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們要時時想到我們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國民間文藝家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說。6月14日是我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涵,它在薪火傳承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情況參差不齊,有的逐漸凋零,技藝瀕臨失傳;有的欣欣向榮,傳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師。為重拾傳統文脈,人民網文化頻道特別推出《指尖上的國粹》系列報導,為您講述「非遺人」的傳承故事……
日前,剛頒發的第三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中,北京地區有兩位傳承人獲此殊榮,一位是張一元茉莉花茶製作技藝傳承人王秀蘭,另一位就是葛氏捏筋拍打療法傳承人葛鳳麟。
現年59歲的葛鳳麟從事中醫正骨按摩30餘年,是北京世紀壇醫院中醫骨傷科主任。初見葛鳳麟,只見他相貌普通,說話直截了當,渾身透著一股東北人的豪爽勁,葛鳳麟說在別人眼裡自己 「只會拍拍打打 」,是一個地道的「老土」。
觀摩父親學習技藝 最想當工人
葛鳳麟家傳「葛氏捏筋拍打療法」,少年時期,父親葛長海曾在北京一所醫院工作,每逢寒暑假葛鳳麟都會從東北老家到北京來看望父親,閒來沒什麼事幹,他就在辦公室中一邊看父親進行治療,一邊模仿父親的手法練習基本功,逐漸的他就掌握了這門技藝。但子承父業的他也曾糾結過:「幹我們這行很辛苦。」他最初的理想是當一名工人。在那個年代,人們以當工人為榮。
初中畢業後,葛鳳麟沒有插隊,他選擇了當兵,準確地說是部隊挑中了他,部隊看中的正是他的這門手藝。在服兵役期間他用所學家傳捏筋拍打正骨療法給士兵治療疾病。復員後的葛鳳麟到鐵路總醫院工作,在那裡他繼續跟著父親深入地學習祖傳技藝。
治療病人無數 發明「葛氏氣功拍」
每天來北京世紀壇醫院骨傷科求醫的人總是絡繹不絕,其中不乏一些名人,「濮存昕、畢福劍、水均益等都曾來我這接受過治療。」葛鳳麟告訴記者,但他並不願多談細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言之隱,我們做醫生的要替他們保密。」
不光行醫,他還出書。葛鳳麟曾協助父親出版了《捏筋拍打正骨學》,之後再版了很多次。1980年代,他與安徽醫科大學合作,通過科學實驗手段在國內首次證明中醫手法按摩可以改善頸椎病、椎間盤突出症病人的症狀,使症狀消失,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在2009年底,經北京市政府批准,「葛氏捏筋拍打療法」正式入選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基礎上,2011年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外,葛鳳麟還發明了「葛氏健身少林氣功拍」。氣功拍的用具最初選用木槌、木杵等,後來使用石袋、沙袋或五穀袋等。老葛把它改進為「鋼絲拍子」,「相比較,這種氣功拍比較方便製作,還可以隨意塑性,便用操作掌握,患者也更加舒服。」葛鳳麟介紹道,這項發明已於1988年獲得國家專利。
軟磨硬泡 兒子棄文學醫
葛鳳麟深知做他們這行很辛苦,因此他沒有逼著兒子走自己的老路,「做我們這行的很累,掙錢又少,還老被人瞧不起。」在葛鳳麟看來,自己在醫院拍拍打打的,和醫院的那些大學生、博士生相比顯得很土。他思前想後,決定不讓兒子走自己的老路,選擇送兒子出國留學。兒子回國後在事業單位工作,日子過的很不錯,但很快葛鳳麟就後悔了。
葛鳳麟是「葛式捏筋拍打法」的第四代傳人,家傳技藝是傳男不傳女,葛鳳麟的二弟在日本生的是女兒,三弟的兒子在天津美院學畫畫,姐姐的兒子曾經學的是骨傷科,但陰差陽錯做起了腫瘤科大夫,下一代無人接班,這可把葛鳳麟急壞了,「如果哪天我不在了,那我葛家這門技藝可就斷了。」之後,他開始做兒子的工作,軟磨硬泡之下兒子答應了,在辭掉事業單位工作之後被調入北京世紀壇醫院。
葛鳳麟的兒子並不是學醫的,所以一切都得從頭學起,幾年之後考取「師承」,他才有資格行醫。但究竟能不能考上,葛鳳麟心裡也沒底,他的想法是即使兒子將來無法從醫,也要讓「葛式捏筋拍打法」以文化的形式將他傳承下去。「實在不行,以後就叫『葛式保健療法'也好,總之不能讓「葛氏」變成其他姓。」在葛鳳麟看來,有兒子繼承家業很重要。
廣為收徒 弟子滿天下
如今,許多非遺項目出現了後繼無人的現象,但葛鳳麟的「葛式捏筋拍打法」可以說是弟子遍天下,他傳承的特點是毫不保守,廣為收徒,「我的徒弟什麼樣都有,有大學生、研究生。也有畢業後沒工作的人,我將技藝傳授給他們,讓他們養家餬口。」葛鳳麟表示。
葛鳳麟還多次開辦公開培訓,將療法精義與同道共享,此外他還多次赴外國講學,他現在是新加坡同濟研究學院與同善濟中醫藥中心聘為客座教授。
「葛氏捏筋拍打療法」資料
「葛氏捏筋拍打療法」是由我國古代「導引按蹺」之術和武術家的「點穴法」相結合與演進的一種獨特的療法。其理論淵源自我國傳統醫學的經筋學說,治療技術則濫觴於我國古代的「導引按蹺」之術。「葛氏捏筋拍打療法」以手指捏揉和用拍子拍打身體特定部位的經脈筋腱,行氣活血、調理臟腑,而達到強筋健骨、調和氣血、防病治病的目的。 「葛氏捏筋拍打療法」繼承中醫文化傳統,在經筋學說和「導引按蹺術」的基礎上,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總結創新,形成了獨特的脈位理論和捏筋拍打技術。
中國文化遺產日特約評論:
親近遺產觸摸歷史:文化遺產不應鎖在「深閨」
用城市歷史記憶與個性文化留住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