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媽媽報警稱自己被打了。
民警趕到現場後,才發現被打的是一位3歲孩子的母親。
而施暴者,竟然是孩子的姥爺,自己的親爹。
在重慶沙坪垻區,一位媽媽因為女兒不聽話,便推了孩子幾下。
不想這個舉動竟然激怒了在一旁的姥爺,護孫心切的姥爺,一怒之下打了孩子的媽媽。
讓人感慨老人寵愛孩子的同時,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又一次擺上了臺面:
隔代養育究竟可不可取?
汙名化的隔代養育
「由於西方隔代汙名化以後,我們覺得老人都是有問題的,帶孩子都是錯的。」
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沈奕斐曾在木棉說演講裡提到「隔代育兒汙名化」的概念。
沈教授還分享了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歷:
老大剛出生的時候,奶奶就要給孩子「捆蠟燭包(將孩子的身體用小被子緊緊包住,因為形似蠟燭,所以叫「蠟燭包」。)」,說是捆蠟燭包的孩子更好帶。
可醫院卻說孩子要自由成長,不能捆綁,在沈教授的反對下,老大最終沒有捆蠟燭包。
但是當老二在全美排名第一的婦產科醫院出生時,醫生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教她怎麼捆蠟燭包。
面對沈奕斐的不解,醫生解釋道:
捆蠟燭包是模仿子宮被包裹的環境,孩子在與子宮相仿的環境裡更有安全感,不容易驚醒。
一來孩子自己能睡得更深,二來產婦也能得到更好的休息。
沈教授恍然大悟,雖然婆婆只是個沒有什麼文化的接生婆,但是這次老人說的是對的。
我們總是一邊嫌棄著隔代人的「愚昧」,一邊享受著他們的愛。
對隔代教育既看不慣又離不開,讓我們和老人都在尷尬的處境裡左右為難,
明明美好的「三代同堂」,最後很多都演繹成了一場相愛相殺的悲劇。
高期待和高補償心理的衝突
親子綜藝《告訴世界我可以》裡,有一位老人對自己的外孫女格外寵愛,已經達到了沒有原則的地步。
縱著孩子吃糖、喝可樂,玩iPad,小小年紀的她已經可樂成癮,還沒進幼兒園就已經變成了散光眼。
可當孩子母親阻止這些行為時,卻遭到姥姥無情的回懟:
「我就這麼把你養大的,你看你現在不也挺好的嗎?」
媽媽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頗感無奈,她說因為自己小時候養成的不良習慣導致融入社會後屢屢受挫。
為了能融入社會,媽媽開啟了自我糾正,可這條路走得實在是辛苦。
為了不讓孩子重蹈覆轍,才要求女兒從小就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而老人卻因為小時候家庭條件差,物質匱乏,對現在的外孫女就產生了一種補償心理,
恨不得把所有好的都給孩子,儘量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以彌補自己條件艱苦時所留下的遺憾。
父母嚴格,老人溺愛,這種案例數不勝數:
父母要求孩子放學就完成作業,老人卻帶著孩子已經出門去遛彎;
父母在孩子做錯要實施懲罰時,老人已經把孩子牢牢護在身後;
在這種高期待和高補償心理的衝突下,隔代育兒顯得水火不容,
我們與老人帶娃之間就矛盾重重,甚至談「隔」色變。
隔代養育也有可取的地方
難道隔代養育就沒有一點可取之處?
《父母的格局》中曾寫道:
不要放棄任何一位愛你孩子的人,他們能為孩子做到的,恰恰是你沒有時間或沒有能力做到的。
孩子需要父母之外的愛和教養,就如有了陽光照耀,還需要雨露滋潤。
前幾天看到幾個視頻,讓人頗為感動:
一網友的婚禮上,年邁的爺爺奶奶一起走過紅毯,為孫子、孫媳婦送上結婚戒指和珍貴的祝福;
另一網友的婚禮上,在全場來賓打開手機閃光燈的環節,自己80歲的姥爺,也掏出了僅有的老年機跟著人群一起揮動;
還有一位網友在登上婚車後,家人發來一張照片:
一直寵愛自己的爺爺站在貼滿喜字的窗前,望著自己離去的方向久久不願離去;
......
每個故事都微小而感人至深。
網友們紛紛表示,看到這些老人的故事,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爺爺奶奶,又想他們了......
多少孩子是在祖輩的膝下成長,從咿呀學語到翩翩少年,從讀書識字到結婚生子。
即便老人故去不在了,在看到任何一個陌生的老人時,都會時不時在心底懷念起那個對自己最在意的人。
這份溫暖恰恰是孩子心底治癒一生的勇氣。
在綜藝《告訴世界我可以》裡,北大教授魏坤琳也曾表示:
隔代養育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
當孩子接受多元化的養育模式時,其應變能力和理解能力是超出單一接受父母教育的孩子。
所以隔代養育絕不是洪水猛獸,相反,對孩子的教育是有促進作用的。
那隔代養育究竟如何破冰?
隔代養育的破冰之道
養育孩子是家庭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一環,父母和老人絕對不是博弈的對立場,
相反,是愛與技巧的合奏。
隔代養育成不成功,還需要家庭成員做到以下幾點:
父母要扮演好「主要照料者」的角色
知乎曾有這樣一個問題:
牛津大學教授稱,被祖父母、外祖父母帶大的小孩,成年後更幸福。
你覺得隔代撫養有哪些利?又有哪些弊?
其中一條高贊回答:隔代撫養的問題並不是老人錯了,而是父母的教育缺位。
隔代養育的最佳模式是「合作育兒」,既然是合作,就有分工。
老人只是輔助,父母才是孩子的「主要照料者」。
在孩子的養育中,我們不能完全將孩子「託孤」給老人,需要找準兩代養育人的邊界,正確評估老人的能力,力所能及承擔養育責任。
比如涉及孩子未來成長和三觀養成等大方向的工作,務必親力親為。
或者每晚堅持孩子跟自己睡,保證充足的親子時間等,
一方面促進親子關係,另一方面也能讓老人得到良好的休息,保證第二天的精力充沛。
而其他養育工作我們要學會放權給老人,既然給了老人照顧孩子的任務,也要給老人管教孩子的權利。
一旦只給任務卻不給權利,會中斷孩子教育的連貫性,孩子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老人為了更好管教,則會走向兩個極端:
要麼極度寵溺,以博取孩子的認可;
要麼極度嚴格,讓孩子只聽自己的話。
要提前與老人溝通好養育方式
李玫瑾教授在《春妮的周日時光》裡曾提到:隔代養育要提前跟老人溝通好養育方式。
由於兩代人的經歷、學識、觀念等不一樣,苛求老人完全按照年輕人的養育方式育兒是不太可能。
但是可以在「合作育兒」開始之前,跟老人好好聊一聊關於育兒過程中的一些方法。
比如科學餵養、生活習慣等等。
讓老人理解自己對孩子的要求與期望,同時也能知道老人養育小孩的方式,不正確的行為可以提前拒絕。
遇到分歧要小範圍解決
在養育的過程中,意見的分歧是在所難免的,處理不好容易引發更多的家庭矛盾。
在產生意見分歧時,儘量將解決分歧的範圍縮小,不當著孩子的面說老人的不對,也不在背後糾正孩子的行為。
而是跟老人直接溝通,由老人親自解決,這樣造成的不良影響會小很多,也更利於問題的解決。
舞蹈家黃豆豆在《告訴世界我可以》中曾說道:
如果家庭裡發生衝突,最好的方式就是給他們一個安靜的環境,與老人直接溝通。
「 假如你有時光機,你最想回到哪個時候?」
「再見姥姥最後一面。」
演員任嘉倫曾表示,因為拍戲的原因,沒有見到姥姥的最後一面,
如果有這樣一個機會,哪怕是在腦海裡可以彌補掉這個畫面,也願意穿越過去見上一面。
沒能見上姥姥最後一面的任嘉倫,再次談起這份感情時,眼中遺憾又溫暖。
相比父母,爺爺奶奶雖然在某一些方面確實有所欠缺,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對孩子只有無盡的愛,只是愛的方式有所不同。
只要找到合適的育兒模式,這份祖輩的愛將會是孩子一生最為溫暖的存在。
最後,讓我們一起點亮【在看】,分享出去,拋棄偏見,合作育兒,三世同堂,更能其樂融融。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