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城百姓圖】湘潭楊氏正骨術第四代傳承人楊石泉:在堅守中傳承

2020-12-20 湘潭在線

楊石泉為撞傷臉部的民工上藥。

楊石泉用祖傳秘方熬製膏藥。

剛熬好滾燙的膏藥。

楊石泉用正骨手法為傷者上藥上夾板。

用樹皮製作的夾板能更好塑形,與傷者貼合得更好。

楊石泉與姑姑坐在掛滿錦旗的牆前交流治病經驗。

湘潭在線8月22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符瑤  羅韜)楊氏正骨術於今年獲批湘潭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月19日,我們走近湘潭楊氏正骨術的第四代傳承人楊石泉,了解楊氏正骨術的前世今生。

「醫」缽代代相傳

今年47歲的楊石泉是楊氏正骨術的第四代傳承人。「楊氏正骨術主要特色是辨證精確施治、手隨心轉復位、內外並重正骨。」說到楊氏正骨術,楊石泉打開了話匣子。

清朝光緒年間,懂草藥的曾祖父楊儀齋為鄉親看病尋藥,楊氏正骨術起源於此。楊氏傷科由骨傷名醫——祖父楊炳南創立。1957年,楊炳南與多個個體診所聯合成立湘潭傷科診所(湘潭市中醫院前身),並創立了中醫院骨傷科,該專科當時是湘潭市內最早設立的治療跌打損傷、金瘡折瘍、小兒手足畸形、骨病的專科。目前,傳承人中最有名望的當屬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第三代傳承人楊壽峨。

由於父親早逝,楊石泉從小就由祖母和姑姑帶大,並跟隨他們學習楊氏正骨術及各種中醫知識。一百多年來,楊氏正骨術薪火相傳,已成為湘潭乃至全省、全國的一張傳統醫藥名片。

謹遵楊氏家訓

楊石泉介紹,診斷病情、手法復位、夾板固定、製藥敷藥,這些就是他治病救人的日常。

「手法復位必須精準,製作的夾板也要因人而異。」楊石泉告訴我們,有時他要前往楠竹山等地採摘草藥,妻子則配合做些製藥準備工作。通常,熬藥需要一天時間,而且要燒柴火,十分辛苦,因此治病的很多環節都是他和妻子一同協作完成。

當天上午,從長沙趕來的張觀觀到診所取藥。張觀觀母親股骨頸骨折,因考慮母親年齡較大,擔心手術風險的張觀觀在熟人推薦下找到楊石泉。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張觀觀母親骨折疼痛大大緩解,目前已能輕微活動。

除了鑽研骨傷科醫術,楊石泉還勤奮學習其他醫學知識,提升醫術整體水平。由於楊石泉的醫術與醫德得到了認可,像張觀觀這樣慕名而來的患者很多。

「誠實做人,認真做事。面對患者要憑良心,治病要膽大心細。」質樸的語言,卻內涵深刻,這就是楊氏家訓。楊石泉說,謹遵家族家訓成了族人的自覺行動,他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堅守。如今,楊石泉也在努力培養楊氏正骨術第五代傳承人。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相關焦點

  • 把峨嵋按摩正骨術傳承下去
    歷代醫家發明創造了用理筋推拿、調曲正骨、針刺艾灸、辨證用藥和導引練功的診療方法,形成了富於中國中醫特色的整脊療法,峨嵋傷科《按摩正骨術》由明末清初高僧松月禪師在峨嵋山大坪寺創立,歷經七代傳承,隨著歲月流逝,時代變遷,能掌握這門絕學的人逐年減少,瀕臨失傳。而近代峨嵋傷科《按摩正骨術》是由一位俗名郭正平的僧人開始傳承的。
  • 歌樂山上傳承百年的中醫正骨術
    華龍網7月7日0時34分訊(欄目主持/馮珊 本期記者/周盈)生活在沙坪垻區歌樂山的人,幾乎都聽說過「廖氏骨科」,但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今年67歲的廖慶渝,是已傳承150餘年的「黃氏中醫正骨術」少有的外姓傳承人
  • 驅病苦 濟眾生 訪天津大韓莊楊氏正骨療法傳承人楊久純、楊久廣
    楊氏正骨傳承人:  楊喜程(左)、楊喜智(中)、楊喜富(右)  楊院長的兩個兒子楊喜智和楊喜富,大哥楊久純的兒子楊喜程,三個孩子都投身在楊氏正骨門下,潛心學習正骨技藝。  楊氏正骨傳承人 : 楊久純 楊久廣  骨傷科的工作是累活、髒活,為了惠及百姓,楊氏正骨的診療收費也是非常低廉。每天從早忙到晚,他們沒有一刻清閒。
  • 大師收新徒,湘繡鬅毛針第五代傳承人來啦
    新湖南客戶端8月5日訊(通訊員 劉星星 方菁)今天上午,湘繡鬅毛針第五代傳承人拜師儀式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舉行。彭娟、李小豔、黃春豔、王參文、饒婷等五名90後湘繡傳承人,拜鬅毛針第二代傳人劉愛雲和第四代傳人成新湘為師,喜結師徒情緣,成為鬅毛針第五代傳承弟子。
  • 這道湘潭菜厲害了!
    泥鰍 是一道常見的食材 因為肉質鮮嫩 營養成分高 是不少人養生的重要選擇 不過 湘潭人民
  • 泉州錫雕第六代傳承人楊婉紅:匠心獨運 專注技藝
    五代人沉澱的錫雕藝術,百年風雨中堅定的傳承。作為楊氏錫雕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楊婉紅深知肩上擔負著傳承的重任。她鑽研錫雕技術,打造藝術的傳人,秉持追求完美和極致的匠心精神,讓傳統錫藝能夠回歸到匠人品質,讓匠心精神在傳承中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續。  結緣錫藝 千錘百鍊  因為出身於錫雕世家,楊婉紅自小便與錫藝結下了不解之緣。老輩們對錫雕的那份堅守與熱愛,在楊婉紅的心中種下了藝術的種子,這也為她日後走上錫藝之路奠定了基礎。
  • 傳承400年,前庵舞龍的堅守與創新
    每到正月初七前後在宿遷經開區前大庵廟會上,人們總能領略到這樣一場傳承了400年的視覺盛宴。如今這一民俗表演煥發出新的光彩,這背後是前庵居委會六代舞龍人的堅守與創新。從一條白龍到四條彩龍今年50歲的王廣玉是前庵舞龍的第六代傳承人,也是舞龍隊當前的核心人物。歷史榮光既是王廣玉的驕傲,也是王廣玉的壓力所在,他希望舞龍技藝能被傳承得更好,更廣泛地被群眾了解和接受。
  • 「許大蜂子蜜」的堅守與傳承
    143年歷史「許大蜂子蜜」的堅守與傳承  山東朗野蜂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是在2010年,作為企業還非常年輕,但「許大蜂子蜜」這個字號卻已有了143年歷史,傳到現任董事長許金亭手裡已經是第五代了。  許金亭介紹,「許大蜂子蜜」起源於1876年,為許汝勤所創。
  • 南和小米煎餅:傳承百年美味(圖)
    南和小米煎餅:傳承百年美味(圖) 2017-11-14 18:09:2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 傳承千年文化遺產,電城炒米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易茂才的故事
    作為電城炒米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琪昌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琪昌公司)董事長易茂才始終不忘初心,堅持以原鄉風味為基礎,帶領公司致力傳承冼夫人軍糧千年文化遺產,為維護好「嶺南餅祖,千年軍糧」的品牌和聲譽不斷努力。
  • 中區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項目及傳承人授牌
    本報訊(記者 燕卓)作為西寧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區域之一,城中區非遺項目蘊含著獨特的文化魅力。近日,城中區文化館為城中區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授牌。
  • 長潭兩市座談會在湘潭召開
    長潭兩市座談會在潭召開縱深推進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曹炯芳鄭建新出席並講話 張迎春主持湘潭在線12月18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靜)12月17日,深化長潭兩市合作推動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在湘潭召開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提出的「長株潭一體化發展要繼續抓下去,抓出更大成效」的要求,三市要樹立合作共贏理念,秉持開放思想,朝著區域一體、功能一體、利益一體的方向,完善交通網、通信網、能源網、水利網、產業網、要素網、公共網、共享網,形成長株潭城市群規劃「一張圖」;要不斷完善人口支撐、產業支撐、區位支撐、環境支撐、實力支撐、體制支撐,共同蓄力打造國家中心城市。
  • 非遺文化「程氏正骨術」,32歲武漢碩士重新高考學中醫,最終圓夢
    為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程氏正骨術」,程傳坤這位材料加工工程專業的碩士,畢業四年後再戰高考,這個為傳承非遺文化「程氏正骨術」的大齡考生顯得有些激動。「畢業時已經40歲,值嗎?」『程氏正骨術』 」。直到2017年,程傳坤漸漸轉變了對「程氏正骨術」的看法:「它不僅僅是一門謀生的手藝,更是能造福群眾的一項事業!」程傳坤最終下定決心:辭職,從醫!幾天後,他選擇了重戰高考,報考醫學院。
  • 騰衝皮影:一場歷史堅守中的藝術輪迴
    而皮影作為民間文化融合的縮影,在地肥水美的「極邊第一城」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堅守中發展:皮影融四方 皮影戲起源於漢朝時的陝西,興於唐朝的山西、河南一帶,盛於清朝的河北。騰衝的皮影戲是清朝道光年間從廣東、湖南一帶流傳過來的,在電視尚未普及的年代,它就是村民們的"手工電影"。
  • 福建醫科大學第65期《醫大講壇》
    軟木畫「重山數百裡,盡在一筐中」的精妙令人稱絕。為了增加福醫學子對軟木畫的了解,增強大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與保護,11月27日,福建醫科大學第65期《醫大講壇》有幸邀請到福州市軟木畫吳氏第四代傳承人——吳芝生老師,由他為我們揭開軟木畫的「前世今生」。
  • 楊氏沙園膏藥:皆稱有奇效拔毒不用刀(洛陽記憶)
    中年婦女名叫吳建麗,是楊氏沙園膏藥第九代傳人。現在,她和母親楊秀清、愛人百國文一起打理這間老店。  2始於清朝源於伊川  楊氏沙園膏藥創始人楊瑞曾受業於名師,是當時遠近聞名的醫師。  在行醫過程中,楊瑞發現傳統膏藥有很多優點。一塊小小的膏藥敷於皮膚之上便能產生極佳的療效,活血散淤、拔毒生肌,又省去炮製湯藥的繁瑣過程。
  • 潭房中央公園:重讀湘潭,在春夏秋冬的語境裡
    在湘潭,春有繁花,夏有荷塘,秋有落葉,冬有暖陽。四季流轉中,各種獨具魅力的景色,賦予這座城市不同的魅力。       夏·清風:蓮城蓮花美,夏夜夏色濃      湘潭的夏天,有湘潭特有的味道。雨湖公園、和平公園、湖湘公園、白石公園等大大小小的公園裡,蓮花滿池,一陣清風掠過,蓮葉晃動,花香瀰漫。
  • 湘潭潤和城攜手九華共築教育大城
    8月24日,湘潭經濟開發區與湘潭市和平小學、雨湖區風車坪學校、雨湖區金庭學校舉行了合作辦學儀式。  眾所周知,九華園區是長潭連線的命脈,緊靠長沙南,毗鄰湘江,向西挺進便是株洲,同時還位於長潭交界的交通要道。本次的辦學籤約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積極打造「湘潭經開區、九華好讀書」的教育品牌,堅持「教育優先」的發展戰略。
  • 高觀皮影「母家班」,白色幕布後200多年的堅守與傳承
    它和唐明皇幸蜀有關,表演者是農民也是藝人,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全靠師父親心傳口授……今天,我們走近高觀皮影市級傳承人母培德,聽他講述「母家班」在白色幕布後的堅守與傳承。△傳承人母培德(右)和魏術清正在表演皮影戲什麼是高觀皮影?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始於西漢,又稱「影子戲」「燈影戲」。
  • 陝西華州皮影傳承人:在堅守與創新中雕刻歲月
    新華社西安6月16日電題:陝西華州皮影傳承人:在堅守與創新中雕刻歲月新華社記者陳晨刻刀紋絲不動,手推著牛皮在刀尖下遊走,精細的紋路逐漸顯現出來。汪天穩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陝西華州皮影」的代表性傳承人。作為陝西皮影重要的發源地之一,相傳皮影戲在華州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上世紀中葉,皮影戲曾是冬日農閒時陝西農民主要的文化活動之一。誰家有娶妻生子的喜事,總少不了皮影戲班子前來「鬧一鬧」。「手工皮影講究一個精細,許多經典模板都是多少代手藝人傳承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