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恩施市發布了一則公示,擬命名、更名城區60條街道,引發網友質疑,不少網民留言稱「不好記、會繞暈」「部分名稱和其他縣市重名」等。對此,22日,恩施市民政局發布情況說明稱,將認真匯總網民意見。(12月24日人民網)
隨型城市建設的持續推進,城區新增或改造了很多道路,有關部門對道路進行命名、更名,本在所難免。然而,對於湖北恩施擬對城區60條道路,進行集中命名、更名,社會上也是褒貶不一,贊同者認為,是地方傳統文化的回歸,也順應了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趨勢;而質疑者則認為,既傷害了地方的文化基因,又浪費了公共資源。
事實上,對於城市道路命名、更名現象,不能簡單地用對和錯來衡量,應根據地方的歷史淵源和人文特色而定,不可盲目贊同和質疑。比如,湖北恩施對部分城區道路的命名、更名,既讓所轄8縣市「齊聚」,又將「梭布埡」「騰龍洞」等重要景點納入其中,更傳承了「畢茲卡」「西蘭卡普」「龍船調」等土苗文化,就比較合理;既是行政區劃管理的必然,也是發展生態旅遊文化的必需。
可見,城市道路命名、更名,涉及多個層面,除了要算經濟帳、環境帳、民生帳等之外,更需算一算文化帳。事實上,城市道路命名、更名,不僅體現在實用功能上,更體現在其所表達的情感,所包含的象徵意味、心理暗示,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等;而這些,只有在道路命名、更名的選擇上,才能得到真實體現。換言之,相對於道路名稱的功能性,各自的特色應該是第一位的,道路名稱不僅僅是使用,同時也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換言之,一座城市的道路命名、更名,必須很好地在文化上、精神上傳承已有的文化,並且還要做到創新。比如,在道路命名、更名時,就要考慮到與當地人文環境的和諧以及溝通功能,為歷史留下文化記憶,這一點並不容易做到。可見,判斷道路命名、更名的優劣,除了首先看其創意是否新穎之外,更應注重其是否與當地的歷史文化相融合,是否與地方歷史文化和人文環境相協調,是否進行了文化傳承與創新。
因此,城市道路命名、更名,應成為一種地方文化符號。中國當今的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不只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經濟結構升級的過程;不只是現代化建築和道路日新月異的過程;而且還是歷史文化積澱和歷史文脈延續的過程,是地方多元文化互動交融、文化內涵和形式不斷創新的過程。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地方政府,在構建地方文化的進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地方政府的合理角色,應該定位於人文精神的發現者和實踐者,深入挖掘並在道路名稱中,還原和提升地方文化價值是其基本責任,這樣打造出來的道路名稱,才能因其特有氣質,成為一個地方的重要標誌,構成地方文化與精神所在。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