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迴避型人格的良藥妙方

2020-10-11 火莉莉

《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 迴避型人格的良藥妙方

這份工作我實在幹不下去了,我要跳槽!

什麼?你說他喜歡我?不行不行,我害怕,我這種人怎麼配被喜歡?

今天要去參加聚會嗎?算了,不去了,反正也沒人和我說話……

這些情況,都在你們的身上發生過嗎?你們是否隨時隨地都處於逃避模式之中呢?

這本《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告訴我們,拖延、討好、自卑以及社恐,都是我們的心靈想去逃避問題而產生出來的現象。


但逃避問題並不是去解決問題的方法,反而會成為我們成長過程中的最大障礙。千萬不要把逃避當成一種習慣。

作者李國翠是資深心理諮詢師,知乎大V,有過7年的心理學學習經歷,也是「壹心理」平臺深受讀者讚賞的專欄作家。

她寫的這本《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用她自己18年的心理學經驗,加之獨特的視角與智慧,告訴了我們應該如何去更好的認識自己,面對自己。

01. 擺脫受害者心態

你們在受到委屈的時候,是否常常會想: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老天太不公平了!

古代也有很多懷才不遇的名人,因為平時不開心而最終鬱鬱而終,

小說裡也寫過,周瑜因為嫉妒諸葛亮而被自己活活氣死了,林黛玉也是因為總在傷春悲秋而過早逝世。

可見,他們都有一種共同的心態 ---受害者心態。

這種人從來沒有反省過自己,基本都是把遇到的遭遇歸結於命運,最常說的話就是「我的命不好」。

其實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心態,是人在遇到挫折時開啟的自我保護機制。但我們不能永遠躲避在這種保護機制裡,這樣只會讓自己的生活過得越來越糟。

那麼怎樣去擺脫這種受害者心態呢?作者告訴了我們四個步驟。

(1) 學會自我負責。我們要認識到自己的生命是必須由自己來負責的,想要什麼,一定要自己去爭取,等待命運的賜予,那是不現實的。

(2) 學會寬容。一個心智成熟的人懂得寬容。這個客觀世界並不會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也無法十全十美,因此,我們需要去學會原諒和理解。

(3) 培養重建自我的能力。具有受害者心態的人通常無法面對現實,這是因為缺乏自我力量,也有可能在親子關係裡受到的肯定過少。這時候,可以回溯一下幼年經歷,修正消極的自我認知,爭取重建一個自我。必要時,可以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4) 懂得感恩和付出。受害者心態的人認為全世界都在欺負他們,精力集中在了抱怨和不好的那些事情上。這種時候,請一定把自己罵醒,把注意力集中回自己已經得到的那些事情上。

02. 不要逃避愛情

在戀愛關係中,很多人無法去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似乎總有各種障礙。

有的人會和不愛的人在一起,有的人會陷入多角戀,也有的人特別清高,似乎不屑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作者介紹說這是因為這些人體內有兩個自我,一個是真實虛弱的自我,一個是虛假強硬的自我,後面的自我是為了保護前面的自我而衍生出來的。

這個後面的自我,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都是一種保護真實自我的策略。

這也恰恰說明了,這些人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他們可能經歷過比較嚴重的心理創傷,潛意識裡認為自己不配被愛,因此遇到愛情時,這種創傷會被激活並且成為建立親密關係中的障礙。他們會設置出種種難關來考驗愛人,令兩人關係緊張。

其實如果對方沒有通過考驗,那並不是對方的問題。像這樣對戀愛關係處於複雜情緒的人來說,他們需要認真思考以下問題:自己的內心為什麼會有各種各樣的假設?為什麼會有考驗愛情的需求?埋藏在問題下的答案,也許就是自己那沒被好好處理的心理創傷。

這些人還需要做的,是接納自己的創傷,把它釋放出來,接納自己脆弱無助的那部分人格。只有自己先接納了自己,理解自己,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安慰,最終才能用一顆強大的內心,去擁抱屬於自己的幸福。

03. 解開沉默怪圈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小雅是名大三學生,但每次同學聚會,她都很難插入話題。她渴望與同學們交流,但就是無法把話說出口。久而久之,她被同學們認為是一個「內向沉默」的人,聚會也很少找她,學習與生活也不怎麼和她交流了。這讓小雅十分尷尬。

生活中,像小雅這樣的人很多,明明渴望交流,卻無法說出口,最後只能陷入「沉默」怪圈。

這樣的人群,是因為小時候在自我表達時受過傷害,以致於他們進入了一個心理誤區。

他們害怕自己出醜,害怕受到批評,害怕說話後沒人理。他們就是太害怕說話之後得到不好的反應了,所以才不敢說話。

那麼如何走出這種心理困境呢?

有這種心態的人一定要意識到,與人交流並不是一種能力考驗,而是正常的說話。

交流時說的話,是好是壞,並不意味著被不喜歡和不接納。

嘗試面對交流時的恐懼和焦慮,接納它們,接納那個內心受盡委屈的小孩,然後,好好地擁抱它,告訴它,一切都不是他的錯。以後,不要去為難它了。

嘗試,從自我的保護罩裡走出來,勇敢的去表達。

寫在最後

其實困難並不會因為我們逃避就不存在,人生就是需要一直去面對挑戰和困難,舒展自己的生命能量,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要害怕失敗。

重塑自我,重塑樂觀健康的信念,活出不畏懼也不逃避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很優秀卻感到自卑 你在害怕什麼《習慣逃避》迴避型人格自救手冊
    洛伊德在很多年前就把人類痛苦的機制揭示出來,並歸納總結為一種客觀規律→「防禦機制」什麼是防禦機制?一切防禦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我們通常講的「了解自己」,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了解自己的防禦機制只有了解到自己當初是迴避了怎樣的痛苦、麻煩、挑戰,再去嘗試面對自己曾經一味迴避的東西,消除固有模式,才能讓自己回到可以自由選擇的狀態裡。
  • 迴避型人格|你害怕麻煩別人嗎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事情需要別人幫忙,但是有時候害怕麻煩別人,其實害怕麻煩別人是一種不明顯的迴避型人格的表現呢,你害怕麻煩別人嗎?那麼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害怕麻煩別人的人呢?今天我們談談關於迴避型人格。
  • 迴避型人格障礙和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人格的另一個方面的特徵就是在人際關係中很容易受到傷害,一方面基於過度敏感過於在意他人的感受,另一方面基於內心的自卑,這也是迴避的主要原因。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自尊心很強卻沒有自信。害怕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帶給自己的心理傷害,進而迴避社交活動和人際關係,這也類似於人常說的「玻璃心」,與其冒著可能痛苦受傷玻璃心碎一地的風險做什麼不如什麼都不做。
  • 害怕孩子養成「迴避型人格」?當娃出現這些特徵時,父母要多注意
    小可之所以不願意與人打交道,習慣自己一個人獨處,是因為她的性格屬於「迴避型人格」,什麼是「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說的是這個人他習慣性地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內向,不願意與人交談,害怕與不認識的人打交道,喜歡自己獨處。
  • 逃避與陌生人打交道?在親密關係中表現拘謹?來看迴避型人格自救手冊
    因為害怕別人的批評、否定或排斥,刻意逃避人際接觸較多的職業或者活動;不願與任何陌生人打交道,除非確定自己能被對方喜歡;因為害羞或怕被嘲弄而在親密關係中表現拘謹;總是假裝沒有看到微信或者來電,然後把事情放到以後再說;每份工作都覺得不滿,寄希望於「跳槽改變人生」,可麻煩始終如影隨形……
  •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的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一些陌生環境或挑戰的時候多採取迴避態度或無力應付感。      這樣解釋顯得很不嚴謹,下面我們根據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將迴避型人格總結為以下7個特徵: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自己的觀點而受到傷害。
  • 迴避型人格:社交退縮,內心敏感不自信,害怕被拒絕
    新來的朋友,記得點擊關注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主要症狀有兩點: 1、行為退縮 迴避型人格在社交上的行為,是很羞澀的。
  • 迴避型人格:社交退縮,內心敏感不自信,害怕被拒絕
    新來的朋友,記得點擊右上方紅色關注什麼是迴避型人格2、心理自卑迴避型人格,長期的行為退縮,會導致ta陷入自卑感,久久不能走出。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文中說過:自卑並不可怕,它是促進你前進的動力,但若是擁有過深的自卑感,它就會讓你停滯不前,失去生活的信心。
  • 孩子遇事總是膽小逃避?可能養成了「迴避型人格」,父母要警惕
    而現在很多孩子不願意交往、害羞、膽小、逃避,就是出現了「迴避型人格」。什麼是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是對全面的社交抑制、認為自己能力不足、無法產生自我認同感、對負面評價極為敏感的一種性格。這種人格多出現在童年時期,總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吸引力、什麼都做不好,因而敏感又自卑。擁有這種人格的人成年後在社交和職業上也會產生不利影響。怎麼判斷孩子是不是「迴避型人格」?
  •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那些遁跡荒野、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居者們則很可能屬於迴避型人格的人。在現代社會中,隱居者已很難找到一塊清淨的樂土,於是,他們往往關閉自己的心靈,不與他人作親密的接觸,唯求自安。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種有意義的孤獨與暫時的迴避人世並非一種病態,相反,真正具有迴避型人格的人並不敢深入到自己心靈的內部去;他們的迴避帶有強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點。
  • 逃避型人格該如何相處?
    當然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逃避型的伴侶。什麼是逃避型性侶呢?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捲入他人事務之中。迴避型人格,其最大的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採取迴避態度或無能力應付。和迴避型人格相處所要耗的都是時間,比的都是耐心。那麼迴避型的男友要怎麼挽回呢?
  • 渴望又害怕與人連接,你可能是迴避型人格
    你害怕社交嗎?你擔心別人不喜歡你嗎?你是不是覺得專注做事比靈活做人要容易多了?我們知道,你的內心其實更柔軟、更豐富、更渴望與人連接。因為你並不是孤單的一個人,這樣性格的人太多了,這叫做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的人總是會有一種匱乏的感覺,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夠,並且對別人的看法特別敏感。這種匱乏的感覺讓他們感覺被孤立,不願意社交,甚至會想辦法不去工作、上學或者避免任何需要和人打交道的事情。他們自己的內心其實是非常自卑的,但是為了防備而表現出的冷漠的姿態給身邊的人留下了不好相處的印象,進一步加劇了他們跟人交往的恐懼。迴避型人格對一個人最大的影響在於親密關係。
  • 把不安當做朋友|迴避型人格的人,大多都怕麻煩
    對他人的批評或拒絕很敏感過分在意周圍人的眼光和評價總感覺自己不招人喜歡,對自己的評價很低以上,都是迴避型人格最常見的表現。什麼是迴避型人格?在《把不安當做朋友》書中,作者這樣定義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的特徵,就是缺乏自信、害怕被別人輕視,會對於一切與社會有關的事情或者是與別人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等,都採取迴避的態度。01迴避型人格的人通常都怕麻煩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
  • 前男友/前女友是迴避型人格,還能挽回嗎?
    今天,我們就針對其中一種人格來講一下,如何挽回迴避型人格?01什麼是迴避型人格?我發現有很多諮詢者都在跟我反應說,自己的伴侶很喜歡用冷暴力的方式去解決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只要遇到了問題,就會選擇逃避,完全受不了精神上的任何壓力。
  • 認識你的戀愛人格——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
    程度較輕型:他的原生家庭不那麼完美,但總體而言還算可以,你卻不停地評價他的父母、親戚,言語間毫不客氣,即便他已經流露出迴避傾向,甚至委婉提醒過你,你依舊改不掉這個習慣。2. 程度較重型:他是一個溫和有禮的人,你卻有吐露粗口的習慣,甚至輔以PUA式的話語進行打壓,肉體和精神的雙重凌駕,讓你覺得很有快感。
  • 迴避型的人格
    我看到過一句話說:渴望被救贖,又害怕被救贖。我感覺就好像再說我自己。 朋友說,太倒黴了要去踩一個井蓋,好運才會到來。我在漸冷的晚上去踩了一個井蓋。有時候要去自己一個人走路,心裡的情感才能釋放,有時候晚上偷偷的哭一場,這件事才會作罷。
  • 迴避型依戀人格:你的愛讓ta遠離了嗎
    這裡是第424顆知識膠囊 迴避型依戀人格他很喜歡一個人,但一旦發現對方也喜歡他,他就會開始逃避。心理學中把這種人稱作「迴避型依戀人格」,簡單來講就是渴望被愛,卻又害怕被愛。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缺乏安全感、生性自卑,總是覺得自己不配得到那麼多。
  • 孩子遇事總發脾氣逃避?警惕「迴避型人格」,家長要重視
    這位媽媽說他家的孩子以前挺活潑的,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還是變得內斂起來,不僅如此,脾氣還變得很大,尤其是跟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總是逃避困難,出現了一點小事就不願繼續下去了。其實孩子出現這種狀況可能是他們產生了迴避型人格。
  • 迴避型人格障礙特徵及治療方法
    迴避型人格障礙又稱迴避型人格或逃避型人格,是病態人格的一種其特徵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採取迴避態度或無能應付,總希望被他人所承認和接納,但又害怕做錯事而遭譴責,內心衝突不安,適應困難。 一、表現特徵 迴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採取迴避態度或無能應付。
  • 迴避型依戀人格:在戀愛中,你是否因此而煩惱?
    你會不會有時候覺得在一段戀情中,最喜歡對方對自己愛答不理,而一旦對方喜歡自己的時候,卻又感覺對他沒那麼喜歡了。常常自己為此感到煩惱,其實,這是一種迴避型人格障礙。迴避型依戀人格狀態的表現:而研究認為,兒童期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依戀特徵,成年以後仍然會顯露出來。特別是處於戀愛關係中,迴避型人格會加以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