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石泉為撞傷臉部的民工上藥。
楊石泉用祖傳秘方熬製膏藥。
剛熬好滾燙的膏藥。
楊石泉用正骨手法為傷者上藥上夾板。
用樹皮製作的夾板能更好塑形,與傷者貼合得更好。
楊石泉與姑姑坐在掛滿錦旗的牆前交流治病經驗。
湘潭在線8月22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符瑤 羅韜)楊氏正骨術於今年獲批湘潭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月19日,我們走近湘潭楊氏正骨術的第四代傳承人楊石泉,了解楊氏正骨術的前世今生。
「醫」缽代代相傳
今年47歲的楊石泉是楊氏正骨術的第四代傳承人。「楊氏正骨術主要特色是辨證精確施治、手隨心轉復位、內外並重正骨。」說到楊氏正骨術,楊石泉打開了話匣子。
清朝光緒年間,懂草藥的曾祖父楊儀齋為鄉親看病尋藥,楊氏正骨術起源於此。楊氏傷科由骨傷名醫——祖父楊炳南創立。1957年,楊炳南與多個個體診所聯合成立湘潭傷科診所(湘潭市中醫院前身),並創立了中醫院骨傷科,該專科當時是湘潭市內最早設立的治療跌打損傷、金瘡折瘍、小兒手足畸形、骨病的專科。目前,傳承人中最有名望的當屬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第三代傳承人楊壽峨。
由於父親早逝,楊石泉從小就由祖母和姑姑帶大,並跟隨他們學習楊氏正骨術及各種中醫知識。一百多年來,楊氏正骨術薪火相傳,已成為湘潭乃至全省、全國的一張傳統醫藥名片。
謹遵楊氏家訓
楊石泉介紹,診斷病情、手法復位、夾板固定、製藥敷藥,這些就是他治病救人的日常。
「手法復位必須精準,製作的夾板也要因人而異。」楊石泉告訴我們,有時他要前往楠竹山等地採摘草藥,妻子則配合做些製藥準備工作。通常,熬藥需要一天時間,而且要燒柴火,十分辛苦,因此治病的很多環節都是他和妻子一同協作完成。
當天上午,從長沙趕來的張觀觀到診所取藥。張觀觀母親股骨頸骨折,因考慮母親年齡較大,擔心手術風險的張觀觀在熟人推薦下找到楊石泉。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張觀觀母親骨折疼痛大大緩解,目前已能輕微活動。
除了鑽研骨傷科醫術,楊石泉還勤奮學習其他醫學知識,提升醫術整體水平。由於楊石泉的醫術與醫德得到了認可,像張觀觀這樣慕名而來的患者很多。
「誠實做人,認真做事。面對患者要憑良心,治病要膽大心細。」質樸的語言,卻內涵深刻,這就是楊氏家訓。楊石泉說,謹遵家族家訓成了族人的自覺行動,他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堅守。如今,楊石泉也在努力培養楊氏正骨術第五代傳承人。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