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呂華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每個東西上面都有一個日子,秋刀魚會過期,肉醬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26年前,王家衛的電影裡,「過期」一詞充滿著強烈的悲劇主義色彩,「臨期」也仿佛擁有著「過期」二字一半的悲傷。但是如今,在許多商家和消費者眼中,那些「大限將至」的臨期食品卻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涅槃重生般煥發出勃勃生機。
「樂事薯片3.5元一包,維維豆奶1元一瓶,酸辣粉2元一桶……」臨期貨物旁,天天喊窮的「打工人」們沉迷於「薅羊毛」的樂趣。「九百億市場規模、日營業額破10萬、淨利潤翻倍……」白菜價的背後,又是創造新價值的「潛藏市場」。
商超裡的臨期商品區
900億市場規模,臨期食品火了
「這包老闆仔海苔的保質期是到2021年2月26日,還有兩個月到期,所以現在的價格是原價的五折,我覺得很划算。」盒馬鮮生(CBD卓越大融城店)的臨近保質期商品銷售區旁,顧客王女士向記者展示著自己的「戰利品」,「樂事薯片3.5元一包,維維豆奶1元一瓶,酸辣粉2元一桶……50塊錢就能買一大包零食。」作為省錢一族,她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臨期又不代表過期,價格卻比正期的便宜很多,只要別一次性囤太多,我一般會選擇臨期食品。」誠如王女士所言,在記者採訪調查過程中發現,有近八成的顧客表示會因為價格低廉而購買臨期食品。
臨期食品火了。今年9月17日,豆瓣小組「我愛臨期食品」成立,組長「花影時期」在小組簡介中寫道:「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小組成員已突破兩萬;在百度貼吧,臨期食品種草掃雷、臨期酸奶打折購買攻略、臨期食品店鋪推薦……「臨期」相關貼子數超過了三萬;知乎問答平臺單單一條「臨期食品,買還是不買」的文章,熱度就達2.3萬;而在流量更大的新浪微博,「臨期」相關話題閱讀量更是達到了1.2億。「這一屆年輕人精打細算起來,還真不比父母那一代差。」青島眾匯騰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彭湃有感而發,他表示,和父母那一代相比,當下的年輕人不會斤斤計較購買臨期食品時的面子問題,反而更加願意去探討這些食品真正能有多少實惠。
原價20多元的石榴汁折扣店只賣4.8元
臨期樂事薯片
臨期食品,是指即將到達食品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屬於安全食物的範圍。臨期食品到底具有多大的市場,根據一組數字便可見一斑。艾媒諮詢顯示,2020年國內休閒食品行業總規模預計將超過11000億元;《2020中國進口食品行業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進口食品金額已經高達908.1億美元。如果按照業內專業人士指出的5%的庫存沉澱來計算,臨期食品的市場規模已接近900億元。
折扣倉、商超合作共贏,日營收高達10萬
既然臨期食品和正期食品的價格存在著雲泥之別,那折扣倉和商超打價格戰似乎就成了無法避免的事情。但城陽區三小優購進口商品折扣倉的銷售經理吳玉領卻跟記者做出了這樣解釋:「價格戰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我們的臨期貨物主要是進口商品,正好可以跟各大商超形成差異化生存,他們會很歡迎我們入駐,因為我們的商品如果賣得好也可以給他們引流。」無論是差異化的進口食品、還是低廉的價格,都為商超吸引了新的客流。「2019年幾乎一整年的時間,我們都陸陸續續地在各大超市搞促銷活動,包括家佳源、利客來、維客廣場都有。」
三小優購進口商品折扣倉倉庫
三小優購進口商品折扣倉展廳
吳玉領把折扣倉和商超的這種關係理解為合作共贏,商超免費提供場地,折扣倉的臨期食品入駐,雙方再參與利潤分成:「我們銷了產品,他們得了流量。所以合作就順理成章。」據吳玉領介紹,折扣倉與商超合作的形式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在超市進出口的地方做場外特賣;另一種是直接與賣場聯合,搞買贈活動、試吃活動。「效果最好的就是場外特賣,最火爆的時候能有五六個促銷臺,七八個人不停地補貨,一天的營業額能達到10萬左右。」
據了解,三小優購進口商品折扣倉裡的臨期食品能佔到總倉儲量的80%左右,在體量、出貨量和貨物品項等方面都位居山東省首位。「我們主要還是以批發為主,目前在青島我們主要是有城陽和即墨兩家倉庫,主要服務於煙、威、青地區。在全國其他地方,比如北京、上海、天津、東北等地差不多還有幾十個倉庫,基本上全國各地的客戶都有。」
開店先交2000塊,代理商空手套白狼?
「你如果想開臨期食品店的話,先在我這裡交2000塊錢代理費用,之後我會給你對接我這裡所有的一手貨源倉庫。」來自北京市朝陽區的某臨期食品代理商向記者透露,自己掌握著北京、天津、河北的一手貨源倉庫信息,要想得到這些一手貨源,必須要先交2000塊錢的代理費用,「為什麼要收你2000塊錢呢?因為我這裡的貨源都是一手貨源,不像外面那種加盟的,要你交10000-20000的加盟費,之後你還要從他們那裡上貨,他們再從貨物上掙你的錢。」
批發商正在展廳裡挑選貨物
該代理商認為,加盟也好,代理也罷,只要你後期還從他們手上進貨,就免不了要被他們在貨物上連續「割韭菜」,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對接一手貨源,避免中間商賺差價。邏輯看似毫無破綻,但仔細一品該代理商接下來的話,竟有點「空手套白狼」的意思。「我手裡沒有倉庫也沒有貨,我只有資源,我幫你對接上之後,你跟他們聯繫就好了,剩下的我就不負責管了。」不費一兵一卒,代理商賣完資源就能「全身而退」。
無獨有偶,和代理費一樣飛升神速的,還有令人咂舌的加盟費。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線下臨期食品店「好特賣」的加盟費已經飆到了80萬。「很多代理商和加盟商只是一味地讓你交錢,並不提供後續服務,而且你也無從知曉他們給你對接的是不是真正的一手貨源。」吳玉領認為,與其把錢交給這種不包售後的代理商、加盟商,不如自己動手去找資源,「像很多平臺都有各地倉庫信息,你就一個擺地攤的小白,就算真給你一手倉庫貨源,你拿那麼點貨,人家老闆也未必理你。」
意識不夠強,臨期企業賽道依然小
「年輕人接受新鮮事物是比較快的,但是有很多老年人,意識仍然沒有那麼強,對臨期食品的接受度上還是差了點。」青島眾匯騰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彭湃道出了目前業內面臨的普遍痛點,「單純只賣臨期食品的店是很難經營下去的,至少對於青島來說是這樣,所以我們會在店裡加一些其他正期的折扣商品。」彭湃表示,全品類開發是未來折扣店的發展趨勢,「像我們店,最開始的時候只賣進口臨期食品,後來發現只要有折扣顧客都很喜歡,就又增加了正期折扣,再到後來又增加了洗護用品,現在是鍋碗瓢盆我們都賣。」
「我們現在都不說』臨期』這個詞了。」吳玉領表示,相較於「臨期」這個詞,「折扣」、「促銷」的說法反而會更加吸引消費者一些,「因為『臨期』只是單純強調了日期,而』折扣』不但能包含『臨期』的意思,還能說明價格便宜,它給消費者體現的優惠是更加直觀的。」
在知乎、微博等相關新媒體平臺,單單關於「大家可以接受臨期食品嗎?」、「該不該為了便宜買臨期食品?」、「你願意購買臨期食品嗎?」3條話題的閱讀量就達到了2756萬。記者通過調查發現,仍然有48.7%的消費者表示不會購買臨期食品。「好面子」、「擔心食品安全問題」、「怕囤貨吃不完」成為拒絕臨期食品的三大熱門理由。
值得一提的是,對「臨期」一詞的偏見,還體現在資本市場。企查查數據顯示,全國範圍內,企業名稱、經營範圍含關鍵詞「食品折扣」的企業共80家,而含關鍵詞「臨期食品」的企業僅僅只有20家,其中一半又都是今年才剛完成註冊。「全國的臨期店、折扣店有很多,但是能稱得上企業的就很少,臨期企業仍然是一個很小眾的賽道。」
山東省最大進口商品折扣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