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病苦 濟眾生 訪天津大韓莊楊氏正骨療法傳承人楊久純、楊久廣

2021-01-11 網易

  訥言敏行驅病苦 純德至善濟眾生

  ——訪天津大韓莊楊氏正骨療法傳承人楊久純、楊久廣先生

  ◎ 策劃/建華 文/子英 攝影/高興 喜富

  從天津站開車約一個小時,就到了天津津南區大韓莊。大韓莊的楊氏正骨遠近聞名,方圓 200 裡的骨傷病人經常慕名來這裡看病。京津冀地區也常有病人來此尋醫問藥,可見其療效的確不一般。

  我們剛到診所時,正值下午門診剛開始,只見寬敞明亮的候診大廳聚滿了前來尋醫的病人和家屬。雪白的牆面上,掛滿了鮮豔的錦旗,每一個錦旗背後,都凝聚著痊癒病人真摯的感恩之心。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鄉村診所,卻蘊藏著純德至善、仁心仁術的感人故事和情懷。

  

  楊氏正骨傳承人:楊久純

  

  楊氏正骨傳承人:楊久廣

  淳樸的大韓莊孕育了純德至善、樂善好施的楊氏族人,楊氏正骨的傳承人是楊紹榮老先生。至今提起已故的楊老先生,仍有不少鄉親記憶猶新、感懷備至。

  那時的十裡八鄉,經常會有骨傷病人,楊紹榮老先生憑藉祖傳的正骨技藝,總是去幫助鄉親接骨整骨。讓老百姓心服口服的不但是楊氏的正骨技藝療效好、痛苦少,更是楊氏的門風和品行。楊紹榮老先生最重視德行,時常告誡子孫,品德至善、心存仁義,切不可唯利是圖、昧了良心。所以,凡遇貧窮困苦的病人,楊老先生分文不取,義務為病人治療,還免費提供食宿。有的病人傷勢嚴重,傷口流血,把老先生家的炕褥子都弄髒了,老伴往往一聲不吭,默默清洗乾淨,還傾盡全力照顧貧困的病人,送醫送藥、送去關心和體貼。如此一來,家裡肯定入不敷出。為了補貼家用,楊氏一家在行醫治病的同時,還要忙活種地養牛等農活,這樣才能勉強維持一家的生計。

  楊紹榮老先生的兩個兒子,楊久純和楊久廣,自小跟隨父親學習接骨正骨技藝,每每父親出診,哥兒倆常隨父親左右,認真學習、細心揣摩。嚴父出孝子、嚴師出高徒,在父親的嚴格培養下,不滿十六歲的哥兒倆,就能親手為鄉人接骨整骨,技藝也日趨成熟。

  

  楊氏正骨繼承人 : 楊紹榮

  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當年意氣風發的楊氏兄弟已經成為了成熟穩重的楊氏正骨的掌門人。採訪楊氏正骨傳人,與採訪其他專家有許多不同。第一,診所每天 300 多病人,用人山人海形容也不為過,楊氏兄弟忙得連喝水的工夫都沒有,更沒有時間接受採訪;第二,即便抽空坐下來小息一會,他們也只是憨厚淳樸地點頭微笑。兄弟倆不善言辭、不喜誇耀,只需一根煙的工夫便又起身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骨科病人中,骨折病人往往是急症重症。剛好診室送來的一位病人,因不慎摔倒致手腕骨折,整個腕部已經嚴重變形,病人痛苦不堪、大聲呻吟,情況危急。楊久廣院長快速起身,認真查看病人傷勢並結合 X 光片,判斷骨折狀況。只見片子上顯示骨折位置在腕部且已經完全斷裂,傷勢嚴峻、刻不容緩。臉色凝重的楊久廣院長,鄭重地告訴病人,必須手動整骨復位,然後才能康復如初,整骨過程有些疼痛,但是相比開刀手術打鋼板,痛苦少、後遺症少。病人含著眼淚看著楊院長,眼睛裡充滿了信任和渴望。說時遲那時快,只見楊院長握住病人的一個手臂,另一隻手推、拽、按、捺、旋,像極了電影中的武林高手,十幾秒的時間,手動接骨的過程就完成了。緊接著,楊院長安排病人再次拍了一張 X 光片,看看骨骼復位的情況。很快 X 光片衝洗出來,顯示嚴重斷裂的手腕骨骼已經接上對齊,只能看到斷裂處一道明顯的接骨線。拿著 X 光片、看著從嚴重變形到恢復正常的手腕,剛才還涕淚橫流的病人終於破涕為笑了。

  緊接著,楊院長為病人手腕處敷貼上家傳的楊氏正骨膏藥。楊氏正骨膏藥都是楊久廣的夫人起早貪黑親自熬製的。膏藥很有特色,滿滿的一大張,能鋪開佔滿一整張桌子,根據病人骨傷面積需要,需要多少剪下多少。膏藥的味道很好聞,清香無比、回味悠長。敷上膏藥後,再用固定的夾板固定,紗布纏縛。包紮完後楊院長叮囑病人注意事項以及複診時間,整個接骨過程一氣呵成、行雲流水。

  

  楊紹榮先生祖傳接骨秘方膏

  楊院長的小兒子楊喜富抽空介紹說,這樣嚴重的骨折病人,我們診所天天有,都司空見慣了,比這嚴重的粉碎性骨折,也是運用楊氏正骨的手法復位。有的小孩調皮,從高處跳下,腳後跟粉碎性骨折,也是用這個手法復位。只是孩子比較怕疼,但是為了孩子恢復得好,我們咬著牙、忍著孩子的哭喊,也要下手給他復位。疼是一時的,但是骨頭長好了卻是終身的。這種粉碎性骨折基本 1 個月就能下地,3 個月就能恢復如初了。

  

  原國家衛生部副部長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 世界中醫聯合會主席佘靜(右二)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會長黃正明(右三) 天津市政協原副主席曹秀榮(左二)

  會見楊氏正骨傳承人楊久純、楊久廣先生

  旁邊坐輪椅的一位 80 多歲的奶奶正在換藥,老人家不慎摔斷了胳膊,來到楊氏正骨,經過復位和治療現在已經恢復得很好了。一旁的楊喜智大夫正半蹲著檢查老人骨傷的情況並快速給她換藥包紮,其動作嫻熟讓人目不暇接。另一邊一位近 60 歲的大哥,正掄著他的胳膊,向我們展示他恢復的情況,他說接骨以後敷貼楊氏膏藥,真是好用。一個月能動,現在 4 個月了,胳膊完好如初,跟沒傷的時候一模一樣。樸實的農村人滿口鄉音,但是我們從他激動的話語中仍能感受到他康復如初的喜悅之情。

  

  楊久廣與非洲醫學專家交流整骨技術

  稍有空閒的楊久廣院長接著談到,現在人的骨骼質量和老一代人比較起來,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這個可能跟飲食和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甚至有些孩子的骨骼也是又脆又弱,儘管長了一個大個子,但是骨骼的質量和韌性卻不是很好。幾十年前,他給一位胯骨骨折的老人接骨,老人一個月就能下地走動了,而現在的老人卻要接近三個月才能行走,這說明現代人骨骼康復修復的能力降低了。另外,骨科手術有利有弊,外科手術在已經非常脆弱的骨骼上打釘子、釘鋼板,雖然在肉眼直視下,骨頭接得會嚴絲合縫,但是鋼板釘子等外物會導致骨骼更加脆弱,恢復起來更加緩慢,甚至還有功能恢復等後遺症問題。中醫正骨的優勢在於不開刀、速度快、效果好、費用低、沒有後遺症,所以越來越受到老百姓的認可與歡迎。

  眾所周知,楊氏正骨善於接骨整骨,其實對於很多骨科的疑難雜症也有很好的療效。早在楊紹榮老先生時代,一位被老先生治好的高位截癱病人就被視為神奇而廣為人知。現在,一位股骨頭壞死的病人經大哥楊久純大夫治療,而今早已丟下拐杖,大步流星地走起來了,甚至還能喝點小酒。而城裡人常見的頸椎病和腰椎病等,在這裡更是司空見慣,對楊氏正骨來說就是小菜一碟。

  

  不善言辭的楊氏正骨傳人,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就醫需求,他們擴大了門診面積,從原來的幾百平米擴大到了近 3000 平方米。新的門診樓一共三層,一層為門診大廳,二、三層為住院處,楊氏正骨越來越走向正規化、現代化。門診部不但有 X 光檢查設備,還有先進的 CT 等設備。不僅如此,楊久廣院長還招賢納士,擴大楊氏正骨的人才隊伍、補充新鮮的血液,完善楊氏正骨的理論基礎,為楊氏正骨的傳承和創新打下了基礎。

  

  楊氏正骨傳承人:

  楊喜程(左)、楊喜智(中)、楊喜富(右)

  楊院長的兩個兒子楊喜智和楊喜富,大哥楊久純的兒子楊喜程,三個孩子都投身在楊氏正骨門下,潛心學習正骨技藝。就像楊紹榮教授楊久純、楊久廣一樣,兄弟兩人手把手、一點一滴帶著三個孩子走進師門。口傳心授、示範帶教,三個孩子的技藝有了長足的進步,越來越嫻熟。大兒子楊喜智說,他們是父子關係,但更是師徒關係。為了楊氏骨傷技藝傳承下去,哥兒仨時刻牢記爺爺和父親的教誨:要積德行善,廣施善行;要扎紮實實、勤奮刻苦,只有這樣才能學會真本領,把楊氏正骨繼承和發揚,為老百姓解決疾苦。楊喜程跟隨父親楊久純和叔父楊久廣學習正骨技術,技藝日趨成熟,現在已經獨立接診,牆上也掛滿了感謝楊喜智、楊喜程的錦旗。他說他們跟隨父輩學習,不但技藝長進,更重要的是學習了父輩廣行仁義、甘願付出的品德,讓他們懂得付出與捨得的真諦。

  

  楊氏正骨傳承人 : 楊久純 楊久廣

  
骨傷科的工作是累活、髒活,為了惠及百姓,楊氏正骨的診療收費也是非常低廉。每天從早忙到晚,他們沒有一刻清閒。平時話都不多,但是面對病人反覆不停地訴說和詢問,他們卻從沒有厭煩,總是聚精會神的傾聽。有些病人怕疼,會哭鬧不休或拒絕治療,楊大夫們則耐心地勸解、反覆溝通,在病人情緒平穩後用嫻熟的技藝快速將骨骼復位。當送走每一位病人後,楊大夫們都已經累得滿頭大汗,而身後還排滿了渴望解除痛苦的眾多病人,可見這一天的工作強度有多大。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周而復始,這份堅持裡面承載著的不但是家族事業,更是一種社會責任。

  楊久廣院長深知,楊氏正骨作為民間特色診療方法,要想與時俱進,必須讓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只有這樣傳統特色醫技才能豐富、完善和提高。楊院長把兩個孩子也是徒弟,都送進中醫藥學院學習,充實文化知識、提高文明理念,從而打下更紮實的醫藥基礎、具備更加先進的科技視野,擴大孩子們的心胸格局。他說,只有不斷突破舊我,才能重塑新我;只有不斷進步,楊氏正骨才能傳承發展、行穩致遠。

  楊氏正骨憑其優秀的技藝、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療效,聲名遠播祖國大地,除去京津冀地區,幾千公裡以外的骨傷病人都慕名前來診治。面對發展越來越好的楊氏正骨,有人提出不妨到經濟發達地區去發展,畢竟津南地區的富裕程度不如發達地區。楊久廣院長說道:「我們楊氏正骨的家訓就是不以患者貧富、高低而施治,只求為骨傷患者減輕病痛。大韓莊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是楊氏正骨的起源地,鄉親們離不開我們,我們更離不開故土。」

  

  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院士

  解放軍原北京軍醫學院首席專家黃正明

  會見楊氏正骨傳承人 楊久廣先生

  楊氏正骨一直保留為困苦的人免費醫治的傳統,每年大約近 1/3 的病人是免費接受醫療的,楊氏正骨分文不取,免費送藥更是不計其數。一些外地來的家境困難的病人,楊久廣院長還要為他們提供食宿。楊氏一家基本全年沒有休息日,骨傷病人半夜敲門求治的情況更是常態,除夕半夜求救的也偶爾有過,面對這些求助者,楊氏家人從未有半句怨言,而是積極救治、悉心撫慰。

  
一年到頭這麼辛苦,還給很多病人免費治療,楊氏正骨到底圖什麼呢?楊久廣院長說:「我小的時候邊上學邊跟隨父親學習正骨,父親教會了我他的全部技藝,也教會了我扶助救困的善心和善舉,他告誡我們要為人民群眾服務,要為國家社會服務。我們楊氏的家風、家訓就是這樣。我對孩子們也是如此傳授的,相信後世子孫也會牢記不忘的。」

  這樣的醫風、醫技,不需要楊久廣院長自己宣傳,老百姓的口碑就是最好的獎盃,老百姓的宣傳就是最好的宣傳。沒有一分錢廣告,方圓200 裡的病人自發找到楊氏正骨,連幾千裡外的病人也會慕名而來。更有甚者,一些計程車司機也久聞楊氏正骨的口碑,自願拉一些不相識的骨傷病人來這裡就診。可見人心是一桿最公平的秤,它絲毫不差地稱量起世間的善惡美醜。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副司長楊榮臣

  會見楊氏正骨傳承人 楊久廣先生

  古樸寧靜的大韓莊,歷史悠久、鄉風淳樸,這裡孕育了一代代善良、熱情、勤勞的津南人。就在這片敦厚的土地上,楊氏正骨技藝萌芽發展、代代相傳。與技藝同步傳承的還有尊仁義、守孝悌的楊氏家風和祖訓。兄友弟恭、家庭和睦、團結友愛的楊氏兄弟及其家庭,成為十裡八鄉群眾口中的模範和榜樣。面對接踵而至的榮譽與讚譽,楊久廣院長深情地說道:「我們民間特色療法現在遇到黃金髮展期,國家鼓勵發展中醫,又出臺了中醫藥法,為民間的中醫藥發展打開了一扇窗,為我們民間中醫指明了發展方向、明確了發展任務、制定了發展規劃。我們正值中年,還有很多精力和能力需要奉獻給國家和人民,這樣才能對得起父親的重託、對得起鄉親的信任。」

  

  不善言辭卻雷厲風行的楊久廣院長,剛毅堅定的臉龐上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透露著幾多深情、幾許期待、幾份責任。他仁心仁術、廣濟四方,這是對鄉親的深情和厚義;他博採眾長、培育後人,這是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勉勵和期待;他不辭辛苦、砥礪前行,這是對傳承發展楊氏正骨的承諾和責任。在中華大地廣袤的土地上,正是有了像楊氏正骨這樣的特色療法技藝傳承人,他們深深紮根在民間,不求名利、代代奉獻,才讓我們的瑰寶中醫藥充滿了活力、充滿了色彩。平凡中孕育著偉大,這才有了讓世世代代講述的動人故事,讓子子孫孫不忘的純德至善、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訪葛氏捏筋拍打正骨療法的主要繼承人葛鳳麟
    新華網北京7月5日電 (李小燕)作為北京市向國家推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葛氏捏筋拍打正骨療法,最近引起醫學界的關注。筆者日前走訪了葛氏捏筋拍打正骨療法的主要繼承人——北京世紀壇醫院主任醫師葛鳳麟,向他了解了葛氏捏筋拍打正骨療法的來龍去脈。
  • 【潭城百姓圖】湘潭楊氏正骨術第四代傳承人楊石泉:在堅守中傳承
    楊石泉用正骨手法為傷者上藥上夾板。湘潭在線8月22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符瑤  羅韜)楊氏正骨術於今年獲批湘潭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月19日,我們走近湘潭楊氏正骨術的第四代傳承人楊石泉,了解楊氏正骨術的前世今生。「醫」缽代代相傳今年47歲的楊石泉是楊氏正骨術的第四代傳承人。
  • 中醫正骨療法妙在何處?且聽推拿康復科名醫娓娓道來
    中醫正骨療法妙在何處?中醫正骨療法,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三部正骨法」代表性傳承人,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手法和藥浴分會理事、中國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手法醫學專委會委員、上海康復醫學會腦功能檢測與調控學會專委、上海市衝擊波醫學教育與培訓專家委員會專委、上海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專委、上海市科學技術專家庫頸椎病專業成員、虹口區針灸推拿質量控制小組副組長、上海市虹口區「治未病中心特聘專家」、虹口區中醫正骨朱烱偉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導師。
  • 非遺傳承人葛鳳麟:一位自稱"老土"的骨傷專家
    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情況參差不齊,有的逐漸凋零,技藝瀕臨失傳;有的欣欣向榮,傳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師。為重拾傳統文脈,人民網文化頻道特別推出《指尖上的國粹》系列報導,為您講述「非遺人」的傳承故事…… 日前,剛頒發的第三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中,北京地區有兩位傳承人獲此殊榮,一位是張一元茉莉花茶製作技藝傳承人王秀蘭,另一位就是葛氏捏筋拍打療法傳承人葛鳳麟。 現年59歲的葛鳳麟從事中醫正骨按摩30餘年,是北京世紀壇醫院中醫骨傷科主任。
  • 正骨療法傳承九代-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網 - 溫州日報主辦
    有著240多年歷史的瑞安「燛薪堂中醫正骨療法」,至今還用於接骨療傷。去年下半年,該法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著240多年歷史的瑞安「燛薪堂中醫正骨療法」,至今還用於接骨療傷。去年下半年,該法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居住於瑞安西北部楓嶺鄉西龍村的王宗茂創立了「燛薪堂中醫正骨療法」,並取堂名為「王燛薪」,意為薪盡火傳,教導後人沿著習武、行醫、修德之路求索前行,代代為民服務。
  • 廣州推拿正骨培訓學校,推拿正骨去哪裡學?
    教學以臨床實例為主,以中醫針灸理療系統培訓+經絡推拿正骨整脊全能創業培訓+小兒推拿結合育嬰早教能力開發三大課程為核心,正骨整脊由國醫大師韋貴康及其弟子(正骨醫院主任醫師)親臨授課。 線下實操教學,以中醫思維,辨證論治為核心,精確辯證,精準定位,有效治療方法打造的,以治療為核心的中醫適宜技術課程。學校定期舉辦中醫公益宣講課,歡迎各位中醫愛好者預約聽課。
  • 正骨濟世,盛名60年 華聲在線湘潭頻道
    楊炳南先生中醫理論造詣深邃,他博古通今,總結出「先識骨骼辨體形,察形摸骨認得清,辯證整復施以法,手隨心轉接骨靈」的中醫正骨方法,並揭示出「無寒不承傷,有傷必解寒」的真諦。在用藥上,更是不斷推陳出新,從而形成了獨特而效果顯著的「楊氏傷科療法」,具有簡單、可靠、費用低廉的優勢。時至今日,其獨創的三黃散、傷科外敷散及傷科接骨散等製劑,仍在臨床上廣為使用。
  • 立足「楊氏骨科」 發揚創新精神 持續開展中醫特色骨科治療
    醫生為患者進行溫針灸  2月28日,雅安市中醫醫院(以下簡稱「市中醫醫院」)骨傷科三病區裡,科室副主任醫師、「楊氏骨科」傳承人秦晴,耐心地為骨折患者鄧婆婆拆紗布換藥。  這種療法是市中醫醫院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結果。  在現代醫學飛速發展的今天,市中醫醫院以其獨具特色的「楊氏骨科」技術,在中醫學界獨樹一幟,實現了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緊密結合,中醫理論與現代科學知識的相互滲透。  同時,市中醫醫院在骨科治療技術方面不斷取得突破,其採用獨具特色的專業正骨手法和理筋手法,適用於絕大多數骨傷患者的病症。
  • 新邵中醫正骨療法上榜最新國家級非遺名單
    紅網時刻12月5日訊(新邵站通訊員 何雯)12月2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調整後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共有3154個,湖南共有118個,其中新邵中醫正骨療法(新邵孫氏正骨術)上榜。
  • 杏林「巧匠」展「絕活」 中醫院打造中醫特色療法「活的博物館」
    「『香山正骨手法』包括正骨功法、正骨手法、養生功法,是一套創新型中醫正骨手法。其中香山正骨手法治療頸椎病是整套手法最閃亮的特點。」臺上,伴隨著介紹,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骨科唐上德教授,熟練地在患者的頸肩部施以香山正骨手法。臺下,觀眾們舉起手機拍照錄像。
  • 山西杏林世家六代人傳承「李氏正骨」 受非洲民眾認可
    其後,李三義之子李濟民,在繼承父親醫術的同時又奉行「傳藝」先「傳德」,樹立了李氏「醫為家,德為本」的傳世家訓,李濟民在正骨治療的方法上開闢了「誘導正骨法」及「妥善固定,合理功能鍛鍊」的「動靜結合康復療法」,尤其是李濟民獨特的「無備復位法」,使其技藝堪稱一絕,因此得有「李一掌」之名。
  • 【張振聽】零力度無痛正骨療法
    在張振聽老師多年辛苦努力的教學中,總結了零基礎學員以及各界正骨手法高手的學習特點和學習所好,零力度正骨手法授課內容迎來再一次全面更新
  • 道醫秘方點穴正骨培訓班全國招生_中醫_求醫新聞-醫學健康新聞...
    一項絕技可以改變您的人生命運 一個秘方可以讓您代代傳承  特別提示:  1、為弘醫揚道、讓道家神奇的秘方、絕技能夠讓更多人解除痛苦,發揚光大,造福眾生,讓更多中醫診所、養生館、疼痛康復中心提高自已的技能,同時找到不吃藥、不打針、不手術、安全、方便、無痛苦、無醫療風險而且見效又快的方法與秘方
  • ...正骨法讓人看不懂? 省中醫院按摩科副主任:「南派」徒手正骨法...
    這樣「兇猛快捷」的手法看似難以理解,但有研究表明,這種嶺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正骨法,最傳統也最簡便,有著良好的臨床療效。神奇!「爆發力」正骨效果立竿見影日前,記者在按摩科診室目睹了專家們的神奇治療手法。一名從雪梨遠道而來的25歲年輕患者來就診,自述是「落枕」,多日來頭一扭就疼,還伴有腰椎間盤突出,腰腿酸痛等症狀。
  • 一「掰」 一 「扭」治好頸椎病,市腫瘤醫院理療科新醫正骨療法為...
    潘玉龍通過新醫正骨療法,讓她恢復了健康。 半年前,王女士出現頭疼頭暈等症狀,經檢查發現是頸椎病所致,王女士曾在包頭、北京各大醫院檢查治療未得改善,多家醫院醫生建議王女士通過手術進行治療。 11月初,王女士聽朋友介紹,慕名到包頭市腫瘤醫院理療科,找該科主任潘玉龍就診,潘玉龍接診後,為她做了5次新醫正骨治療,目前已經痊癒。
  • 正骨推拿手法各派簡介
    自幼耳濡目染,六歲開始配藥,後專修中醫學並開設診所,2000年任五家醫療機構負責人、院長。在三十餘年的行醫求學生涯中,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切身考證名醫時醫,尋訪中醫名門大派半數以上,力求看清中醫的全貌,初步構建完整的中醫理論及其操作的體系。中醫正骨在歷史上有過折瘍、接骨等不同的稱謂。
  • 平樂正骨,杏林奇葩.沉痛哀悼郭維淮老院長.
    益元君中年訪道,習練正骨,與異元真人在衣缽傳承上是否有關係,不得而知。[13]其與薛己在治傷初期多用「桃核承氣湯」、「加味承氣湯」等攻下方藥;在中期則投 「復原活血湯」「復原通氣湯」等寬猛相濟方劑;後期則用經典的「四物湯」「四君子湯」「八珍湯」和「十全大補湯」等護脾腎、補氣血之寬緩方劑之學術思想一脈相承。而平樂正骨傳至今日的循經按摩、點穴按摩,以及術中、術後教病人練功,乃是少林派治傷的特點。
  • 熱門回顧 正骨推拿手法各派簡介
    中醫正骨在歷史上有過折瘍、接骨等不同的稱謂。早在周代(約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6年)《周禮·卷九》把醫生分為食醫、瘡醫、瘍醫、獸醫四類,其中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殺之濟。凡療瘍以五毒攻之,以五氣療之,以五味節之。」記載了最早的醫學分科,把黑紅傷,統歸於瘍醫。即使在今天,民間草醫也常把黑紅傷同歸一門的。黑傷為潰瘍類,另外討論;紅傷為創傷、骨折類。
  • 正骨專家黃卿港做客《影響力專訪》詳解黃氏整脊療法
    近日,《影響力專訪》欄目組有幸邀請到黃氏整脊療法第六代傳人北京豐瑞華中醫藥研究院院長黃卿港教授做客欄目組,與廣大觀眾朋友一起分享了他對中醫體會和獨到見解,並詳解了黃氏整脊療法。    黃卿港,黃氏整脊第六代傳人,現為中國中科中醫培訓學校客座教授、中華中醫藥委員、中醫外治分會委員、外治專家組專家委員、北京豐瑞華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從事中醫正骨治療三十多年了,醫治病人上萬例,在繼承祖輩正骨技術基礎上結合三十幾年的臨床經驗,獨創了一門對目前發病率85%
  • 平樂正骨藥物學講稿(一)
    >洛陽平樂郭氏正骨盛傳六世、歷時二百餘載,「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濟世救民、療傷活人無數,素以療法獨特、療效卓著、為醫清廉而飲譽中原。書中明確提到了平樂益元正骨八法,即辨證法、定槎法、壓棉法、敷理法、牽置法、砌磚法、託拿法、推按法。在藥物療法中記載有平樂正骨展筋丹、接骨丹等方劑,有並記載有平樂益元正骨八法的原始理論資料。平樂正骨傳人郭耀堂於民國期間撰寫一部《秘授正骨心法》。《秘受正骨心法》共四卷,前三卷除包括《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旨》全部內容外,尚有定生死脈訣、方法大旨等小歌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