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土山灣!跟隨古船模型製作技藝傳承人揚帆尋夢

2021-01-09 騰訊網

一轉眼,2020年已經步入了全新的9月。在這個嶄新的開學季,學生族們開啟了全新的旅程。有人踏入夢想的大學校園,有人成為了準高考生……無論是哪一種,都希望各位能像乘風破浪的姐姐們一樣勇往直前。

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探索海洋。從原始的木筏到簡陋的船隻,再到今天萬噸的巨輪。那一艘艘方舟,承載著無數人對於未來的美好夢想。

土山灣博物館古船模型展

這不,土山灣博物館新展《揚帆尋夢·古船模型展》來襲,展覽展出了古船模型製作技藝傳承人張玉琪老師製作的二十多艘古船模代表作。

土山灣博物館古船模型展

來土山灣博物館,感受「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讓夢想跟著古船模型一起揚帆起航。

《揚帆尋夢·古船模型展》

展期

即日-2020年11月2日

地點

蒲匯塘路55號,土山灣博物館

船模製作技藝歷史悠久

船模製作技藝在中國歷史悠久,出土文物可上溯至漢代。如1951年,湖南長沙出土的1.54米西漢「十六槳木船模」(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1955年,在廣州東郊出土的54釐米東漢「陶船模」(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等。

從記載來看,在金朝正隆年間(公元1156-1160年)張中彥創造了模型造船技術。《金史·張中彥傳》中有記載「舟之始制,匠者未得其法,中彥手制小舟才數寸許,不假膠漆而首尾自相鉤帶,謂之『古之卯』,諸匠無不駭服。」張中彥採用的是船模放樣的造船技術,與現代造船中的按比例放樣原理基本一致。

瓶中船

古時建造大木船和現代建造結構複雜的船舶時,都會參照真船的尺寸,按比例縮小,先製作成模型,供實際建造時參照使用。這種模型,古時稱作「縮尺模型」,現在叫「比例模型」。古船模型按真船同質材料來製作,製作涉及製圖、放樣、木工、染布、縫紉、鐵藝、焊錫、油漆、繪畫等多項技能,製作需要積累並掌握多門專業技術才能完成。

土山灣博物館古船模型展

古船模型也被用來宣傳、展示我國舟船建造技術和航海文化。國外許多博物館收藏有中國各式各樣江河湖海的木質帆船模型,這些模型是西方國家觀察和了解中國古代造船文明的窗口。

以上海沙船為主體的上海市市標

上海作為沿海城市,其造船歷史,可追溯到唐代。至今,上海市市標主體仍是傳統沙船。

耆英號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船舶館」展出了6艘古船模型。其中有中國第一次到達歐美的木帆船「耆英號」,有出現在《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河客船」,有福建特色的「丹陽船」,還有被引用在上海市標裡,代表著本土特色的「上海沙船」等。這些用「古船模型製作技藝」製作的船模,真實精妙地再現了中國古代卓越的造船放樣技術。純手工製作的大型古船模型,也成為「中國船舶館」最大亮點之一。

交大航運博物館館藏「明代沙船」船模

非遺傳承古船模型製作技藝

2015年,「古船模型製作技藝」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張玉琪在工作室製作古船模型

張玉琪在工作室與同事一起趕製古船模型

1979年,張玉琪進入上海船廠船舶有限公司,在木模車間工作。1982年,任廠船模組組長。他製作和復原的船模以及船用屬具,先後被中國航海博物館、上海交通大學董浩雲航運博物館、上海船廠船舶有限公司、江蘇科技大學、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南通博物苑、香港海事博物館、嘉興船文化博物館等10多家展館收藏和展示。

2010年世博會,張玉琪為「中國船舶館」製作了上海沙船、汴河客船、「耆英」號、福建「丹陽船」等4型6艘古船模型。其船模衍生品也被選定為特殊禮品,贈送給各界來賓。

各有來頭的古船模型

有些船雖然看起來奇奇怪怪,名字也帶著一絲搞怪,但實際上它們是因地制宜,為了適應特殊的河流地形而被製造出來的。現在,就請跟著小編的步伐,來看看這些古船模型都有神馬來頭吧~

古船模型

1

上海沙船

「沙船」是我國古代四大航海船型之一,源出於上海崇明島,有1400多年歷史。

「上海沙船」對上海港口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在歷史上曾起到過重要作用。沙船通過吳淞江和黃浦江水上集散運輸,使上海從一個小城鎮演變成為一個國際航運大港。1990年,為紀念沙船對上海城市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由五桅沙船,配以市花白玉蘭和螺旋槳三者組成的上海市市標,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

2

長江水保甲巡船

水保甲船俗稱「快蟹」船,船槳多至10支,船上掛著藍白條紋的布帆,很好辨認。水保甲船的任務,包括記錄水面船舶活動情況、稅收等,還配合救生船進行水上救助。1911年後,這種船就不復見了。

3

歪腦殼船

「歪腦殼船」是中國乃至世界內河航運史上尤為獨特的一種船型,這種造型奇特,船頭、船尾逆向歪扭著的船,曾在四川自貢鹽業運輸中起到過重要作用。

釜溪河河面不是很寬,為了防止上下相向航行的船隻卡船,船工們不斷對運鹽船隻進行改進,於是一種適應於釜溪河,在水淺、彎多的河道中方便行駛的船首扭曲的「歪腦殼船」運鹽船就此出現。

4

歪屁股船

《四川內河航運史》有相關記載:「歪屁股船,是烏江的主要船型。特點是頭尾高翹,尾部歪向左方,幹舷很高,兩舷外各有三根柄。結構特別堅硬,這種船適宜航行灘兇水急的烏江。它以梢代舵,轉向比較靈活。梢長約20米,於船後歪尾上,下端伸向水中,上端伸向官艙蓬頂。由駕長站在官艙蓬頂的木架上,瞭望遠方,掌握操縱。」

歪腦殼船(左)、歪屁股船(右)

5

姑塘風網船

姑塘風網船是一種運輸和捕魚兩用船,作業於鄱陽湖的湖口、星子等地。該船能於湖口水流中,順風放網、拖網,頂浪搖擺較小。每船配有3人,可兼作住家。在作運輸船使用時,需加用頭帆,載重量為6-8噸。

6

太湖七扇子

太湖七桅漁船,原名罛(gū)船,俗稱七扇子、大網船、大船。它是太湖最古老的漁船之一,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太湖七扇子(中間)

民間傳說由南宋嶽家軍的戰船演變而來。該船至今仍帶有古戰船痕跡,如艙堂寬,船幫高,人站艙堂內船幫齊胸高,可代盾避箭,攻戰時也可彎腰行走,船頭有隆起的橫梁。七扇子由「對船」或四船作業,太湖漁民稱「對船」為「舍」,稱四船為「帶」,明顯帶有古代水師軍事建制的稱謂。

7

女山湖糧劃

「糧划子」有數百年歷史,在古時承擔南糧北調的糧運而得名。由於運河兩岸堤壩高,為了便於使風,船的桅帆較高。原型船是安徽淮河下遊和大運河的一種木帆船,載重20多噸。該船可兼作住家船,有兩間船屋,居住寬敞。

相關焦點

  • 「乘風破浪」土山灣!跟隨古船模型製作技藝傳承人揚帆尋夢
    土山灣博物館古船模型展這不,土山灣博物館新展《揚帆尋夢·古船模型展》來襲,展覽展出了古船模型製作技藝傳承人張玉琪老師製作的二十多艘古船模代表作土山灣博物館古船模型展來土山灣博物館,感受「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讓夢想跟著古船模型一起揚帆起航
  • 【閔行之美——非遺】香囊製作技藝、古船微縮複製技藝
    【閔行之美——非遺】香囊製作技藝、古船微縮複製技藝 2020-10-09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湟工匠】湟中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湟中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成 16歲時,初中畢業的李成跟隨父親學藝,從入門到掌握技能用了三年時間。精美的銀銅器手工藝品,是在千錘百鍊中誕生的,就算製作一隻銀碗也需要經過打樣、鏨刻、拋光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民族工藝品則耗時更長,藝人要掌握繪畫、雕刻、鑄造等多種技藝,幹活時還要手、眼、心協調配合,沒個三五年還真學不出來。李成一方面以書為師,努力學習傳統文化及技藝。
  • 古船模亮相泉港文化周 非遺福船製造技藝因興趣傳承
    現場展示的古船模吸引了不少市民關注。「感覺這種船模很有意思」,是市民最直接的感受。  2009年5月,福船製造技藝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泉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的船隻以漁船和商船為主,古船模遵循船隻原來的規格大小,按比例縮小,精雕細刻而成」,古船模技藝傳承人劉宗順介紹道。  依據黃氏傳統造船工藝,古船模選料做工十分精細,船具配置古色古香,具有獨特、突出的地方文化特色。「黑舶五青案」和「鄭和寶船」及「鄭成功戰船」等船模船型,是峰尾古船模製作的代表作。
  • 小古船裡的大文化:一位船模師的「造船夢工廠」
    走進吳培位於合肥的工作室,仿佛走進了一家小型的「造船夢工廠」,大大小小的船模造型不一,嚴格按照比例縮小製作,大到船帆,小到窗戶,每一個零部件都精細逼真。「小船模蘊含著大文化,每一艘船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故事,我想通過這些船模留下歷史的記憶。」這位省級非遺廬州吳氏船模的傳承人說。
  • 清化傳統竹扇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棟梁
    清化傳統竹扇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棟梁 2019-05-31 08:37:00來源:央廣網河南分網
  • 延平區評選茶洋窯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日前,由延平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組織開展的茶洋窯製作技藝區級非遺傳承人評選活動在南平市博物館舉行,28名茶洋窯工匠報名參評。茶洋窯製作技藝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遺址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浦東高橋鬆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王為玲
    浦東高橋鬆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王為玲 發表時間:2015-10-22   來源:「王泰和」鬆餅是高橋眾多鬆餅的品牌之一,始創於1866年,鬆餅製作技藝也被認定為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屆上海民俗文化節、舌尖上的非遺、浦東新區農博會等展銷活動中,「王泰和」都代表高橋鬆餅參加,市民十分喜愛。
  • 承百年技藝 守上海味道 這位小籠饅頭製作技藝傳承人感動了嘉定
    承百年技藝、守上海味道探創新之路、揚海派文化40載初心未改讓我們一同走近這位南翔小籠饅頭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    李建鋼  李建鋼,現就職於上海古猗園小籠食品有限公司,擔任行政總廚,中式面點高級技師、中式烹調技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翔小籠製作技藝第6代傳承人。17歲開始學習小籠製作,40多年裡他雙手從未停歇。
  • 如果你有一個俠客夢,一定要來土山灣,飽覽「天下龍泉」瓷與劍~
    本次展覽傳承與創新結合,展現龍泉寶劍與青瓷各級傳承人的作品,在青光倒映與刀光劍影之間,展出浙江龍泉非遺的魅力。2006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龍泉寶劍鍛制技藝雙雙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品錄」,成為全球陶藝類迄今為止唯一的「人類非遺」。
  • 黃浦區非遺精品展亮相土山灣博物館
    徐匯區土山灣博物館今日迎來了一批黃浦區非遺精品。「神工妙力 獨具匠心」 ——2020年黃浦區非遺精品展(徐匯巡展)拉開帷幕,這是黃浦區非遺精品展首次走出黃浦,舉辦巡展。展覽上,各非遺項目之間的跨界聯動,令人眼前一亮。「未來,我們會讓黃浦非遺繼續『走出去』,進一步擴大合作的範圍。」
  • 太酷了,曲陽第四小學的校園裡竟藏著一艘「古船」
    放學時,曲陽四小的門口,一個孩子舉著木質古船模型, 臉上寫滿了興奮。學校依託「指南針計劃」青少年專項基地「中國古代交通之中華古船項目」,結合本校特色,讓學生始終浸潤在《中華古船》課程學習的科學氛圍中。雕刻細緻的宋代客船、小巧玲瓏的唐宋時期廣船、簡樸的巢湖漁船……只見古船製作坊裡大大小小的船模造型不一,嚴格按照比例縮小製作,大到船帆,小到窗戶,每一個零部件都精細逼真。
  • 拉薩布制面具製作技藝傳承人的致富故事
    (新華社/格桑邊覺 攝)西洛的致富故事在西藏拉薩市達孜區的一處寧靜的藏式庭院裡,面具工匠西洛的學徒們手裡拿著小刀、畫筆等工具,正聚精會神地製作傳統藏戲面具。46歲的西洛是達孜區雪鄉扎西崗村的村民,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拉薩布制面具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據西洛介紹,面具製作起源於公元7世紀,在傳統的藏戲演出和雪頓節等場合都有著廣泛使用。「小時候,家裡共有8個兄弟姐妹,日子過得很艱難。」
  •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2020-07-05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遺傳承人製作靖州雕花蜜餞 技藝精湛造型多樣
    2009年3月,靖州雕花蜜餞技藝被列為第二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在夏鄉村,家家戶戶都種有柚子樹,每年的7至8月份,柚子長到碗口粗大時,這種剛長成又未熟透的柚子,是用來做雕花蜜餞最好的材料。  【同期】湖南懷化市雕花蜜餞 傳承人 羅先梅  挑選柚子時要不成熟的青柚,(柚子表面)要比較光滑的,沒有蟲蛀的。
  • 傳承千年文化遺產,電城炒米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易茂才的故事
    相傳炒米餅是冼夫人軍中的軍糧,經過上千年的流傳已發展成當地特產,炒米餅的製作技藝也成為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作為電城炒米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琪昌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琪昌公司)董事長易茂才始終不忘初心,堅持以原鄉風味為基礎,帶領公司致力傳承冼夫人軍糧千年文化遺產,為維護好「嶺南餅祖,千年軍糧」的品牌和聲譽不斷努力。
  • 傳承100多年的許昌非遺——本庄燈籠製作技藝
    本庄燈籠製作技藝傳承人本改性說。本改性今年72歲。談及本庄燈籠製作技藝,他說,燈籠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他家祖上製作燈籠,起源於1912年前後,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通過口傳心授代代相傳。本庄村的老人說,本改性的曾祖父本海潮曾在開封學習燈籠製作技藝,後來傳授給本改性的祖父本法河、父親本獅子。本改性初中畢業後,跟隨祖父和父親學做燈籠。現在,本改性的兒媳婦吳三紅跟隨他學做燈籠。本改性善於創新發展。
  • 非遺揚州丨黃珏老鵝製作技藝
    2008年,黃珏老鵝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黃珏老鵝製作技藝的歷史黃珏,現今隸屬於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在揚州城北郊,邵伯湖南岸。黃珏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物產豐饒 , 境內擁有古土城、畲芳社、牌坊等古遺址。
  • 市級非遺項目「蒲城面花製作技藝」走進第三幼兒園
    10月12日,市級非遺項目「蒲城面花製作技藝」受邀走進蒲城縣第三幼兒園,為「小小傳承人」們帶去了一場豐富多彩的傳統非遺文化體驗活動。在知識的殿堂裡,小朋友們睜著充滿求知慾的眼睛跟隨著傳承人李四民靈巧多變的雙手不斷汲取著傳統文化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