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女兒不聽話,外公動手把媽媽打了:隔代養育真的是洪水猛獸嗎?

2020-12-23 騰訊網

近日,一位媽媽報警稱自己被打了。

民警趕到現場後,才發現被打的是一位3歲孩子的母親。

而施暴者,竟然是孩子的姥爺,自己的親爹。

在重慶沙坪垻區,一位媽媽因為女兒不聽話,便推了孩子幾下。

不想這個舉動竟然激怒了在一旁的姥爺,護孫心切的姥爺,一怒之下打了孩子的媽媽。

讓人感慨老人寵愛孩子的同時,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又一次擺上了臺面:

隔代養育究竟可不可取?

汙名化的隔代養育

「由於西方隔代汙名化以後,我們覺得老人都是有問題的,帶孩子都是錯的。」

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沈奕斐曾在木棉說演講裡提到「隔代育兒汙名化」的概念。

沈教授還分享了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歷:

老大剛出生的時候,奶奶就要給孩子「捆蠟燭包(將孩子的身體用小被子緊緊包住,因為形似蠟燭,所以叫「蠟燭包」。)」,說是捆蠟燭包的孩子更好帶。

可醫院卻說孩子要自由成長,不能捆綁,在沈教授的反對下,老大最終沒有捆蠟燭包。

但是當老二在全美排名第一的婦產科醫院出生時,醫生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教她怎麼捆蠟燭包。

面對沈奕斐的不解,醫生解釋道:

捆蠟燭包是模仿子宮被包裹的環境,孩子在與子宮相仿的環境裡更有安全感,不容易驚醒。

一來孩子自己能睡得更深,二來產婦也能得到更好的休息。

沈教授恍然大悟,雖然婆婆只是個沒有什麼文化的接生婆,但是這次老人說的是對的。

我們總是一邊嫌棄著隔代人的「愚昧」,一邊享受著他們的愛。

對隔代教育既看不慣又離不開,讓我們和老人都在尷尬的處境裡左右為難,

明明美好的「三代同堂」,最後很多都演繹成了一場相愛相殺的悲劇。

高期待和高補償心理的衝突

親子綜藝《告訴世界我可以》裡,有一位老人對自己的外孫女格外寵愛,已經達到了沒有原則的地步。

縱著孩子吃糖、喝可樂,玩iPad,小小年紀的她已經可樂成癮,還沒進幼兒園就已經變成了散光眼。

可當孩子母親阻止這些行為時,卻遭到姥姥無情的回懟:

「我就這麼把你養大的,你看你現在不也挺好的嗎?」

媽媽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頗感無奈,她說因為自己小時候養成的不良習慣導致融入社會後屢屢受挫。

為了能融入社會,媽媽開啟了自我糾正,可這條路走得實在是辛苦。

為了不讓孩子重蹈覆轍,才要求女兒從小就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而老人卻因為小時候家庭條件差,物質匱乏,對現在的外孫女就產生了一種補償心理,

恨不得把所有好的都給孩子,儘量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以彌補自己條件艱苦時所留下的遺憾。

父母嚴格,老人溺愛,這種案例數不勝數:

父母要求孩子放學就完成作業,老人卻帶著孩子已經出門去遛彎;

父母在孩子做錯要實施懲罰時,老人已經把孩子牢牢護在身後;

在這種高期待和高補償心理的衝突下,隔代育兒顯得水火不容,

我們與老人帶娃之間就矛盾重重,甚至談「隔」色變。

隔代養育也有可取的地方

難道隔代養育就沒有一點可取之處?

《父母的格局》中曾寫道:

不要放棄任何一位愛你孩子的人,他們能為孩子做到的,恰恰是你沒有時間或沒有能力做到的。

孩子需要父母之外的愛和教養,就如有了陽光照耀,還需要雨露滋潤。

前幾天看到幾個視頻,讓人頗為感動:

一網友的婚禮上,年邁的爺爺奶奶一起走過紅毯,為孫子、孫媳婦送上結婚戒指和珍貴的祝福;

另一網友的婚禮上,在全場來賓打開手機閃光燈的環節,自己80歲的姥爺,也掏出了僅有的老年機跟著人群一起揮動;

還有一位網友在登上婚車後,家人發來一張照片:

一直寵愛自己的爺爺站在貼滿喜字的窗前,望著自己離去的方向久久不願離去;

......

每個故事都微小而感人至深。

網友們紛紛表示,看到這些老人的故事,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爺爺奶奶,又想他們了......

多少孩子是在祖輩的膝下成長,從咿呀學語到翩翩少年,從讀書識字到結婚生子。

即便老人故去不在了,在看到任何一個陌生的老人時,都會時不時在心底懷念起那個對自己最在意的人。

這份溫暖恰恰是孩子心底治癒一生的勇氣。

在綜藝《告訴世界我可以》裡,北大教授魏坤琳也曾表示:

隔代養育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

當孩子接受多元化的養育模式時,其應變能力和理解能力是超出單一接受父母教育的孩子。

所以隔代養育絕不是洪水猛獸,相反,對孩子的教育是有促進作用的。

那隔代養育究竟如何破冰?

隔代養育的破冰之道

養育孩子是家庭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一環,父母和老人絕對不是博弈的對立場,

相反,是愛與技巧的合奏。

隔代養育成不成功,還需要家庭成員做到以下幾點:

父母要扮演好「主要照料者」的角色

知乎曾有這樣一個問題:

牛津大學教授稱,被祖父母、外祖父母帶大的小孩,成年後更幸福。

你覺得隔代撫養有哪些利?又有哪些弊?

其中一條高贊回答:隔代撫養的問題並不是老人錯了,而是父母的教育缺位。

隔代養育的最佳模式是「合作育兒」,既然是合作,就有分工。

老人只是輔助,父母才是孩子的「主要照料者」。

在孩子的養育中,我們不能完全將孩子「託孤」給老人,需要找準兩代養育人的邊界,正確評估老人的能力,力所能及承擔養育責任。

比如涉及孩子未來成長和三觀養成等大方向的工作,務必親力親為。

或者每晚堅持孩子跟自己睡,保證充足的親子時間等,

一方面促進親子關係,另一方面也能讓老人得到良好的休息,保證第二天的精力充沛。

而其他養育工作我們要學會放權給老人,既然給了老人照顧孩子的任務,也要給老人管教孩子的權利。

一旦只給任務卻不給權利,會中斷孩子教育的連貫性,孩子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老人為了更好管教,則會走向兩個極端:

要麼極度寵溺,以博取孩子的認可;

要麼極度嚴格,讓孩子只聽自己的話。

要提前與老人溝通好養育方式

李玫瑾教授在《春妮的周日時光》裡曾提到:隔代養育要提前跟老人溝通好養育方式。

由於兩代人的經歷、學識、觀念等不一樣,苛求老人完全按照年輕人的養育方式育兒是不太可能。

但是可以在「合作育兒」開始之前,跟老人好好聊一聊關於育兒過程中的一些方法。

比如科學餵養、生活習慣等等。

讓老人理解自己對孩子的要求與期望,同時也能知道老人養育小孩的方式,不正確的行為可以提前拒絕。

遇到分歧要小範圍解決

在養育的過程中,意見的分歧是在所難免的,處理不好容易引發更多的家庭矛盾。

在產生意見分歧時,儘量將解決分歧的範圍縮小,不當著孩子的面說老人的不對,也不在背後糾正孩子的行為。

而是跟老人直接溝通,由老人親自解決,這樣造成的不良影響會小很多,也更利於問題的解決。

舞蹈家黃豆豆在《告訴世界我可以》中曾說道:

如果家庭裡發生衝突,最好的方式就是給他們一個安靜的環境,與老人直接溝通。

「 假如你有時光機,你最想回到哪個時候?」

「再見姥姥最後一面。」

演員任嘉倫曾表示,因為拍戲的原因,沒有見到姥姥的最後一面,

如果有這樣一個機會,哪怕是在腦海裡可以彌補掉這個畫面,也願意穿越過去見上一面。

沒能見上姥姥最後一面的任嘉倫,再次談起這份感情時,眼中遺憾又溫暖。

相比父母,爺爺奶奶雖然在某一些方面確實有所欠缺,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對孩子只有無盡的愛,只是愛的方式有所不同。

只要找到合適的育兒模式,這份祖輩的愛將會是孩子一生最為溫暖的存在。

最後,讓我們一起點亮【在看】,分享出去,拋棄偏見,合作育兒,三世同堂,更能其樂融融。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隔代養育,真的毀孩子一生嗎?
    直到畢勝男在一次家宴上,發現5歲的女兒茜茜把孩子完全交給老人養育,老人不僅承擔了養與教這些瑣碎但非常重要的事情,還替代媽媽和孩子建立了親密的依戀關係。由隔代養育產生的家庭矛盾,已經是當下中國家庭最主要的矛盾。
  • 0~3歲寶寶,隔代養育的困惑如何解決?
    0~3歲寶寶,隔代養育的困惑如何解決?日本心理大師,60多歲爺爺級別的平井信義提出了他的解決辦法,一起來看看吧。目前我們很多家庭的情況,爸爸媽媽要上班。那麼,養孩子的話,有可能是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幫忙養育孩子。
  • 「隔代養育」到底是被誰妖魔化了?婆婆,媽媽,還是專家?
    說實話作為孩子媽媽,作者有些吃驚,從什麼時候,美好的隔代養育竟然變成了大家心口的痛?原生家庭的罪,父母養育不當的罪,讓很多年輕的父母膽戰心驚,焦慮不安!而「隔代養育的罪」,也把爺爺奶奶拖下了水,對孫子的愛,也變得戰戰兢兢!
  • 隔代教育,就真的一無是處嗎?網友:未必!
    01、隔代教育也可以成就完美人生龔民:6歲上初中,9歲上高中,12歲被中科大錄取,16歲保研。父母:孩子出生不久便離異。外公:退休物理教師  外婆:退休數學教師從以上簡介中,我們可以看到龔民確實是神童一枚,但他的家庭有點讓人尷尬。因為龔民出生後不久,父母就離婚,媽媽出門打工,把孩子交給了外公外婆來照顧。
  • 隔代養育之痛:兩代人的育兒隔閡,你們這樣做,大家皆大歡喜
    但孩子姥姥經常一買就買一箱子零食,孩子小沒有自控力,飯前吃零食,導致到點吃飯的時候說「不餓」;再比如,小A為了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經常對孩子說「不管如何,媽媽永遠愛你」,轉頭,小A媽媽就對孩子說「媽媽不一定會永遠愛你」……小A苦惱地對我說:「我知道媽媽愛孩子,可這樣的愛法,真的難以接受。現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為了能教育好孩子,也開始學習育兒知識。
  • 隔代養育如何乘風破浪?影響3代人,國寶級兒童心理大師給出答案
    《中國青年報》曾對1943名有孩子的家庭進行調查,53.9%的家庭小孩由爺爺奶奶幫忙帶,41.0%家庭小孩由外公外婆帶。老人幫忙帶孩子,是情分,不是義務。隔代養育,兩代人的出生背景、生活習慣、教育理念以及消費觀等的衝突,矛盾和摩擦在所難免。有人說,隔代養育,就像硬幣的兩面,有好有壞。那麼,如何讓壞的一面轉化為好的一面呢?如何解決隔代養育的痛與難呢?
  • 孫女受委屈,奶奶教孫女懟媽媽—如何在隔代養育中實現「共贏」
    在當今有60%-80%的家庭是隔代養育,這個背景下,如何在尊重老人固有觀念的基礎上,實現對孩子最好的養育呢?為什麼會有「隔代親」現象所謂「隔代親」現象,本質上或者說更多地是老人對孩子的情感依戀。因此很多父母陷入焦慮:由於工作原因,不得不依靠老人帶孩子,卻又擔心孩子,長期在「隔代養育」的溺愛中,教育受到阻礙。我們可以怎樣看待「隔代養育」呢?
  • 「聽話的孩子」真的就是我們想要的嗎
    我們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追求的目標就是孩子聽話,好好吃飯 好好睡覺 好好學習,聽話 ,這個聽話是指聽家長的話,以家長的意願為導向,就在寫下這些字時,我剛對6歲的女兒說 「聽話,好孩子,快去洗刷.......」
  • 無論隔代養育,還是親力親為,記住養育孩子最大的秘訣是愛
    在我的刻板印象裡,「隔代教育」只不過是現代社會生活和家庭分工條件下不得已而為之的一個選擇。於是,為了更好地陪伴女兒,從女兒出生到現在她1周3個月,我毅然地成為全職媽媽,回歸職場的打算也是一拖再拖。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我必須要認真地考慮並準備重返職場的問題了。
  • 「隔代撫養」真的教壞子孫?
    而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針對0~3歲乳嬰兒帶養方式的最新調查顯示,由祖輩家長參與乳嬰兒撫養的比例高達84.6%。一項在全國範圍內調查「隔代撫養」的結果更揭示,中國近一半孩子是隨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上海0~6歲的孩子中有50~60%屬於「隔代撫養」;廣州「隔代撫養」的孩子佔到總數的一半;北京更高達70%。
  • 隋棠一家五口和爸媽開心合影 小兒子和外公隔代遺傳長得很像
    38歲的女藝人隋棠嫁給了一位愛她而且有錢的老公Tony,他們夫妻倆婚後非常恩愛。隋棠婚後還為了老公生下3位子女,他們分別是Max、Lucy、Olie,其中小兒子才剛剛出生4個月,她現在依然忙著照顧兒子。在她懷孕時也沒有看見她發胖很多,大家都大讚她的身材好,產後她也迅速修身。
  • 孩子養育中祖輩只能當配角 隔代養育智慧還有哪些?
    此外,為了讓廣大祖輩在家庭中都能成為智慧的長者,享受天倫之樂,與孫輩共度幸福晚年,上海家長學校著力打造「祖輩成長課堂」,並組織專家隊伍編寫「隔代養育智慧叢書」。「從來自千家萬戶的徵文中可以看出兩大特徵:一是現在的祖輩大多是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爸爸媽媽,從寵愛子女延續到寵愛第三代;二是他們在養育第三代過程中感到自身不足。」
  • 謎一樣的隔代親:小時候我犯錯我被打,現在我兒子犯錯還是我被打
    都說隔代親,什麼叫隔代親,就是:小時,我犯錯了,被我媽罵,搞不好還男女混合雙打;現在,我兒子犯錯了,我只是批評了一下,就被我媽打了。但是,爸爸難道您忘了嗎,我像他這麼大的時候寫作業,一旦不合您意,您是會打我的!
  • 孩子三歲之前,媽媽要全程陪伴嗎?
    這個社會對女人的要求其實真的挺高的,教育專家建議孩子自己帶,不要隔代養育;社會現實又要要求媽媽經濟獨立、能給孩子樹立自信、經濟獨立的形象;丈夫又要要求妻子工作、家庭兩不誤,還要聽話、懂事。而唯獨忘了對男人提出要求,作為男人只需要賺錢養家就可以。
  • 老人帶孩子煩惱多,對孩子的好處卻很珍貴,隔代不養育也不隔離愛
    隔代養育飽受詬病,但是很多家庭卻又不得不接受這樣的安排。老齡科研中心調查顯示,我國有66%以上的老人幫子女照顧孩子,2歲半以前的孩子,主要由老人照顧的高達70%。很多朋友享受著父母幫帶孩子帶來的便利,卻不時吐槽隔代養育給自己帶來的苦惱。隔代養育是逃不開的現實,到底是好是壞,父母心裡要有一桿秤。
  •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如何做好隔代教育?
    但由於育兒觀念、代溝等因素,隔代教育引發的問題也不少。日前,新興街道就邀請專家舉辦了一場《祖輩如何做好隔代教育》的專題講座,引來了近百名老年人前來聆聽,也引出了一場關於隔代教育的大討論。  如今,一個小家庭的寶寶出生後,「4+2+1」模式就成了很多家庭的「標配」。4位老人、一對小夫妻圍著一個孩子轉,可兩代人在育兒方式上往往會產生很大分歧,家庭裡也就多了不少「火藥味」。
  • 聊聊隔代育兒那些事
    總覺得大了就好了,教育不還有學校嗎?這也是為什麼老人帶的孩子,普遍缺乏規則意識,有的甚至很熊。孩子生氣了躺在地上打滾,老人普遍有兩個應對即:「一切要求都滿足你。」或者「趕緊起來,不然我就揍你了!信不信我真揍你?」
  • 隔代養育弊端多?隔代養育有益三代人,年輕的父母都該看一看
    孩子8月份送去了幼兒園,經過一個月,孩子適應得不錯,閨蜜也決定去找一份工作,可是現實卻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找了一圈,發現能接送孩子的工作根本找不到,前幾天她決定去做兼職,這樣時間自由,不耽誤接送、照顧孩子。可是兼職的收入,讓她覺得很失望。
  • 不良的隔代教育:把孩子教成了「熊孩子」?你是否也在為此頭疼
    我們不否認隔代教育對孩子而言的益處,比如奶奶帶出了三歲就會被「唐詩三百首」的孩子,爺爺奶奶的教育讓孩子更勇敢,有擔當,懂事些。但是,隔代教育往往是弊大於利的。一、「隔代教育」的尷尬有一新聞,說的是六旬老人跳河,起因竟是孩子的作業。
  • 無論隔代養育,還是親力親為,最大的放心源自對孩子天然的愛
    一、對隔代教育的刻板印象隔代教育是這些年在育兒領域被探討頻繁的話題,多到讓我一度誤以為:隔代教育是現在才新興的「養育模式」。很多負面評價更讓我誤以為:相較於科學育兒,隔代教養代表陳舊的觀念和落後的理念,無法給孩子帶來更好的成長。在我的刻板印象裡,「隔代教育」只不過是現代社會生活和家庭分工條件下不得已而為之的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