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自亞當·斯密以來,歷經數十位經濟學家的添磚加瓦,早已經巍然大觀,令後世學者唯仰頭瞻仰、埋頭攻讀,哪敢貿然指指點點,乃至塗塗畫畫?但是,張五常就敢。他一磚一瓦地按照自己的框架重新建起了一座經濟學理論大廈,而且能夠立得起、站得穩,自我支撐。在一次採訪中張五常說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寫了十二年,我寫十九年,我的應該比《國富論》要好。」
張五常被譽為「華人世界裡最著名的經濟學家」,屢屢參與到中國經濟改革的討論中,為內地改革開放開出藥方。他出生於中國香港,幼年時期遇抗日戰爭,隨母親前往廣西避難,成年之後先後求學加拿大和美國,獲得博士學位,曾在芝加哥大學、華盛頓大學等世界名校執教,並擔任華盛頓大學教授。上世紀80年代回到香港大學,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講座教授。
他也被認為是最有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中國經濟學家。他與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關係深厚,其中多位公開宣布或者承認,自己的經濟學思想曾得益於他的影響。1991年,他是唯一一位未獲諾貝爾獎而被邀請參加了當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經濟學者。
張五常教授喜歡用簡單的經濟理論解釋複雜的世界,至今已經發表1500多篇文章,出版了20多部經濟學圖書。他的博士論文《佃農理論》曾轟動西方經濟學界,後來成了現代合約經濟學的開山之作。
這一切全賴他唯一的一點「好處」:不迷信權威,只尊重實證。不同於一般端坐書齋的經濟學家,他常常親自上陣,將難斷真假的經濟理論放在現實中檢驗一番。為了驗證價格理論是否正確,他索性除夕之夜香港街頭冒雨賣金桔;為了弄明白養蜂人和果園主如何達成「採蜜」協議,乾脆自己做了一回養蜂人;為了搞清楚萬裡養魚是否可行,就在自家門前養起了鱒魚……
1973年,張五常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提出Economic Explanation這個書名,同事們都認為很好。1989年在《香港經濟日報》以該名寫書,直譯為《經濟解釋》。寫了十二期因母親病倒停筆,2000年初續筆,直到2014年完成了四卷60多萬字的著作,成為了國內經濟學領域的必讀書,同時也引發了學術界的廣泛討論。2016年,張五常教授再次開始了對《經濟解釋》的重新修訂,終於在2019年推出了《經濟解釋五卷本》。
張五常自稱經濟解釋系列是「認真寫成的最後一套經濟學著作」。被世人公認為是集張五常平生學術功力之大成,也是具有深遠影響的經濟學經典著作。經濟解釋系列基本囊括了張教授畢生的學術思想精髓。這一版《經濟解釋》是最完整的修訂版,也算是其封筆之作。
1982年,張教授在港大的就職演說中倡導:讓我們做經濟解釋的弄潮兒。這套經濟解釋系列圖書,正是這一思想的貫徹,也開拓了經濟解釋方法的先河。
尋尋覓覓五十年,一蓑煙雨任平生。張五常用一生的時間都在踐行一個理念:用簡單的經濟理論解釋這個複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