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常:我們沒有一個比得上任正非先生

2021-01-10 網易科技


張五常 人文學會



作者:張五常(新制度經濟學創始人之一)

歷來少見媒體的任正非先生,最近連續兩次見了。他說得好,我徘徊於他說的字裡行間,若有所悟,對一位同學說,任正非是二十一世紀的哈代。經過解釋後,這位同學同意我說的。

哈代(Godfrey Harold Hardy,1877-1947)何許人也?他是英國劍橋的數學大師,著作等身,是中國數學家華羅庚的老師。最為重要的貢獻,是他發掘了印度的年輕數學天才拉馬努金(Ramanujan)。拉馬努金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天才,沒有讀過什麼書,自修學數,1914年寄了一些數學文稿給哈代,哈代驚為天人,力排眾議,把拉馬努金邀請到劍橋去。這個近於神話式的故事今天拍成了一部很好的電影。

說任正非給我的印象是哈代,是源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哈代寫了一本很小的算是自傳類的書,題為《一個數學家的自白》(A Mathematician’s Apology)。在該書的開頭哈代說了一段話很有名,常被引用。雖然他的英文是好的,但因為哲理湛深,不易懂,我在這裡先附錄他的英語原文,然後再翻為中文給讀者吧:

It is a melancholy experience for a professional mathematician to find himself writing about mathematics. The function of a mathematician is to do something, to prove new theorems, to add to mathematics, and not to talk about what he or other mathematicians have done. Statesmen despise publicists, painters despise art-critics, and physiologists, physicists, or mathematicians have usually similar feelings; there is no scorn more profound, or on the whole more justifiable, than that of the men who make for the men who explain. Exposition, criticism, appreciation, is work for second-rate minds.

翻譯過來的大意是:

「一個職業數學家寫關於數學的事是悲哀的。數學家的本分是做點什麼,創出一些新的公理,替數學增加一點,而不是談論自己或其它數學家做了些什麼。政治人物鄙視評論政治的人,畫家鄙視藝術評論者,生理學家、物理學家,或數學家通常都有類似的感受。沒有任何嘲笑,能比創作者對解釋者的嘲笑來得深奧,或在整體上更為合理。闡釋、批評、欣賞,都是只有二等腦子的人的工作。」

哈代是說作為數學家,他只是要在數學上作出一點貢獻,批評或讚賞的人很有點無聊,屬只有二等腦子的人的工作。為什麼我想到任正非那邊去呢?因為在媒體的訪問中,他說得清楚:「華為不是上市公司,我們不需要漂亮的財報。如果他們不想讓華為進入某些市場,我們可以縮小規模。只要我們能生存下去,養活我們的員工,我們就有未來。」

大家知道,作為一個舉足輕重的企業家,任先生曾經被人拍攝到排隊輪候的士、坐地鐵,對物質的享受沒有多少興趣。不同的是,哈代從事數學研究只需要一支筆及一些紙張,但任先生從事華為那種行業的研發需要賺不少錢才有可為。華為去年的研發開支高逾人民幣一千億,擁有八萬七千多個授權專利。行業不同,資金的需要有別。但賺錢永遠是那麼困難,何況華為參與的行業不像房地產那樣可以憑有利的時間與地點而賺得需要的資金。無可置疑,今天的華為是一個現象。

我自己從事的經濟學研究需要的資金微不足道,但要比哈代只需要一支筆一些紙的金錢成本多一點。在美國時我幾番獲得那裡的國家研究基金的資助,但今天回顧其實用不著那麼多。從1982年回到香港任教職到今天,我把稿酬與出書獲得的版稅全部給予協助我找尋資料及整理文稿的朋友,足夠。華為需要的研究資金是天文數字。然而,歸根究底,哈代為的只是要做出一些什麼,我為的只是要做出一些什麼,任正非為的也只是要做出一些什麼。借用王羲之的話,其致一也。

是不容易明白的行為。我要等到自己退休的2000年才開始動筆寫我在1970年就決定要寫的《經濟解釋》,因為我要累積關於真實世界的現象。我歷來認為最愚蠢的經濟學者,是那些試行解釋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我等到2000年六十五歲才動筆,是最後的時間了。當時我可沒有想到,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我要花上十九年。快要在中信出版的《經濟解釋》的新版,分五卷,應該是最後的了。記得有人說過,一件藝術作品是永遠沒有被完成的,只是被遺棄了。快將出版的五卷《經濟解釋》算是被遺棄了吧。我恐怕再改下去會改差了。一些朋友把自己的大作一版一版地改下去,最後是改差了的。

我自己日暮黃昏,但任正非只七十四歲,來日方長。我希望任先生不要管他人怎樣說,因為哈代說得清楚,「沒有任何嘲笑,能比創作者對解釋者的嘲笑來得深奧,或在整體上更為合理。闡釋、批評、欣賞,都是只有二等腦子的人的工作。」

說起來,任先生可能比我晚一輩。我是這樣算的。哈代的後一輩是他的學生華羅庚,後者與陳省身同輩。陳省身的後一輩是丘成桐。後者今天七十,與任先生應該是同輩。經濟學家中與哈代同輩的我想到弗裡德曼的老師奈特(Frank Knight,1885-1972)與科斯的老師普蘭特(Arnold Plant,1898-1978)。雖然弗裡德曼與科斯比我年長二十多歲,我和他們應該是同輩。這是因為雖然我二十四歲才進入大學讀本科一年級,但三十二歲寫好《佃農理論》後,弗裡德曼、科斯、斯蒂格勒、阿羅、詹森、諾斯等人喜歡跟我平起平坐地研討。我曾經說過,我是有機會跟二十世紀多位經濟大師交往的最後一個人。經濟學者長壽,無端端地把我的輩分抬高了!

話得說回來,儘管我認識的世界級學者一律智商高,用功,分析力強,但算進事業的難度論高下,我們沒有一個比得上任正非先生。

本文來源:人文學會 責任編輯: 姚立偉_NT6056

相關焦點

  • 張五常:「平生沒有見過這麼好的制度」
    張五常對自己的作品充滿了自信。他斷言:他是在總結一個大時代的轉變,而中國是這個大時代的火車頭。所以,「你要能夠解釋中國,就能夠解釋這個大時代的轉變,解釋不了中國,就不能解釋這個大時代。」而在張五常視野裡,解釋中國進而解釋整個大時代的歷史文獻,還沒有任何人能夠寫出來,弗裡德曼沒有,科斯也沒有。只有他自己寫出來了。
  • 王則柯:張五常盲目貶斥數學方法和全盤否定博弈論,難辭偏頗和謬誤.
    我們的成就,如果還可以算是有的話,怎敢和張五常先生相比?在這個意義上,如果有人說我們沒有資格與張五常教授爭辯什麼,也很符合他們的邏輯。其實我們實在也沒有興趣做這樣的爭辯,因為張五常教授並不是願意聽取不同意見的學者。前些日子,張五常教授到天則研究所的一個研討會演講,到了就講,講完就走,別人並沒有和他交流的機會。
  • 張五常的《經濟解釋》與中國經濟學的再出發
    三張五常心目中的「張五常」,我們可以在他自己的作品和演講中隱約地感覺到,我們只要對這些作品多讀幾遍,輪廓就會更加清晰可辨,只是自我評價難免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認識局限,很難作數。而「張五常與經濟學」或者「經濟思想史上的張五常」,這樣的話題,討論可以開始,但定論顯然為時過早。老人家自己看似狂妄,其實是難得的清醒之人。他寫道:「經濟思想是奇怪地難以傳世。
  • 張五常:我的童年回憶
    他是沒有錢讀書,要打工;我是沒有學校收容——1954年被逐出位於銅鑼灣的皇仁書院。算是初一, 我兩次不能升級,要離校,同學們說是因為一個姓梁的作文老師不喜歡我——他們說沒有見過作文只差一分不及格的。那是「主要」科,不及格升級免問。
  • 張五常《經濟解釋》中蘊含的進化論思想
    比如,在卷一《科學說需求》中第二章《自私的武斷假設》中專門提及斯密、達爾文和道金斯等人的進化論思想,在《經濟解釋》中也多次提及張五常老師阿爾欽應用進化論解釋利潤最大化假設合理性的經典論文《不確定、進化與經濟理論》。第一、既然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什麼人類會多次出現自我毀滅的可能性呢?張五常回答了用租值消散理論巧妙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 張五常:悼諾斯
    >張五常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作為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之一,長久以來與諾斯有著密切的交往。這篇文章是張五常既作為諾斯的友人為其寫下的悼文,更是張五常自己的反思——今天的中國大學為什麼這麼失敗。諾斯的長處,是他重視思想,懂得判斷一個思想的重要性,喜歡鼓勵與維護一個思想的發展。我認為今天中國大學的失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完全沒有諾斯這種人。
  • 「狂生」張五常:深圳將成為地球經濟中心 經濟學不是講故事
    01談深圳:將成為整個地球的經濟中心封面:您有一個很著名的論斷,大家都很關注您說的「深圳會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我們該怎麼看呢?張五常:13年前,我就注意到這個問題,當時在2006年的時候,我注意到樓價上升,我看到的不是炒樓的結果,也不是人口增加的結果,早年中國很多很多人,樓價不值錢。2006年我看到的上升,是知識增加得快的結果。
  • 獨家專訪張五常: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張五常認為其中一個最有效的因素就是中國的權利界定做得好。張五常:我提出過這個問題,人人都在說這個問題。40年前,印度的經濟比中國好很多,而40年之後,中國比印度好很多,現在看到出了所謂高科技產品。美國對中國的第一輪關稅需要出500億美金的貨物,而他們抽一定是沒有意義的。他們的看法是中國已經超越日本、印度很多。
  • 張五常:普通人也能學到的5個思考方法
    知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普通人也能學會的5個思考方法。他說,「愛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屢見經傳,可惜他天賦之高,遠超世俗,要學也學不到……我的思考方法是學回來的。一個平凡人能學得的思考方法,其他的凡夫俗子也可以學。天才的思考方法是天才的專利權,與我們無關。」第一個思考方法是,誰是誰非不重要。
  • 張五常:我的《經濟解釋》比《國富論》好
    但是,張五常就敢。他一磚一瓦地按照自己的框架重新建起了一座經濟學理論大廈,而且能夠立得起、站得穩,自我支撐。在一次採訪中張五常說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寫了十二年,我寫十九年,我的應該比《國富論》要好。」張五常被譽為「華人世界裡最著名的經濟學家」,屢屢參與到中國經濟改革的討論中,為內地改革開放開出藥方。
  • 經濟解釋:具有深遠影響的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的經典著作
    張五常教授在香港大學就業演說中提倡「希望我們做一個經濟解釋的流浪兒」。這部經濟解釋系列書是這一思想的貫徹,是開拓經濟解釋方法的先河,張五常終身學術力量的大成就,也被公認為具有深遠影響的經濟學經典著作。因為我們可以驗證。4.避免「模糊不清與互相矛盾」。由於很多理論的分歧模糊不清,並不是明確的錯誤,所以不能明確地被事實所推翻。可偽證理論的前提是理論本身顯示出明確錯誤的可能性。二、經濟學的基石假設經濟學是科學,它一定有一些基礎假說。
  • 張五常:弗裡德曼和科斯錯得一塌糊塗,但不代表他們不偉大
    幾年前,我批評得很厲害,我說,這算什麼學問。可是人各有志,他喜歡搞快樂經濟學,我們又不能不讓他快樂。所以我只想說說自己搞的經濟學。       我走這樣的路線是有很多原因的。每個人的際遇不同,我的際遇也很特別,是好還是壞,我不知道。對經濟學怎麼看,是跟我的成長有關的。
  • 張五常批「網紅」經濟學家:經濟學不是說故事
    1967年寫好博士論文《佃農理論》,2008年寫好《中國的經濟制度》,相距四十一年,二者皆可傳世,思想史上沒有誰的智力可以在自己的頂峰維持那麼久。上蒼對我格外仁慈,給我有得天獨厚之感。」名氣與爭議往往如影相隨。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張五常,很多同行經濟學家對他的狂傲不羈頗有微詞。
  • 薦書 | 張五常之《經濟解釋》
    △張五常本人,圖片來自Google搜索張五常的求學和工作履歷令人羨慕,在讀大學以前,他沒有接受完整的小學和中學教育,甚至兩次被學校開除,按照他自己的說法,老師和同學們都跟不上他的思維現在很多人偏向於在書齋裡分析二三手的數據,以此指點江山,但是像張五常這樣如此具體如此深入地參與和觀察真實世界,實在少有,除了張五常之外,我還知道北京大學周其仁教授,也是這樣風格,我很敬佩他們。早年讀過他的《新賣桔者言》、《佃農理論》等知名著作,前者是可稱之為經濟學散文,後者是專業學術論文,他的博士學位論文是也。不論是科普性的還是學術性的文章,都處處體現奇思妙想,似筆下有神。
  • 張五常《經濟解釋》中的理論判斷
    1、《經濟解釋》的作者——張五常 我們先來了解一些《經濟解釋》的作者張五常。張五常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是很陌生,因為他是那種很難得的純學術型的經濟學學者,不像很多所謂的經濟學家,上竄下跳得兜售歪理以博眼球。
  • 張五常推新書 自稱曾險為50美金放棄博士頭銜
    回憶起一生的經歷,張五常說,整個20世紀沒有一位學經濟的能夠像自己這麼幸運,能夠受教於當時幾乎所有的大師,同時,他很為自己在78歲高齡完成這樣的巨著感到高興,「沒有人能這麼老還寫這麼重要的作品。」  受教經歷:不喜歡教授頭銜 幾乎從不制履歷表  年近八旬的張五常首先回憶了自己的受教經歷。
  • 張五常:人命何價?
    文 /  張五常,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之一來源:張五常的博客(新浪)
  • 張五常:思考的方法|贈書
    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張五常教授總結了常人思考的幾種方法,告訴我們如何從現象出發去思考世界。張五常:"我半個天才也算不上。但正因為這個緣故,我倒可以寫一點有實用性的思考方法。我的思考方法是學回來的。一個平凡的人能學得的思考方法,其他的凡夫俗子也可以學。"
  • 【律師手記】律師法學應該是科學——讀張五常先生的《經濟解釋》
    最近讀到張五常先生的《經濟解釋》,尤其是卷一的第一章「科學的方法」,頗多感觸,亦深受啟發。我對經濟學本來很感興趣,曾經一度還痴迷於法經濟學的理論演繹。因而,讀到張五常先生的經濟學鴻篇巨作《經濟解釋》,自然就聯想到法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