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朝代有一個朝代的文學,楚國的騷,漢朝的賦,唐代的詩,宋代的詞,每一種文體,都代表著當時最高的文學成就,後世難以繼承,更難以超越。
美麗的唐詩宋詞,具有穿越歷史長河的無窮魅力,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擁有無數的讀者,那些膾炙人口的名句,更是人人倒背如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一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寫出了窮人與富人的巨大懸殊,寫出了苦與樂的兩極分化,飽含血淚的筆觸足以穿透人心。
但對「朱門酒肉臭」一句的理解,歷來卻有著諸多的爭議,「臭」的意思究竟是「臭味」還是「香味」,兩種解釋都有何淵源,哪種解釋才更符合杜甫的本意呢?
「朱門酒肉臭」的出處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句出自杜甫的名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言志,歌詠言」,杜甫的一生非常坎坷,從他的詩歌中便可以感受到他人生所受的諸多苦難。天寶十四年,在長安漂泊了十年的杜甫,終於被授予了一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八品小官,主要負責看管兵甲器仗,這一年,杜甫已經44歲。
這一年的十月份,杜甫向朝廷請假離開長安,去探望遠在奉先(陝西蒲城)的妻子和孩子。詩人一路上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社會的動蕩,而最高統治者唐玄宗還帶著自己的寵妃楊貴妃在驪山華清宮宴飲玩樂。
為了生活,杜甫獨自在長安奮鬥,將妻子兒女都拋在了奉先縣,老妻幼子,無依無靠,一想到妻兒每天都過著挨餓受凍的生活,杜甫就非常憂心。在交通不便、通訊落後的古代,杜甫要回一趟家非常困難,他爬山涉水,過江渡河,終於回到了家裡。
「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一進家門,杜甫就聽到了陣陣的撕心裂肺的哭聲,原來杜甫的小兒子已經因為沒有吃的,被活活餓死了。如此慘狀,連鄰居們都跟著嗚咽淚流,杜甫心裡更是無比慚愧,一個做父親的人,竟然沒有能力養活自己的孩子,沒有能力給自己的孩子弄到飯吃。
杜甫好歹還是一個小官,可以享有不服兵役、不交租納稅的特權,然而杜甫家的情況已經如此糟糕,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只有更加難過,失去土地的農民背井離鄉,守衛邊疆的士兵缺衣少食,在國家多災多難的動蕩時刻,沒有一個人的日子是好過的。
百姓們過著食不果腹的貧困悽慘生活,統治階級卻一如既往的浮華奢侈,皇宮中用的是金盤寶器,穿的是貂鼠皮襖,吃的是駝蹄羹湯、美味珍饈,朱弦玉管一起演奏,如仙子般的美人翩翩起舞。
君臣的耽於享樂,百姓的生活艱難,一個在酒池肉林的天堂,一個在餓殍遍野的地獄,兩種世界,一樂一苦,這種社會的鮮明對比,階層的巨大懸殊,終於讓杜甫悲憤地大聲疾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富人家的酒肉多的吃不完,都放的腐敗發臭了,緊隔著幾步之外的大路上,卻到處是那些凍死餓死還沒有人埋葬的窮人屍骨。
「朱門酒肉臭」的兩種解釋
對「朱門酒肉臭」一句的爭議,主要是在「臭」字上,第一種解釋認為,「臭」字應該讀xiù,意思是香味、氣味。第二種解釋認為,「臭」字讀chòu,就是現在大多人所理解的臭味之意。
兩種讀法,兩種解釋,究竟哪種才是對的,哪種理解更符合杜甫的本意呢?
「臭」字讀xiù,理解成香氣,全句的意思就是:「貴族人家裡的酒肉散發著香味,窮人們卻在街頭凍餓而死」。這種讀法和解釋也是有依據的,《周易》中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同心協力的兩個人,他們的力量可以斬斷堅硬的金屬,同心同德的兩個人說出的話,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其臭如蘭」中的「臭」字就是「香氣」的意思。初唐駱賓王《詠懷》中也有此用法:「一言芬若桂,四海臭如蘭。」
「臭」字讀chòu,意思是臭味,全句的意思就是:「貴族人家裡的酒肉吃不完都放臭了,窮人們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這個解釋也有出處和典故,《孟子·梁惠王》中寫道:「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孟子在這裡用肥肉、肥馬和饑民、餓殍相對比,已經有了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雛形。
《孫子新書》:「楚莊攻宋,廚有臭肉,尊有敗酒,而三軍有飢色。」這裡已經明確地提出了臭肉一詞,杜甫是詩歌的集大成者,胸中讀了百卷書,最善於引經據典、活學活用,面對小兒子被餓死的人間慘劇,懷著對貧富差距的滿腔悲憤,化用典故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名句自然是水到渠成。
杜甫晚年寫的《驅豎子摘蒼耳》中也有:「富家廚肉臭,戰地骸骨白。」富人家的廚房裡堆滿了肉,放的臭了不能食用,「臭」字的意思是「穢惡之氣」,與「朱門酒肉臭」的意思一致。
結合全篇來看,「朱門酒肉臭」理解成「臭味」確實比理解成「香味」更妥當,「富貴人家的酒肉散發出香氣」,只是非常平淡普通的一句對富貴人家生活情形的描寫,遠遠沒有「富貴人家的酒肉放得臭了」來得深刻,酒肉多得都放臭了,看起來是誇張的說法,實際上卻是富貴人家奢侈生活的真實揭露。
殷紂王以酒為池、以肉為林,長夜飲宴,杜甫的「朱門酒肉臭」,揭露的正是統治階級這種生活的極其荒淫、極端奢侈,令人觸目驚心。「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因為有著如此深刻的批判性,才會讓「朱門酒肉臭」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杜甫的詩歌被譽為「詩史」,是時代最真實的見證,他寫下這首詩歌的同一年,便爆發了安史之亂,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