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我在生孩子前是一個很文靜的人,不愛說話。但我發現,我生完孩子後"性情大變",變成了一個"話癆",對著寶寶"自言自語",有著永遠都說不完的話。但聽到寶寶咿呀咿呀的回應,我想,他肯定是聽到媽媽說的話了吧,內心非常高興。為了寶寶而做出的改變,我覺得很值得。
麻省理工學院在2018年做了一項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父母如果在孩子嬰兒時期不斷跟他交流,其大腦中主管語言輸出的區域將會輸出大量腦白質。也就是說,父母在寶寶嬰兒時期多跟他們說話,能促進其大腦的發育,促進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
日本關島大學曾對20名剛出生2至9天的嬰兒做了一項研究,其平均年齡為4.4天,平均妊娠時間為38.9周。所有嬰兒健康狀況良好,聽力正常。研究人員在每個接受實驗的嬰兒大腦前額兩側貼上紅外光譜傳感器,測量流向嬰兒大腦前部區域血液的供氧量。實驗發現:嬰兒聽到母親聲音時,大腦前部血液供氧量變大,神經系統變得更活躍。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託德•裡斯利和貝蒂•哈特做了一項研究,他們共挑選了不同階級的42組家庭,持續三年關注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從九個月到三歲的發育狀況。研究發現,孩子受教育的表現大相逕庭。有的家庭在一個小時內花了四十分鐘左右跟孩子交流,有的家庭卻只花了二十多分鐘。父母給孩子回應的數量也層次不齊,有的家庭每小時對孩子的回應可達250次左右,有些卻少於50次。差距日積月累,有些孩子在三歲時詞彙量可達3000萬。
即使孩子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但是父母沒有給孩子建立良好的語言環境,孩子的教育表現並不會比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優秀。
但是,如果想要促進寶寶大腦的發育,光說是不夠的。0至3歲的寶寶的大腦正處於快速發育的階段,吸收知識的能力強,寶寶在這個時期的語言發展速度極快,而父母應該根據寶寶的發育特點來進行交流,這樣他們的大腦才能更好的發育。
在寶寶醒著而且心情愉悅的時候,父母可以跟寶寶開啟嘮嗑模式,比如說在吃香蕉,你可以給寶寶看看這根香蕉,然後告訴寶寶,"這是香蕉";又比如你要用奶瓶給寶寶餵奶,你可以先叫出寶寶的名字,然後跟寶寶說,"這是奶瓶,我們要開始喝奶咯,喝完奶我們家小寶就會變得漂漂亮亮",可以圍繞"這是什麼物品"、"我們正在幹什麼"等來跟寶寶做交流,詳細地描述給寶寶聽。
在這個階段,你對寶寶描述的一切,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們,千萬別看小寶寶什麼都還不會說,實際上他在時時刻刻吸收著語言表達的精華。
維果茨基提出"養育人該做孩子的腳手架"。在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上,父母也要做好他們的腳手架,讓他們不斷接觸越來越大的語言系統世界。
美國普林斯頓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明,成人多與嬰兒進行眼神交流,那麼他們的腦電波能夠同步。成人大腦能神奇地預測出嬰兒什麼時候會微笑,嬰兒大腦也能預測出大人什麼時候會說話並追蹤視線,間接影響雙方的大腦。所以說,眼神交流對嬰兒大腦的發育極其有利。因此,對寶寶嘮嗑、念故事、唱歌給他們聽的時候,眼神也要跟寶寶對視哦!
大腦突觸在孩子0到3歲這個階段會迅猛增長,在短短三年就加載了80%,後面突觸增長就會逐漸減少。平時跟寶寶嘮嗑的時候別忘了要面帶笑容,這樣有利於視力沒有發育完整的寶寶讀懂你臉上的表情以及情緒,能夠進行一個良好的交流。而且腦細胞容易對帶有情緒的表情產生強烈的反應,大腦能夠接收到笑容帶給他的外部刺激,進而完善大腦的各項功能。
複雜的語言環境影響寶寶說話的快慢,特別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
一般一歲以後被認定為是寶寶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爸爸媽媽在這個時候最好用標準的普通話教寶寶說話。如果父母雙方說的是同一種方言,那麼可以用該種方言教寶寶說話,但是如果是語言環境比較複雜的家庭,建議用普通話教孩子說話,儘量讓孩子處於一個單一的語言環境中。
當然,等到孩子2-3歲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處於多語言的環境。這個時候的孩子會以為每個人都是使用不同語言說話,那麼他就會讓自己去適應不同的語言,這樣反而更有利於孩子語言能力的開發。
Tips:處於複雜語言環境家庭中的寶寶在最初的時候語言能力發展的會比同齡寶寶稍微緩慢,但後續就會快速趕上甚至超越。
大臉媽叮嚀:
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說:"教育就是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家長不要以為孩子太小聽不懂大人的說話內容就不跟他們交流,要多跟寶寶進行交流,去喚醒他們的語言世界。父母在孩子0-3歲時多跟孩子交流,用愛的語言去感化、打動他們,說話時不要忘記帶上笑容,讓他們在愛的氛圍中成長為有思想而又聰明的人。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
相關連結二:
相關連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