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家裡有了孩子之後,由於擔負了孩子大部分照顧責任的都是媽媽,所以網友都親切的稱呼這種模式為「喪偶式帶娃」。但是說實話,真的讓爸爸從帶娃的情景中角色復活,很多媽媽也不一定能放心交付,生完孩子後的女性總是在短時間內就快速成長,變強,而已經做了爸爸的男性卻總是後知後覺。科學依據都說明,男性本身就比女性更加晚熟,哪怕當了爸爸,內心也依舊是住著一個小男孩,所以你要問讓爸爸帶孩子是種什麼體驗?寶媽說:我就像是又多了一個娃。
因為家庭中媽媽總是操心的一方,爸爸顯得「生活不能自理」
最突出的一個例子就是,在訪談中孫儷被問起鄧超在家中跟在外面媒體前呈現的形象是否一樣,孫儷就表示鄧超在家裡就像是「低能兒」,生活嚴重不能自理,每次出差都需要自己幫助整理行李,安排生活起居。這樣一個大朋友每次在家裡陪小朋友的時候,家裡就像是被洗劫過一樣,孫儷只能在旁邊感嘆太瘋太鬧騰了。
陪著孩子瘋玩還算是爸爸比較擅長的,真是靜下來照顧孩子時就手足無措了,在媽媽那孩子都是寶貝,在爸爸那孩子的生活質量嚴重下降,活的無比粗糙。網絡上流傳的許多爸爸帶娃的事例,都讓媽媽哭笑不得,走的時候孩子還是個公主,回來已經變成了小乞丐。
雖然爸爸做的不好,但多參與帶娃更有助於夫妻感情
孩子出生後家庭矛盾增多,夫妻感情不和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大多都圍繞著孩子誰管得多這個問題。媽媽認為自己付出的太多,為此犧牲的也太多,最傷心的是得不到理解,爸爸因為沒有帶過孩子不知道其中辛苦,常常對媽媽的抱怨不以為意,這樣矛盾就產生了。
與其媽媽一直訴苦,不如真切的讓爸爸感受一下帶孩子的辛苦,做的完美與否不重要,首先要讓他體驗媽媽的感受。換位思考,真的站在媽媽的立場上就能明白平日的委屈,感同身受了才能真的理解媽媽,倆人之間的隔閡沒有了,爭吵也少了,更有助於夫妻感情。
爸爸參與帶娃,也有益於孩子的成長教育
孩子的成長,少不了爸爸媽媽任何一方的缺席,長期的父親角色的缺位,會導致孩子性格的缺失,所以爸爸的參與少不了。雖然爸爸總顯得有些「不靠譜」,但家庭中既有媽媽的細心溫暖,也應該有爸爸的童心勇敢。有爸爸帶娃,孩子都比較容易崇拜家裡唯一的男性,爸爸身上的堅強與勇敢也會傳遞到孩子的身上,爸爸的粗線條也不會把孩子養成太嬌氣的性格。並且有心理學表示,爸爸陪伴比較多的孩子從小就會更自信,這也是為什麼孩子一受欺負就需要爸爸來撐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