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全家福,右一為張純如
因《南京大屠殺》震驚西方世界並為華人銘記的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2004年於36歲的美好年華自殺離世。女兒去世後,母親張盈盈用了7年時間,為女兒寫下傳記《張純如:無法忘卻歷史的女子》,記錄屬於歷史的張純如和母親眼中的女兒。日前,該傳記簡體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推出,記者以電話形式專訪了身在美國的張盈盈。
無法忘記歷史的女子
問:在您看來,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給歷史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答:十幾年前,西方國家根本不重視亞洲戰場,純如的書是首本專門講述南京大屠殺的英文著作,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她還發現了《拉貝日記》。她的書暢銷之後,又牽引出更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英文書,歷史、小說都有。
問:張純如能以一人之力完成《南京大屠殺》,並於中文不通的情況下在1995年只身前往南京採訪,這期間哪些人給與了她幫助?
答:純如的中文掌握得還不是太好,我幫她翻譯了很多中文的材料,她在美國搜集材料時,因為沒錢,還曾寄住在一位華裔教授家裡。1995年夏天,純如一個人前往南京待了25天,江蘇社科院的王衛星先生幫她介紹材料,當時還很年輕的楊夏鳴先生為她充當翻譯。這幾位教授後來都出現在紀錄片《張純如——南京大屠殺》裡。
母親眼裡的張純如
問:讀完傳記,最讓人感動的是書籍中那個被還原為女兒和母親的張純如,您是如何寫作這本書的?
答:我是一個科學研究者,不是專業作家,我並沒有設想該怎麼寫作,只是平鋪直敘地按照年代,把純如和我之間的對話、互動和書信都記錄了進去。之前我最大的心願只是讓這本書出版,沒想到這本書在美國很受歡迎,獲得了兩項圖書大獎。中文版推出後也贏得了很多讀者,我受出版社邀請到南京、上海各地做講座,年輕的學生們每次都把會場擠爆,他們都知道純如、欽佩純如,我很感動。
問:張純如曾經在小詩裡探討過「蠶」的短暫生命,也把自己首本寫錢學森的傳記命名為《蠶絲》,才二十幾歲的她就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你們是否也希望她輕鬆些?
答:純如是個很積極的人,所以她總覺得時間不夠用,這樣讓她顯得太緊張了,我和她的父親也勸過她,太累了就不要寫了,不要太辛苦。但是她就是很有激情,說到做到的人,這也許也是她能夠取得成功的原因。有些人註定一生為他人而活。
鏈 接
誰是張純如?
張純如,生於1968年,美國著名華裔女作家,曾在美聯社和《芝加哥論壇報》工作,代表作《南京大屠殺》被稱為「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英文著作」。2004年11月9日,於加州蓋洛斯自己的車內用手槍自殺身亡。另著有:《錢學森傳(蠶絲)》、《美國華裔史錄》。
她為什麼自殺?
張盈盈在書中稱,張純如於事業巔峰時突然自殺,並不像外界認為的「受到日本右翼勢力威脅」,而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全身心投入寫作讓她非常疲憊,開始出現體重下降、失眠、掉頭髮的現象。她兩歲的兒子被診斷出患了孤獨症,也給她造成很大壓力。在為第四本書進行採訪病倒後,醫生給她開了抗抑鬱的藥物,而這些藥物被證明有導致自殺傾向的副作用,而且西方醫生所開的藥劑量不一定適合亞裔……
記者張亞利 實習生蘭華秋 通訊員鍾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