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局:中國成旅遊服務貿易逆差最大國說法是誤導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月16日電 據國家旅遊局網站消息,2015年全國旅遊工作會議近日召開,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指出,稱「我國已成為世界旅遊服務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是誤導性的說法,出境旅遊支出和入境旅遊收入,目前不是同一個統計口徑,不具備可比性。

  李金早指出,旅遊業已成為綜合性大產業,旅遊業關聯度大、涉及面寬、拉動力強,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意義重大。無論是對GDP的貢獻,對消費、投資、出口的貢獻,還是對相關重點行業的貢獻、對就業的貢獻等,都充分體現了旅遊業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硬實力。

  李金早在談及「是否存在中國旅遊貿易逆差」時表示,應該把入境旅遊與出境旅遊作為一個整體,研究統籌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一種說法很流行,說「中國存在巨額的旅遊貿易逆差」,說「2013年我國旅遊貿易逆差730億美元,2014年旅遊貿易逆差突破1000億美元,5年增長近50倍,我國已成為世界旅遊服務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但是,這實際是一個誤導性的說法。

  第一,出境旅遊支出和入境旅遊收入,目前不是同一個統計口徑,不具備可比性,更不能簡單相減。

  第二,出境旅遊支出和入境旅遊收入還存在一個統計口徑的差異。入境旅遊花費調查分為過夜和不過夜,出境旅遊花費調查則不分過夜和不過夜。

  第三,出境購物花費高有著突出的階段性特徵和政策制約因素。我國出境旅遊花費高,主要就是高在境外購物,特別是購買奢侈品上。而現有研究發布的數據,沒有扣除這一因素。按照新的核算方式,我國出境旅遊花費會在傳言的數據上大大減少。隨著自貿區建設、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以及出境遊客消費逐步成熟,這種排浪式的海外購物特別是購買奢侈品消費將會回歸理性。

  第四,測算出境旅遊支出和入境旅遊收入應該進行結構性分析和調查估算。

  因此,要正確測算出真實的入出境旅遊花費差,就必須扣除上述因素。根據國家信息中心課題組的初步調查研究,扣除上述因素後,不僅沒有所謂巨額的中國旅遊貿易逆差,還存在順差。2013年國際旅遊支出為1286億美元,國際旅遊收入516.64億美元,扣除留學費用約為400億美元,奢侈品消費近500億美元,以及幾個主要國家和地區出境和入境旅遊人均花費差距、回流等因素,至少有順差上百億美元。

  再者,不應當將出境旅遊、入境旅遊割裂孤立看待,而應建立「旅遊入出境總人次」的概念。中國已從入境旅遊目的地轉變為入境旅遊目的地與出境旅遊客源地的雙重旅遊國,這是民富國強、旅遊發展的表現。入出境旅遊在客源地、目的地國和地區產生的相關拉動是綜合性的,不應只考慮某一方面。因此應該把入境 旅遊與出境旅遊作為一個整體,研究統籌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如外貿,講進出口總額,反映對外經濟交往的總體規模。

  李金早在談及「旅遊業是否只富民不富財政」時表示,事實表明,旅遊業不但富民,也富財政,而且兩者都會越來越富。「旅遊業富民不富財政」在旅遊發展初期,的確是事實。但是,旅遊業發展到今天,情況已大大不同。

  在談及「旅遊業對經濟的貢獻僅僅是消費嗎?」時,李金早表示,旅遊不僅是消費熱點,也是投資熱點、出口熱點。他指出,關於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我們經常都是在說對消費的貢獻,在各種重要的文件中,也是將旅遊僅僅放在促進消費方面加以論述。直到今天,從上到下、業內業外、從行業到理論界均認為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與投資、出口拉動無關。但事實上,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僅是拉動消費,還對投資和出口都有著越來越強勁的拉動作用。旅遊不僅是消費熱點,也是投資熱點、出口熱點。

 

相關焦點

  • 貿易逆差
    貿易逆差反映的是國與國之間的商品貿易狀況,也是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重要指標。2011年一季度,中國六年來首現季度貿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淨出口為正值時,稱為貿易黑字、貿易順差、貿易盈餘或出超。淨出口為負值時,稱為貿易赤字、貿易逆差或入超。
  • 2018年中國服務貿易逆差創新高 旅行貢獻超八成
    【財新網】(記者 張娛)儘管出口增速超過進口,2018年中國服務貿易仍為逆差,且規模創新高。  商務部2月12日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1.77萬億元同比增長14.6%,創下2011年以來的出口最高增速;服務進口3.47萬億元,同比增長10%,全年服務貿易逆差額1.7萬億元,較2017年增加908.6億元。  分行業看,傳統服務貿易行業表現不及總體。
  • 今年1-9月羅馬尼亞與中國 貿易逆差下降
    今年1-9月羅馬尼亞與中國 貿易逆差下降 2012-11-14 08:37:40 來源:網上輕紡城 據羅貿易和外資促進中心提供的數據,2012年1-9月,
  • 我國入境遊吸引力有待提升 已成為全球最大旅遊服務貿易逆差國
    本報10月23日訊記者劉紅報導全球化智庫(CCG)今天在「2019世界文化旅遊大會」上發布《從出入境旅遊看中國全球化發展》系列報告之《推動新時代「來華旅遊」高質量開放發展》。報告指出,中國在出境旅遊發麵發展迅速,但在入境遊客的吸引力上還有待提升。
  • 美國人心甘情願買中國製造,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美媒:川普錯了
    據美國彭博社1月12日報導,隨著冠狀病毒在中國得到有效控制,中國在工業生產和經濟復甦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而美國則成為中國復工復產後生產的醫療設備和家用設備最大的客戶。畢竟同中國相比,新冠病毒仍在美國肆無忌憚地傳播著。報導直言,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正在不斷擴大。
  • 2018年中美貿易戰最新時間表 美與中國貿易逆差再創新高
    2018年中美貿易戰最新消息,美國9月貿易赤字擴大至540億美元 與中國逆差再創新高 受工業用品出口創歷史新高推動,美國9月貿易逆差擴大至540億美元。其中,美國與中國貿易逆差擴大至402.4億美元,再刷歷史新高。 受工業用品出口創歷史新高推動,美國9月貿易赤字再度擴大。其中,美國與中國貿易逆差擴大至402.4億美元,再刷歷史新高。 北京時間11月2日周五,美國商務部公布數據顯示,美國9月貿易逆差擴大至540億美元,為連續第四個月擴大,高於預期逆差536億美元,前值逆差532億美元修正為逆差533億美元。
  • 商務部解釋美對華貿易逆差原因:美限制高科技出口,當然會有逆差!
    在我看來,中美貿易為什麼會出現不平衡,首先是美國經濟結構問題,美國儲蓄不足、儲蓄小於投資,消費比較多,這決定了它一定在全球貿易上有逆差,所以美國不只是和中國有貿易逆差,和其他許多國家都有貿易逆差。第二,美元作為國際支付貨幣,也決定了美國必須要保持比較大的貿易逆差,才能維持美元國際支付貨幣的地位。
  • 經常帳戶逆差值得高度重視
    解盤年中經濟——時評(2)王南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國際收支平衡表顯示,中國經常帳戶今年一季度逆差341億美元。這是2001年6月後,中國時隔17年第二次出現經常帳戶逆差,也是最大的一個季度逆差。經常帳戶呈現逆差有季節性因素,年初假日影響一季度貨物貿易差額一般為當年低值。但趨勢性、結構性因素更為根本:進口增長快於出口增長使貨物貿易順差下降,而運輸和旅行項目逆差增長帶來服務貿易逆差增加。
  • 服務貿易新引擎強勁啟動 全球服務貿易十強:中國排名第二
    即將在京舉辦的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為新冠疫情衝擊下的中國和世界經濟帶來新機遇,更將為服務貿易的升級發展探尋新路徑。全球貿易中服貿佔比超兩成根據商務部與世界貿易組織2019年11月發布的《2019年世界貿易報告(中文版)》,2005年至2017年期間,全球服務貿易每年平均增長5.4%,增速超貨物貿易的4.6%。服務貿易佔全球貿易的比重從1970年的9%增長至目前的20%,到2040年,比重預期將上升至1/3。
  • 服務貿易 分量越來越重_中國貿易報
    說起貿易,人們通常會想到貨物進出口。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向服務業傾斜特別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服務貿易無論對世界還是對中國,都變得越來越重要。5月28日至6月1日,「2019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又稱「京交會」)在北京舉行,就是中國服務業擴大開放的生動案例。 服務貿易的內涵和形態決定了其重要性。
  • 今年1—9月份中國貿易逆差最多國家和地區,澳大利亞分列第二
    今年1—9月份中國貿易逆差最多的國家和地區中,臺灣省和澳大利亞分列第一第二,看來還有很大的壓減空間。通過數據可看出,大陸對臺貿易逆差達992.77億美元,對澳大利亞貿易逆差526.51億美元。而這兩個貨,正是需要我們大力鞭打的對象。
  • 日本電子產業首次陷入貿易逆差 老牌彩電告別中國
    《日本經濟新聞》12月13日報導,曾支撐著日本出口的家電、電子零部件等的電子產業預計將在2013年首次陷入貿易逆差。相關產業2013年1-9月的貿易逆差約為8000億日元,而上年同期則是約2200億日元的貿易順差。隨著日本不斷將生產轉移到海外,加上日元貶值,使得出口低迷,而智慧型手機等產品的進口卻在增加。
  • 兩岸貿易逆差逾10億 藍營轟民進黨是「最大菜蟲」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 距11月24日「九合一」縣市選舉投票還有3天,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為高雄、雲林兩縣市長候選人韓國瑜、張麗善助陣,今天上午舉行記者會指出,2012年至2016年5月政黨輪替3年半時間,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為52.2億元(新臺幣 下同 約合人民幣12億元 觀察者網注);蔡英文執政後,2016年6月起到今年8月止,臺對大陸貿易變逆差約43.56
  • 外媒:中國成全球貿易最大贏家,美國人:離不開中國製造,狂掃中國貨
    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通過,今年二,三季度全球多國紛紛派飛機到中國提貨掃貨的現象上說明問題,甚至由於買家太多,競爭過於激烈,出現了一些國家的買家由於沒有搶購到中國製造的商品,空手而歸,並感到沮喪的現象。 比如,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在今年4月時曾報導,加拿大聯邦表示,兩架被派往中國運送醫療物資的飛機被迫空手返回加拿大。
  • 芬蘭2019全年貿易逆差為7.26億歐元
    芬蘭日報3月2日報導,根據芬蘭海關貿易統計顯示,芬蘭2019年12月貿易順差為3.17億歐元,全年貿易逆差為7.26億歐元。2018年12月,貿易差逆差為4.28億歐元的逆差,而在1-12月貿易逆差約為29億歐元。
  • 中國2月出現73億美元貿易逆差(雙語)
    由於春節長假期間出口增長放緩,2月份中國出現73億美元貿易逆差。  中國經常因巨額貿易順差而受到美國政界人士的指責,但在過去一年裡,這已經是中國第二次進口超過出口。作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費國,由於原材料價格上漲,中國進口額出現了激增。
  • 澳大利亞旅遊局中國區總經理胡敬雯:中國赴澳旅遊趨於穩定增長
    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8月的一年時間裡,中國赴澳遊客達144萬人次。作為澳大利亞旅遊業最重要的國際市場之一,中國是澳大利亞入境遊客人次排名第一的客源國。2019年,貿易戰造成燃油價格上漲加大了航空公司開闢新航線和增加座位容量的難度,其他亞洲國家的崛起也分流了一部分客群。
  • 龍池生物:旅遊是軟實力還是硬實力
    展望未來35年,中國將由大到強、由快到好,實現從「初步小康型旅遊大國」到「全面小康型旅遊大國」,再到「初步富裕型旅遊強國」的新跨越。到2050年,中國成為「初步富裕型國家」,龍池生物指出,實現從「全面小康型旅遊大國」到「初步富裕型旅遊強國」的新跨越,年人均出遊達10次以上。中國旅遊發展質量、水平、效益、綜合競爭力、旅遊文明程度等達到世界發達國家前列,全面實現旅遊現代化、國際化、信息化和品質化。
  • 中國國際旅遊服務貿易近五年保持順差,差額呈階段性收窄趨勢
    一、近五年我國際旅遊收支一直保持順差扣減國人海外留學、就醫、務工、置業和金融投資等非旅遊花費,結合中國旅遊研究院出境旅遊抽樣調查數據,初步測算2014~2017年我國旅遊服務貿易支出分別約為896.4億美元、1045億美元、1098億美元和1152.9
  • 394億中國口罩抵美後,美國人狂掃中國貨,外媒:中國成貿易最大贏家
    的確,目前已知的,中國已向各國提供了2000多億隻口罩、20億件防護服、8億份檢測試劑盒。數據顯示,今年3月以來,中國製造的口罩,呼吸機等醫療類商品被全球市場廣泛採購,並一度成為全球硬通貨。而近期全球多國開始大批採購中國企業生產的疫苗,事情的最新進展是,中國目前已有5個新冠病毒疫苗進行Ⅲ期臨床試驗,數量位於全球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