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百年技藝 守上海味道 這位小籠饅頭製作技藝傳承人感動了嘉定

2021-01-09 上海政務

  承百年技藝、守上海味道探創新之路、揚海派文化40載初心未改讓我們一同走近這位南翔小籠饅頭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

  

  李建鋼

  李建鋼,現就職於上海古猗園小籠食品有限公司,擔任行政總廚,中式面點高級技師、中式烹調技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翔小籠製作技藝第6代傳承人。17歲開始學習小籠製作,40多年裡他雙手從未停歇。一分鐘就包成6個小籠,每隻小籠18個折褶。以工匠精神傳承百年上海名點,是他的堅持;賦予小籠情感與溫度,讓上海文化品牌隨著南翔小籠香飄萬裡,是他畢生的心願。當選2018「感動嘉定」年度人物。

  以工匠精神傳承百年上海名點

  油麵臺上,麵皮只用手工揉搓,當手掌與麵團接觸的那個瞬間,小籠被賦予了製作者的溫度與情感。對於南翔小籠饅頭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李建鋼來說,小籠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海派文化的一個符號。幾十年來,李建鋼的雙手從未停歇,用工匠精神用心做好每一道製作工序,是他的堅持;讓上海的文化標誌隨著南翔小籠的香氣飄散四方,是他的心願;傳承,源自對南翔小籠最深的情感。

  

  ▲李建鋼製作小籠包

  小籠,南翔古鎮流傳了145年的傳統面點,上海人對它情有獨鍾,用上海話讀,更習慣用「小籠饅頭」這四個字。李建鋼是古猗園小籠館的掌門人,也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南翔小籠饅頭製作技藝的第六代傳承人。出生南翔,結緣小籠,仿佛是命運的安排。1975年從嘉定區第二中學畢業後,學校分配李建鋼到古猗園餐廳工作,按當時的觀念,進入餐飲服務業並不是條理想的路,李建鋼卻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踏實地步上了學習小籠製作的道路。

  小籠製作工藝從第一代傳人黃明賢開始,一直沿襲「師徒制」方式。進入古猗園餐廳後,李建鋼成為了第五代傳承人封榮泉老先生的徒弟。李建鋼表示,南翔小籠的湯汁以「清」為特色,不能油膩,這就要求小籠師傅在製作皮凍時要把豬皮上面的油全部剝乾淨。「豬皮上的油,很難用刀披掉,那時候我只有十七歲,拿刀的手都弄破了,所以想偷懶,但是師傅說不行,一定要全部披乾淨。」封師傅嚴格到近苛刻的要求沒有讓李建鋼產生退縮之心,反而讓他明白精益求精的重要性。上世紀八十年代,李建鋼擔任廚師長,正式從封榮泉手中接過南翔小籠製作技藝的「接力棒」。

  

  ▲專心工作的李建鋼

  過去,南翔小籠沒有一套嚴格的製作標準,打餡不用秤,就用勺子來比劃,包的時候也是憑手感。2000年,李建鋼製定了「南翔小籠製作標準和規範」。「每隻小籠麵皮厚1.5毫米,重8克,包入肉餡16克,成品直徑2.5釐米,18個折褶。」這個製作標準和規範被印成文字貼在小籠製作車間的牆上,保證出品的小籠最大程度保持形狀與口感的穩定。與其他地區的小籠相比,皮的製作方式是南翔小籠最獨特的地方。李建鋼堅持用油麵臺來製作,即在桌面上抹一層油而不是撒一層麵粉,「這樣做出來的小籠,皮的口感更軟更滑。」與其他小籠用擀麵杖擀皮不同,南翔小籠的麵皮完全由小籠師傅手工揉成。麵粉和肉餡等食材,李建鋼也十分講究:麵粉用的是上海生產的「綠大成91」,豬肉來源於上食五豐。

  

  ▲李建鋼製作的小籠包

  1978年,李建鋼開始帶自己的第一個徒弟,到現在已培養了包括第七代傳承人陳亦鴻在內的二十多名年輕人,在他的帶領下,徒弟們都已經嫻熟地掌握了南翔小籠製作工藝的精髓。在徒弟的眼中,李建鋼是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小籠師傅,對小籠製作技藝一絲不苟、精益求精。雖然現在他很少會親手製作小籠,但是依然堅持在每天5點半的時候第一個到廚房,查看清潔衛生和準備原材料。

  

  ▲李建鋼在廚房查看工作

  長期以來,豬肉餡才是小籠的「正統」口味。李建鋼接手後,開始在原味的基礎上開發新品,先後開發出了蟹粉、蝦仁、香菇、鹹蛋黃、乾貝、藕碎等口味。李建鋼表示,當時突破傳統,推出新口味還是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有人說他糟蹋了南翔小籠的真諦,應該保持原味才是正道。面對這些質疑,李建鋼卻始終堅持自己的想法,「小籠的技藝必須是傳統的,但是產品可以不斷創新。」

  除了經營古猗園餐廳之外,李建鋼還積極地將南翔小籠文化傳遞到其他地方。2012年,南翔鎮成立了「李建鋼首席技師工作室」,這是李建鋼為傳承小籠找到的新路徑。2013年,李建鋼在上海大眾工業學校開設學習班,將南翔小籠的製作技藝教給烹飪班的學生,並成立李建鋼工作室。2014年10月起,他帶領工作室成員在古猗小學開設小籠課程,讓孩子們可以體驗包小籠的樂趣,該課程在校園裡得到了廣泛的好評。

  

  ▲李建鋼在古猗園餐廳

  南翔小籠傾注了李建鋼的一生,為了讓這項技藝得以傳承、發揚,幾十年來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創新,才使這道已有「百歲高齡」的名點直到今天依然被世人銘記。

相關焦點

  • 暑假「正經玩」,南翔小籠+嘉定竹刻+拓印體驗,等你來
    南翔小籠「上海第一」小吃當仁不讓南翔小籠是嘉定區南翔鎮的傳統名產原名南翔大肉饅頭後曾稱南翔大饅頭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鮮、形美著稱起始於清代同治十年(1871年)至今已有近150年歷史2014年8月南翔小籠製作技藝成功入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面點技藝獨家配料秘方
  • 千年郵驛 · 百年守味——全國首家南翔小籠饅頭主題郵局項目正式...
    千年郵驛 · 百年守味——全國首家南翔小籠饅頭主題郵局項目正式啟動1900年,白鶴長興樓在南翔的廟前街開張,也就是現在的人民街,至今正好120周年。作為這個百年老字號的掌舵人,南翔小籠非遺文化的傳播者,陳愛根思索著,如何在這個歷史新起點,為下一個120年,做些什麼?
  • 南翔饅頭店120周年丨天下一籠,上海味道!
    南翔饅頭店120周年丨天下一籠,上海味道!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小吃裡,名氣最響、人氣最旺的當數南翔小籠饅頭,從1900年創始至今,南翔饅頭店已經經歷了120年,從最初的長興樓,到如今的南翔饅頭店,著實承載了三代甚至四代上海人的記憶,就像東方明珠電視塔是上海的地標,南翔小籠饅頭也早已成為了上海的代表性美食。
  • 「南翔小籠」究竟誰更正宗,持有「南翔」商標的兩企業互相告了對方|申晨間
    那麼,在傳承「南翔小籠」的過程中,為何會出現兩家持有「南翔」商標的企業?多年相安無事的兩家企業又為何會對簿公堂?這一切,還要從「南翔小籠」的傳承史說起。緣起:南翔緊酵饅頭的歷史淵源對於上海市民來說,南翔小籠饅頭是起源於嘉定、興盛於城隍廟市的一個特色美食。
  • 嘉定這26個非遺項目定會讓你眼睛「賊亮賊亮」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6個,涉及美術、技藝、音樂、戲曲、舞蹈、體育、民俗、醫藥等領域,包括馳名中外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嘉定竹刻、徐行草編工藝、上海道教音樂、南翔小籠饅頭製作技藝。  傳統技藝  南翔小籠饅頭製作工藝
  • 千年郵驛 ·百年守味——全國首家南翔小籠饅頭主題郵局項目正式啟動
    作為這個百年老字號的掌舵人,南翔小籠非遺文化的傳播者,陳愛根思索著,如何在這個歷史新起點,為下一個120年,做些什麼? 文旅融合,我想通過建造一座以南翔小籠饅頭為主題的郵局,不僅將小籠推廣出去,還要將整個南翔的優質資源、悠久文化推廣出去。」
  • 浦東高橋鬆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王為玲
    浦東高橋鬆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王為玲 發表時間:2015-10-22   來源:>上海浦東文明網     ·誠信歷史:    高橋鬆餅又名細沙千層餅,是上海高橋鎮的著名特色產品之一,至今已有100餘年歷史。
  • 南翔饅頭、綠波廊茶點即將上線
    東方網記者程琦9月17日報導:老城隍廟的五香豆、傳承百年的梨膏糖、兒時味道牛軋糖……豫園是上海的文化美食地標,而來豫園的市民、遊客更是少不了購買豫園的老字號美食。  豫園老字號美食觸網發布會現場,主辦方還特別請到五位海派美食匠心傳人——梨膏糖製作技藝第三代傳人吳生忠、上海五香豆第二代傳人仇成華、中華面點大師綠波廊的「掌門人」陸亞明、南翔小籠第六代傳人遊玉敏、本幫非遺技藝第五代傳承人羅玉麟齊聚,講述他們的美食「手藝」故事,助力老字號美食的傳承和發揚。
  • 傳承千年文化遺產,電城炒米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易茂才的故事
    茂名晚報訊 記者李君平張丁文 對於土生土長的濱海新區電城人來說,最熟悉的味道莫過於香脆可口的炒米餅。相傳炒米餅是冼夫人軍中的軍糧,經過上千年的流傳已發展成當地特產,炒米餅的製作技藝也成為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 清化傳統竹扇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棟梁
    清化傳統竹扇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棟梁 2019-05-31 08:37:00來源:央廣網河南分網
  • 精雕百年木材 細刻千年匠心——探尋道墟紅木製作技藝的傳承之路
    但隨著歐美裝修風格的興盛,中國傳統家具也陷入了落寞境地,其製作技藝也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紹興地區原有多位紅木藝人,但時過境遷,基本都已過世或歇業。在道墟街道,仍有一位傳承百年經典的手藝人,他用自己的文心與匠心繼續傳承著紅木製作技藝。
  • 延平區評選茶洋窯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日前,由延平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組織開展的茶洋窯製作技藝區級非遺傳承人評選活動在南平市博物館舉行,28名茶洋窯工匠報名參評。茶洋窯製作技藝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遺址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跟隨古船模型製作技藝傳承人揚帆尋夢
    土山灣博物館古船模型展這不,土山灣博物館新展《揚帆尋夢·古船模型展》來襲,展覽展出了古船模型製作技藝傳承人張玉琪老師製作的二十多艘古船模代表作船模製作技藝在中國歷史悠久,出土文物可上溯至漢代。其中有中國第一次到達歐美的木帆船「耆英號」,有出現在《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河客船」,有福建特色的「丹陽船」,還有被引用在上海市標裡,代表著本土特色的「上海沙船」等。這些用「古船模型製作技藝」製作的船模,真實精妙地再現了中國古代卓越的造船放樣技術。
  • 山東齊筆傳承人「守藝」50餘載 讓千年技藝煥發光彩
    【解說】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人逐漸遺忘毛筆等傳統書寫工具,毛筆製作技藝因此受到冷落。在山東東營廣饒縣的「齊筆之鄉」,卻有一群「守藝人」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堅持150餘道工序制齊筆,守正創新,讓千年技藝重煥光彩。年過六旬的郭明昌是山東省齊筆製作技藝傳承人,從14歲開始學習手工製作齊筆,至今已從業50多年。
  • 許昌「中原香」驢肉傳承百年技藝 非遺留存老城味道
    當地人原來沒吃過驢肉,這一吃味道屬實不一般,買者眾多。吳松見賣驢肉比賣豆腐掙錢多,遂外出購買毛驢,專以宰殺滷製驢肉為業,這便是吳家驢肉技藝的開創者。 第四代傳人吳志勇正在製作滷製驢肉 百年技藝 是傳承 更是創新 是責任 更是使命
  • 跟隨古船模型製作技藝傳承人揚帆尋夢
    土山灣博物館古船模型展 這不,土山灣博物館新展《揚帆尋夢·古船模型展》來襲,展覽展出了古船模型製作技藝傳承人張玉琪老師製作的二十多艘古船模代表作
  • 牛排館內守傳承 手工製作延百年
    在鯉城,有一家老店,名叫好成財牛排館,始創於1910年,是泉州較早從事牛肉加工的一家百年老店。店老闆黃財成製作出的牛排和牛肉羹鮮美香醇,但凡嘗過的顧客,都有「聞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的舌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