。他喜歡到處玩,到處跑。臨走前,傅惟慈給記者看自己在世界各地拍的照片。
  • 《月亮與六便士》用象徵主義理論,解讀了月亮與六便士的意義
    在滿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頭看到了月亮,此後便再也看不到六便士了。《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以畫家高更的原型為素材寫就的。月亮代表的是理想,六便士代表的是現實。每個人的一生都會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搖擺,但所有人都應該為自己活一次。
  • 為天上的月亮神魂顛倒,對腳下的六便士視而不見
    打開百家號想寫點東西,可是又不知從何處寫起,尷尬……順手拿起一本書,正是前段時剛買的《月亮與六便士》就看了起來。我看書有個習慣就是從後邊看起的。於是翻到了譯後記:人生如夢,讓我們枕著月亮。書名月亮與六便士,但全篇小說既沒有出現月亮,也沒有六便士。純粹是作者信手拈來的。
  • 當《解憂雜貨店》遇上《月亮與六便士》
    師弟寄來《解憂雜貨店》,恰逢《月亮與六便士》看到四十多章。西西弗書店推出的新版本封面甚為喜歡,但翻譯方面卻並無驚喜,個人感覺與其他版本大同小異。《月亮與六便士》文中有「我」,但「我」在描述斯特裡克蘭其人時則是起著旁觀者的作用。天津人民出版社的版本中,譯者李繼宏在導讀裡提出他不認可很多人把《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當初斯特裡克蘭的看法,並闡述了他的理由。
  • 《月亮與六便士》主角的原型,高更的故事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毛姆《月亮與六便士》小說的主題,往往被理解為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月亮代表理想,六便士象徵世俗生活提到保羅·高更人們似乎總是離不開他與梵谷的微妙關係;毛姆的名作《月亮與六便士》主角的原型;拋家棄子的渣男形象以及他在大溪地島上混亂的生活作風
  • 《月亮與六便士》:人生如夢,讓我們枕著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這是奧斯卡·王爾德在一百多年前說出的話,這句話基本可以概括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但在得了絕症之後,他叮囑自己的土著妻子一把火燒了他畫在房子四壁上的畫,一件傑作就這樣化為烏有……這就是《月亮與六便士》的整個故事。讀完本書給人一種格外複雜的內心感受,既有對查爾斯拋家棄子離經叛道的憤怒;又因他不被世俗羈絆敢為自己獨活的生活態度感到一絲震撼。
  • 《月亮與六便士》,人生如夢,讓我們枕著月亮生活
    #月亮與六便士#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描述了原本擁有著幸福美滿生活,工作如意,生活無負擔的證券經紀人查爾斯·斯特裡克蘭,毅然拋下這些美好,毫無理由的從倫敦遠走巴黎。可是,查爾斯·斯特裡克蘭真的是因為生活與理想的矛盾而選擇心中的月亮嗎?書中查爾斯·斯特裡克蘭深切地表示,如果他的生活中沒有畫畫,那將是身不由己的,如同是一個人掉進水中,如果任由如此就只能聽從死神擺布,但是懂得掙扎便不會止步於此。布呂諾船長也曾說過,他認為禁錮查爾斯·斯特裡克蘭的是一種創造美的力量,一種無法安心的力量。
  • 月亮與六便士:人生如夢,讓我們枕著月亮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是人生兩種不同的追求,六便士是指世俗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月亮,是使得我們一生不斷尋找、追求的理想。100多年前。奧斯卡王爾德曾寫下這樣的話:「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這簡直可以拿來概括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說。
  • 毛姆經典《月亮與六便士》讀客圖書再翻譯 一本書讓你學會遵從內心...
    1919年4月15日,毛姆代表作《月亮與六便士》在英國首次出版。一百年來,這部小說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常年佔據著暢銷小說榜。被翻譯成62種語言,風靡110個國家,累計銷量遠超6000萬冊。
  •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打卡
    作者:英國小說家毛姆一百多年前,王爾德寫下這樣的話:「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而這句話就可以概括《月亮與六便士》這本小說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代表現實,當理想和現實有衝突的時候你會怎麼選擇?剛翻開這本書的導讀,第一句話便是「人生如夢,讓我們枕著月亮」。夢可是夢境,亦可是夢想,這本書的主人公,自然是追求著自己的夢想。書中寫到「大多數人所成為的,並非是他們想成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為的人。」何嘗不是呢?我們活在當下,不得不去考慮他人的想法,不得不去顧及他人的感受。
  • 月亮和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