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王振義教授及瑞金醫院同道:良醫大師

2020-12-23 科學網

 

疾病雖然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夥伴,但痊癒是人生不斷的期盼,人的歷史事實上也就是一部擺脫病魔、對抗死神的歷史。20世紀以來,醫學取得了革命性成果,令人類理性和良知的光亮得以加倍輝映。穿行於瑞金醫院這個持續百年的治病救人的大故事裡,動人的東西也許不再是技術的進步,而是醫者智慧與情感的豐富表現。

 

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血液科教授王振義保留著數十年前畢業時的誓言:餘於病患當細心診治,不因貧富而歧視,並當盡瘁科學,隨其進化而深造,以期造福人群。83歲的王振義至今謹守誓言。

 

醫者誓言代代相傳。

 

從瑞金百年的記憶裡走出的良醫大師又何止王振義!

 

歷史是明鏡,對照著今天的醫院和醫生,我們擁有了許多,也失去了一些……

 

醫生應是崇高而簡單的職業

 

「現在的醫患關係不同於當年。」比較過去,王振義為醫生今天的社會地位鳴不平。在他的記憶裡,醫生曾是一份崇高而簡單的職業。

 

抱著對醫生的崇敬,王振義1942年進入震旦大學讀書。那時候,醫生的待遇在社會上屬於比較好的,而且備受尊重。醫生們大多獨立開業,住著洋房,開著汽車。當然,也有自己開業的醫生為了錢而不顧患者的利益,但那只是很少一部分。

 

王振義畢業進入醫院後,一個人分管48張病床。「雖然不是經常能夠見到上級醫生,但患者和我們這些年輕醫生處得挺不錯。」他認為,原因在於病人們非常信任醫生,而醫生們也只想著盡力治好病。解放後,醫生和患者的關係更為密切,「為人民服務成了醫生們忘我工作的唯一理由」。

 

瑞金醫院內科奠基人鄺安堃教授曾經說:「醫生首先要和患者建立良好關係,只有取得患者的完全信任,才能獲得完整地、毫不隱瞞的病史。診斷是一件非常嚴謹的工作,有時候一種輕微疾病的表象會掩蓋另一種更為嚴重的疾病,不能因為明確了一種診斷而稍有放鬆。」他問病史極富技巧,剛開始被動地聽,有了大致概念後,再針對性地深入詢問;他聽診時格外專注,別人常見他那隻聽診器頭會在患者身上一寸一寸地移動,他則屏息凝神地傾聽。

 

外科大家傅培彬教授對病人的關心也是無微不至。天冷查房時,他總是先把雙手搓熱,再將聽診器捂熱,以防體檢時,病人有所不適。他特地關照:「問病史時,最好搬個凳子坐在病人旁邊問,這樣病人很定心,覺得你有時間聽他講,他會多講些和疾病有關的信息給你聽。否則你一直站著問,病人會覺得你過會兒可能有其它事,或者病人會覺得你很累,就不願意多講病史了。」

 

醫生關心病人,病人崇敬醫生。內分泌科許曼音教授曾遇到一個意外懷孕的甲亢患者,她既想要孩子,又擔心藥物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許曼音在認真地查閱了既往的病史和國內外同行的經驗後,制定了完整的診療計劃,其中某些用藥還略有違規。「那時問題不大,好好的跟病人講,病人都能理解。」就這樣,她治療了許多類似的病人,每個病人都會讓自己的孩子叫她「許媽媽」。

 

「緊張的醫患關係讓醫生很怕負責任,不敢冒風險,寧可無功,但求無過。」王振義說。

 

醫生更不可能事事遷就病人。普外科最常見的手術是闌尾切除術。一般病人總認為,手術時間越短,刀口越小,醫生水平就越高。傅培彬則不圖這個虛名。他認為,既然已經手術進腹,一樣做一次手術,不妨仔仔細細把腹腔探查清楚,不要遺漏病患。這樣做,刀口會稍大,手術時間也相應延長,但對病人來說是非常保險的。

 

王振義說,現在應當對醫生公平些,寬容些,不要隨便講醫療事故。對於一些醫生無責的安撫性賠償是不應該出現的,這樣會影響醫生的聲譽和大膽治病的勇氣。「醫生和患者應該共同為戰勝疾病而努力,醫生應當更好的鑽研業務,真心為病人、病人家屬提供最好的方案,病人也不能提過高的要求,輕信他人的說法。」王振義覺得,現在的很多矛盾都在於病人輕信他人說法。病人們到處打聽,醫生說法與打聽說法不一致的時候,就抓住話柄,攻擊醫生。治病的方案也許有好幾個,病人應當理解和相信醫生的方案是最好的。

 

從廣慈醫院到瑞金醫院,這百年的歷史中,做醫生始終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住院醫生和患者之間總是存在著僧多粥少的局面。與王振義相似,龔蘭生當年做住院醫生時也要管50個左右的床位,一值就是連續24小時,第二天早上還要繼續查房,辛苦可想而知。消化科醫生唐振鐸則要管169張床位,上午管病房,中午12點開始看急診,內外婦兒兼修,夜晚值班常常還要看幾十個病人。好不容易等到天亮,再去查房。唐振鐸說,到了這個時候,人往往已經像神仙一樣,昏昏沉沉,搖搖晃晃。下午終於可以休息半日,晚上再到傳染病病房值班,第二天再查房……

 

如今,瑞金醫院每天門急診量高達6000餘人次,2006年出院的病人高達5.08萬人次,迎來送往著來自全國的病人。作為教學醫院,醫生們既要進行臨床業務,又要參與科研,還要負責教育……

 

「社會應珍惜醫生,輿論也不能對醫生太苛刻。」王振義說。

 

教育是鑄就醫生良心的工程

 

在王振義的心目中,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人在利益面前都會心動,此時教育就至關重要。「所謂醫德就是醫生的良心,是教育出來的。」王振義說。

 

自24歲從醫以來的58年,王振義一直受到中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他出生在一個殷實的商人家庭,父親高中畢業後在一家保險公司謀職,對子女要求是:「做好人、做老實人!」他在學生時期受到孔孟之道的薰陶,在大學時又受到宗教思想的影響,解放後又受黨的教育,這造就了王振義克己奉公、為人正直的人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他為醫的指導原則。

 

王振義選擇弟子陳竺,就是選他的人品。他說,陳竺在法國求學的時候,非常助人為樂,每每有二醫學生赴法,他總是親往接機,並幫助他們在法國生活。「一定是先有品德,才有學問。醫學、科研都是需要協作精神的,沒有虛心、大度,是不可能與人協作的。」

 

老師的言傳身教,傳遞著醫者之魂。

 

「嚴謹、嚴格」是瑞金醫院師者共同的特徵。

 

主任查房是瑞金醫院學生們最緊張的時刻。過去,鄺安堃決不允許學生拿著患者病史照章宣讀,必須脫稿匯報,以此考驗學生對患者病情的了解程度。許曼音回想當年時,笑著說:「我們雖然緊張,但也認為當醫生本該如此,腦子裡可沒多想什麼。」

 

著名生化學家丁霆更是讓學生們吃足了「苦頭」。他對實驗的要求是必須要做「復管」,即每一次實驗結果都必須被再次證明,否則就不能算過關。完不成任務,即使有旁人在場,丁霆也會不顧情面地當場批評學生,有的甚至被罵得低頭喪氣。這些學生們直到自己年歲漸高,方理解老師曾經的苦心,要謹慎地對待每一件事情。

 

朱正綱和曹偉新成為傅培彬學生的第一天,導師對他們提了三個要求:發的薪水不要存起來,絕大多數要用來吃飯和補充營養;晚上10點以前不要睡覺,多看些書,還要做讀書筆記;30歲以前不要結婚。「當時雖然心中未必完全接受,但是依然按照導師的要求去做了。」

 

腎臟科專家董德長的學生都記得老師的「兇」,可是老先生一直也不承認。但是,他的那篇《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內科醫生》的文章裡,對學生們提出了四方面要求:理論學習、臨床實踐、外語能力、醫德修養。他喜歡用功的學生,並常常教育年輕醫生,一定要尊重病人。

 

老師的一絲不苟,謹慎細緻造就了醫院的靈魂。至今,瑞金醫院的查房和交班仍然保持著當年的細緻。病人何時入院、變化,都必須一一講清,現在的醫生們說:「這就是我們的特色、傳統。」

 

談及老師,瑞金醫院的大部分醫生都會使用「敬畏」一詞。老師們很嚴格,但對學生也呵護有加。

 

外科權威張聖道很清楚地記得傅培彬有一個習慣,凡是有重病人或者下級醫生處理病人有困難時,他都要親自到場。即便在文革期間,傅培彬不能上臺,他仍然半夜站在手術室的電梯口。傅老說:「我就搬個凳子坐在電梯口,萬一你們有什麼事,可以問我。即便沒事,我聽著,看著你們忙,心裡也踏實些。」他像殉道者那樣坐在那裡,一直到天亮。

 

王振義培養了博士21人,碩士34人。1996年,看到陳竺成熟後,就將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的位置交給了他。「現代醫學科技發展非常快,但我卻越來越老了,如果我們不看到發展,還是用原來的方式管理這個研究所,用原來的學術水平領導這個研究所,這個所是會走下坡路的。」王振義說。

 

良心是德,教育是魂,傳承是今天的責任和義務。

 

鑽研是鍛造成功的唯一道路

 

醫學無捷徑。鑽研和學習是獲得成功的唯一道路。

 

王振義1996年就開始上網,他說:「醫學科學就像大海一樣,給病人看病就是一次次考試。」每天晚上,他堅持讀書、學習。每次查房或者會診前,王振義都要求提前2天看到病人的病史和醫生們的問題,「我可以根據這些一條一條去查」。每次,他都會在網上尋找數百篇相應的國際資料,並加以選擇、備課。「這就是我現在的位置。主任有許多行政事務,他們太忙;年輕的醫生有太多家庭負擔,他們也忙;而我現在空了,正好可以幫他們查些文獻,令他們的認識能夠更深入些。」在王振義看來,醫學發展太快了,學習一刻也不能停,他說:「我腦中還有一些老觀念、老思想,這些不能傳給學生們,所以我需要不斷更新,不斷充電。」

 

1959年,當王振義開始負責白血病病房的工作時,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病房工作,可短短半年,數十例急性白血病病人不治離世。他深知科學研究最忌諱的就是浮躁,清貧與寂寞常常是科學家最好的朋友。1978年,重返臨床後,他決心再次挑戰死神。在儒家「改邪歸正」思想的影響下,王振義率領的研究組選擇了誘導分化治療白血病的途徑,在綜合了國內外、學科內外各種治療方法後,王振義在1986年的時候,讓一個5歲小女孩擺脫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姑娘至今存活,首批治療的24例病人中,完全緩解率逾九成。

 

董方中主導完成國內首例肝臟移植手術、施行國內第一例門腔靜脈側吻合術,並將此推廣到門靜脈高壓症的治療。這一系列的首創並不是董方中拍腦袋想出來的,而在於他長年累月的積累。他的檔案上有這樣的記載:「在美國的西維吉尼亞州瑪利亞醫院做外科住院醫師,除我之外還有兩個中國醫生。由於我經常住在醫院裡,經常到病房看病人,不出去玩,所以醫院領導很喜歡我,也很看重我。」他兒子回憶道,父親十分熱愛他的專業,一絲不苟、勤奮博學。每當大手術前,他總是要翻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哪怕是深更半夜。

 

「好學、敏學、博學」,是瑞金醫院老先生們的又一個共性。瑞金醫院的「活字典」有好幾位。董德長能把《西氏內科學》背出來,甚至連具體內容在第幾頁都會告訴學生。骨科專家葉衍慶造詣極深,對每一個技術問題的闡述,都必有其來源及出處,決不任意推理和杜撰發揮。他對人最重的批評就是「這個人是不讀書的」。

 

這樣的傳統還能繼續嗎?王振義說:「現在的誘惑多了,沒有過去那麼純淨了,但是我還是希望年輕的醫生能夠遵守自己的誓言,對病人盡心盡責,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放在事業上。」

 

時代在變,制度在變,人們的價值觀也在變,對醫生職業的理解也在變。踐行醫學誓言並非易事。良醫大師之所以令人推崇、敬畏,正因為他們以不凡的智慧、毅力和品格,做到了常人沒有做到的事情。這是瑞金醫院積累百年的財富。今天的醫者該如何面對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人群呢?答案或許就在這筆財富之中。

 

人物檔案·王振義院士

 

1924年11月生於上海市。祖籍江蘇興化。血液學家,是國內血栓與止血專業的開創者之一。在國際上首先應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獲得成功,並得到國內外廣泛的證實。因而聞名於國內外。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1948年畢業于震旦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歷任上海瑞金醫院(前廣慈醫院)住院、主治醫師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前第二醫學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基礎醫學部主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長、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從事內科血液學的教學、醫學和科研工作已五十餘年。先後擔任過內科學基礎、普通內科學、血液學、病理生理學等教學工作,在50餘年教學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績,先後培養博士21人,碩士生34人,因而2003年被評為「上海市教育功臣」。2004年,獲得全國衛生工作者的稱號。

 

獲法國「1990年傑出醫生」獎牌,魏克斯曼腫瘤研究基金會獎牌,1994年,被授予癌症研究大獎凱特林獎。1997年3月在瑞士獲布魯巴赫腫瘤研究獎。1998年獲法國祺諾臺爾杜加獎,2003年獲美科學院外籍院士。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瑞金醫院百年集萃(2001年)
    2月22日   瑞金醫院公布第二批終身教授名單:朱承謨、張天錫、胡慶澧、趙光勝、吳裕炘、陶祥齡、陳竺等。   3月24日   瑞金醫院集團台州市中心醫院揭牌。至此,集團成員醫院已達5家。  5月16日   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王振義教授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譽科學博士學位,成為我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7月20日   瑞金醫院微創外科入圍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首批建設中心,鄭民華任主任。   8月   瑞金醫院朱正綱調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任副校長。
  • 瑞金醫院百年集萃(1994年)
    2月6日   上海龍吳線公交車發生撞裂路邊大口徑煤氣管道的特大事故,37名傷員分五批被送至瑞金醫院搶救。經過一夜的觀察和第二天再度壓艙,37名傷員全部脫險,其中27名於次日出院。   3月1日   中國現代骨科奠基人之一、一級教授葉衍慶逝世,享年89歲。
  • 96歲院士王振義:我為什麼在獲得未來科學...
    ,到瑞金醫院大約10多分鐘的車程。 這個消息令王振義振奮。改革開放的第一年,瑞金醫院裡吹起科研之風,他向醫院申請了一間只有四五平方米的實驗室,血液科的科研就從這裡蹣跚起步了。
  • 王振義嚴謹治學:"不求上進的老師培養不出好學生"[圖]
    他們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陳賽娟教授,上海交大醫學院院長、「973」首席科學家陳國強教授……王振義先後培養博士21人,碩士34人。王振義教授說:「不求上進的老師培養不出好學生。」2年前,88歲高齡的他還走上講臺,為瑞金臨床醫學院三年級醫學生上了《內科學》的第一堂課。
  • 王振義院士獲頒「2019上海教育年度新聞人物特别致敬獎」
    他們分別是:中國福利會託兒所所長方玥,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孔海南,上海市城市建設工程學校學生陸亦煒/上海市楊浦職業技術學校學生徐澳門,上海市電化教育館館長張治,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教師陳明青,華東理工大學博士生張琦,上海海洋大學教授陳新軍,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季瀏,上海市虹口實驗學校校長胡培華,上海大學教授彭豔。
  • 韓英教授 | 若成良醫,必修人文!
    ► 韓英教授撰寫 | 韓英(陸軍總醫院消化內科經常遇到患者、家屬抱怨醫生「醫德不好」,而深入剖析事情的原委,發現,真正讓患方耿耿於懷的是支付制度、醫院管理(就醫流程等)和診療知情權,跟「醫德」完全搭不上關係。為什麼他們動輒上升到「醫德」的高度?問題根源在於醫方缺乏醫學人文修養,不懂得溝通、不善於溝通、不精於溝通。科學求真,藝術求美,醫學求善。醫療的本質是「照護」(care),而不是「服務」(service)。
  • 上海的第一|心臟移植,上海瑞金醫院創下亞洲第一
    圖說:中國第一例肝臟移植患者(右一) 瑞金醫院供圖(下同)我國的器官移植技術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而今天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源於40多年前第一代器官移植探索者的大膽嘗試——1977年10月21日,瑞金醫院為一名42歲的男性肝癌晚期患者進行了肝移植手術,拉開了我國器官移植技術發展的序幕;次年,中國首例心臟移植再次誕生在瑞金,這同時也是亞洲第一例心臟移植術
  • 上海瑞金醫院院長寧光:最終的勝利,將是科學的勝利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醫院層面進行科學布局;在公共衛生治理層面完善應急機制;最根本的則是從源頭上鼓勵科學創新,在危機中育先機。周日的早晨,瑞金醫院的花園一片寧靜。在10號樓內分泌代謝科的一間會議室兼辦公室裡,院長寧光正在與同事們商談網際網路醫療。
  • 景德鎮市第一醫院邀請上海瑞金醫院專家團來我市為瓷都百姓義診
    ,博導,上海瑞金醫院耳鼻咽喉科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感染科科主任、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陳竺、王振義、陳賽娟聯合邀請)。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瑞金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科行政副主任、上海血液學研究所黨支部書記、血液中心病區主任,上海醫藥行業協會血液醫學轉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抗癌協會理事、血液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血液分會委員、上海醫學會血液分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轉化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老年醫學會血液分會常務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
  • 《自然》刊登瑞金醫院王衛慶教授研究成果:腸道微生物群可幹預肥胖
    點擊查看 近日,國際頂尖期刊NatMed(IF=29.886)刊發了來自上海交大瑞金醫院王衛慶教授的文章:Gutmicrobiomeandserummetabolomealterationsinobesityandafterweight-lossintervention。
  • 瑞金醫院院史陳列館開館
    東方網10月11日消息:瑞金醫院內有兩幢法式老歷史建築,均建於20世紀初。今天,在醫院百年華誕之際,特將其中的一幢全部用作《瑞金醫院院史陳列館》於10月11日正式成立開館。上海市政協主席蔣以任、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曉明等參加了陳列館開館揭牌儀式。
  • 瑞金醫院知名骨科專家病逝 捐獻遺體和角膜
    該院骨科專家、86歲的蔡體棟教授因罹患肺癌醫治無效,與世長辭。 芊燁 攝瑞金醫院15日披露,該院骨科專家、86歲的蔡體棟教授因罹患肺癌醫治無效,與世長辭。蔡體棟教授是瑞金醫院著名的骨科教授。 芊燁 攝蔡體棟教授是瑞金醫院著名的骨科教授,他治學嚴謹、醫術高超、經驗豐富,被譽為骨科的「百寶箱」。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援鄂醫療隊戰疫記
    在瑞金醫院第四批醫療隊接管的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病房,對卓越醫術和慈愛關懷的追求同樣在每個細節中流露。  從離開上海的瑞金醫院大門,到接管武漢的重症病房,這支隊伍只用了不到24小時。速度的背後是專業的技術、高效的組織、默契的配合、整齊的隊伍,是黨旗下的凝聚力與戰鬥力。
  • 瑞金醫院與上海健康醫學院共建「瑞金實習班」項目籤約
    8月11日上午,瑞金醫院與上海健康醫學院共建「瑞金實習班」項目籤約儀式在科技樓舉行。儀式由瑞金醫院黨委書記瞿介明主持,瑞金醫院院長寧光與上海健康醫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黃鋼代表雙方籤約。瑞金醫院院長寧光表示,「護理瑞金班」讓醫院挑選到了更優秀的護理人才,「瑞金實習班」項目更是值得期待,希望上海健康醫學院向醫院輸送更多檢驗、放射、康復和藥學等方向的優秀實習生,醫院也會在實習生住宿以及補貼方面給予更多關注。今後,雙方將繼續攜手,在原有的合作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合作,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 [瑞金醫院百年·厚德載物]傅培彬
    傅培彬:(1912-1989)   著名外科學家、醫學教育家、二級教授。   1939年畢業於比利時魯汶大學,醫學博士。1946年回國,1949年擔任廣慈醫院外科主任。他提出了癌腫擴大根治術的觀點,使瑞金醫院的胃癌、結直腸癌的手術療效達到國際水平。他領銜我國第一例肝臟移植和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開展了膽道疾病與急性壞死性胰腺炎的研究,創立的「以膽石剖面結構及化學成分為基礎的分類法」在國內廣泛使用。傅培彬學著頗豐,在國際學術界享有崇高的聲譽。
  • 瑞金一中請來清華大學教授講課!
    為加強高校與中學之間的合作,幫助學生做好高中生涯規劃、決戰決勝2021年高考,12月12日,清華大學鍾北京教授一行遠道而來,與瑞金一中高三文理科部分尖優生代表座談交流。瑞金一中校長劉志華介紹鍾北京教授一行,並對他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會上,鍾北京教授詳細宣講了清華大學的育人環境、人文底蘊、辦學理念和考入清華大學的十種途徑,重點解說了強基計劃、國家專項計劃,激勵同學們為了理想努力奮鬥、發奮學習,以優異的綜合素質和高考成績邁進清華園,努力成長為時代新人。
  • 國內首個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在瑞金醫院成立
    日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正式成立,「難治性抑鬱症腦機接口神經調控治療臨床研究」同日啟動。  憂傷、失眠,對生活的樂趣和意義無感,抑鬱症正「伏擊」著我們身邊的一些人。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球有至少3.5億人受到抑鬱症困擾。大部分患者可接受藥物與認知治療,但仍有20%的患者會出現「抗藥性」,成為難治性抑鬱症患者,現有治療手段效果十分有限。
  • 本周五上午,瑞金、華山醫院等數十名專家在安亭醫院開展義診活動
    本周五上午,瑞金、華山醫院等數十名專家在安亭醫院開展義診活動 2020-12-16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四家醫院入選全球科研百強
    自我們第一任院領導起,就非常重視醫院的人才培養,」彭望清書說,「第一任院、所長謝志光、梁伯強教授,一位是我國臨床放射學奠基人,一位是現代病理學開山鼻祖,兩位中國醫學史上的大師級人物,在院、所奠立與起航時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如今已走過54年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更注重科學研究與臨床的結合,我們的願景就是要打造一所專科最全,診療水平最高,能夠代表中國水平的國際腫瘤一流的腫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