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錫雕第六代傳承人楊婉紅:匠心獨運 專注技藝

2020-12-22 中國僑網

泉州錫雕第六代傳承人楊婉紅:匠心獨運 專注技藝

2017年07月27日 16:00   來源:東南早報   

參與互動

  五代人沉澱的錫雕藝術,百年風雨中堅定的傳承。作為楊氏錫雕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楊婉紅深知肩上擔負著傳承的重任。她鑽研錫雕技術,打造藝術的傳人,秉持追求完美和極致的匠心精神,讓傳統錫藝能夠回歸到匠人品質,讓匠心精神在傳承中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續。

  結緣錫藝 千錘百鍊

  因為出身於錫雕世家,楊婉紅自小便與錫藝結下了不解之緣。老輩們對錫雕的那份堅守與熱愛,在楊婉紅的心中種下了藝術的種子,這也為她日後走上錫藝之路奠定了基礎。1993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楊婉紅考入國企(泉州市郵電局),即使工作忙碌,但由於心中對錫雕的喜愛,她利用各種空餘時間,鑽研楊氏家族傳統的錫雕技藝。

  錫雕是門傳統手藝。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現在,打錫匠這一行業似乎正在走向絕跡,昔日布滿長街的錫鋪也已經不見了蹤影。市場的凋敝令楊婉紅深感痛心,為了能讓錫雕在新時代留有一席之地,也為了更好地繼承老輩們的手藝,2007年,楊婉紅毅然辭去工作,師從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楊峰峪專職學習錫雕技藝。

  在錫藝創作中,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操作過程,都是相輔相成、不可缺少的。其中最難的一道工序就是焊接。在焊接過程中,一旦溫度控制失準,容易造成工件塌焊,那麼先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要想把溫度掌控得恰如其分,創造者需要反反覆覆地錘鍊。

  「我反覆地練習,只有這樣,祖傳的手藝到我這裡才不會發生扭曲。」楊婉紅說道。秉持著「每一代傳承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她日復一日地練習,那些因溫度失控而報廢的作品數不勝數。儘管困難重重,她卻愈挫愈勇,更加專心地投入到錫雕的創作中。經過數千個日夜的千錘百鍊,她終於磨出了一份好手藝。那些在別人眼裡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錫片,經由她妙手回春,成了光彩奪目、精巧剔透的藝術品。

  創新手藝 傳承匠心

  「泉州錫雕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古城泉州珍貴的文化遺產,特有的手工藝名片,一定得讓這項傳統手工藝傳承下去。」師傅楊峰峪常說。楊婉紅深知,要將錫雕發揚光大,僅憑家族傳承遠遠不夠,還需要有一批同樣熱愛錫雕藝術的愛好者。為此,她將技藝傳授給一些同樣喜愛錫雕藝術的人。他們大部分是本地人,心中都懷揣著對閩南傳統文化的熱愛。楊婉紅深知肩上責任重大,把師傅楊峰峪傳授給自己的本領悉數傳授給他們,讓他們今後能夠挑起傳承泉州錫雕技藝的「大梁」。

  傳授技藝的同時也是最好的學習。在「傳幫帶」的過程中,楊婉紅受到弟子們的啟發,心中萌發了錫雕創新的靈感。她在作品技藝上大膽地結合閩南本土化材質,提升錫雕技藝的藝術層次;她尋求錫雕產品與茶葉、香道的結合,開闢錫雕工藝的新方向和發展空間,創作出《年年有餘》等錫雕藝術品。

  楊婉紅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工匠手藝相結合,創作出獨具匠心的藝術珍品,她的每一個作品都注重細節,在精益求精中塑造品質,詮釋著每一代匠人的精神。

  人物名片

  楊婉紅:2017年被泉州市總工會授予「泉州工匠」榮譽稱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錫雕代表性傳承人;作品《媽祖掛件》、《老君巖屏風擺件》等系列榮獲第十二屆中國海峽工藝品博覽會金獎等。(賴小玲 連芊 文/圖)

【責任編輯:陸春豔】

相關焦點

  • 泉州非遺:適應「新土壤」 煥發「新生機」
    近段時間以來,福建省泉州市政協聯合泉州市文旅局組織非遺調研,走進德化、南安、鯉城、永春、安溪等地,通過對陶瓷、木偶頭雕刻、金蒼繡、錫雕、制香技藝、滕鐵等非遺項目的考察,掌握泉州非遺傳承、保護和發展情況。
  • 精彩紛呈 泉州推出40多項「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
    非遺展演 線上線下精彩紛呈現場,泉州市副市長周真平為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12個項目代表授牌。活動還圍繞「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的主題,展示了國家級非遺項目靈源萬應茶,省級非遺項目老範志神粬、泉州養生香製作技藝、針灸(泉州留章傑針灸)、泉州正骨療法(廖氏),縣級非遺項目永春養脾散製作技藝等傳統醫藥項目。觀眾可以通過現場傳承人的展示,近距離了解泉州歷史悠久的非遺瑰寶。
  • 匠人的堅守:同安錫雕變身福建非遺 臺灣鐵花窗復刻老屋風景
    在閩臺兩地,不少傳統手工技藝隨時代變遷,走進了博物館,或者消失了,但也有一些手工技藝因為守正創新,仍然被在生活中人們所接受。像是閩南過去經常出現的打錫街、打錫巷,有些街巷不見了,但在新生代力量的加入下,手工藝反而更加大眾化。
  • 傳統技藝活態化傳承 閩臺培養文化接班人
    在廈門同安的這個錫雕技藝傳習中心裡,"叮叮噹噹"錘打聲此起彼伏,大家或剪或敲或刻、埋頭手中的"活計",不一會兒,小小的錫片就變成了精美的藝術品。在錫雕匠人鄭天泗的指導下,兒子鄭梓豪、侄女陳精晶也當起了小小錫匠。
  • 承百年技藝 守上海味道 這位小籠饅頭製作技藝傳承人感動了嘉定
    承百年技藝、守上海味道探創新之路、揚海派文化40載初心未改讓我們一同走近這位南翔小籠饅頭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    李建鋼  李建鋼,現就職於上海古猗園小籠食品有限公司,擔任行政總廚,中式面點高級技師、中式烹調技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翔小籠製作技藝第6代傳承人。17歲開始學習小籠製作,40多年裡他雙手從未停歇。
  • 盤點閩南技藝:你所知道和不知道的閩南技藝
    泉州錫雕技藝泉州錫雕具有悠久的歷史,始於唐宋,盛於明清。據《鯉城區志》卷五記:「……唐代,鯉城的手工業生產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宋代,進入鼎盛時期,……以『泉緞』命名的絲織品、銅錫金屬工藝品和陶瓷、農具等手工產品遠銷國內外,……」泉州錫雕工藝隨著泉州港「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而逐漸發達。
  • 重慶北碚:北泉水磨手工面傳統制面技藝
    ↑9月7日,在重慶市北碚區北泉面業有限公司,北泉水磨手工面製作技藝第六代非遺傳承人李天洪在制面。 重慶市北碚區的北泉水磨手工面也被稱作北泉銀絲面,歷史悠久。2009年,北泉水磨手工面製作技藝進入重慶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華社發(秦廷富 攝)↑9月7日,在重慶市北碚區北泉面業有限公司,北泉水磨手工面製作技藝第六代非遺傳承人肖浪在制面。↑9月7日,在重慶市北碚區北泉面業有限公司,北泉水磨手工面製作技藝第六代非遺傳承人肖浪在制面。
  • ——紅幫裁縫第六代傳承人王小方小記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日前,記者在溪口王興昌呢絨洋服店見到了紅幫裁縫第六代傳承人王小方,他正忙著趕製訂單,「隨著旅遊市場逐漸升溫,很多來溪口旅遊的客人會慕名到店裡定做西服,生意越來越忙了。」    說起紅幫裁縫,王小方的眼中充滿著堅毅的自信。紅幫裁縫做西服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純手工縫製一套西服,總共有130多道工序,需要手縫上萬針,手上的每個動作必須一絲不苟,做一套手工西服,一點也不亞於雕琢一件藝術品。
  • 全國「非遺」傳承人新春聚北京
    ,至今已傳承七代。  吳光讓是大吳泥塑第二十三代傳人,自幼嗜好泥塑,藝承其父吳來樹,四十餘年來臨藝不綴。曾參加由文化部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等各項高層次的藝術展演和研討。作品多次在國家級展覽評比中獲金、銀、銅獎。
  • 晉江東石木雕非遺傳承人鄭銀聘:守藝四十載 匠心獨運
    閩南網3月1日訊(閩南網記者何志雄張凱航梁君棟)14歲做學徒,跟著師傅學雕刻,17歲出師,帶著兩個14、15歲的學徒,走遍泉州為人雕刻眠床。  而後開工廠,創辦「藝達木雕」,將產品做到遍及新加坡、泰國、臺灣,僅在臺灣地區一處就有兩三百座廟宇建築或雕刻精品,出自於他的「藝達木雕」。
  • 《非遺文化·匠心傳承》——華藝樂器坊樂器製作技藝
    華藝樂器坊樂器製作技藝主要分布於上蔡縣北部小嶽寺鄉,在大屯村已達七代150多年的歷史,據傳承人田鐵錘查閱族譜記載,該技藝起源於太上高祖(名諱不詳)所處的同治年間,因與出身於名伶世家的胡姓琴師交友甚篤,遂拜胡老先生為師,從事絲弦器樂工藝製作。
  • 泉州花燈品類多造型多工藝考究 錫雕燈全國獨有
    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燈傳承人林偉忠介紹,堪稱南方花燈代表的泉州花燈以造型多樣、工藝考究而聞名海內外。以造型為參照,泉州花燈可分為人物燈、動物燈、花籃燈等,花燈的內容則多以山水風景、歷史人物、飛禽走獸、亭臺樓閣為主。論功能用途,泉州花燈有座燈、掛燈、水燈、提燈四大品種;按製作工藝劃分,泉州花燈有彩扎燈、刻紙燈、針刺燈等三大類。
  • 非遺故事之傳統九龍木雕雕刻技藝傳承人馬曉斌
    2020年10月4日,國慶節假日第四天,風和日麗,我們一行走進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東北十多公裡處的雷牙鎮雷牙村,拜訪了非遺傳統九龍木雕雕刻技藝傳承人馬曉斌。
  • 泉州各級文旅部門系列活動等你來參與
    多個電商平臺舉辦「非遺購物節」為了從消費端發力,幫助廣大非遺傳承人特別是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拓寬銷售渠道,推動復工復產,助力脫貧攻堅,在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商務部流通發展司、電子商務司,國務院扶貧辦開發指導司的支持下,多個大型電商平臺將舉辦「非遺購物節」。
  • 1500年前古老技藝「穿越」,魯山有個大槽油省級非遺傳承人
    源自1500年前北魏時期古老的技藝,魯山縣的河南"非遺"大槽油傳統製作技藝被恢復和傳承下來。大槽油傳承人劉心建老先生遵循古法,從炒籽、石碾碾末、餾鍋蒸末、包餅、裝垛,到掄錘加楔壓榨,沉澱瀝油、 存放製成等十幾道工序中千錘百鍊,造就了美味的大槽油。1月1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趕到位於平頂山市滍陽鎮幸福村,追尋著香味,找到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槽油傳統製作技藝傳承人、第六代油作大師劉心建新開辦的油坊分廠。
  • 唐山:鴻宴飯莊喜迎78周歲 服務技藝傳承人收徒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 雪漫 付衛崢 )10月8日,在河北省唯一的「中華老字號」餐飲服務企業——唐山鴻宴飯莊成立78周年之際,鴻宴選定了中國餐飲服務大師、全國技術能手、燕趙金牌技師獲得者趙莉擔當「鴻宴飯莊」服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並正式收徒,為鴻宴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服務技能人才保證。
  • 「江津燒酒釀造技藝」傳承人再收徒 三弟子全為「90後」
    王河川與師父、同門及三名弟子的「三代同堂」合影。 蘇展 攝蘇展 攝  「師父,感謝您的教導,以後我會認真跟您學習,儘快成為這一技藝的合格傳人。」今日,一場拜師儀式在位於白沙工業園的江津區驢溪酒廠有限責任公司烤酒車間舉行:該廠獨有的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江津燒酒釀造技藝」傳承人王河川收下了自己的第三名弟子。  「江津產酒甲於省,白沙燒酒甲於津」,這是《江津縣誌》中對明朝嘉靖年間「江津白酒」生產的記載。
  • 崔公窯傳承人崔可輝大師,穿越時空,重現巔峰技藝
    景德鎮有大量民窯窯口,比如五代鄭州的柴窯、宋代吉州永和鎮的叔公窯、明代景德鎮崔公窯和周窯、清代郎窯和唐窯等,發展至今,其中崔公窯是較有代表性、保存完好的窯爐,據《景德鎮陶錄》記載:「當時以為盛,號其器曰『崔公窯瓷』,四方爭售……為民窯之冠」。崔公窯的創始人是崔國懋,作為傳承人崔可輝將其輝煌成績延續至今。
  • 要成「非遺」傳承人譜系不能少於三代!
    按照《辦法》,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申報應當「在本地傳承一百年以上」,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譜系也「不得少於三代」。據介紹,《辦法》制定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從廣州的實際出發,解決非遺保護的難題,重點突出市、區級項目的歷史傳承、生命力和保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