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翻譯家傅惟慈去世:「文革」時靠翻譯逃避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5月5日,傅惟慈的女兒在翻看父親的遺物。 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1950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後,傅惟慈在清華及北大從事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工作。

  傅惟慈

  性別:男

  籍貫:北京

  終年:91歲

  去世原因:突發哮喘病

  生前職業: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著名翻譯家

  生前住址:北京四根柏胡同

  如今,我手裡的牌都將打盡,也許最後的一張——壽命,也隨時可能被發牌者收去。但目前它還在我手裡,我正摸索著這張牌的玩法,我要玩得自在一些,瀟灑一些,我也希望我玩的遊戲能與人同樂。

  年輕時浸入肺腑的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的「野性」,常常叫我坐臥不寧,想幹一點兒出格的事。——傅惟慈

  印度政治家尼赫魯有句話:「人生如牌戲,發給你的牌代表決定論,你如何玩手中的牌卻是自由意志。」

  傅惟慈喜歡這句話,為此還把自己一生的散文合集命名為《牌戲人生》。在書中他寫道:我手裡的牌都將打盡,也許最後一張——壽命,也隨時可能被發牌者收去。但目前他還在我手裡,我正摸索著這張牌的玩法,我要玩得自在一些,瀟灑一些,我也希望我玩的遊戲能與人同樂,使那些讚賞我的遊戲的同道與我共享樂趣。

  3月16日,這位翻譯了託馬斯·曼、亨利希·曼、毛姆、格雷厄姆·格林、塞林格等作家作品的翻譯家打完了自己的「最後一張牌」。

  第一張牌 不喜拘束

  2009年,傅惟慈摔傷股骨頭,醫院一度不敢給他做換股骨頭手術,傅惟慈一拍大腿,幾乎要蹦起來,「手術做不了就算了,我不待床上,我要出去走。」

  傅惟慈是中國最著名的翻譯家之一,但他並不以此自稱。

  在學生採訪他的視頻裡,91歲的傅惟慈如此評價自己,「我的長處應該是腦子不是太傻太笨,又會點外語。」

  實際上,翻譯是他選擇的「逃避之路」,在「文革」那個什麼都不能做的年代裡,他借著翻譯來獲得「自由」。

  追尋自由的經歷在他的文集《牌戲人生》中經常有提及。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北京城淪陷,他參軍抗敵。獲悉國民黨屯兵打內戰的意圖後,他又毅然離開部隊。即便是抗戰後在北京從教,也總覺得「教室非常憋悶,年輕時浸入肺腑的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的『野性』,常常叫我坐臥不寧,想幹一點兒出格的事。」

  在地鐵4號線平安裡站西側,沿著寶產胡同西行不到100米,有一條小巷,清朝史稱四根柏胡同,名稱來源實無處可考,傳胡同內長4棵柏樹,如今卻有兩棵遍尋不著,僅剩兩棵在一個四合院內鬱鬱蔥蔥,翠綠的枝丫奮力地伸出一個四合院院牆之外,無拘無束,這個四合院,便是傅惟慈的住所。

  在女兒傅嘉嘉的眼裡,父親的心與院子裡的柏樹枝丫一樣,迫切窺視院牆外的風景。2009年,傅老在旅遊時摔傷股骨頭,醫院一度不敢給他做換股骨頭手術,傅惟慈不幹了,一拍大腿,幾乎要蹦了起來地嚷出聲,「手術做不了就算了,我不待床上,我要出去走。」

  好在最終手術很成功,老人順利下地行走,但摔傷加上多年的積病仍使得老年的傅惟慈腿腳出現不便。而他一直在試圖擺脫因腿疾滯留在家的困境,從勻速的電動輪椅到電動三輪代步車,他甚至還試圖使用一輛兩輪電動車用來「遠行」,被兒女們堅決阻止才作罷。

  為了不被拘束在家,他還讓兩個女兒開車帶著,遊遍了北京郊區的所有景點,近至古北口、白羊溝、東西清陵等人煙稀少但風景秀美的地方,甚至遠行到過山西、石家莊、興城和泰山。

  直至最近幾年,腿腳幾乎不能動彈後,他還經常要求女兒把他用輪椅推到500米外的地鐵口,「找個人多的地方,看看院外的世界。」

  喜歡旅遊的傅惟慈還是國內第一批「背包客」,他隻身週遊了數十個國家,包括數十年前還極少有國人前往的埃及、印度、伊朗,並用相機記錄下來沿途所見,結集成冊。每到一個國家,他都會淘一些硬幣回來,幾十年下來,他分類收藏了6000多枚外國硬幣,甚至熟記了每一枚硬幣的歷史故事。

  第二張牌 愛好說教

  葉芳歌回憶,「每逢吃飯,餐桌上的話題,外公要佔到起碼百分之八十,他的口頭語經常是『你們聽我說!』或者『你們能不能聽我說』,還有最有氣勢的那句『我說完了!』」

  傅惟慈和妻子段惠春是在輔仁大學讀書時認識的,兩人育有三個子女,在子女的記憶中父母的感情一直很好。「我媽年紀大了以後,耳朵出現一些問題,每次我們跟我爸說點什麼,他總是問『你們怎麼不跟你媽說說呢?她多可憐啊。』可我們覺得都是些小事沒什麼好說的。」大女兒傅嘉嘉後來發現父親會記下每天發生的事情,拿給媽媽看。

  在生前居住的屋子裡,一堆相冊之上,兩個筆記本非常顯眼。筆記本上記錄著一些片段:「我剛才打了個噴嚏。」「李XX請濤濤(傅惟慈兒子)吃了烤肉」「嘉嘉在雲南已買到星期五機票,當天下午/晚上可抵京」……傅嘉嘉稱,這些都是父親寫的,直到他去世,已經寫了四個厚厚的筆記本。

  外孫葉芳歌眼裡的外公是個強勢的老頭,這個老頭在暮年,一直試圖把他覺得有意義和價值的東西傳達給身邊的人。

  葉芳歌記憶最深的是外公在飯桌上的嘮叨,「外公在世的時候,每逢吃飯,餐桌上的話題,他起碼要佔百分之八十,他的口頭語經常是『你們聽我說!』或者『你們能不能聽我說』,還有最有氣勢的那句『我說完了!』後兩句明顯帶有不悅,因為大家可能正埋頭品味美食,無暇顧及他說話的內容」。

  「他經常說,今天我看了誰的哪篇文章,如何有意義,有時也回憶自己少年時的往事,老北京的吃喝,以及富有傳奇色彩的各色親戚。說累了,或者實在沒人聽了,就沉默了,擤擤鼻子,漱漱口又慢慢地回到自己的小屋裡。」葉芳歌回憶。

  第三張牌 有親和力

  在傅嘉嘉看來,父親去世前的幾個月身體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有時候說一句話會喘上好幾分鐘。但他依然答應了北京語言大學幾名大學生錄製一段視頻訪談。

  3月16日,在家突發哮喘後,被送到醫院還沒來得及搶救,傅惟慈安詳離世。

  3月17日,親友進行簡單告別後,他的遺體被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接走,傅老在2007年籤下了遺體捐贈協議,並囑咐兒女自己死後不用舉行任何儀式。儘管如此,仍有大量獲悉傅老去世的人們前往告別追思。

  傅嘉嘉稱,「待人接物和藹可親的父親非常有親和力,跟任何人都能聊得開,因此他的朋友也特別多」。與年輕人交流,也是傅惟慈的一大愛好,在傅嘉嘉看來,父親去世前的幾個月身體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有時候說一句話會喘上好幾分鐘。但他依然答應了北京語言大學幾名大學生錄製一段視頻訪談,視頻中的他頭髮花白,上翹的白色眉毛隨著他語速的變化不斷跳動,他偶爾會抬起布滿皺紋的雙手輕輕比劃,隨口迸出一個英語單詞,顯得活力四射。

  同樣追思傅老的還有在四根柏胡同口修車的老太太史煥珍。因孫女患白血病,80歲的史煥珍靠修車掙錢補貼家用,她家的事曾被媒體報導過。傅惟慈一家得知她中午只能吃冷飯的消息後,便每天給老人送一頓午飯,「他們一家人都很有愛心,那天他女兒來給我送飯,我看到她眼睛是腫的,一問才知道老人家沒了,我這老眼淚一下子就滾出來了。」

  史煥珍並不知道傅惟慈有何成就,對她來說,去世的不是那個精通英、德、俄等多國語言的著名翻譯家,她只知道經常路過修車攤時笑呵呵地說「天冷了,快收攤吧」的老人已不可能再出現了。

  寄 語

  「Heilen Sie mich, seit ich noch zu heilen bin…」這是德國黑色喜劇片之中的一句話,裡面虛構了一個即將面臨死亡的人, 當他即將接受一個猶太演員對他進行講演輔導時,神情沮喪地說出了這句, 我想告訴您,我理解了這句話的大意「向我致敬,趁我還能接受致敬。」

  如果我現在能和您探討這句德文的中文意思,或許您能明白我現在的心情。向您致敬!走好,外外!

  ——外孫葉芳歌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何光 實習生 鍾婧圓 李相蓉

相關焦點

  • 翻譯家傅惟慈去世 曾譯《1984》《月亮與六便士》
    [摘要]中國著名翻譯家傅惟慈於2014年3月16日早晨因突發哮喘去世。譯有德國著名作家託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格雷厄姆·格林的《問題的核心》、奧威爾的《1984》。據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透露,中國著名翻譯家傅惟慈於2014年3月16日早晨因突發哮喘去世,享年91歲。傅惟慈生於1923年,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後執教於北京大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等高校,曾兩任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於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 翻譯家傅惟慈去世 曾翻譯《月亮和六便士》等名著
    翻譯家傅惟慈去世 曾翻譯《月亮和六便士》等名著   中國知名翻譯家傅惟慈於昨天早晨因突發哮喘去世,享年91歲。  上世紀50年代末,傅惟慈嘗試著根據對文學的認識和喜好翻譯德國作品。他從1956年開始翻譯諾貝爾獎獲得者託馬斯·曼6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耗時三年多,該書問世後一下子得到讀者和翻譯界的廣泛認可,這部譯作的出版奠定了傅惟慈在翻譯界的地位。此後他還翻譯了另一本沉甸甸的德文名著———亨利希·曼的《臣僕》,以及畢希納的劇本《丹東之死》、託馬斯·曼的中篇《特裡斯坦》等。
  • 翻譯家傅惟慈辭世引悼念 史航:我最喜歡的翻譯家
    帶給我們託馬斯·曼、毛姆、格雷厄姆格林的著名翻譯家傅惟慈先生,前日像他翻譯的錢德勒的代表作一樣「長眠不醒」,永遠地離開了我們。16日上午,91歲的傅老先生在北京病逝。昨日中午,其家人在醫院舉行了小型遺體告別儀式,其後遵照他的生前願望,將遺體捐獻至協和醫院。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說:「一代有風骨,有格調,有性情的前輩,又弱一個。」
  • 傅惟慈:「翻譯是一種遊戲」
    傅惟慈著名文學翻譯家,還自稱「一個收集癖患者」,在錢幣收藏方面獨有心得,他同時作為一位旅遊和攝影愛好者,作品被行內人所稱許。他的一生充滿傳奇。1923年生於哈爾濱,曾求學於輔仁大學、浙江大學等,以國民黨青年軍身份參加抗日戰爭,1950年在北京大學畢業。畢業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學院等院校講授語言、文學課;上世紀80年代赴德國、英國教學。
  • 91歲翻譯家傅惟慈病逝 女兒稱不會用花圈送別父親
    91歲翻譯家傅惟慈病逝 女兒稱不會用花圈送別父親   「驚悉傅惟慈先生今早因突發哮喘去世。  昨天下午,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在微博透露了傅惟慈去世的消息。記者獲悉,昨天上午十點,傅惟慈在積水潭醫院逝世,享年91歲。這則消息引來很多文學界人士和網友的悼念。  傅惟慈1923年生於哈爾濱,先後在輔仁大學、浙江大學(戰時內遷貴州遵義)、北京大學攻讀西方語言和文學。1950年在北京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從事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工作。
  • 傅惟慈:翻譯是另一場旅行
    在翻譯界,傅惟慈的名字與毛姆和格林二人連在一起,猶如朱生豪之於莎士比亞或者傅雷之於巴爾扎克。投身翻譯六十年,譯介歐美文學。傅先生為人所知的成就固然在他的外國文學翻譯,很少人知道他的一生也是一部傳奇。喧鬧的北京城有個安靜的去處。避開新街口的車水馬龍,沿著人來人往的趙登禹路輕輕一拐,走進一條名叫四根柏的胡同,很快就到傅家小院了。胡同其貌不揚,小而簡陋。
  • 傅惟慈:在那個時代我搞翻譯是為了爭取到某種自由
    傅惟慈,滿族,文學翻譯家,曾用名傅韋,北京人,1923年生於哈爾濱。新京報記者秦斌攝譯有德國著名作家託馬斯·曼的名著《布登勃洛克一家》,英國著名作家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格雷厄姆·格林的《問題的核心》等多部小說。其作品《牌戲人生》2008年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1 談翻譯 為了爭取到某種自由傅惟慈的家在胡同深處,院子大門的一半被爬山虎佔據。
  • 傅惟慈曾因翻譯德國文學作品受到批判(圖)
    在翻譯界,傅惟慈的名字與毛姆和格林二人連在一起,猶如朱生豪之於莎士比亞或者傅雷之於巴爾扎克。投身翻譯六十年,譯介歐美文學。傅先生為人所知的成就固然在他的外國文學翻譯,很少人知道他的一生也是一部傳奇。  喧鬧的北京城有個安靜的去處。避開新街口的車水馬龍,沿著人來人往的趙登禹路輕輕一拐,走進一條名叫四根柏的胡同,很快就到傅家小院了。胡同其貌不揚,小而簡陋。
  • 傅惟慈:我的翻譯生涯和時代大氣候息息相關
    傅惟慈著名文學翻譯家,還自稱「一個收集癖患者」,在錢幣收藏方面獨有心得,他同時作為一位旅遊和攝影愛好者,作品被行內人所稱許。他的一生充滿傳奇。1923年生於哈爾濱,曾求學於輔仁大學、浙江大學等,以國民黨青年軍身份參加抗日戰爭,1950年在北京大學畢業。畢業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學院等院校講授語言、文學課;上世紀80年代赴德國、英國教學。
  • 中國著名翻譯家草嬰去世:曾不進國家編制 僅靠翻譯稿費生活【組圖】
    >  中國著名翻譯家、託爾斯泰文學作品譯者草嬰先生,因病於前天18:02在上海華東醫院去世,享年93歲。得知好友過世,定居莫斯科多年的著名俄國文學翻譯家白嗣宏教授給草嬰先生的夫人盛天民發了這樣一條簡訊。短短幾行字,道出了翻譯界同行、晚輩共同的心聲。  草嬰先生在華東醫院臥床近七年,這一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太理想,家人、同行和晚輩對於他的離開都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他一旦真的撒手人寰,大家還是感到悲痛難耐。
  • 翻譯家草嬰去世:曾不進國家編制 僅靠翻譯稿費生活
    ,因病於前天18:02在上海華東醫院去世,享年93歲。得知好友過世,定居莫斯科多年的著名俄國文學翻譯家白嗣宏教授給草嬰先生的夫人盛天民發了這樣一條簡訊。短短幾行字,道出了翻譯界同行、晚輩共同的心聲。  草嬰先生在華東醫院臥床近七年,這一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太理想,家人、同行和晚輩對於他的離開都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他一旦真的撒手人寰,大家還是感到悲痛難耐。
  • 寧波鎮海籍大翻譯家草嬰去世 《復活》是他翻譯的
    10月24日晚,翻譯家草嬰先生的夫人盛天民向記者發來簡訊,翻譯家草嬰先生於10月24日18點02分在上海華東醫院因病去世,享年93歲。這幾年,草嬰先生因病一直住院。  中國著名翻譯家草嬰,寧波鎮海人,與俄國文學結緣七十載。
  • 俄語翻譯家、託爾斯泰譯者草嬰去世,享年93歲
    10月24日晚,翻譯家草嬰先生的夫人盛天民向澎湃新聞記者發來簡訊,翻譯家草嬰先生於2015年10月24日18點02分在上海華東醫院因病去世,享年93歲。這幾年,草嬰先生因病一直住院。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一直到1995年,草嬰先生用近20年的時間一個人完成了400多萬字的《託爾斯泰全集》翻譯工作。「你為何對託爾斯泰作品如此鍾情?」很多人都會這麼問草嬰。1994年8月11日刊登的《大公報》上,草嬰先生詳盡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文革」結束時,我已年過半百,深感一生中十分寶貴的十年被剝奪了。
  • 著名德語翻譯家舒昌善去世,曾翻譯茨威格的大量作品
    著名德語翻譯家、北師大歷史學院教授舒昌善7月6日去世,享年80歲。舒昌善是浙江上虞人,曾旅居德國,擁有德國哲學博士學位。他曾翻譯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傳記名作《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十四篇歷史特寫》。
  • 嘔心瀝血的翻譯家
    疫情期間,收到了鄭魯南女士主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和一個世界》第1集,內容是70位翻譯家談翻譯國外名著的經驗和甘苦,其中有不少是我的師長、同事和朋友,因此讀起來分外親切,感同身受。久而久之才體會到幹翻譯這一行,從早到晚都在動腦筋,晚上寫作到半夜是家常便飯,甚至連大年初一都在忙碌,基本上放棄了正常的休息和娛樂,實際工作時間比上班要多得多。正因為如此,許多翻譯家都珍惜時間、生活樸素,不追求物質上的享受。我在外文所科研處工作的時候,有一來訪者穿著極為普通,我以為他是清潔工,不料他自報家門說「我是傅惟慈」,我吃了一驚,他可是通曉多國語言的翻譯大家啊!
  • 中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
    楊憲益,祖籍淮安盱眙(今屬江蘇省淮安市)鮑集鎮梁集村,中國著名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詩人。楊憲益曾與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譯全本《紅樓夢》、全本《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國歷史名著,在國外皆獲得好評,產生了廣泛影響。1934 年在天津英國教會學校新學書院畢業後到英國牛津大學墨頓學院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學、中古法國文學及英國文學。
  • 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著名翻譯家沙博理
    中國網12月2日訊 記者馮竹 12月2日9:30中國外文局舉行中國翻譯協會「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暨資深翻譯家表彰大會」。中國翻譯協會授予著名翻譯家草嬰、許淵衝、屠岸、沙博理、李士俊5位先生全國翻譯行業最高榮譽獎「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 我國著名翻譯家董樂山
    董樂山,翻譯家,作家,美國文化研究學者。生於浙江省寧波市。1946年冬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英國文學系。畢業後從事新聞工作。1950年後歷任新華社參編部翻譯、審稿,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教師。1957年被劃為右派。文革後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美國系主任等職。
  • 著名外交家吳建民去世 翻譯界深表痛惜
    中國網6月18日訊6月18日凌晨,著名外交家吳建民在武漢遭遇車禍,不幸去世。吳建民曾擔任外交部發言人、中國駐法國大使和外交學院院長等職,是享譽中外的資深外交家,他的去世,讓很多人感到震驚,更讓眾多外交界和翻譯界人士痛心不已。中國翻譯研究院院長、中國翻譯協會會長、中國外文局局長周明偉表示:「吳大使是我二十年的老朋友。
  • 鋼琴家傅聰因新冠肺炎在英國去世,其父系著名翻譯家傅雷
    鋼琴家傅聰因新冠肺炎在英國去世,其父系著名翻譯家傅雷 當地時間12月28日,據奧地利音樂頻道消息,鋼琴家傅聰因感染新冠病毒於當日在英國逝世,享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