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財稅精英之夢 成公共管理之才——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2022-01-08 安徽財經大學本科招生

學院簡介        

    學院現有財政和公共管理兩大學科,現有財政學、稅收學、行政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5個本科專業,公共管理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財政學、勞動經濟學、行政管理、社會保障、教育經濟與管理和土地資源管理6個二級學科學術學位碩士點,稅務碩士、公共管理(MPA)2個專業學位碩士點。

      財政學科是安徽省B類重點學科。財政學專業是學校成立時的首批本科專業之一,現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是安徽省一流本科人才示範引領基地、安徽省「六卓越一拔尖」建設專業、安徽省品牌(特色)專業、安徽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安徽省教改示範專業;稅收學專業現為安徽省一流專業、安徽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安徽省「六卓越一拔尖」建設專業。公共管理學科是學校近年來重點支持發展的學科,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校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校級品牌專業;行政管理專業現為安徽省「六卓越一拔尖」建設專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為安徽省「六卓越一拔尖」建設專業、校級品牌專業。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專任教師61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4人,高級職稱比例72.13%,博士(含在讀)比例78.68%。專任教師中有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41人,教育部財政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人、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2人,安徽省高校學科(專業)拔尖人才2人,安徽高校優秀青年拔尖人才計劃8人,安徽省教學名師4人、安徽省教壇新秀3人。

財政學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經濟學學士

    財政學專業是安徽財經大學1959年建校時的首批本科專業,是第三批國家級特色專業(2008)、安徽省教改示範專業(2005)、安徽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016)、安徽省特色(品牌)專業(2017)、安徽省「六卓越一拔尖」建設專業(2018)、財政學一流本科人才示範引領基地(2019)、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19),財政學科現為安徽省B類重點學科。目前,財政學專業現有17名教師專任教師,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博士15人;專任教師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安徽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人、安徽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1人、安徽省高校優秀青年拔尖人才6人;教育部財政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安徽省教學名師3人、安徽省教壇新秀3人。近年來,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12個,研究成果被李克強總理肯定性批示。通過實施財政學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組建財政學拔尖實驗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學生畢業後,有超過1/3的學生到國內外知名高校深造、攻讀碩士學位,學生就業率達到98%以上。

專業簡介:稅收學專業現為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本專業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生能夠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掌握涉稅政策研究方法,能夠勝任中外涉稅專業機構以及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涉稅業務,並具備進一步開展涉稅方面學術研究的潛質和基礎。2017年起開設稅務師方向實驗班,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

核心課程:《稅法一》、《稅法二》、《稅務會計》、《中級財務會計》、《稅收學》、《稅收籌劃》、《稅務管理》、《國際稅收》。

培養特色強化學生理論基礎,為進一步開展稅收方面的學術研究奠定基礎。突出複合型知識框架,按照稅務師、註冊會計師的知識結構設置課程體系。突出涉稅實務能力的培養,設計立體化的涉稅實踐教學體系。通過涉稅賽事的參與,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實踐技能。

就業領域:繼續攻讀稅務專碩等專業研究生;在財政、稅務部門、涉稅專業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從事涉稅服務工作;在企業從事財務管理等工作。

勞動與社會保障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管理學學士

    勞動與社會保障本科專業於2001年設立,是首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專業堅持「得一技之長,以安身;學太平文章,以立命」的培養理念,結合專業特點和社會需求,以勞動關係管理、養老服務管理和網際網路醫療管理為專業培養方向,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民政、衛健委、工會和殘聯等專業相關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團體輸送高級人才,學生能夠在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勞動關係、企業(職業)年金、人力資源管理以及涉及勞動與社會保障政策的崗位從事管理工作,專業向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推送優秀研究生人選。

    專業以勞動與社會保障研究所、社會保障基金研究中心、農村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健康經濟研究中心等院級與校級學術研究平臺,安徽省「網際網路+」公益創客實驗室和慢性病智慧管理創客實驗室兩個省級大學生創客實驗實踐平臺,安徽省高校模擬勞資集體協商大賽學科競賽平臺為基礎,為滿足當前社會迫切需求,著力培養勞動關係管理、養老服務管理和醫療健康管理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專業特色

勞動關係管理

培養背景:勞動力供求已發生根本性變化,企業需要精細化的勞動關係管理以應對勞動關係風險;「一帶一路」政策激勵下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加速,需要大量勞動關係高級人才以降低國內外勞動關係管理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投資風險;國家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加大相關方面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

培養要求:熟習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以及國家相關勞動政策法規,了解國家勞動關係管理所面臨的形勢和問題,以及企業日常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勞動關係風險,掌握集體協商和勞動關係協調基本技能,參與相關社會實踐和實習。

養老服務管理

培養背景:人口老齡化下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人口大遷移背景下父母與子女異地居住的嚴峻現實;現有養老服務供給無法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對美好養老生活的追求;政府大力支持養老服務發展。

培養要求:熟習國家養老保障和養老服務行業政策,了解養老服務業所面臨的形勢和問題,掌握社會調查和養老機構管理基本技能,參與相關社會實踐和實習。

網際網路醫療管理

培養背景:「看病貴、看病難」問題依然存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健康生活的需求;「網際網路+」醫療打破了傳統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壁壘,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和發展機遇。

培養要求:熟習國家醫療保險和醫療衛生機構政策法規,了解網際網路醫療現狀和問題,掌握社會調查、信息管理和醫療機構管理基本技能,參與相關社會實踐和實習。

專業培養實現條件

師資力量保障

    專業擁有10名校內專職教師,10餘名校外實踐導師和兼職教師。專職教師中安徽省教學名師1人,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1人,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2人,碩士研究生導師8人,高級職稱佔比80%,博士化率達90%。

 社會實踐平臺

     將社會實踐融於日常教學中,搭建社會實踐平臺,提供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民政、衛生和工會等相關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團體實踐和實習機會。

學科競賽平臺

    成功舉辦「安徽省高校模擬集體協商大賽」,組織隊伍參加「全國高校模擬集體談判大賽」。

社會合作辦學

    同國內知名高校進行學術合作;同國外高校合作辦學;同政府合作強化實務管理知識;同企業合作推動「大數據」在公共管理學科,特別是社會保障領域的應用。

    安徽財經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期待您的加入,我們既志存高遠又腳踏實地,關切百姓福祉同時實現人生價值。

行政管理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管理學學士

    行政管理專業始創於2000年,是安徽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科第一個設立的本科專業。2001年正式招生,現有本科專業和碩士學位授權點各一個,並設有畢業生資助的「安則達獎學金」和「啟龍獎學金」。近20年來,本專業為各級政府部門、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培養了800餘名高素質、複合型的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獲得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

    ——師資隊伍結構合理、實力雄厚。本專業現有教師 11人,碩士生導師8人。其中,教授 4人、副教授4人,擁有博士學位7人,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 人,安徽省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2人,蚌埠市重大決策諮詢論證專家3人。

    ——教師教學科研成果突出。本專業教師先後主持和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民政部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等高層次科學研究項目多項,出版學術著作10餘部,並在《中國行政管理》等高層次學術刊物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50餘篇,且獲得民政部、民政廳優秀科研成果獎多項。

     ——培養的優秀人才遍布國內各行各業。近年來,本專業畢業班級學生的考研錄取率均在20%左右,有一百餘人先後被211以上高校錄取為研究生,另有部分學生通過本專業與韓國忠南大學、韓瑞大學合作開展的交換培養項目,赴韓國學習,並留在韓國攻讀碩士學位。此外,還有許多學生在蚌埠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蚌埠市民政局、合肥市包河區民政局、蕪湖市鳩江區民政局等本專業校外實踐基地的實習鍛鍊後,畢業後被不少用人單位聘為骨幹人才。

    ——「思想庫」影響力日益彰顯。本專業有多名教師擔任安徽省政協決策諮詢專家、蚌埠市重大決策諮詢論證專家,以多種形式積極與省內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合作,強化社會 服務意識和功能,先後完成了省政協、省民政廳委託的多項項目,項目成果受到有關部門的採納和高度評價。為回應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本專業還整合校內、外資源,專門成立了安徽省社區治理研究院和安徽財經大學中國鄉村(小崗)振興研究院,積極開展鄉村振興以及城鄉社區建設的調查與研究工作,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諮詢與服務。

土地資源管理(120404)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管理學學士

專業簡介:本專業以國土空間規劃、不動產評估和房地產開發經營為主要特色,重視學生科研創新、應用分析、綜合適應等能力培養。本專業是學校重點建設的「品牌專業」,走「產學研政」結合的發展道路,具有系統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建有專門的「土地資源管理實驗室」、省級「公共管理示範實驗實訓中心」和「城鄉規劃與不動產評估中心」,與國土資源政府管理部門和省內外15家土地資源行業精英企業聯合成立了校企合作聯盟,培養懂技術會管理的「技術+管理」複合型應用性高級人才,畢業生就業質量好,考取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比例高,就業專業對口率高,重視學生考研和出國深造。

核心課程:土地經濟學》、《土地規劃學》、《土地資源學》、《土地信息系統》、《不動產估價理論與方法》、《土地法學》、《地籍管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

培養特色:以校企合作聯盟和專業實踐基地為基礎,以品牌專業建設為平臺,發揮在「新經管」建設優勢,實行「能力導向,校企協同」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懂技術會管理的「技術+管理」複合型高級人才,致力於把本專業建設成為培養「國土空間規劃師」「不動產評估師」及自然資源和城鄉規劃管理部門高層次人才的搖籃。

就業領域:自然資源和城鄉規劃為代表的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國土空間規劃、城鄉規劃、不動產評估和房地產經營等方面的公司企業;或繼續攻讀碩士學位。

相關焦點

  • 日本富山大學教授代表團訪問公共管理學院公共財政研究所並參加...
    3月29日,日本富山大學經濟學部主管中國人民大學交流事務的負責人中村和之教授、經濟學科學科長垣田直樹教授、龍世祥教授,遠東地域研究中心山本雅志副教授訪問公共管理學院公共財政研究所。訪問期間,中日學者共同參加了以環境經濟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
  • 雲南財經大學學院推薦(三)——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學院介紹 學院成立於2016年10月。現有1個博士點、1個博士後流動站、6個科學碩士點、3個專業碩士點、7個本科專業、1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稅務方面理論知識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動手能力強,能夠在財政、稅務、公共管理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從事相關工作的複合應用型人才。
  • ...大學管理學院 | 公共管理系第一屆「哲尋杯」高校公共管理案例...
    近日,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主辦的第一屆「哲尋杯」高校公共管理案例大賽,在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協辦、上海哲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贊助並提供全程支持下,堅持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賽,對推進公共管理相關專業案例教學工作、引導學生關注我國公共管理熱點問題、培養具備良好理論素養和分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加強公共管理院校間的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 廣東財經大學學院及專業介紹——財政稅務學院
    2004年,增設公共事業管理與行政管理專業,財稅系更名為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2008年6月,根據學科發展需要,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按學科分設,遂更名為財稅學院。2010年,新設資產評估專業,2011年,新設註冊稅務師專業方向。幾經易名,於2013年4月正式確立為財政稅務學院。2011年3月,與廣州市地方稅務局共建廣東財經大學稅務幹部進修學院。
  • 院長談專業之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
    上海財經大學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歷史最悠久財經類學府,各學院到底有著怎樣的底蘊和實力?所謂財經特色鮮明,到底是以什麼特質在知名院校裡獨樹一幟?學科優勢明顯,又是以什麼方式在培養中國未來的高端財經人才?上財之為上財,正在新時代以更為顯性和站在國際前沿的姿態,闡釋著「厚德博學、經濟匡時」的大義。
  • 美國雪城大學Larry Schroeder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學
    近日,美國雪城大學馬克斯維爾學院公共管理與國際事務系榮休教授、公共財政問題專家Larry Schroeder教授來到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訪問,並開展了題為「利用財產稅為美國地方政府提供財政收入」的學術講座。
  •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財政與公共政策專業在職課程研修班
    ★本學科專業與國內外高校和公共政策研究機構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承擔著國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研究項目。★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思想庫和智囊團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建於2001年,經過15年的發展,已經建設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公共管理學院。
  • 廣州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張向陽副院長參加第九屆中國城市管理...
    2020年12月4日至6日在中山大學南校園召開第九屆中國城市管理高峰論壇。本屆論壇由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廣州城市管理研究聯盟和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研究中心聯合主辦。
  •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舉辦第五屆中國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賽...
    為做好第五屆中國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賽報名參賽工作,提升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政府管理學院於2020年12月2日下午在1407會議室成功舉辦第五屆案例大賽啟動會。
  • 中國海洋大學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簡介
    中國海洋大學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成立於 2018 年 9 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歡迎你:走近公共管理學院
    公共管理學院學院概況公共管理學院致力於「卓越公管、和諧公管、幸福公管」建設,設有3個系:公共行政系、土地資源管理系和法學系;2個教育中心:MPA教育中心和J.M教育中心;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自然資源部國土資源法律評價工程重點實驗室;另有土地工程實驗室、法律診所等研究平臺,土地利用監測與空間優化研究基地在建中。
  • 【標杆建設】浙江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來土建學院交流
    【標杆建設】浙江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來土建學院交流 時間:2019年11月11日    編輯:翁晨丹    來源:土建學院     瀏覽次數:次 2019年11月8日下午,浙江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沈曉敏、黨委副書記程曉東、院行管系系主任潘迎春
  • 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5中秋聯誼晚會 精彩集錦
    本次晚會由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EDP中心主辦,新時代領軍企業家高級研修三班與資本運營與工商管理總裁二班聯合承辦。出席並觀看演出的學院領導有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張邦輝、副院長何躍、副院長張鵬、副院長劉渝琳、副書記劉淳,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副主任徐鯤,培訓教育中心主任李佳,EDP中心主任兼校友同學會執行會長黃北泉,培訓教育中心副主任李雪松。
  • 【財政理論探索之路27】安體富:公共財政的實質及其構建
    財政學基礎理論探索之路——人民大學財政學前輩學術思想擷英人民大學財政學專業開設於1950年,期間名師輩出,以實事求是之學風,探財政運行之規律,問津治理,發揚理論,推動了有中國特色的財政學建設。這樣一來,約定俗成,公共財政就成了資本主義財政的代名詞,自然,兩者之間就有了根本的區別。(二)公共財政屬於公共經濟,是其核心內容。一般認為,市場經濟的主體有三個:企業、居民和政府。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政府,指的是政府的經濟活動,即政府經濟,又稱公共經濟或公共部門經濟。而與之相對應的以企業和居民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則稱為私人經濟。
  • 浙江財經大學第二屆公共管理案例大賽暨第五屆中國研究生公共管理...
    2021年1月10日,浙江財經大學第二屆公共管理案例大賽暨第五屆中國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校內賽成功舉辦。本次大賽是目的主旨為打造一流的MPA教育平臺,引導浙財大MPA研究生關注公共管理實際問題,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識,提高運用公共管理理論和分析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MPA教育與公共管理前沿實踐、與國家發展大局更加緊密結合,為第五屆中國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賽做好前期準備。
  • ...浙江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打造行政管理國家一流專業側記
    原標題:項目導師制驅動 構建生態型培養體系———浙江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打造行政管理國家一流專業側記作為主要服務於地方的高校,浙江財經大學的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是本省同類專業中僅有的「十二五」「十三五」特色專業,也是首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以培養卓越公務人才為目標。近年來,行政管理專業以數字政府為引領,以項目導師制為驅動,進行了新時代卓越公務人才培養的改革探索,在國家一流專業的建設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財政稅務學院
    1998年,由於稅務專業調整為財政學學專業,又恢復為財政稅務系。2004年,增設公共事業管理與行政管理專業,財稅系更名為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2008年6月,根據學科發展需要,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按學科分設,遂更名為財稅學院。2010年,新設資產評估專業,2011年,新設註冊稅務師專業方向。2011年3月,與廣州市地方稅務局共建廣東財經大學稅務幹部進修學院。
  • 二級學院風採國際工商與公共管理學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國際工商與公共管理學院成立於
  • 走進廣財|財政稅務學院
    財政稅務學院前身為創建於1986年7月的財政稅務系,1987年與原廣東省稅務局共建稅務專業,遂改名為稅務系。1998年,由於稅務專業調整為財政學專業,更名為財政稅務系。2004年,增設公共事業管理與行政管理專業,財稅系更名為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2008年6月,根據學科發展需要,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按學科分設,遂更名為財稅學院。
  • 《財政研究》『財研擷英』「財政預算績效管理」主題精選論文
    2018年,國務院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明確提出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優化財政資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的關鍵舉措。本文共精選8篇文章,向讀者介紹我國的財政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發展狀況以及未來的改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