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90年正式設立五一國際勞動節至今,已經過去了130年。中國的勞動節設立時間雖沒有達到百年,但自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將5月1日確定為勞動節時算起,也有近71年的歷史。
實際上,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國慶節、勞動節、兒童節、青年節……這些節日似乎是與生俱來便存在著,節日背後的故事,大約只在歷史書本上大概了解過。現如今,節日的到來,意味著的是放假、休息、出遊、玩樂。雖然繁忙的工作生活確實需要一些節日來調劑,但這些節日的歷史還是很值得我們去了解。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的這天,首先便來翻開關於它的故事。
1886年美國芝加哥大罷工
是五一國際勞動節的起源
1886年美國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罷工被視為五一國際勞動節的起源。1886年5月1日當天,美國35萬工人走上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僅芝加哥一個城市,就有4.5萬工人湧上街頭。工人們要求縮短工時,希望實行八小時工作制,並改善勞動和生活條件,但顯然資本家不會輕易讓步。
五一大罷工後,隨之而來的是秣市慘案(也稱乾草市場暴亂)。5月1日的遊行活動得到了芝加哥紡織工人、鞋工人、房屋裝修工人的支持。5月3日,警察開始向罷工的人群開火,打死打傷四人,一些非政府人士號召第二天在乾草市場集會,抗議政府的暴力鎮壓。5月4日晚,工人群眾在乾草市場召集大會時,突然有人扔出一枚炸彈,炸死了幾名警察。警察立即開槍,當場打死數人,打傷200餘人。警方以此事件為由,逮捕了數百人,包括此次活動的積極倡導者。
雖然這場鬥爭最終被鎮壓,但其意義深遠。此後由於各國工人階級的團結和不斷鬥爭,終於贏得了8小時工作制和勞動節。為了紀念美國工人階級的英勇鬥爭,1889年7月,在恩格斯組織召開的第二國際成立大會上,宣布了將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
五一國際勞動節成立背後
是一個漫長的鬥爭過程
翻看美國工人運動史,會發現美國工人的反抗與鬥爭早在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便開始了,當時,工人們為爭取十小時工作日而努力著。儘管在美國的一些地區的工廠實行了十小時工作日,但許多地區的工人的工作時間並沒有縮短,比如新英格蘭的工人們,他們需要工作十二到十四個小時,並且工廠裡的勞動條件十分惡劣。
最先站出來揭露此種狀況的是紡織女工。1842年,在新罕布夏州出版了《工廠女工》雙周刊,隨後又於1845年和1856年在洛維爾和新罕布夏出版了《工業之聲》周刊和《女工畫冊與工人擁護者》,這些報刊用大量篇幅報導了女工的困難處境和微薄的待遇。1843年1月15日《工廠女工》寫道:
「監工——經理人的奴顏婢膝的走狗:他以最低級、最下流和最卑鄙的辦法取悅他的主人,並替無人性的公司裝滿它的金庫。」
「工人——一個被工廠所僱傭的人,在一般的情況下,她所實際生產的價值是她所得到的三倍。」
賓夕法尼亞是十小時工作日運動開展得最激烈的地方,工人經常採取罷工的形式來爭取十小時工作日。老闆們和罷工工人都日益陷入困境,雙方不得不達成暫時的妥協:老闆們接受了十小時工作日的要求,代價是罷工工人降低工資百分之十六。
實際上,在工人們提出實行十小時工作日的時期,就已經提到了八小時工作日的問題。1836年,機械工與鐵工工會的代表大會通過了爭取實行八小時工作日決議。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工人要求實行八小時工作日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關於八小時工作日運動,真正形成了廣泛的群眾性運動。
而八小時工作日運動的開展也促進了全國勞工同盟的建立。1866年8月20日,全國工人代表大會在巴爾的摩召開,全國勞工同盟宣告成立。全國勞工同盟是美國的工人運動從分散走向集中,從地區性走向全國性,從以手工工人為主走向以工廠工人為主的一種過渡形式。它的成立標誌著美國工人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時間來到1877年,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罷工開始了。最先發起罷工的是鐵路工人,而後很快發展到各行業的總罷工。不過,1877年大罷工受到了警察和軍隊的鎮壓,此次行動最後以付出慘重的代價而告終。
近百年來,美國工人運動不斷在成功和失敗的交替下逐步推進,組織、工會、黨派從萌芽、成長到壯大,最終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當然,也有許多工會消失在了歷史潮流中,但它們仍舊在美國工人運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工人爭取八小時工作日的鬥爭運動達到了高潮。1986年5月1日大罷工在美國國內甚至國際上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紀念這次運動,1889年第二國際成立大會將5月1日定為國際勞動節。時至今日,「五一」依然是十分重要的紀念日。
中國歷史上的「勞動節」
與新中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可以這樣說,幾千年來中國就過著勞動節了。勞動節的雛形是《帝王世紀》記載的傳說:在每年「天雨粟」的農曆二月二日,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伏羲、神農都會親自下田「耕而種之」,全體部落成員也隨之耕播勞作。
信史《史記》則記錄了周武王將二月二日定名為「春龍節」,在舉行慶典後效仿伏羲、神農諸先皇親率文武百官到田地躬耕的事跡。
史載,從唐代開始,農曆二月二日被定名「耕事節」或「勞農節」。當日皇帝要親率百官到田間勞作,農民則被要求攜帶扎著紅綢布的農具下地耕播。中國農曆二月二日帝王臣民於天雨欲降時節到田間共同勞作,表達的不僅是崇尚和提倡勞動,還體現出了天、地、人合一協作的內涵。
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勞動節」的本意更接近於字面意思,與1890年設立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在本質上還是有很大不同。
我們現在慶祝的「五一勞動節」與「五一國際勞動節」算得上是一脈相承。李大釗曾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五一」運動史》,介紹「五一」節的來歷和美法等國工人紀念「五一」的活動。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將5月1日定為法定的勞動節。1950年,中國勞動人民第一次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節日。那年的5月1日,天安門廣場盛況空前,在全國大小城市和廣大農村,到處都是紅旗招展,歌聲洋溢,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組成一幅勞動人民鬥爭勝利和祖國興盛強大的壯麗圖景。
來源:人民畫報
一個多世紀過去,工人的生活環境、工作條件已經得到了極大改善,五一勞動節的對象也不再只限於工人這一群體,各行各業都加入了慶祝五一勞動節的行列中。或許今天的人們難以體會到當時工人們奮起反抗的心情,但有了他們的付出,才使得後世之人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利用五一國際勞動節休息、出遊、調整狀態。
參考文獻:《美國工人運動史》 張友倫,陸鏡生編
封面新聞 張鑫 綜合北京晚報、人民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