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手好字在資訊時代似乎成為一種特長和優勢。在崧廈街道韓家村,很多人都知道有位硬筆書法寫得很棒的老人,他叫羅祖偉,如今已77歲。
對於書法的熱愛,羅祖偉回憶,書法的種子始於兒時,那時剛一年級的他要學習寫毛筆字,先描紅再識字。描哪些字呢?他深深記得,21個紅字是楷書,分別是「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字爾小生八九年月日」。老師布置的每日作業便是反覆描寫、臨摹,如此訓練為他今後寫字打下了基礎。
然而,羅祖偉快樂的讀書生涯十分短暫,15歲從春暉中學輟學,便開始務工貼補家用。接下來的五六十年裡,縱使命運多舛、生活多艱,他總停不下手中的一支筆。於是,他代筆寫請柬、春聯,為劇院寫海報,為村委出黑板報、大字標語……1985年,為了提升自我水平,他開始訂閱《書法報》,至今仍然堅持看報學習。酒香不怕巷子深。10年前,羅祖偉的一手好字吸引了同村學生家長關注,希望定期指點孩子們寫書法。為了能讓孩子們系統學習硬筆字,他每年編寫、更換硬筆字帖,書寫內容多為唐詩,教材從寫好37個筆畫開始到獨體字的結構形式和要求,再到偏旁部首、間架結構、章法運勢,循序漸進,安排得當。他每年根據孩子們的學習進度設計字帖,親手寫好範字,複印裝訂成冊,便成了新鮮出爐、獨一無二的鄉村硬筆字教材。此外,他多次組織學生參加全國中小學生硬筆書寫大賽暨現場總決賽,取得了較好成績。
「有人問我學的是哪家字體,我真回答不上來,因為我從來沒有正兒八經系統臨摹過某一流派的大家字帖。」羅祖偉笑著解釋,他都是走到哪兒學習到哪兒,看到名勝古蹟上的楹聯、牌匾上的題字,便用本子記下來,再用手指反覆比劃,加深印象。
多年來,羅祖偉傾盡全力教導孩子們寫漂漂亮亮中國字的同時,也身體力行地教育他們做堂堂正正中國人,向所有學生傳遞「作為一個中國人,把字寫好就是愛國主義的體現」的觀點。因為在他看來,中國字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核心,中華文化能夠傳承就是靠文字與語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