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葛鳳麟:一位自稱"老土"的骨傷專家

2020-12-20 人民網

編者按:「我們要時時想到我們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國民間文藝家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說。6月14日是我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涵,它在薪火傳承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情況參差不齊,有的逐漸凋零,技藝瀕臨失傳;有的欣欣向榮,傳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師。為重拾傳統文脈,人民網文化頻道特別推出《指尖上的國粹》系列報導,為您講述「非遺人」的傳承故事……

日前,剛頒發的第三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中,北京地區有兩位傳承人獲此殊榮,一位是張一元茉莉花茶製作技藝傳承人王秀蘭,另一位就是葛氏捏筋拍打療法傳承人葛鳳麟。

現年59歲的葛鳳麟從事中醫正骨按摩30餘年,是北京世紀壇醫院中醫骨傷科主任。初見葛鳳麟,只見他相貌普通,說話直截了當,渾身透著一股東北人的豪爽勁,葛鳳麟說在別人眼裡自己 「只會拍拍打打 」,是一個地道的「老土」。

觀摩父親學習技藝 最想當工人

葛鳳麟家傳「葛氏捏筋拍打療法」,少年時期,父親葛長海曾在北京一所醫院工作,每逢寒暑假葛鳳麟都會從東北老家到北京來看望父親,閒來沒什麼事幹,他就在辦公室中一邊看父親進行治療,一邊模仿父親的手法練習基本功,逐漸的他就掌握了這門技藝。但子承父業的他也曾糾結過:「幹我們這行很辛苦。」他最初的理想是當一名工人。在那個年代,人們以當工人為榮。

初中畢業後,葛鳳麟沒有插隊,他選擇了當兵,準確地說是部隊挑中了他,部隊看中的正是他的這門手藝。在服兵役期間他用所學家傳捏筋拍打正骨療法給士兵治療疾病。復員後的葛鳳麟到鐵路總醫院工作,在那裡他繼續跟著父親深入地學習祖傳技藝。

治療病人無數 發明「葛氏氣功拍」

每天來北京世紀壇醫院骨傷科求醫的人總是絡繹不絕,其中不乏一些名人,「濮存昕、畢福劍、水均益等都曾來我這接受過治療。」葛鳳麟告訴記者,但他並不願多談細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言之隱,我們做醫生的要替他們保密。」

不光行醫,他還出書。葛鳳麟曾協助父親出版了《捏筋拍打正骨學》,之後再版了很多次。1980年代,他與安徽醫科大學合作,通過科學實驗手段在國內首次證明中醫手法按摩可以改善頸椎病、椎間盤突出症病人的症狀,使症狀消失,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在2009年底,經北京市政府批准,「葛氏捏筋拍打療法」正式入選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基礎上,2011年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外,葛鳳麟還發明了「葛氏健身少林氣功拍」。氣功拍的用具最初選用木槌、木杵等,後來使用石袋、沙袋或五穀袋等。老葛把它改進為「鋼絲拍子」,「相比較,這種氣功拍比較方便製作,還可以隨意塑性,便用操作掌握,患者也更加舒服。」葛鳳麟介紹道,這項發明已於1988年獲得國家專利。

軟磨硬泡 兒子棄文學醫

葛鳳麟深知做他們這行很辛苦,因此他沒有逼著兒子走自己的老路,「做我們這行的很累,掙錢又少,還老被人瞧不起。」在葛鳳麟看來,自己在醫院拍拍打打的,和醫院的那些大學生、博士生相比顯得很土。他思前想後,決定不讓兒子走自己的老路,選擇送兒子出國留學。兒子回國後在事業單位工作,日子過的很不錯,但很快葛鳳麟就後悔了。

葛鳳麟是「葛式捏筋拍打法」的第四代傳人,家傳技藝是傳男不傳女,葛鳳麟的二弟在日本生的是女兒,三弟的兒子在天津美院學畫畫,姐姐的兒子曾經學的是骨傷科,但陰差陽錯做起了腫瘤科大夫,下一代無人接班,這可把葛鳳麟急壞了,「如果哪天我不在了,那我葛家這門技藝可就斷了。」之後,他開始做兒子的工作,軟磨硬泡之下兒子答應了,在辭掉事業單位工作之後被調入北京世紀壇醫院。

葛鳳麟的兒子並不是學醫的,所以一切都得從頭學起,幾年之後考取「師承」,他才有資格行醫。但究竟能不能考上,葛鳳麟心裡也沒底,他的想法是即使兒子將來無法從醫,也要讓「葛式捏筋拍打法」以文化的形式將他傳承下去。「實在不行,以後就叫『葛式保健療法'也好,總之不能讓「葛氏」變成其他姓。」在葛鳳麟看來,有兒子繼承家業很重要。

廣為收徒 弟子滿天下

如今,許多非遺項目出現了後繼無人的現象,但葛鳳麟的「葛式捏筋拍打法」可以說是弟子遍天下,他傳承的特點是毫不保守,廣為收徒,「我的徒弟什麼樣都有,有大學生、研究生。也有畢業後沒工作的人,我將技藝傳授給他們,讓他們養家餬口。」葛鳳麟表示。

葛鳳麟還多次開辦公開培訓,將療法精義與同道共享,此外他還多次赴外國講學,他現在是新加坡同濟研究學院與同善濟中醫藥中心聘為客座教授。

「葛氏捏筋拍打療法」資料

「葛氏捏筋拍打療法」是由我國古代「導引按蹺」之術和武術家的「點穴法」相結合與演進的一種獨特的療法。其理論淵源自我國傳統醫學的經筋學說,治療技術則濫觴於我國古代的「導引按蹺」之術。「葛氏捏筋拍打療法」以手指捏揉和用拍子拍打身體特定部位的經脈筋腱,行氣活血、調理臟腑,而達到強筋健骨、調和氣血、防病治病的目的。 「葛氏捏筋拍打療法」繼承中醫文化傳統,在經筋學說和「導引按蹺術」的基礎上,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總結創新,形成了獨特的脈位理論和捏筋拍打技術。

中國文化遺產日特約評論:

親近遺產觸摸歷史:文化遺產不應鎖在「深閨」

用城市歷史記憶與個性文化留住鄉愁

相關焦點

  • 訪葛氏捏筋拍打正骨療法的主要繼承人葛鳳麟
    對於傳承和創新,葛鳳麟一向不墨守成規,而是勇於開拓創新,摸索出很多綜合兩種醫學體系的方法。好多骨傷本不必手術現在在一些大醫院裡,中醫正骨不被「看好」,很多原來從事中醫正骨的大夫都轉行了,但葛鳳麟一直執著地用家傳的「葛氏捏筋拍打正骨療法」為病人排解著痛苦,並且充滿信心。
  • 深圳開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訓活動
    廣東省文化館副館長藍海紅講授《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的思路與規程》,並最後寄語,專家的系統教授讓培訓班學員有了深刻認識,學員們踴躍發言,提出自己對非遺保護工作的疑問與看法,並紛紛表示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件任重道遠、具有深刻意義的事情,並將認真對待老祖宗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真對待非遺保護工作。理論聯繫實際,才能更好的保護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大嶺山新增一位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大嶺山非遺傳承人展示客家米橙。  通訊員供圖   記者從大嶺山獲悉,日前大嶺山的李群芳獲評東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客家米橙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為宣傳推廣客家米橙製作技藝,近年來,李群芳多次參加東莞非遺墟市、東莞馬拉松長跑比賽非遺產品展、東莞婦女創業產品展、大嶺山綠色流行音樂節非遺產品展等活動,產品頗受街坊與市民的喜愛。信息時報記者 劉桂平  通訊員 大嶺山宣
  • 聽非遺傳承人講述老手藝的新故事
    非遺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也是一個文化現象整體。它不只是一件件體現文化傳統的產品或作品,更是可見、可參與的生活。當前非遺傳承保護面臨哪些挑戰?如何讓非遺技藝「活」起來,在活態傳承中融入百姓生活?光明日報記者走近四位非遺技藝傳承人,聽他們講述傳承故事,啟發新的思考。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要成「非遺」傳承人譜系不能少於三代!
    申報條件細化《辦法》對非遺代表性項目與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條件進行了細化: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申報應當「在本地傳承一百年以上」,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譜系也「不得少於三代」。為避免家族壟斷導致代表性項目的單一化發展和生命力脆弱,《辦法》對家族傳承有更嚴格的要求:明確家族傳承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已有代表性傳承人且具有傳承能力的,「原則上不再從該家族中評定新的代表性傳承人」。
  • 廣州將建非遺傳承人基地
    廣州將在海珠湖附近設立非遺傳承人基地。昨日,針對有全國人大代表到廣州調研文化傳承保護工作時提出,廣州的非遺傳承人工作條件不理想,市文廣新局說,廣州正在謀劃相關的保護措施。廣州的廣繡、玉雕、牙雕等工藝非常聞名,目前廣州也有8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 小小傳承人 英國傳播非遺文化
    8月21日下午,「小小傳承人」2017年中英青少年國際非遺文化交流活動匯報演出在省文化館舉行。省文化廳給31位出訪英國傳播非遺文化的青少年授予了「小小傳承人」稱號。  為了進一步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影響力,去年,省文化廳打造了「小小傳承人」 活動品牌,向全省招募志願從小學習湘劇、湖南花鼓戲、湖南皮影戲、木偶戲等國家級非遺項目的青少年,擇優選拔後推薦給非遺項目的國家級傳承人收為徒弟,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反響。
  • 巢湖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被聘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
    日前,巢湖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收到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聘書:聘請李家蓮同志任中國非遺保護中心研究員。李家蓮老師是巢湖市老科協文宣分會會員,原巢湖學院附屬中學音樂高級教師。2018年12月,被巢湖學院藝術學院聘為客座教授;2011年被認定為巢湖民歌省級傳承人;2018年5月,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李家蓮老師,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演唱巢湖民歌,是當代巢湖民歌的優秀傳承人,傳承譜系清晰。在演唱上她保持了民歌的原生性,地方風格濃鬱。
  • 津門網段超:景德鎮古窯非遺傳承人
    非遺傳承人江蕙親製作利坯工藝非遺傳承人樊明保點化青花玲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傳承人唐鵬輝,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景德鎮齊魯藝術協會副會長。非遺傳承新秀蔡夢霞潛心研習久聞古窯有一對最年長的非遺傳承人夫婦(聾啞人),今日有幸得見了年逾古稀的羅細堂老人。
  • 延平區評選茶洋窯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日前,由延平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組織開展的茶洋窯製作技藝區級非遺傳承人評選活動在南平市博物館舉行,28名茶洋窯工匠報名參評。茶洋窯製作技藝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遺址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雲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傳承人|團茶|刺繡|非遺|建水紫陶
    羅翠英在紡麻線現場,彝家公社創始人、非遺傳承人金永淑向遊客介紹著新的作品:「我們努力把傳統繡片和時尚元素結合起來,迎合當下審美潮流,滿足市場需求,從而讓我們楚雄彝繡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在文山彝繡展位,刺繡口罩成了搶手貨,開展首日一上午便脫銷。非遺傳承人王陸芬正在抓緊刺繡趕工:「絲質口罩上面繡著我們文山的三七花,很多遊客都喜歡。
  • 10名非遺傳承人首次亮相校園 手工絕活接地氣
    ◤「非遺」傳承人為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5月7日,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鑫陽春會館,組織了10名濟寧地區的非遺傳承人來到濟寧職業技術學院,他們不僅帶來了精美的手工藝作品,還現場展示了看家手藝,這也是非遺手工藝項目傳承人首次帶著神秘的手工絕活到校園「接地氣」。 傳承人現場尋找「有緣人」  作為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的主幹道,崇德大道是學生上課、吃飯和回宿舍休息的必經之路。
  • ...非遺傳承人|酥餅|刺繡|火草|雲南|非遺|建水紫陶|彝族服飾|團茶
    羅翠英在紡麻線現場,彝家公社創始人、非遺傳承人金永淑向遊客介紹著新的作品:「我們努力把傳統繡片和時尚元素結合起來,迎合當下審美潮流,滿足市場需求,從而讓我們楚雄彝繡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在文山彝繡展位,刺繡口罩成了搶手貨,開展首日一上午便脫銷。非遺傳承人王陸芬正在抓緊刺繡趕工:「絲質口罩上面繡著我們文山的三七花,很多遊客都喜歡。
  • 隴東學院舉辦2020·甘肅省第一期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
    9月11日,2020·甘肅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開班儀式在隴東學院圖書館學術報告廳舉行隴東學院要充分發揮學術資源優勢,通過本次研修培訓,幫助我省傳統音樂類非遺傳承人提高傳承能力,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提素質,進一步推進非遺分類保護和活態傳承。
  • 武漢兩位非遺傳承人獲國際大獎:無底稿完成刺繡,薑還是老的辣!
    長江日報融媒體6月19日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劉瓊 周婭)18日在成都落幕的第六屆國際非遺節傳出消息,武漢市國家級非遺漢繡傳承人姜成國和木雕船模省級傳承人龍勇,分獲「新生代手藝之星」和「新生代工匠之星」獎。成都國際非遺節是我國最高規格非遺盛會,由文化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四川省政府主辦,每兩年一屆。
  • 數位非遺傳承人現身2020年沙縣「八閩非遺美食展」
    2020年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重要活動「八閩非遺美食展」突出八閩的非遺美食味道,每一道非遺美食背後都藏著不一樣的傳承故事讓我們一起通過鏡頭重新認識身邊的非遺美食!本次展會上特別邀請了幾十位八閩非遺美食傳承人親臨現場。
  • 8位非遺傳承人在寧擺展臺秀絕活
    8位非遺傳承人擺展臺秀絕活南報網訊(記者 朱凱)6月9日是我國第十三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由南京市工藝美術總公司、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主辦的「多彩非遺•美好生活」非遺互動展示活動在工藝美術大樓舉行。
  • 佛山第6批市級非遺項目及第5批市級非遺傳承人開始申報啦!
    以下情況暫不推薦:*(一)在項目領域內有爭議的傳承人;*(二)喪失傳承能力、無法履行傳承義務的傳承人。(二)區文化行政部門組織專家對申報材料進行評議、初審,提出推薦名單和推薦意見後,報送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通過審核材料、專家評審、社會公示等程序後向社會公布。
  • 康熙一筆福書法與非遺傳承人書畫家張斌
    非遺傳承人書畫家張斌書寫的《康熙一筆福書法》作品康熙一筆福書法非遺傳承人張斌康熙一筆福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一直是單傳,張斌自年輕時,便跟隨傳承人師傅張即山學藝,張即山師傅年紀已高,且多病,為了更好地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更好地傳承康熙一筆福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