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實施「發展全域旅遊、建設最美鄉村」戰略,打造全國鄉村旅遊及鄉村振興的示範和標杆,帶動全縣70%以上的人口吃上了「旅遊飯」,連續六年獲評全省科學發展綜合考核評價先進縣(全省高質量發展先進縣),獲評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旅遊+機制創新」築牢全域旅遊堡壘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全域旅遊發展的基礎。近年來,婺源創新生態保護機制,實施天然闊葉林長期禁伐工程(列入江西省生態文明地方特色改革計劃),全面落實「林長制」,森林質量持續提升;全面落實「河長制」,持續開展山塘水庫承包養殖管理整治,實行「人放天養」,嚴格限制沿河沿溪項目開發,建設汙水處理設施,呵護「一河清水」;深入開展農村面源汙染防治工程,啟動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開展「環保360」行動,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等,全力呵護「清水綠岸、魚翔淺底」「藍天白雲、繁星閃爍」的美麗家園。
在此基礎上,婺源創新旅遊管理機制,在全國率先成立旅遊誠信退賠中心,打造放心的旅遊購物環境;在全省率先成立「旅遊110」,重拳整治旅遊市場亂象,做到「不讓一位遊客受委屈」。深入推進交通便捷化,解決長期以來令人困擾的旅遊高峰期交通擁堵難題,實現「睹花不堵路」;紮實開展服務精細化,積極推進「廁所革命」,加快智慧旅遊建設等,努力實現「一部手機遊婺源」「一部手機管旅遊」。
婺源還按照「東精、西拓、南特、北進、中優」的全域旅遊發展格局,按照「規劃引領、多規合一」的理念,堅持全域策劃、全景打造,做到「全域是景區、處處是景觀、村村是景點」,形成了「春探人間花海、夏走研學之旅、秋觀紅葉曬秋、冬尋甜蜜樂園」的多彩旅遊精品,遊客接待人次連續12年位居全省第一。
「旅遊+產業升級」展現綠色發展魅力
今年10月,在「中國四大花海」之一的江嶺景區,全球首例反季節油菜種植取得成功,使得江嶺迅速成為「網紅」景區。近年來,婺源結合「商、養、學、閒、情、奇」新要素,各個產業插上「旅遊+」翅膀,豐富旅遊產品和旅遊業態,讓全域旅遊成為「5+2、白+黑、四季不斷」的大眾旅遊。
「旅遊+文化」欣欣向榮。按照「文旅融合、非遺先行」的思路,促進非遺與旅遊要素深度融合。以熹園歙硯製作體驗、金山茶園茶文化體驗等為代表的非遺研學遊,以《夢裡老家》山水實景演藝、新編徽劇大戲《朱子還鄉》為代表的非遺演出,以將軍府茶藝、晚聞堂木雕等為代表的非遺民宿遊,以及木雕、紙傘、烙畫、菠蘿漆器等非遺旅遊紀念品,都成了全域旅遊新的文化賣點。婺源非遺與旅遊融合案例入選「全國十大優秀案例」。
「旅遊+體育」活力迸發。按照全域是「天然大運動場」的理念,以舉辦體育賽事為抓手,帶動運動休閒健身遊。每年舉辦「婺馬」等國家級、省級體育賽事40餘項,吸引海內外參賽選手20萬人,增加遊客近200萬人次,獲評「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和「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珍珠山鄉獲評首批國家運動休閒特色小鎮。
「旅遊+民宿」方興未艾。按照「高端民宿精品化、中端民宿多元化、低端民宿規範化」的原則,全域化開發鄉村民宿,形成了高、中、低端民宿協調發展的格局。同時,制定民宿標準、出臺扶持政策。樹立「一個品牌打天下」的理念,變單打獨鬥為團結協作,共同打響「婺源民宿」品牌,打造中國鄉村民宿「婺源樣板」。
「旅遊+影視」吸人眼球。婺源,青山綠水、粉牆黛瓦,是一座「天然影視城」,先後吸引了《原鄉》《致青春》《我不是潘金蓮》等400餘部影視劇作前來取景拍攝。隨著大量影視作品進入觀眾視野,婺源文化生態有了多維度的呈現機會,為全域旅遊持續火爆增添了不竭動力,每年有300多所美術院校(畫室)、10萬寫生大軍前來寫生,50多萬攝影愛好者前來攝影,湧現了一批「寫生村」「影視村」「作家村」等。
「旅遊+脫貧攻堅」共享美好生活福利
婺源把全域旅遊作為推動農民增收、助力精準扶貧、促進農村繁榮的新興產業,帶領更多群眾參與旅遊發展,共享旅遊紅利,共建美好生活。
旅遊富民向更大範圍拓展。引導廣大百姓搶抓全域旅遊發展帶來的機遇,通過資源分紅、景區務工、自主創業等多種形式,在家門口找到工作崗位,拓寬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婺源直接從事旅遊人員突破8萬人,間接受益者突破25萬人,全縣人均居民存款餘額3萬多元,位居上饒市前列,獲評「2018中國縣域旅遊競爭力百強縣」。
脫貧攻堅向更深層次推進。以旅遊產業為抓手,對貧困村進行保護性開發,打造特色旅遊產品,吸引外部旅遊消費市場,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篁嶺古村通過「整體搬遷、精準返遷、產業融動」三部曲,僅用3年時間就從貧困村一躍成為全國知名小康示範村,當地百姓人均年收入也從旅遊開發前的3500元提高到3萬元。2018年,婺源實現10個貧困村退出、1850人脫貧的預期目標。
集體經濟向更寬領域發展。依託旅遊資源發展鄉村旅遊,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旅遊開發,以旅遊分成或收取旅遊資源使用費壯大村集體經濟,越來越多的村莊既有美麗村容村貌的「面子」,又有為民辦事、帶民致富的「裡子」。如,李坑景區與旅遊股份公司達成協議,村委會每年收取旅遊資源費約230萬元,加上其他固定資產租賃收入等,村集體經濟每年收入約240萬元。
生活品質向更高標準提升。通過發展旅遊產業,全縣擁有大小賓館300餘家;發展農家樂4000多家(床位2.7萬個);擁有休閒娛樂場所40餘家、旅遊購物場所400餘家、旅行社30餘家等。城鄉居民因旅遊而全面受益,實現了農村文明與城市文明協調發展,獲評「省級文明縣城」。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當前,婺源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做好「一城、兩路、三園、四遊、五鎮」五篇文章,突出「黨建、生態、文化、城鄉、改革、民生」六個重點,為加快推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而努力奮鬥!
婺源開展主題教育促旅遊見實效
「開展主題教育貴在『抓落實』,以實際成效取信於民。」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婺源縣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堅持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問效於民,著重做好「三篇文章」,使主題教育取得實效。
做好「兩山」轉換文章。婺源作為「中國最美鄉村」,文化生態資源稟賦好、綠色產業發展條件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婺源老舊景區,尤其是旅遊股份公司旗下景區管理缺位、品位下降,影響全縣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廣大群眾反映強烈。為此,該縣「對症下藥」,將婺源旅遊股份公司股權併購工作,作為主題教育整改的重要內容,經過大量工作和不懈努力,9月28日正式籤署股權轉讓協議,逐步完成公司接管工作,並啟動江灣、文公山、汪口、靈巖洞等四個景區整改提升工作,現已初見成效。僅今年「十一」國慶假期,全縣就接待遊客47.5萬人次,同比增長13.1%。特別是面臨摘牌危險的文公山景區實現了華麗轉身,不僅提升了基礎設施,打造了朱子主題文化園,朱子研學、科普研學也開展得如火如荼。
做好城市創建文章。婺源是「中國最美鄉村」,但縣城和集鎮品質品位還不夠高。為了補齊這一短板,該縣大力推進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三年行動,圍繞打造「最美縣城」的目標,紮實開展「五城同創」工作,累計投入3億元完成了以「淨化、美化、綠化、亮化」為主要內容的城區主幹道景觀提升工程,提升了城區顏值。圍繞群眾反映較為集中的問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開展住宅小區、城中村、菜市場、旱廁等集中整治工作,整個城區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市民幸福感、獲得感得到增強。特別是按「徽派+現代」風格改建的公廁,不僅落實專人管理,實現「手紙全覆蓋」,更成為了城區一道亮麗的風景。不久前,婺源以高分通過了「國家衛生縣城」省檢驗收。
做好為民服務文章。婺源縣委加強黨建引領,著力通過整改來為民生事業解難題、補短板。以「黨建+老年幸福食堂」為抓手,全面加強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全縣老年幸福食堂已建成投入使用41家,覆蓋全縣四分之一的行政村,有效緩解了農村養老難題。以「黨建+」理念引領政務服務工作新發展,各部門圍繞「一次不跑」「只跑一次」政務服務改革,提高辦事效率,優化實體經濟發展環境。全縣業務審批時限縮短50%以上,少數事項縮短達85%;所有「一次不跑」涉稅事項均實現電子稅務局一網辦理,90%以上涉稅業務已實現一次辦理。通過解決一件件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來源: 國家農業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