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組事物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的20%,其餘80%儘管是大多數,卻是次要的!—帕洛特法則即二八法則,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
什麼是二八法則呢?就是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是平均分布的,比如說我們的體重,身高,壽命等,都是平均分布的,這個房間裡面假如現在進來一個全世界最重最重的人,有沒有可能整體拉升我們的體重10斤?很難吧!但是假如這個房間裡面進來一個全世界最有錢的人,有沒有可能把我們的平均收入拉高一個億?太容易了!所以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是平均分布的,而是二八分布的。
全世界20%的人掌握了80%的財富。
我們看一看身邊有哪些二八定律呢?
公司人才結構是二八,親朋好友混的好的是二八,生意總量存活率是二八等等。
我們要想真正認知二八現象,就要通過不同維度去透析它。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傳承國家,可能我們更喜歡用命運來形容二八分布,因此我認為不能用傳統認知去單一理解,而我更覺得我們能取得的成就80%要靠努力,20%要靠天分。用數據的形態,我們更能直觀的去感受去具體理解。
我們的金融市場也同樣存在這一現象,80%的人虧損,20%的盈利。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我們從第一維度來看—技術層面:
絕大多數聲稱能夠預測金融市場未來走勢的基本上都是騙人的,因為未來難以預知。這麼說是是什麼根據呢?假如你看到桌面上有一塊冰,然後現在我讓你想像,這個冰逐漸的融化變成了一灘水的樣子,請問可不可以想像?應該很容易想像,對吧!但是假如我們反過來,你現在看到桌上有一灘水,我希望你能夠想像這灘水是由什麼樣形狀的冰塊化成的?請問你能不能夠想像,沒法想像,對吧!這個叫逆向過程,逆向過程難以還原,因為這中間損失的信息極多,那個冰塊可以是任何一個形狀,最後化成那麼一灘水。
你若不信,還是相信誰能預測金融市場未來,再舉個實況:
牛頓購買英國南海公司股票虧損2萬英鎊,相當於今天的6000多萬人民幣。
「我能計算星球的運動軌跡,但是不能算出人民有多瘋狂」——牛頓
為什麼大多數人們會虧損?
我們從第二維度來看—行為層面:
認知碎片化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從眾心理,人們很容易聽從別人的觀點,跟風買賣,誰誰誰是內部人有可靠消息,某某專家厲害,從眾心裡來源於人類的群居習性,人們希望得到群體中其他人的認可,於是更願意相信群體的觀點。其實人們除了熟悉自己擅長的領域和專業工作,所獲取的金融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它有小用卻有大害,,最大的用處就是提高見識,捕捉熱點用於談資。它的危害是破壞了知識的結構化和體系化,毀掉了一個人深度思考的能力。看似快速掌握了知識,其實什麼也不懂,什麼叫知識呢?不僅要知還要識,如果沒有判斷識別的能力,知識其實知識信息,比如股票或者期貨上漲了叫信息,搞明白為什麼上漲需要完整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素養,這才叫知識,如果沒有這些知識,別人隨便編造個理由說一些因果關係,你就全然相信了。
過度自信。
投資者總是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斷力,過於自信。為什麼這麼說?人們只知道金融市場是一個零和博弈的地方,你賺的錢是別人虧損的錢。但是他不知道金融市場是負和的,每次與對手博弈的過程中,都要繳納一定小比例的手續費,投資者大多數都喜歡頻繁的操作,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基本上每個月要操作6次以上,散戶貢獻了整個市場交易量的80%,在2019年,整個券商就手續費收益就達到了800個億,因此投資者不僅僅要打敗對手還要跑贏被收取的手續費。如果你們不理解這一說法,我們換成澳門賭王何鴻燊,他靠著2.5%的手續費,擁有5000億身價,才成為賭王。每一個去賭博的人,都先是抱著娛樂一下的心裡去玩一玩,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的發現自己找到了一定了規律,開始過度自信,結果10賭9虧的說法誕生了。投資者在進入交易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會發生過度自信的結果,每個人都是聽說能賺錢,身邊人在賺錢,自己也不必別人差,也能賺錢,開始買書學習、花錢上「專家」課程,在他們想要去掘金的過程中,他的金錢開始被一刀一刀的割韭菜。市面上賣的最好金融書籍不是基礎知識,而是<快速成為股票高手>、投資鍊金術、「一鍵成為大神的技術指標」的書籍,誰能知道這些書籍和「專家」利用了人們延遲滿足的缺陷,割掉你的學習資金。而投資者以為學習了一些碎片化內容,學習了什麼蠟燭圖,形態、MACD、波浪理論等開始覺得自己邁向了專業人群,開始過度自信,一個用泡沫板做的地基,上面的建築必然坍塌。行為金融學研究發現,當人們稱對某件事抱有90%的把握,成功的概率只有70%。由於過度自信是投資者進場並下注的主要原因,然後聰明反被聰明誤,散戶慘敗就是很好的證明。
因此在金融領域,如果你沒有足夠強的金融基礎知識,足夠多的時間去實踐經歷,足夠用心的去深挖每一個細節,二八現象會非常公平的把你進行分布的到二或者八裡面。
概率空間短語:不是交易不好,而是漲停太少,散戶總是買單,學會反向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