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 迴避型人格的良藥妙方
這份工作我實在幹不下去了,我要跳槽!
什麼?你說他喜歡我?不行不行,我害怕,我這種人怎麼配被喜歡?
今天要去參加聚會嗎?算了,不去了,反正也沒人和我說話……
這些情況,都在你們的身上發生過嗎?你們是否隨時隨地都處於逃避模式之中呢?
這本《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告訴我們,拖延、討好、自卑以及社恐,都是我們的心靈想去逃避問題而產生出來的現象。
但逃避問題並不是去解決問題的方法,反而會成為我們成長過程中的最大障礙。千萬不要把逃避當成一種習慣。
作者李國翠是資深心理諮詢師,知乎大V,有過7年的心理學學習經歷,也是「壹心理」平臺深受讀者讚賞的專欄作家。
她寫的這本《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用她自己18年的心理學經驗,加之獨特的視角與智慧,告訴了我們應該如何去更好的認識自己,面對自己。
01. 擺脫受害者心態
你們在受到委屈的時候,是否常常會想: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老天太不公平了!
古代也有很多懷才不遇的名人,因為平時不開心而最終鬱鬱而終,
小說裡也寫過,周瑜因為嫉妒諸葛亮而被自己活活氣死了,林黛玉也是因為總在傷春悲秋而過早逝世。
可見,他們都有一種共同的心態 ---受害者心態。
這種人從來沒有反省過自己,基本都是把遇到的遭遇歸結於命運,最常說的話就是「我的命不好」。
其實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心態,是人在遇到挫折時開啟的自我保護機制。但我們不能永遠躲避在這種保護機制裡,這樣只會讓自己的生活過得越來越糟。
那麼怎樣去擺脫這種受害者心態呢?作者告訴了我們四個步驟。
(1) 學會自我負責。我們要認識到自己的生命是必須由自己來負責的,想要什麼,一定要自己去爭取,等待命運的賜予,那是不現實的。
(2) 學會寬容。一個心智成熟的人懂得寬容。這個客觀世界並不會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也無法十全十美,因此,我們需要去學會原諒和理解。
(3) 培養重建自我的能力。具有受害者心態的人通常無法面對現實,這是因為缺乏自我力量,也有可能在親子關係裡受到的肯定過少。這時候,可以回溯一下幼年經歷,修正消極的自我認知,爭取重建一個自我。必要時,可以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4) 懂得感恩和付出。受害者心態的人認為全世界都在欺負他們,精力集中在了抱怨和不好的那些事情上。這種時候,請一定把自己罵醒,把注意力集中回自己已經得到的那些事情上。
02. 不要逃避愛情
在戀愛關係中,很多人無法去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似乎總有各種障礙。
有的人會和不愛的人在一起,有的人會陷入多角戀,也有的人特別清高,似乎不屑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作者介紹說這是因為這些人體內有兩個自我,一個是真實虛弱的自我,一個是虛假強硬的自我,後面的自我是為了保護前面的自我而衍生出來的。
這個後面的自我,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都是一種保護真實自我的策略。
這也恰恰說明了,這些人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他們可能經歷過比較嚴重的心理創傷,潛意識裡認為自己不配被愛,因此遇到愛情時,這種創傷會被激活並且成為建立親密關係中的障礙。他們會設置出種種難關來考驗愛人,令兩人關係緊張。
其實如果對方沒有通過考驗,那並不是對方的問題。像這樣對戀愛關係處於複雜情緒的人來說,他們需要認真思考以下問題:自己的內心為什麼會有各種各樣的假設?為什麼會有考驗愛情的需求?埋藏在問題下的答案,也許就是自己那沒被好好處理的心理創傷。
這些人還需要做的,是接納自己的創傷,把它釋放出來,接納自己脆弱無助的那部分人格。只有自己先接納了自己,理解自己,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安慰,最終才能用一顆強大的內心,去擁抱屬於自己的幸福。
03. 解開沉默怪圈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小雅是名大三學生,但每次同學聚會,她都很難插入話題。她渴望與同學們交流,但就是無法把話說出口。久而久之,她被同學們認為是一個「內向沉默」的人,聚會也很少找她,學習與生活也不怎麼和她交流了。這讓小雅十分尷尬。
生活中,像小雅這樣的人很多,明明渴望交流,卻無法說出口,最後只能陷入「沉默」怪圈。
這樣的人群,是因為小時候在自我表達時受過傷害,以致於他們進入了一個心理誤區。
他們害怕自己出醜,害怕受到批評,害怕說話後沒人理。他們就是太害怕說話之後得到不好的反應了,所以才不敢說話。
那麼如何走出這種心理困境呢?
有這種心態的人一定要意識到,與人交流並不是一種能力考驗,而是正常的說話。
交流時說的話,是好是壞,並不意味著被不喜歡和不接納。
嘗試面對交流時的恐懼和焦慮,接納它們,接納那個內心受盡委屈的小孩,然後,好好地擁抱它,告訴它,一切都不是他的錯。以後,不要去為難它了。
嘗試,從自我的保護罩裡走出來,勇敢的去表達。
寫在最後
其實困難並不會因為我們逃避就不存在,人生就是需要一直去面對挑戰和困難,舒展自己的生命能量,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要害怕失敗。
重塑自我,重塑樂觀健康的信念,活出不畏懼也不逃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