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巷子、上海弄堂、老北京胡同,若徹底消失,還能留下些什麼

2021-01-16 I坐看雲開I

小時候以為到了長城,就見識過了北京。

了解了北京才發現,北京的靈魂,在那一片片七拐八彎、密如羅網的胡同裡。

有個作家說:「沒有在胡同住過的外鄉人,即使少小而至,終老北京,那一輩子永遠只是浮在水面上的油珠。」

我不是北京人,但我想我明白那種胡同味兒。

胡同非老北京獨有,上海的胡同叫弄堂,成都、蘇州的胡同都叫巷子,胡同裡長大的孩子,記憶中有歲月帶不走的烙印,就像那棵見證過歷史的老槐樹,行人只看見枝繁葉茂,卻不見根系已延伸至地底深處。

我的童年在成都的老巷子裡,天一放明,巷子就甦醒了,倒馬桶的,趕早班的,窸窸窣窣,踢踢踏踏,聲音四起,開始一天最美妙的交響樂。

這些烙印,讓我看到《胡同的故事》時,就想珍藏它,那裡不僅有汪曾祺、季羨林、冰心、蕭乾等46位名人對胡同的追憶,還讓我回到記憶中斑駁的老巷子,而那條巷子早已消失在了時光的地平線。

1.

胡同之於很多人,不僅是童年的記憶,更是遊子的根。

記得冰心曾感慨,夢最能「暴露」和「揭發」一個人靈魂深處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嚮往」和「眷戀」,而她的夢裡總叫著回中剪子巷,住著她父母和弟弟們的中剪巷是她靈魂深處永久的家。

本來巷子本身並沒有啥溫度,但有了人居住,進而有了人的生活色彩,沾染了人的溫度、氣息,就變得厚重了起來,有了人情味起來。

胡同的生命力,正因為人留在胡同裡的故事,和胡同帶給我們的回憶吧。

季羨林曾說,每當聞到樹上的芬芳,就憶起西單巷子裡梔子花和茉莉的香氣,想起胡同裡伴著「臭豆腐」叫賣聲入夢的時光,曾經那個19歲的大男孩,就和如今幾十歲的他,融為了一體。

史鐵生寫胡同時才發現,他曾居住過的、枝枝杈杈漫展、曲曲彎彎隱沒、密如羅網的胡同,構建了他,每一條胡同都與他的歷史相連,與他的心緒相生。

而梁曉聲更是飽含感情的述說,北京的胡同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而且越老越能活。

胡同承載著的,不只有祖國的一段歷史,生命的一個過程,更有一撥撥童年的歡笑,一幀幀遊子記憶深處的夢中家園。

2.

老北京胡同長滿了故事,它是時代精神文化的發源地。

胡同並非北京獨有,但老北京胡同最負盛名。

從人文方面,胡同裡走出的蔡元培、巴金、沈從文、齊白石、魯迅、王蒙,等等等等,幾乎成為時代精神文化的發源地,中國作協副主席高洪波就說過,「沒有胡同,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塌了半邊天。」

老舍的《茶館》《駱駝祥子》《龍鬚溝》,陳建功的《放生》《找樂》,無不建構在北京小胡同裡。

從地理方面,它與巍峨的紫禁城融為一體,作為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是最先感受到時代風向的所在地。

作為幾朝古都,權力更迭、風雲變幻首當其衝的北京城,宮牆之內是統治者的森嚴規則,宮牆之外是大雜院式的普通市井生活。

離權力中心最近的老北京胡同,不僅臥虎藏龍,人才輩出,小老百姓還建構了自己的一套精粹哲學。

比如「窮忍者,富耐著,睡不著眯著。」 北京人的忍和耐都從這裡面來。什麼意思呢?遇到好事兒,別嘚瑟,遇到壞事兒,也別消極,人生三窮三富不到老,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所以要學會忍耐,不煩躁,不起急。

北京胡同作為天子腳下特殊的存在,四通八達,方方正正,上可便利達天聽,下連接著地氣,過出了自己獨特的胡同味兒。

何為胡同味兒?「可以是濃鬱的人情味兒,也可以是淡然的平民百姓味兒,有時還帶著點不管不顧的市井江湖味兒。」 總之,胡同中的人都挺耐人尋味兒。

北京的胡同飽經滄桑、味道悠長,幾多恩恩怨怨、悲歡離合、歷史變遷,猶如影視中的「長焦鏡頭」,每一條胡同都可延伸出一部長長的歷史連續劇。胡同裡長滿的故事,在《胡同的故事》裡等著你一起追憶,一起發現。

3.

胡同裡生活那些年很窮,但很快樂。

看《胡同的故事》,體味的是時光烙印中自己的童年。我記憶中的童年時光,猶如無數胡同裡長大的小孩一樣,擁有簡單純粹的快樂。

巷子裡是我們一群孩子的天堂。不管是誰一聲呼喝,所有半大不小的孩子丟下飯碗,撒歡一樣奔出家門,像匯入江河的細流,快樂地奔向聚點。

最喜歡的還是各種捉迷藏,在那個物資貧乏的年代,我們可以樂翻天。

肆意從豬圈、狗洞出出進進,東家前門進,西家後門出,迷宮一樣的巷子裡,家家戶戶都任我們穿行,這裡就是我們的樂園。糖油果兒,臭豆腐,香飄萬家,巷子裡的孩子吃百家飯長大。

春天,大院的天空是風箏的世界;夏天,河邊就是我們捉蝦找蟹的樂園。現在回想起來,家家戶戶都不富裕,但都擁有簡單的快樂,然而這些快樂,今天的孩子們找不到了。

今天我們搬進了電梯公寓,遛彎就到旁邊的公園,上遊樂園,看電影,吃肯德基,今天的孩子們有了自己的生存環境,擁有很多,卻少了那份簡單、純粹的精神愉悅。

樓房越建越高,胡同越來越少,僅剩的也成為一種歷史人文景觀保護了起來,就像今天的老成都寬窄巷子,變得闊綽了,但也不是記憶中的模樣了。

時代的車輪總是會碾碎過去,又帶來新的契機,新的發展。但有些記憶,就像歷史塵埃中的點點星光,值得我們小心珍藏。

胡同,是一個城市中最具煙火氣的地方,比菜市清淨,比大街溫情,在這七拐八彎中,現實可以斑駁,但記憶會在思想裡歷久彌新。

記得木心曾說,北京胡同有點寒愴之感,他更愛上海的弄堂。或許那裡有他更多溫暖的回憶吧。

每個人想去的地方有很多,最想回的地方就那麼一個,那是記憶中最溫暖的家園。而今胡同幾乎已名存實亡,幸好還有這本《胡同的故事》,陪我們一起穿越時光,跟孩子們講,那過去的事情。

End-圖/網絡#北京胡同#

相關焦點

  • 中國「最汙」的巷子,比北京的胡同窄,比上海的弄堂冷清
    說到巷子,大家都不會陌生,有些人從小到大都在巷子裡長大,在中國各地都有不同的巷子,比如說在北京有著名的胡同文化,在上海有弄堂文化,叫法不一樣但實際都是說的巷子,而在巷子的命名上更是五花八門,比如北京有壽比胡同(過去稱臭皮胡同)、禮士胡同(過去稱驢市胡同)再比如上海的醬園弄、梅蘭坊等
  • 胡同學堂,胡同深處的民宿,享受老北京胡同裡的閒散時光
    在我的城市,時光倒流,枯樹迎春,回憶起消失的氣味,聲光,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寺廟恢復原貌,瓦屋面如海浪般奔向低矮的天際線,鴿哨響徹深藍的天空,孩子們熟悉四季的變化,居民們胸中有了方向感。這是北島心中的北京,是他的烏託邦和烏託邦,而在這裡,胡同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巷子裡有陽光,尖尖的灰色屋頂,光點反射的青磚牆,大爺大媽們坐在樹蔭下乘涼。
  • 而今胡同幾乎名存實亡,《胡同的故事》:跟孩子們講那過去的事情
    胡同非老北京獨有,上海的胡同叫弄堂,成都、蘇州的胡同都叫巷子,胡同裡長大的孩子,記憶中有歲月帶不走的烙印,就像那棵見證過歷史的老槐樹,行人只看見枝繁葉茂,卻不見根系已延伸至地底深處。我的童年在成都的老巷子裡,天一放明,巷子就甦醒了,倒馬桶的,趕早班的,窸窸窣窣,踢踢踏踏,聲音四起,開始一天最美妙的交響樂。
  • 北京胡同和上海弄堂有什麼區別?前者更有歷史感,而後者則更安逸
    北京胡同和上海弄堂有什麼區別?前者更有歷史感,而後者則更安逸看河山大好,賞秀麗風景。相信對於大家來說,最適合的娛樂方式就是出去旅遊了,不僅能放鬆身心,開消除疲憊;還能增進感情,開拓視野,何樂而不為呢。北京和上海是許多想出去漫遊的人的首選,雖然這兩個地方對有些人來說沒有什麼不同,那麼,他們之間有什麼差距呢?一般來說,一個城市的真實面貌只能從一個小地方看出來,北京胡同有很強的歷史感,這種建築是元代遺留下來的,因此,作為生活場所,對當地人的記憶最為深刻。
  • 成都旅遊必到的地方,吃喝玩樂啥都有,簡直就是一個「小成都」
    民國三十七年,城市測量工作者將較寬的巷子定為寬巷子,較窄的巷子定為窄巷子,井巷子定為井巷子,寬窄巷子由此而來。看庭前花開花落,看天上雲翻滾。這是成都帶給人們的第一印象。即便成都早已躋身中國新一線城市,但生活本應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而成都卻呈現出與北京,上海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態。
  • 隱巷——住在古風雅致的胡同四合院民宿,感受老北京的味道
    在一次機緣巧合下,我尋覓到了一家名叫隱巷的四合院民宿,正如其名:隱巷,隱藏在北京老胡同的巷子裡,但卻不偏僻,與繁華喧鬧的南鑼鼓巷相鄰,步行僅十來分鐘即可抵達;是這一片繁華喧鬧片區的靜謐之地;正是我想尋找落腳的地方。
  • 1192弄老上海主題街區VS王府井地下「北京城」,國潮街區誰更會玩兒?
    來源:ilouba樓巴1192弄老上海主題街區「梔子花白蘭花」、「麻油撒子脆麻花」……在裡弄住的上海人從小就伴隨著吳儂暖語的叫賣聲長大。弄堂裡最淳樸的叫賣聲代表了上海昨日的記憶,市井之間呈現了老上海的「腔調」。
  • 蒙語的「井」音譯成了 「胡同」,給北京語言留下了印記
    經過了將近300年的交融之後,究竟融合到什麼程度?還留下了哪些痕跡?目前不太可考,但是我認為,這次就是北京地方語言與外來語言的一次大的碰撞和融合。因為契丹人和女真人,來到北京有二三百年,時間長;另外,進來了不少的契丹人和女真人,參與管理和建設遼南京和金中都,所以使語言發生了變化。這應該算是老北京語言的第一次大的改變。
  • 北京胡同的古今大不同
    然而,為了配合城市的快速發展,歷史悠久的「胡同文化」也逐漸退去了舊日傳統的風味,增添了絲絲現代氣息,更有些胡同面臨消失的危機,令許多人對這個老北京的文化標誌感到新奇、惋惜與感嘆。  尋找世界各地同與不同  北京胡同,就是香港的小巷、上海人的弄堂、臺灣人的巷弄,是北京的四合院與四合院之間的小道,也是老北京居民生活的地方。老人家坐在大門邊、大石頭上、小板?
  • 成都寬窄巷子的前世今生裡,尋找迷失和邂逅
    跳出旅遊做旅遊,「寬窄巷子,最成都!」從文化保護、精神傳承、城市營銷的角度,解讀、挖掘、定位,寬窄巷子是體現成都生活精神傳承和延續的「成都生活標本」。讀楊不易先生的《窄巷子寬生活——成都歷史文化街區復興之路》,我讀到了成都寬窄巷子的前世今生。
  • 宮門口胡同看白塔最具老北京風韻 宛如時光倒流
    蔣晨明 攝經常有人問我,時代發展到了今天,哪片胡同還有老北京韻味?我的答案中,西城區的宮門口總是其中之一。走在這片胡同裡,抬頭就可望到白塔,時光恍若倒流了一般。至於為什麼叫「宮門口」?顧名思義,肯定是「宮」的門口。可這片除了白塔寺,哪有什麼「宮」?說起來,這要追溯到明代了。彼時的明宣宗皇帝仿照南京,在北京皇城西北建了一座大廟,叫朝天宮,其地址就在白塔寺附近。
  • 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四川的寬窄巷子
    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而落,是清朝留下的古街,像是北京的四合院,但仔細瞧來,這就是成都的寬窄巷子。 寬巷子滄桑歲月,古老的西洋風是清末民初的胡同洋場,懷舊的老街留下新的源遠流長,無需琳琅滿目卻能讓遊客目不暇接。
  • 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
    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從北京前門南行不遠,就來到了楊梅竹斜街。不同於前門大街的熱鬧喧囂,走進這條不到500米的胡同內,身邊的一切都安靜了下來。一座座古香古色的書局,一個個充滿文創元素的小店,用獨具特色的「文化味兒」,體現著北京胡同的風韻。胡同深處,在藤蔓綠植的掩映下,一家名為濟安齋的小店吸引不少遊客駐足。
  • 整天說「胡同」,您未必知道「胡同」什麼意思!這詞又起源何處?
    經過了將近300年的交融之後,究竟融合到什麼程度?還留下了哪些痕跡?目前不太可考,但是我認為,這次就是北京地方語言與外來語言的一次大的碰撞和融合。因為契丹人和女真人,來到北京有二三百年,時間長;另外,進來了不少的契丹人和女真人,參與管理和建設遼南京和金中都,所以使語言發生了變化。這應該算是老北京語言的第一次大的改變。
  • 最有成都味道的步行街:寬窄巷子
    有人說成都是中國最「慵懶」的城市,有人說成都是中國最宜居的城市,在我們看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分歧,其實不在於城市,而在於人本身!如果硬是要給成都貼上一個標籤,那我認為,這種標籤,就叫做:成都味道!而最有成都味道的一個地方,莫過於寬窄巷子!說到寬窄巷子,相信許多去過成都的朋友,應該都不陌生,因為它實在是太出名了!對於許多熱愛美食,喜歡愜意慢生活的朋友來說,來成都旅遊,逛寬窄巷子,無疑是最合適,也是最明智的選擇,因為這裡有最純正的成都味道!
  • 東四胡同博物館開館 「索引」老北京胡同文化
    東四胡同博物館開館 「索引」老北京胡同文化
  • 成都寬窄巷子,我只是清晨來拍照的
    幾年前,曾來過成都,與寬窄巷子擦肩而過。此番從川西秘境返蓉城的第一個晚上,坐地鐵到寬窄巷子逛了逛。走進寬窄巷子的那一刻,就被洶湧人潮驚到了,真是到了摩肩擦踵的地步,加上天氣悶熱無比,頓時就沒了玩性。這不,第二天一早再訪寬窄巷子。寬窄巷子位於成都市青羊區長順街附近,由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組成,全為青黛磚瓦的仿古四合院落,這裡也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是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之一。寬窄巷子由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組成。
  • 夜晚的寬窄巷子就像小資美女在呼喚你(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
    寬窄巷子指覽圖寬窄巷子是由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3條巷子平行排列組成,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街,是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佔地面積479畝,相傳康熙57年(公元1718年)在大清平定準葛爾叛亂後那時的寬巷子叫做興仁胡同,窄巷子叫做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做如意胡同(明德胡同)後來,到民國期間,滿清沒落,百姓入城,在胡同裡開起典當、商鋪、茶館等等,胡同裡一片喧鬧繁華!
  • 原來胡同還能這樣!北京最洋氣胡同,如同一座西洋建築博物館
    在北京,去了大大小小的地方;唯有胡同能讓人停下腳步,就像上海的弄堂一樣,能夠仔細咀嚼老北京的故事。印象中的胡同,總是青磚灰瓦,庭院深深,充滿生活氣息;然而說到北京最洋氣的胡同,卻完全打破了人們對胡同的「刻板印象」,原來胡同還可以這樣!這條最洋氣胡同,就是北京的東交民巷。
  • 上海,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這幾天申花和朋友一起   去了一趟老西門   想在它徹底消失之前   我們能去看它最後一眼   老西門曾經熱熱鬧鬧的鄰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