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中原香」驢肉傳承百年技藝 非遺留存老城味道

2020-12-17 騰訊網

映象網許昌的讀者朋友,你們好!

映象網,國家一類新聞網站,河南省第一門戶網站

今天是2019年1月16日 陰曆12月22,星期四

歡迎您閱覽微新聞

【許昌天氣】

今日雪,-4℃到1℃明日:晴天,-3℃到8℃

近日,記者從魏都區文化館非遺中心獲悉,「中原香」驢肉館2020年積極參與第五批許昌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工作已順利完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有四項硬指標:科學價值、研究價值、百年及三代人以上的傳承時間、目前處於瀕危狀態。

「中原香」——口碑相傳 慕名而來

「中原香」坐落於許昌西郊的吳莊,可這裡半點鄉村的影子都沒有。

街兩旁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大道又寬又亮,兩旁的臨街商鋪一到夜晚更是燈光璀璨,人群熙攘,來到這裡來的人,多半都是奔著驢肉而來。

「中原香」驢肉以其做工考究,色澤鮮豔,醇香可口,風味獨特等特點引無數「美食家」慕名而來為之傾倒。

第四代傳人吳志勇、範文彥夫婦

吳莊驢肉——百年傳承 久負盛名

許昌吳莊驢肉起源於清光緒年間,至今已有130多年歷史。自古就有「天上龍肉,地下驢肉」的說法。《本草綱目》第五十卷裡有記載:「驢肉味甘、無毒、解心煩、止風狂、能安心氣、補血益氣、治遠年勞損。」脾虛腎虧和貧血症患者經常食用驢肉有一定的補益食療作用,因口味佳,營養價值高,久負盛名。

清代末年,吳莊有一個名叫吳松的人,家裡原先經營豆腐生意,因為拉磨的毛驢受傷,想賣沒人要,養著又沒啥用,就嘗試宰殺後進行滷製販賣。當地人原來沒吃過驢肉,這一吃味道屬實不一般,買者眾多。吳松見賣驢肉比賣豆腐掙錢多,遂外出購買毛驢,專以宰殺滷製驢肉為業,這便是吳家驢肉技藝的開創者。

第四代傳人吳志勇正在製作滷製驢肉

百年技藝 是傳承 更是創新 是責任 更是使命

日子久了,前來品嘗驢肉的顧客就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見,吳家根據顧客的意見,對驢肉的滷製技藝不斷革新。比如說在配料中去除了對人體健康有害的芒硝等,使其營養成分更豐富,口味更適合各類顧客需求。

到第三代傳人吳玉堂執掌店鋪的時候,農業耕作技術有了較大提高,大部分農家不再使用毛驢進行田間勞作了,許昌本地的毛驢資源越來越少。吳玉堂便遠赴新疆、內蒙、甘肅等地採購驢子,再僱用車輛拉回來,保證了原料正宗,充足。

現在執掌店鋪的是吳家第四代傳人吳志勇夫婦,兩口子在對祖傳技藝革新上,更是花了不少心思。在原有配料的基礎上,又加入了20多種名貴中草藥,以燉、燜、燒等不同的烹飪方法使其風味各異,味香色美,深受四方賓客的讚賞。許昌本地人就有「三天不吃吳莊驢肉,嘴裡吃啥都不香」的口頭禪。

第四代傳人吳志勇不僅在技藝上敢於突破創新,還打破「祖傳技藝秘不外傳」的傳統習俗,收史衛科為第五代傳人。「如今傳統手工藝瀕臨失傳,我作為吳莊驢肉製作技藝的傳人,保護這一技藝是我的使命。」吳志勇告訴記者,「申遺並不是從個人利益出發,而是為了引發社會的共同關注,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吳莊驢肉製作技藝,更好地塑造品牌,為家鄉創造更多的價值,為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文化技藝。」

第四代傳人吳志勇正在製作滷製驢肉

打造吳莊特色 傳播舌尖上的許昌

作為吳莊驢肉製作技藝的傳承人和「中原香」的經營者,吳志勇的肩頭承擔著兩種責任:傳承技藝和經營發展,二者和諧統一,是他尋求的方向。「我一直希望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能更好的進行創新,不僅讓驢肉的口感更美味,在製作上也更多樣化,能符合各個年齡段的口味,使更多人喜歡驢肉,關注這項技藝,我會用心把好質量關,把「中原香」驢肉作為許昌的地方特色品牌來打造,高標準,嚴要求,不鬆懈。」

來源:映象網 責編:康世保 編輯:趙悠然

內容整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致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在這裡讀懂許昌

相關焦點

  • 傳承100多年的許昌非遺——本庄燈籠製作技藝
    本庄燈籠製作技藝是中原一帶優秀的民間手工技藝,於2019年入選第五批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本庄燈籠製作技藝傳承人本改性說。本改性今年72歲。談及本庄燈籠製作技藝,他說,燈籠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他家祖上製作燈籠,起源於1912年前後,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通過口傳心授代代相傳。
  • 打造河間驢肉火燒新品牌 書記市長進京賣驢肉火燒
    中新網5月8日電 5月7日,以「味道河間飄香世界」為主題的河間驢肉火燒美食文化進京推介會在北京嘉裡大酒店舉行。驢肉火燒美食文化 打造河間城市品牌河間驢肉火燒作為河間地區的特色產業,此次河間驢肉火燒美食文化進京推介會以傳承和發揚傳統美食文化,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為目的,匯聚了眾多河間文化特有的地域特色,整合了多家企業資源。
  • 書記市長進京賣驢肉火燒助力河間美食文化發展新方向
    5月7日,以「味道河間·飄香世界」為主題的河間驢肉火燒美食文化進京推介會在北京嘉裡大酒店成功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食品安全報社、河間市人民政府、河間市驢肉火燒產業協會主辦,河間市餐飲行業協會協辦,河間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河間市文化旅遊公司承辦,旨在通過地區特色美食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形象,展示地域文化底蘊,從而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 曹錦明:傳承粵菜技藝,創新粵菜風味,打造「萬豪味道」
    2019年11年28日,鄭州- 萬豪國際旗下餐飲品牌——萬豪中餐廳品牌形象現已全新升級,從粵菜+本地菜升級至98道獨具匠心的菜式,凝聚粵菜烹飪技藝的傳承創新與飲食文化傳統。匯聚中原菜系眾多,粵菜秉承南國一股清流,讓中原食客饗食已久。而在萬豪中餐廳,菜品獨特讓人「咂咂」叫絕。
  • 承百年技藝 守上海味道 這位小籠饅頭製作技藝傳承人感動了嘉定
    承百年技藝、守上海味道探創新之路、揚海派文化40載初心未改讓我們一同走近這位南翔小籠饅頭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  以工匠精神傳承百年上海名點,是他的堅持;賦予小籠情感與溫度,讓上海文化品牌隨著南翔小籠香飄萬裡,是他畢生的心願。當選2018「感動嘉定」年度人物。  以工匠精神傳承百年上海名點  油麵臺上,麵皮只用手工揉搓,當手掌與麵團接觸的那個瞬間,小籠被賦予了製作者的溫度與情感。
  • 保定有一特色小吃,製作技藝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保定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燦爛,傳承下來的美食更是令人回味悠長。這些美食製作精製,製作過程講究,其製作技藝被列入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雲南:壯鄉花傘傳承百年技藝(15)
    新華社照片,北京,2019年7月14日雲南:壯鄉花傘傳承百年技藝張榮華老人在家中查看裱糊完畢正在晾曬的水竹花傘(7月9日攝)。雲南壯族水竹花傘製作技藝主要流傳於雲南省文山州丘北縣一帶,傳承至今已有400餘年歷史。花傘選用當地優質水竹為原材料,傘架輕盈強韌,傘面油光水滑,內飾編織七彩紛呈。水竹花傘除了用作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當地嫁娶婚俗禮儀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在丘北縣官寨鄉向陽村,89歲的張榮華老人和孫子張國慶是當地這一技藝僅存的傳承人。
  • 正宗保定驢肉火燒饞貨的指南
    驢肉,一定要選漕河毛驢,肉質最好。將其用獨特秘方配製的各種香料滷製而成,口味奇香。接著在專門的菜墩上切碎,這種菜墩一般為圓形,四周高,中心凹,像一個淺淺的漏鬥一樣。在剁肉的過程中,如果客人要求,還會將特質的青辣椒切到驢肉裡,但驢肉火燒裡一定不能加香菜,否則會遮了驢肉的正味。
  • 【看許昌】我驕傲,我是許昌人!
    作為一個許昌人,愛的不止是許昌的美食美景,更愛許昌厚重的歷史,愛許昌的城市魅力,愛許昌的大度包容,還有一個愛的許昌人。 我們熱情好客,淳樸大方,我們同為中原一分子,遵循中原豪邁而溫情的性格。我們身上都保留著中原人民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美好的風氣,我們聰明且勤奮努力,婉約而不失霸氣;我們有書生之意氣,能激揚文字,能揮斥方遒;同時我們能感受到肩上的重擔,必將悠遠的中原文化發揚光大。
  • 富順這店傳承了百年技藝……
    貴軍,今年45歲,從十幾歲開始和二哥一起學習打鐵技藝,剛開始打鐵時很苦,全身被燙出水泡是常事,如今打鐵手藝日漸成熟,自己也接過了家裡的鐵鋪。 循著陣陣清脆的打鐵聲,熊師傅說道:「自己的手藝是從父輩傳承下來的。
  • 傳承非遺技藝 美酒香飄萬家
    作為國家高級釀酒師、品酒師,惠州糯米酒釀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周毅對釀造惠州糯米酒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師從母親傳承手工釀造工藝 東江河畔的惠州,自古生產糯稻,民間盛行釀飲糯米酒的習俗,千百年來這一習俗代代相承。1973年出生的周毅,在幼兒時認識糯米酒,就得益於惠州民間傳統釀造糯米酒的習俗。
  • 建安區政府與中原銀行許昌分行開展戰略合作
    近日,建安區政府與中原銀行許昌分行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即日起,中原銀行在建安區設立鏡水路支行,為建安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區委書記邵七一,中原銀行許昌分行黨委書記、行長馬立出席籤約儀式致辭並為鏡水路支行揭牌。區長馬浩,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李亞強等領導參加揭牌儀式。
  • 南和小米煎餅:傳承百年美味(圖)
    南和小米煎餅:傳承百年美味(圖) 2017-11-14 18:09南和小米煎餅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趙國強當日給記者演示製作過程。  南和小米煎餅,以其香嫩鬆軟的口感,獨特的小米香味,多種營養成分深受百姓喜愛。其簡單的製作方法,更是傳承百年。2016年,南和小米煎餅製作工藝申請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道邢臺美味,正走出邢襄,邁向全國。趙國強制作的小米煎餅。
  • 河北名小吃,怎樣留住老味道
    一團白汽升騰散開,個頭勻稱、鬆軟飽滿的紅星包子香氣四溢,一口下去,包子裡的肉汁裹著面香入口,潤滑而不油膩……  熟透的缸爐燒餅焦黃油亮,鼓著「肚子」,酥脆的燒餅皮碎在嘴裡,零星的碎末還要蹦出來,慢慢咀嚼,越嚼越香……  在燕趙大地上,這些熟悉的老味道,沉澱在我們心靈的某處,又時時把我們的鄉情和味蕾一道喚醒。
  • 河間驢肉火燒美食文化推介會首站進京
    中國網財經5月9日訊(記者 陳瓊)「味道河間·香飄世界」河間驢肉火燒美食文化推介會首站進京,河間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專程趕到現場,為河間驢肉火燒美食文化做主題推介並代言。本次活動是河間驢肉火燒首次走進北京推介,在過去的幾年,河間已經舉辦過多次驢肉火燒文化節,除了美味的驢肉火燒,河間驢肉火燒美食節也將旅遊、音樂等元素進行融合,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中國驢肉火燒之鄉」的魅力。2016年,河間驢肉火燒被評為「中國旅遊金牌小吃」,錄入「河北旅遊特色商品名錄」。
  • 1915揚州製造香飄舊金山 百年傳承獲獎老字號走進新時代
    這感覺,與自己切切實實聯繫著,我知道,這是一種民族歸屬感;因為,百年之前,來自我家鄉的香件、漆器與醬菜,曾經在這裡,香了舊金山,著實地為我們露了臉,爭了氣。  其實,博覽會全稱是「1915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老美辦會,與中美洲的巴拿馬何幹?原來,此巴拿馬非為國名,而是河名,即巴拿馬境內的巴拿馬運河。
  • 莞村小康路|大嶺山雞翅嶺村:莞香傳承六百年,重振「香村」啟新程
    現如今,生態引領,市場已成,村民見縫插針,重種莞香樹,傳承女兒香文化。歷經兩次大轉變,莞香又找到了它的歷史價值,在大嶺山鎮雞翅嶺村民眼中,這一次則顯得華麗無比,莞香文化從此被賦予了更強的生命力。傳承:香農多年耕耘,莞香終成蔭「莞香畢竟是我家鄉的一種比較特殊的植物,作為雞翅嶺村人,我心裡一直都在琢磨,莞香不僅是祖輩留下來的謀生之技,而且是雞翅嶺延續下來的文化,我有責任傳承下去。」出生在莞香世家的湯錦華,其祖輩都是香農,老父親寄望他把這份祖業傳承下去。
  • 精雕百年木材 細刻千年匠心——探尋道墟紅木製作技藝的傳承之路
    但隨著歐美裝修風格的興盛,中國傳統家具也陷入了落寞境地,其製作技藝也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紹興地區原有多位紅木藝人,但時過境遷,基本都已過世或歇業。在道墟街道,仍有一位傳承百年經典的手藝人,他用自己的文心與匠心繼續傳承著紅木製作技藝。
  • 牛排館內守傳承 手工製作延百年
    在鯉城,有一家老店,名叫好成財牛排館,始創於1910年,是泉州較早從事牛肉加工的一家百年老店。店老闆黃財成製作出的牛排和牛肉羹鮮美香醇,但凡嘗過的顧客,都有「聞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的舌尖之感。
  • 騰藥:傳承百年技藝,續寫精誠之魂
    在騰衝,城中鬧市「三角地」旁,矗立著一個古樸端莊的建築群落——藥王宮,在車水馬龍的熙攘中格外顯眼,它見證著騰藥的百年歷史,訴說著騰藥的前世今生。「百年字號」、「精誠騰藥」短短的八個字,看似簡單卻也是騰藥數百年的歷史見證和行事為人,以及誠信製藥的製藥精神。作為騰衝三寶之一的騰藥,歷史由來已久,遠近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