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不久前,一張醫護人員與躺在護理床上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夕陽下的合影照片走紅網絡。這張照片被稱為「至暗時刻,最暖心的畫面」。這名醫護人員就是來自上海援鄂醫療隊的劉凱。在隨後的諸多採訪中,「一朝成名」的他更樂意向來訪者介紹他的職業——「呼吸治療師」。
劉凱與87 歲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這張合影,被稱為「2020 年最治癒的畫面」。受訪者/供圖
《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 莊德通 報導
劉凱沒想到,在武漢抗「疫」一線的他,會因為一張夕陽下與87歲新冠肺炎患者的合影,體驗了一下「一朝成名」的感覺。在隨後的諸多採訪中,相比個人經歷,他更樂意向來訪者介紹他的職業——「呼吸治療師」。
疫情發生以來,這一在中國發展超過20年的「冷門」職業,似乎突然火了。
新冠病毒直接攻擊肺部,嚴重的可導致呼吸衰竭。作為專攻「呼吸」的呼吸治療師,疫情暴發伊始,就大量投入到抗疫一線,並且在危重症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表現優異。
在這個節點上,對呼吸治療師來說,還有一件事意義重大:2月25日,人社部等三部門發布了16個新職業,呼吸治療師名列其中。在評價這一職業時,人社部文章中稱:「專職的呼吸治療師已經成長為一個迫切需要的職業。」
「有你在,我比較放心」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定點救治醫院之一,這裡匯集了全國10省市12支醫療隊1600餘名醫護,其中不少醫療團隊都配備了呼吸治療師。
劉凱是上海第五批援鄂醫療隊的隊員,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外監護室。
國內具備呼吸治療師培養能力的機構較少,不少同行都是「師出同門」。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呼吸治療師王鵬和薛楊,就是劉凱的師兄。三人都畢業於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呼吸治療專業。
作為援助武漢的醫護人員,他們要面臨的第一道難題就是「恐懼」。他們既要克服自身對病毒的恐懼,也要幫助重症患者平復心中的強烈不安。
此次疫情中,飛沫傳播是新型冠狀病毒一個重要的傳播路徑。作為呼吸治療師,他們通常會負責給患者使用呼吸機、氣道管理、排痰等工作。「這可能會產生大量的飛沫或氣溶膠,感染風險很大。」王鵬說。
薛楊則表示,來武漢之前,他們對武漢的了解主要是通過新聞報導,加上親人朋友的叮囑,確實有點緊張。但進入病房看到病人,開始工作後,「就沒時間想了」 。
而他們的到來,則把安全感帶給了病人。
大量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呼吸困難,需要使用呼吸機等呼吸支持設備。這是呼吸治療師的專長。在發揮本職的同時,他們有時也需要「跨界」,充當一下心理醫生。
王鵬介紹說,他曾經遇到過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重症病人,剛見到患者的時候,看見他用手哆哆嗦嗦地寫了一句「我是不是快死了?」王鵬及時給他用上呼吸機,並握住他的手安慰道:「我是專業的,放心哈,我在這裡守著。」
之後半個小時,他就坐在旁邊空床上,不說話,只是調整呼吸機的參數,很快,病人的呼吸困難緩解,也平靜下來了。「其實他越安靜休息,設備呼吸支持的效率越高。」王鵬說。
對這個能讓他「順利呼吸」的人,病人也產生了依賴。隔天,王鵬再走進病房,病人突然對他說了句「有你在我比較放心」,這讓王鵬心裡滿是溫暖。
「只有這張照片是彩色的」
呼吸治療師的工作,遠不止「為病人戴氧氣面罩」這麼簡單。他們主要是根據病理和生理特點,為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提供各類呼吸支持治療和氣道管理等臨床操作技術,這些技術也是治療新冠肺炎的重要生命支持手段。
無創呼吸機、經鼻高流量氧氣裝置、有創呼吸機、纖支鏡等設備的使用,氣道的管理、肺部超聲等,都是呼吸治療師的必備技能。此外,諸如ECMO(俗稱「人工肺」,是此次疫情中的「保命神器」)等生命支持類設備,也需要掌握。
另外,重症病人的轉運,也需要呼吸治療師的參與。薛楊曾經接到過一個重症病人的轉運任務,是一名30多歲的女性,已經使用了ECMO,並且進行了氣管插管。
「轉運過程中,要保證ECMO的使用,同時也得保證呼吸機的正常工作。另外,還得時刻保證氣管插管不發生移位和脫落。」為了轉運這名病人,薛楊和多位醫護人員合力,才順利完成。
劉凱在落日餘暉下與老人的合影,也是在轉運途中拍的。這位87歲的老人剛入院時,身體和心理狀況都極差,甚至拒接家人電話。在醫療隊的照顧下,身心狀況才有好轉。
拍完CT的回程途中,夕陽正好,久在病房的劉凱和老人,很久沒有看到這麼好的陽光了,於是他主動提出:「老大爺,要不我們一塊看看夕陽吧?」老人應允了。隨行的志願者就拍下了這張「2020年最治癒的畫面」。
拍完照片,劉凱也沒有多想,隨手發在了醫護人員的群裡,又被別人發在朋友圈,然後被無數人看到。
照片走紅之後的幾天,一個武漢本地的酒店工作人員認出了劉凱,叫住了他,很認真地說:「那張照片拍得真好,這兩個月,我在武漢看到所有的照片都是黑暗的,只有你這張是彩色的。」
這場景至今讓劉凱記憶猶新。他那時突然意識到,援鄂醫療隊員雖苦,但是這兩個月來,最苦悶、最壓抑的,還是武漢本地的居民。能用一張照片帶給大家溫暖,他感到很欣慰。
「T字母的『豎』」
對呼吸治療師所發揮的作用,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呼吸治療專業創辦者、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梁宗安曾有一個經典的比喻:呼吸內科醫生相當於T字母的「橫」,要求知識面廣。通過系統的醫學知識,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全面的診斷,檢查和治療。而呼吸治療師則相當於T字母的「豎」,要對呼吸這一項單一治療,非常深入細緻地對患者實施救治。
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的呼吸治療師劉婷婷2015年曾經接手過一個6歲的病患,孩子從六樓摔下,造成了腦部損傷,陷入了昏迷。醫護人員對他進行了氣管插管。
一般來說,插管後病人超過兩周沒醒,就要進行氣管切開。但是考慮到孩子太小,切開氣管可能造成永久性傷害,因此,劉婷婷與醫生溝通後決定,不切開氣管。
但管子長期插在氣道,有非常大的感染風險。所幸,在劉婷婷等醫護人員的科學照護下,沒有出現感染。
兩個月後,孩子終於醒了過來,拔管又是劉婷婷面臨的新問題:氣管插管磨損了孩子聲帶,已經產生水腫,拔管過程中,存在一定危險。
作為呼吸治療師,劉婷婷在這方面的經驗很豐富,早在三天前,就進行了預案和藥物準備。不過因為水腫過重,拔管後還是出現了嚴重的上氣道梗阻,呼吸困難。看著孩子費力地喘息,她又在病床旁連續守了24個小時,直到患兒轉危為安。
「呼吸機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很多醫護人員都會用呼吸機,但是要在最大限度保護病人肺的同時,又保障呼吸,呼吸機參數的調節就必須達到精細化,這很需要專業的呼吸治療師。」劉婷婷表示。
在各大醫院的臨床實踐中,劉婷婷的話也得到了證實。
一家醫院的研究報告顯示,呼吸治療師團隊開展工作後,該院重症醫學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感染率下降可達50%以上。另有多個研究顯示,有呼吸治療師參與後,患者的喚醒平均時間也出現了明顯下降。
「目前國內呼吸治療師大多集中在重症醫學科,事實上,呼吸治療師能發揮的作用還不止於此。」王鵬說,危重病人在好轉以後,會涉及心肺康復,特別是肺功能的康復鍛鍊,這也是呼吸治療師負責的領域之一。
劉凱則表示,呼吸治療師未來一定是「剛需」。他介紹說,美國有3億多人口,從事呼吸治療師工作的有17萬人以上,遍布在呼吸科、肺功能室、門診、睡眠中心等各個科室和部門。
「不是醫生
也不是護士」的新職業
因為此次新冠疫情,呼吸治療師被很多人認識和了解。但事實上,呼吸治療專業在中國,已經有超過20年的歷史,在國外有70多年。
1947年,美國成立了全球第一個呼吸治療學會——美國呼吸治療學會,同年《Inhalation therapy》雜誌(即《Respiratory Care》雜誌的前身)正式創刊,這標誌著呼吸治療學科開始建立。
在國內呼吸治療的發展中,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和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走在了前列。1993年,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參照美國呼吸治療的發展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呼吸治療科,成為內地首家規模化的呼吸治療科室。
1997年,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開辦呼吸治療專業,招收呼吸治療專業5年制本科學生,2000年開始招收4年制本科學生。此外,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等數所高校已經招收呼吸治療專業方向的本科和專科學生,四川大學和北京大學醫學部先後設立了呼吸治療專業方向的碩士和博士培養點。
王鵬介紹說,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推動了我國重症醫療的飛速發展,呼吸治療師的作用也被逐漸重視。按照現行的標準,要建立一個重症醫學科原則上必須配備呼吸治療師。但如果照此執行,這一職業存在著龐大的人員缺口,人才培養速度還沒有跟上。
華西臨床醫學院呼吸治療師專業從2000年到目前為止,一共培養了259名本科畢業生。目前每年只招收25名本科生,這些畢業生基本都被各大三甲醫院的重症醫學科收攬,供不應求。
對國內到底有多少名呼吸治療師,也說法不一。有統計認為,國內專門的呼吸治療師有500多名,也有統計數據認為是不到1000人。還有觀點認為,國內從事呼吸治療相關工作的醫務人員已達萬人。
「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半路出家』,從醫生或者護士轉當呼吸治療師的。」劉凱表示。
另外,還有一個困擾呼吸治療師的情況是,作為一項新生事物,該職業「不是醫生也不是護士」,沒有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和職稱考評體系。
這導致了目前所有呼吸治療師都是「無證經營」,許多有志轉向呼吸治療的醫護人員,只能選擇到邵逸夫醫院、華西醫院等有培養能力的醫院進修,獲得醫院發給的相關資格認定。
「另外,沒有職業認證,就沒有明確晉升體系,這導致不少『呼吸治療師』人才流失。」劉婷婷表示。
王鵬介紹說,在較早引進呼吸治療師的華西醫院,為這一職業設置了一套醫院內部的考評體系。但是,一旦離開華西醫院,就意味著可能要「從頭開始」。
而據劉凱介紹,諸如上海等地區,呼吸治療師一般都是通過考取康復治療師證、醫師資格證、護士資格證等其他方式,來打開自己的職業上升途徑。
基於此,去年10月,國內呼吸學界相關專家撰寫了呼吸治療師《新職業建議書》和《關於申請設置國家呼吸治療師職業資格及專業技術職務系列的工作請示》,分別提交給人社部以及國家衛健委等相關部門,並且得到了回應。今年2月,人社部等三部門正式將呼吸治療師認定為新職業。
劉凱等呼吸治療師則還在不斷呼籲,希望能夠儘快在《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業目錄》中增加「呼吸治療技術」考試專業,同時對呼吸治療師進行專業技術職務系列的評定,解決困擾呼吸治療師行業多年的問題。原標題《戰「疫」一線的呼吸治療師:是「定心丸」,更是病人的氣道「守護者」》
(甘雅婷對本文亦有貢獻)
版權聲明:【民主與法制時報版權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