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xic」 作為一個形容詞,最早於 17 世紀中葉出現在英語中,意思是「有毒性的」。它來自於拉丁詞彙 「toxicum」,意為毒藥;最初的來源則是希臘語中的 「toxikon pharmakon」,指古希臘人塗在箭頭上的毒液。最終演化成 「toxic」 的 「toxikon」,其實是「弓」的意思。這也讓牛津詞典寫出了這樣的比喻——「2018 年,toxic 為它蘸上毒液的弓又添了好些弦,最終成為了一個描述年度多個熱門話題的、醉人的詞」。
牛津年度詞彙的特點之一,就是它可以反映出過去一年中的社會思潮、人類心情和佔據他們思想、讓他們長久思考的話題,同時具有持久的文化影響力,比如前兩年選出的「後真相」(post-truth)和「青年震蕩」(youthquake)。前者和美國大選、英國脫歐等掛鈎,指「民眾忽略事實,以立場決定是非而支持政見及政客」,第二年步入「青年震蕩」,展現的是後真相時代一些重大時事均和青年頻繁使用社交網絡、開始積極參政議政有關。
如果說 2017 年的詞彙代表新生力量、多少體現了一些積極元素的話,那麼今年的詞彙又歸於擔憂、憤怒和反抗。牛津詞典的數據顯示,2018 年 「Toxic」 在詞典網站上的搜索量增加了 45%,它被用在從字面意義到隱喻的多個語境中,最常與其相連的 10 個高頻詞依次是:化學;男子氣概(masculinity);物質;氣體;環境;關係;文化;廢物;水藻;空氣。
「毒」已經擠佔了人類生活。人們幾乎能立刻從高頻詞中聯想到那些年度新聞——
前俄羅斯情報人員在英國本土遭到神經毒素襲擊,被丟棄的毒素在 3 個月後又造成平民受傷;
在政治領域,這個詞通常用來被形容政策、決定和領導人的浮誇言辭,以及這最終導向的混亂局面。從脫歐方案投票到移民問題,極端主義四起,人類的裂隙進一步擴大。社交網站越來越不適合理性討論,「因為它們對人類心理健康造成的毒性影響而被抨擊」;
在 #Metoo 運動中,被父權社會所崇拜的、有毒的男子氣概成為了焦點。這又和有毒的文化與大環境息息相關,#Metoo 中曝光的醜聞也愈加凸顯了人們所處體系的毒;
另外,「有毒的環境」也可以指職場環境。等級壓制、無盡加班、隱性歧視、薪酬不平等、職場騷擾,上班族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成為越來越不容忽視的問題,多家大公司前員工曝出了公司環境惡劣,從 R 星員工自曝每周工作 100 小時到
Google 僱員集體罷工抵制騷擾和歧視
,讓無法反抗的人深感共鳴。
今年入圍年度詞候選的另一些詞彙,同樣能反映出人類此刻的心情和關心話題。以下是一個候選列表:
Gammon: 原指煙燻豬肉,現在則具有貶義,常用來形容中產階級中年白男,在表達政治觀點(通常是右翼)時漲紅了臉。
Gaslighting:來自電影《煤氣燈下》,心理上操控某人,使其接受對現實的扭曲描述並懷疑自身理智。
Incel:「不請願的獨身主義者」(involuntarily celibate)的縮寫,一群網友用它來形容自己無法吸引到性夥伴。他們通常對女性以及性生活活躍的男性懷有敵意。
Orbiting:一種社交網絡操作,指突然抽身和某人的直接交流,然後不遠不近地觀察著對方的社交帳號,或是偶爾回復一下對方的動態。
Techlash:面對科技公司愈加壯大的影響力,而廣泛產生的一種強烈的負面情緒。
Cakeism:蛋糕主義,指相信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Overtourism:過多的遊客湧向知名景點,導致對當地環境與歷史建築的破壞,並嚴重騷擾當地人生活。
BDE:Big Dick Energy,指一種低調的態度和隨意的自信。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