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寶寶嬰兒期做"話癆",有利於喚醒他們的語言世界

2020-10-26 大臉盤媽媽

導語:我在生孩子前是一個很文靜的人,不愛說話。但我發現,我生完孩子後"性情大變",變成了一個"話癆",對著寶寶"自言自語",有著永遠都說不完的話。但聽到寶寶咿呀咿呀的回應,我想,他肯定是聽到媽媽說的話了吧,內心非常高興。為了寶寶而做出的改變,我覺得很值得。

早期教育如何提升嬰兒語言表達能力?

麻省理工學院在2018年做了一項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父母如果在孩子嬰兒時期不斷跟他交流,其大腦中主管語言輸出的區域將會輸出大量腦白質。也就是說,父母在寶寶嬰兒時期多跟他們說話,能促進其大腦的發育,促進孩子的語言能力表達能力

1、嬰兒期

日本關島大學曾對20名剛出生2至9天的嬰兒做了一項研究,其平均年齡為4.4天,平均妊娠時間為38.9周。所有嬰兒健康狀況良好聽力正常。研究人員在每個接受實驗的嬰兒大腦前額兩側貼上紅外光譜傳感器,測量流向嬰兒大腦前部區域血液的供氧量。實驗發現:嬰兒聽到母親聲音時,大腦前部血液供氧量變大,神經系統變得更活躍。

2、9個月-3歲階段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託德•裡斯利和貝蒂•哈特做了一項研究,他們共挑選了不同階級的42組家庭,持續三年關注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從九個月到三歲的發育狀況。研究發現,孩子受教育的表現大相逕庭。有的家庭在一個小時內花了四十分鐘左右跟孩子交流,有的家庭卻只花了二十多分鐘。父母給孩子回應的數量也層次不齊,有的家庭每小時對孩子的回應可達250次左右,有些卻少於50次。差距日積月累,有些孩子在三歲時詞彙量可達3000萬。

即使孩子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但是父母沒有給孩子建立良好的語言環境,孩子的教育表現並不會比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優秀。

但是,如果想要促進寶寶大腦的發育,光說是不夠的。0至3歲的寶寶的大腦正處於快速發育的階段,吸收知識的能力強,寶寶在這個時期的語言發展速度極快,而父母應該根據寶寶的發育特點來進行交流,這樣他們的大腦才能更好的發育。

1、不斷輸出大量詞彙

在寶寶醒著而且心情愉悅的時候,父母可以跟寶寶開啟嘮嗑模式,比如說在吃香蕉,你可以給寶寶看看這根香蕉,然後告訴寶寶,"這是香蕉";又比如你要用奶瓶給寶寶餵奶,你可以先叫出寶寶的名字,然後跟寶寶說,"這是奶瓶,我們要開始喝奶咯,喝完奶我們家小寶就會變得漂漂亮亮",可以圍繞"這是什麼物品"、"我們正在幹什麼"等來跟寶寶做交流,詳細地描述給寶寶聽。

在這個階段,你對寶寶描述的一切,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們,千萬別看小寶寶什麼都還不會說,實際上他在時時刻刻吸收著語言表達的精華。

維果茨基提出"養育人該做孩子的腳手架"。在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上,父母也要做好他們的腳手架,讓他們不斷接觸越來越大的語言系統世界

2、要有眼神的交流

美國普林斯頓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明,成人多與嬰兒進行眼神交流,那麼他們的腦電波能夠同步。成人大腦能神奇地預測出嬰兒什麼時候會微笑,嬰兒大腦也能預測出大人什麼時候會說話並追蹤視線,間接影響雙方的大腦。所以說,眼神交流對嬰兒大腦的發育極其有利。因此,對寶寶嘮嗑、念故事、唱歌給他們聽的時候,眼神也要跟寶寶對視哦!

3、說話時面帶笑容

大腦突觸在孩子0到3歲這個階段會迅猛增長,在短短三年就加載了80%,後面突觸增長就會逐漸減少。平時跟寶寶嘮嗑的時候別忘了要面帶笑容,這樣有利於視力沒有發育完整的寶寶讀懂你臉上的表情以及情緒,能夠進行一個良好的交流。而且腦細胞容易對帶有情緒的表情產生強烈的反應,大腦能夠接收到笑容帶給他的外部刺激,進而完善大腦的各項功能。

4、解除複雜的語言環境

複雜的語言環境影響寶寶說話的快慢,特別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

一般一歲以後被認定為是寶寶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爸爸媽媽在這個時候最好用標準的普通話教寶寶說話。如果父母雙方說的是同一種方言,那麼可以用該種方言教寶寶說話,但是如果是語言環境比較複雜的家庭,建議用普通話教孩子說話,儘量讓孩子處於一個單一的語言環境中。

當然,等到孩子2-3歲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處於多語言的環境。這個時候的孩子會以為每個人都是使用不同語言說話,那麼他就會讓自己去適應不同的語言,這樣反而更有利於孩子語言能力的開發。

Tips:處於複雜語言環境家庭中的寶寶在最初的時候語言能力發展的會比同齡寶寶稍微緩慢,但後續就會快速趕上甚至超越。

大臉媽叮嚀:

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說:"教育就是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家長不要以為孩子太小聽不懂大人的說話內容就不跟他們交流,要多跟寶寶進行交流,去喚醒他們的語言世界。父母在孩子0-3歲時多跟孩子交流,用愛的語言去感化、打動他們,說話時不要忘記帶上笑容,讓他們在愛的氛圍中成長為有思想而又聰明的人。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

相關連結二:

相關連結三:

相關焦點

  • 育兒專家:想要寶寶語言能力強,父母必須當「話癆」
    研究證明:父母在嬰兒期時,一直不斷地交流,會給寶寶大腦的主觀語言輸出中創造大量的腦白質,這個過程就是在促進寶寶的大腦發育,豐富寶寶的語言能力。家長怎麼做好「話癆」,這對孩子有什麼好處?▼豐富孩子的語言世界很多家長都會在和孩子相處時,自言自語。給孩子一個玩具,就會讓寶寶看看,問寶寶這是什麼,再告訴寶寶這是草莓。凡是寶寶用的東西,家長在給寶寶之前都可以提問一遍,再告訴寶寶是什麼。
  • 麻省理工研究:想養出更聰明的孩子,在嬰兒期,寶媽得做個話癆
    這天朋友小蘭上來串門,看見小小不管做什麼,只要寶寶處於覺醒狀態,小小都逮住機會跟寶寶嘮嗑,不厭其煩地跟小寶寶描述她正在做的事,有時還哼著歡快的小曲逗小寶寶笑,讓小蘭不得不佩服的是,小小由始到終,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小蘭看到最後,實在忍不住了,吐槽道,「寶寶還是個小嬰兒呢,她那麼小,能聽得懂你說的話嗎?」
  • 父母越「話癆」,寶寶越聰明?這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所有手足無措的寶爸寶媽們都恨不得寶寶一出生就會說話,很顯然,這不可能,所以有不少父母都希望寶寶能早些學會說話,也覺得早些學會說話的寶寶更聰明,其實,如果寶爸寶媽是「話癆」,寶寶還真的會更早些學會說話!在寶寶小的時候,他們雖然還不會說話,但是他們能夠聽到爸爸媽媽對自己說的話,並且他們會在自己的大腦裡進行分析、再給出反應。
  • 嬰兒期這樣引導,能夠教育出一個「社交寶寶」,不再擔心性格內向
    其實性格的養成從出生就開始了,小孩子接觸到的任何事情都會影響到他們的性格。這與父母的教育不無關係,所以父母應該從嬰兒期就開始做一些積極的引導,這樣才能夠讓孩子不害怕「社交」,甚至成為一個「話癆式」的寶寶。嬰兒期什麼時候引導較好?
  • 對待娃的語言發展,父母應該做一個「話癆」
    當孩子進入語言敏感期時,他們會模仿爸爸媽媽說話,並且能說出一兩個簡單的詞語。如果孩子掌握,並熟練運用一些詞語時,他們就會開始頻繁地使用這個詞語,不分場合和時間。最常見的情況之一,就是對著玩具說話。孩子進入語言敏感期,說明他們的語言能力在快速發育。
  • 孩子變「小話癆」?是處於「語言爆發期」,父母有方法輕鬆把握住
    其實,在每個人的發展成長過程中,都大多會出現"話癆"這一情況,這個情況是很常見的,這個情況的出現,意味著你的孩子正步入了"語言爆發期",而作為父母,就要把握一定的方式,讓孩子在語言爆發期學得更好更精。話癆模式的開啟,其實是孩子學習並積累新詞語的重要途徑,語言賦予孩子表達自己內心感受、需要和欲望的能力。而作為父母的我們,就理應讓孩子在這一階段多多積累,不要覺得煩躁,而是要更加耐心用心的去與孩子對話,與孩子一同思考。讓孩子養成更好的表達能力。
  • 做個」話癆「父母
    「話癆」,百度百科解釋是形容一個人的話多得沒完沒了,像患肺結核的人的咳嗽那麼多。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把它作為一個貶義詞,去形容話多的人。但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選擇當一個「話癆」的父母,此時的「話癆」不是喋喋不休的碎碎念,不是各種挑刺指責,不是沒事兒就說別人家孩子,而是對於孩子疑問進行極儘可能的回答,對於孩子進行延伸性的探討,通過不停的輸入而讓孩子進行成長。
  • 6歲前,「話癆家長」培養的孩子更聰明,麻省理工研究結果證明
    而到二寶出生的時候,我更是堅定地要做一個「話癆媽媽」。二寶2歲7個月進入幼兒園,老師誇讚說,她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能力明顯好於其他幾個比二寶大幾個月的孩子。麻省理工學院的這項研究總結來說就是:在嬰兒期,家長時常跟寶寶交流,孩子大腦中主管語言輸出的區域的腦白質會比那些交流很少的寶寶多很多。也就是說,家長在嬰兒期經常跟娃兒說話,能促進大腦的發展,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 告訴父母3歲前必須重視的事!寶寶的世界居然這麼神奇
    如果父母或主要帶養人能夠了解寶寶在0-3歲的成長發育特點,就可以減少養育過程中的磕絆和阻礙,營造更有利於寶寶成長的環境。今天為大家推薦一部BBC嬰幼兒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幫助寶爸寶媽們解讀「嬰語」,一起探索寶寶們的異想世界。影片共3集,挑選了其中一些有趣的實驗和結果,與各位寶爸寶媽們分享。觀影連結見文末。
  • 天生高智商寶寶都有4個表現,可惜很多父母不知道浪費了孩子天賦
    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的期盼,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擁有更高的智商,從懷孕到出生便格外關注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一心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但是很多家長不清楚聰明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現,接下來給各位父母介紹天生聰明的孩子共有的幾個特徵聰明的孩子都會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知道:1 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大多聰明孩子的好奇心都很強
  • 說話早的寶寶,都有話癆的父母,家長的語言是對孩子最好的滋養
    他對兒童的語言思維過程做了如下概括:如果一個1歲的寶寶會說5個單詞,那麼等到1歲半時他就能記住29個詞,再到4歲的時候,他就可以說920到1250個詞語了。因此,為了讓孩子能夠在將來的語言能力能夠更好,無論是父母還是親屬,都應該在孩子的最佳語言發展區時,側重於對孩子的語言培養,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有意識的跟孩子多說說話,父母變話嘮也沒關係!
  • 孩子語言表達弱?睿智父母學會這個方法,孩子輕鬆變身「小話癆」
    有位媽媽說孩子3歲了,語言表達能力弱,要用什麼方法來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呢?  首先,父母應該先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偏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許在嬰兒期生長在相對安靜的環境裡,沒有受到足夠的語言刺激,也許是天生性格內斂,不願意用語言表達自己。
  • 想要孩子更聰明,新生兒時期,媽媽要強迫自己做個"話癆"
    ,光說是不行的,新生兒時期,寶寶大腦發育是飛快的,這個時期施加影響,才會有最好的效率,我們不能只顧自的去說,是要有針對性的,對於媽媽來說這就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了,必須要做一個勤勞的母親,孩子的未來才能更加的光明。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在嬰幼兒期,父母做一個話癆,孩子智商會更高
    文丨美媽很帥到表妹家做客,發現她除了餵奶或者換尿片,極少跟寶寶有眼神的接觸,更別說跟寶寶聊天了。醒來的寶寶只能呆呆地看著嬰兒床上的那個彩色鈴鐺,感受著這個「沉默」的世界。一組由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與賓夕法尼亞大學三所名校聯合研究的項目也顯示,父母常與小朋友交談,可以促進大腦生長,並且語言交流的頻率越高,大腦中主管語言功能的區域越活躍。也就說是,小時候父母跟孩子說話多少(包括數量與質量),直接影響孩子的智商。
  • 麻省理工研究:孩子6歲前,父母當"話癆家長",將來娃更聰明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作為年輕一代,我們面對父母的時候最多的想法大概是不要那麼話癆。確實羅裡吧嗦的說個不停,對於聽的人來說真的是一大折磨。但是父母當"話癆家長",有時候也是特別利於孩子的成長的,特別是在孩子6歲之前。
  • 如何讓寶寶能說會道?0-1歲嬰兒期是關鍵,不要錯過嬰兒語言發育
    如何讓寶寶能說會道?0-1歲嬰兒期是關鍵,不要錯過嬰兒語言發育寶寶在第一年嬰兒期,起初只會哭,後來會笑了,再後來能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或者「嗯」「啊」等一些簡易的聲音,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各種技能,這種類似闖關的「解鎖」模式,令家人多少有些欣慰,自己沒有白費功夫。
  • 寶寶是個「話癆」招人煩?麻省理工研究:智商高的孩子都「話多」
    寶寶是個「話癆」招人煩?話癆發育更好相信寶媽們應該都聽說過,要是寶寶說話早就說明孩子是非常聰明的,這就是因為說話越早就說明發育的越快,這樣就說明發育的好,更聰明,而話癆也是一樣的,有的孩子你會發現他們就會躲在父母身後不敢說話,這就是語言系統不發達和情緒的管理不好,而話癆就不是,這就說明他們的發育是快於同齡的。
  • 寶寶太話癆怎麼辦,在線等,急……
    有一個話癆寶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儘管小編天天被「吵」得腦殼疼但我明白「話癆寶寶對於「悶葫蘆型」的寶寶,我們可以怎麼引導呢?(插播:下周世界讀書日,讓我們一起聊聊陪娃讀書那些事兒,敬請期待)隨著大腦中負責語言理解的神經元連接快速增加,寶寶才能夠掌握和理解更多的詞彙和詞義的。
  • 孩子開啟「話癆」模式?掌握這3點,輕鬆度過孩子「語言爆發期」
    因為他們缺乏經驗,知識匱乏!在他們的小腦袋裡面,所有的東都是新奇的,會給他們意想不到的驚喜。"看和問是幼兒的天性和本能,因為好奇---所以提問---再去解決,這也是孩子們的學習能力。語言的爆發期也是孩子的正常生理時期,這個時期孩子的語言能力有了飛速的前進,隨著積累和學習,寶寶的詞彙量增多,語言敏感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