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紫禁城,
明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皇帝頒布詔書,昭告天下:創建宮室……今以告成。這一天是1420年12月8日。
今天,2020年12月8日,我迎來600歲生日。
我有世界最大宮殿建築群: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也收藏著多達180餘萬件(套)藏品,其中一級藏品8000餘件(套)。
點擊圖片探尋全景故宮
我見證了太多的風風雨雨與時代變遷。現在,我要把故事一樁樁說給你們聽。
出生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明永樂皇帝朱棣下詔遷都北京。一座宮殿即將誕生。
《後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我最早的名字,就叫紫禁城。
那時的我,是高高在上的皇宮,常人不能進入。
為了修建我,永樂皇帝派人到四川採木,花了十多年時間,才備齊工程所需的大部分木材。
直到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匯集了無數能工巧匠的智慧,這座宮殿才終於完工。這一年,我總算「出生」了。
早年的我,似乎運氣一直不太好,屢屢被雷劈。
1421年,建成幾個月的三大殿就因雷擊而遭焚毀。二十年後,1441年,三大殿才重新建成。
人說事不過三,然而,重建沒多久,三大殿又在嘉靖、萬曆兩朝經歷兩次因雷擊而起的大火。
直到1957年古建專家為我裝上避雷針,我才不再遭受雷擊之苦。
見證
我有過多少任主人?這要看怎麼算。
明永樂皇帝朱棣修建了我;明嘉靖帝改造了我,讓宮殿的內外宮苑、壇廟格局均發生很大變化。
1644年,我迎來了新的主人,還不止一位。
這一年,明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攻入北京的闖王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登基稱帝;此後不多時,清王朝入主中原,多爾袞又在武英殿升座理政,將順治帝迎入北京。
我的形態、樣貌也因主人的不同而產生變化。
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清王朝仿瀋陽清寧宮改建坤寧宮,成為滿漢交融的典型樣例。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搬入養心殿居住。自此,先後有8位皇帝在此居住、理政,養心殿也成為了見證清代歷次重大歷史事件的地方。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宣布退位;1924年,溥儀等皇室成員被逐出紫禁城。
我曾見證了24位皇帝的人生歷程,溥儀是最後一位。
從此,我不再屬於高高在上的皇權,我打開宮門,迎接百姓,成為一座博物館。
我屬於人民。
輾轉
1925年,我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故宮博物院。
可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我因戰亂而變得滿目瘡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我和文物的安危成為令人困擾的難題。1933年,山海關失守,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正式決定古物南遷,「故宮人」帶著兩千多箱古物開始了大遷移。
這些文物最終匯聚到中國抗戰的大後方——四川「避難」,抗戰勝利後才陸續「回遷」。
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歷經戰火的我百廢待興。當時人們從我這裡清運出來的渣土就有25萬立方米。
1949年5月,故宮古建築修繕工程開工,昔日皇宮的流光溢彩漸漸復原。1987年12月,在巴黎召開的世界遺產大會上,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網紅
2002年,我的「百年大修」拉開序幕。與此同時,我也漸漸成為年輕人眼中的「網紅」。
2013年,我第一次面向公眾徵集文化產品創意。此後,「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等各路萌系路線產品問世。
幾年間,我的開放面積逐年擴大,所展出的文物越來越多,你們可以在我這裡看到《清明上河圖》《千裡江山圖》這樣的珍貴藏品,甚至火熱到出現了「故宮跑」;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文物修復師成了熱門職業;我在網絡上也有了越來越多的粉絲;就連「故宮」這兩個字也因年輕人喜愛的文創產品而成為博物館界的一個大IP……
從皇家禁宮到百姓博物院,我很古老,見證了明、清兩代500多年的王朝更迭。
但我又很現代,在年輕人眼中,一年四季我都是「網紅」。
春有百花,夏有月;
秋有銀杏,冬有雪。
春
十裡春風一到,城中綠樹繁花,這座城被裝滿了香氣與顏色。
夏
林木森森,樹葉沙沙,清風穿林而過。那些宮槐歷經風霜,濃蔭蔽日,流動著翠綠的空氣。
秋
碧雲天,黃葉地,橙黃橘綠萬物盛裝出席。「秋風起兮,木葉飛」,故宮的秋天,請慢一點。
冬
瑞雪啟祥。漠漠復雰雰,東風散玉塵。獨往獨來銀粟地,一行一步玉沙聲。
紫禁城的第六百個冬天款款而至。
我希望下一個六百年,我還在這裡,把我的故事,講給一代又一代的人聽。
內容綜合自中國新聞網、微故宮、故宮博物院官網、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