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轉場,延續千年生命大遷徙的背後,是哈薩克人對生活的隱忍

2021-01-07 鐵馬遊疆

每次出遊,只要是走在山路之上,總會碰到成群的牛羊隊。

但凡是大群羊隊聚集的時候,總是能看到騎在馬上的牧人們,儘管現在有很多的牧人們已開始開著車或騎著摩託放羊了,但是大多的時候,他們還是以騎馬為主。

那些馬兒們小步跑著,牧人們的身體隨著馬的步伐上下抖動。在伊犁和阿勒泰以外的地方,除了在山裡的路上可以看到成群的牛羊外,其他地方很少能看到大隊牛羊的身影。但是在以哈薩克人為主的伊犁和阿勒泰地區,只要是在路上,總會時常看到牧人趕著牛羊的身影。

這兩處的羊大多是大尾羊,它們走在路上,肥碩的羊尾隨著它們的走動或路動而上下亂跳著,有些著急的司機會忍不住按下喇叭,本來很悠閒的羊群們會被突然的一嚇,立刻彈跳起來,那碩大的羊尾也便急切地甩動起來,有時會讓人擔心,下一刻這羊尾會帶著慣性將羊甩出去。可是,並沒有。

碰到心急的司機,牧人們也會讓在一旁,一任他們讓羊群往路的兩旁驚散。而那些好脾氣的司機,會慢慢跟在羊群的後面,這時牧人們也會很快地走到車前將羊群驅趕開來,讓車快速通過。

每次當家的跟在羊群的後面,我便會搖下車窗,衝著羊群「咩咩」地叫,於是也引得了群羊的回應。

有羊群的時候,總是有牧人,可是有隻有牛群的時候,卻看不到牧人的影子,那些牛群們在吃過草之後,便三三兩兩地臥在路旁反芻,還有幾個囂張一些的,則直接臥在路中間,即使汽車從遠處打著喇叭呼嘯而來,它們依然穩如泰山般地臥在路的當中,任憑急切通過的司機怎麼打喇叭也不理不睬,等司機急了想要下車驅趕時,它們才慢條斯理地站起身,極不情願地向路邊走去,在你經過的瞬間或許還會「哞」地一聲向你抗議,仿佛是你打擾到了它的休息。

它們真是山裡的牛老大啊。

每次看到它們,我總會想,趕著這樣一群牛去轉場,牧人們會不會急死,羊群早跑到前面去了,可這些牛大哥們卻還邁著四平八穩地步子悠閒散步。

在路上很少看到馬群的影子,多數的只是一兩隻,大多的時候,它們的腿上會綁著繩子,我常常想這樣的馬兒,如果跑起來,會是怎樣的一種景象,幸好那些馬兒們只顧低著頭吃草,即使你在它旁邊大聲喊叫,它最多搖搖頭,慢慢地離你而去,這或許是對人最高的鄙視境界,居然連看也懶得看你一眼。好在我們也不過是對它們好奇,對於它的鄙視我們也選擇了視而不見。

可是在轉場途中,當所有的馬都聚集在一起時,它們會想盡一切辦法脫離牧人的掌控,想要飛奔而去。

哈薩克人的轉場,聲勢浩大、場面壯觀

關於哈薩克人的轉場,有這樣幾句詩:

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薩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是哈薩克人!哈薩克人的歷史在轉場中譜寫,哈薩克人的繁榮就是在遷居中誕生!

哈薩克人的一生都是在搬家中度過,他們不停地從春牧場,至夏牧場,再到秋牧場,之後再到冬牧場。每一年都要走幾千公裡的路程,即使是這四個主要牧場,也並不是到了之後就不再動,他們會根據牧場裡草的情況,決定停留的時間。

有時會有一個月,而有時則只有十幾天。他們不停地搬遷,是為了讓每一處的牧草有足夠的休養生長期。那些被它們吃過的草地,經過短暫的蟄伏之後,再出來的草芽會更嫩、更綠。

哈薩克人的每一次轉場都聲勢浩大,當這個由上千隻羊、牛、馬組成的特殊隊伍走在路上時,那場景很壯觀。當這支走在山路上,山間便騰起了煙霧,那些牲畜們在這煙霧裡若隱若現,仿佛它們是從天空中踏著祥雲而來。

羊是膽小而敏感的動物,它們只認一隻領頭羊,在轉場途中,它們緊跟著領頭羊的步伐,在牧人的指揮下向著目的地前進,而那些領頭的羊,也是所有羊裡最聰明的,它知道牧人們會將它們帶到水草豐美的地方,所以只要牧人輕輕指揮,它便能將身後的羊群帶向正確的方向。當然走在路上,看到鮮嫩的草它也不會放過地啃兩口。

而牛則真的很牛,可是在隊伍裡它們倒也很老實,不會亂跑,它們跟在羊群的後面,雖然走得慢,卻也並不搗亂。

唯獨馬兒,對於它們來說,或許只要是上路,便會奔跑,這就需要有經驗的牧馬人來控制馬的腳步,讓它們既不亂跑,也能順利到達目的地。

在轉場途中,如果是距離不遠,牧人會忍著饑渴儘量早一點將牲畜帶到目的地,如果稍遠,他們也會趁著牛羊吃草的空檔,吃一餐隨身帶著的幹饢。

當我們隨手拍下的他們轉場的照片,之後再被照片裡景色震撼時,對於他們來說,這轉場背後的辛苦是我們所不能體會的。

每一次轉場的背後,其實是哈薩克人對生活的隱忍

每一次定下轉場的時間,他們會提前兩三天就開始收拾行李,先是不常用的,之後是可以暫時不用的,等到最後一天,他們則會將除了被褥之外的所有東西都打包放好,無論早晚,他們當天都不會出發,當天晚上他們或是在鄰居家裡借宿,或是在原駐地露營,等到凌晨時分,才會起來將所有的東西裝好,之後綁在駱駝的身上。

對於條件好的家庭,會有汽車來裝大的物件,可是那些裝不下,仍然由駱駝來承擔。

天色微明,他們便出發了,他們會兵分兩路,一路是馱著重物的駱駝隊,而另一路則是趕著牛羊的隊伍。

因為負重駱駝隊會抄近路前行,而牛羊隊則會稍慢一點。

這樣分工,其實是讓大家能在到達目的地之後不致於混亂,馱隊會先於牛羊隊到達目的地,因為所有的生活物資都在這裡,先到的人會提前將氈房搭建起來,也會提前準備好飲食,等到趕著牛羊的人到了之後,可以在第一時間裡喝上熱茶。

哈薩克人平時的飲食很簡單,在沒有牛奶的季節,一天裡的飲食主要以黑茶和幹饢為主,因為在白天一整天裡,他們都會以放牧為主,只有等到晚上時,家裡人才會集齊,而一天裡的正餐則會在這個時候開啟。

對於轉場路途近一點的地方,人相對會好一點,可是如果是路途遙遠,需要走一兩天的時間,他們則會更辛苦。白天還好,可是到了晚上,在深山之中的夜晚還是很冷的。為了抵禦寒冷,在篝火滅了之後他們會依偎在馬肚子或駱駝的肚子上取暖。

在轉場的路上,並非風和日麗,也許前一天陽光明媚,可是在轉場的那一天,可能突降大雨,在春季裡還有可能是雨加雪,可是即使是這樣,他們也不會更改轉場的日子,即使是冒著雨雪天氣,他們也會走在轉場的路上,家裡每個可以騎馬的人都會騎著馬跟著隊伍前行,那些小孩子則會坐在家裡長輩的前面,而那些剛出生的小嬰兒,則會放在搖籃裡,馱在嬰兒母親的馬背上。遇到雨雪天氣,即使搖籃淋在了雨裡,即使嬰兒身上的被褥已被雨雪打溼,即使小嬰兒哭個不停,可是人們也不會停下腳步,只有在嬰兒需要哺乳的時刻裡,他們才會短暫的停留。

這樣的生活,只是寫下來就覺得辛苦萬分,可是對於將遊牧種植在靈魂深處的哈薩克人來說,他們從出生開始,就已被打上了這樣生活的烙印,除非在長大之後有勇氣去改變,否則他們會一直延續這種生活方式。

哈薩克人對於生活的熱情的,他們會在每一個地方找到可以歡聚的由頭,而聽到的每一處的聚會他們也會參加,當他們在一起時,他們會歡歌笑語,他們會將生活裡艱辛用歌唱的形式表達出來,可是帶給人們卻是歡樂的曲調。

但同時他們對生活也是隱忍的,每年無數次轉場搬遷,每次搬遷所有的路曲折艱險,可是他們卻從不抱怨,即使走在路上再辛苦,可是在看到來迎接他們的鄰人時,他們會露出最明媚的笑臉。

樂觀,積極,向上,是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

在每個沉默的哈薩克人面孔的背後,可能藏著一個有趣的靈魂

每次的出遊,總會看到哈薩克人,他們總是沉默地看著你,一言不發,讓人總會不自覺地害怕,可是當你跟他打招呼時,他一定會露出最真誠的微笑,也會盡他們所能的提供他們的幫助。

假若你租用他們的地方用來紮營,他們也會真誠地招待你去他家裡喝茶。在夏季裡,奶茶、酥油他會讓你盡情地喝個夠。

可是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看著他們那飽經風霜的臉龐,總會下意識地躲開,其實,只有當你真正的了解他們,才會知道,在他們的世界裡很單純。即使偶爾的小聰明,在被你識破之後,他們也只是羞澀地一笑,只一會便會忘在了腦後。

對於他們來說,平時接觸最多的是沉默的大山,美麗的大草原和一群牛羊。他們的心靈就如同生活環境一樣單純而乾淨。

(本文中的轉場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春夏交季,哈薩克牧民趕著牛羊,從「冬窩子」向夏季牧場大遷徙
    新疆阿勒泰薩爾布拉克的轉場,歷史悠久,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也是中外規模最大的轉場,每年六月份是夏季轉場的高潮,在寒冬大雪來臨之前的九月,又要將牲畜從夏季草場轉回到氣候較為暖和的冬季牧場,讓牛羊安全越冬。他們年復一年的遷徙歲月,演繹著牧民們抗爭自然、戰勝自然,熱愛草原生活的傳奇人生!
  • 生命大遷徙!是他們護送「千軍萬馬」轉場!
    生命大遷徙!是他們護送「千軍萬馬」轉場!轉場遊牧民族千百年來特有的生產生活方式然而,趕著牛羊跨越百餘公裡絕非易事他們要穿越三大風口躲避風吹雪等災害早年間,可謂險象環生 這場生命大遷徙如何完成?所以,看得見的是全程陪伴牧民轉場的預報員背後還有更多人為他們操著心03每逢牧民「轉場」許多人看到的是壯觀和震撼牧民生活的灑脫與詩意其實
  • 從博物館中感受哈薩克民俗
    而牧場轉場途中最常用的氈房為四扇格構架搭建的氈房,名叫「哈拉夏」,主要用於生活住房。  最具有文化內涵的房子是「白宮」。這種氈房使用空間較大,但濃縮著哈薩克人對自然、大地及生靈的崇拜意識,那些樸素美觀的圖案紋飾很有民族特色。
  • 哈薩克人教育孩子的三句話,你一定耳熟.
    哈薩克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最常見的三句話,這三句話,伴隨著每一個哈薩克孩子的一生。如果你真的明白這三句話的意思,並在未來的路上遵守著它們,我想你一定是個善良,又可愛的人。幾乎每個哈薩克孩子都在父母,爺爺奶奶的「Jaman Bolade」的說服中長大。比如:當小孩亂扔頭髮,指甲時會說Jaman Bolade。比如往流動的水裡噓噓時會說Jaman Bolade。
  • 新疆民族人的手工藝品,是滲透在日常生活裡的珍品,應該被傳承
    他們的思想在這裡交流,文化在這裡碰撞,最終留下了這延續千年的傳統手工藝品。相對於他們,哈薩克的傳統手工藝品樸實的多。哈薩克的手工傳統,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當我們隨意走入一個哈薩克的氈房,最先看到的是顏色鮮豔,圖案美麗的繡品。這些繡品無處不在,衣服、布簾和毛氈。
  • 史上最牛X的哈薩克相關論文大全(中文為主哦)好東西與大家分享
    87 論柯爾克孜族和哈薩克族古老民間敘事長詩的共性88 試論19世紀沙俄對哈薩克人的思想控制89 試論哈薩克族傳統婚禮的象徵性90 試論哈薩克民族音樂和民俗習慣的關係91 試論哈薩克民間敘事長詩獨特的審美意象92 轉場_哈薩克牧民和草原的約定93 馱著重負不停地馳騁_哈薩克族塔城籍作家小說創作述評94 古代塞種在哈薩克草原的活動
  • 努爾木拜的「轉場人生」
    努爾木拜·努達尼汗出生在父母轉場的路途中,這個30多歲的哈薩克族男人說自己從襁褓時期就進入轉場節奏,「折騰來折騰去,都是為讓生活過得更好。」 雨夜的喜與悲 初見努爾木拜,他正忙活著「蜜蜂轉場」。
  • 哈薩克的冬宰節:不同部位的肉會給不同的人吃,你該吃哪塊
    冬宰的日子是哈薩克人的節日每當冬天來臨,常年在外遊牧的哈薩克人們必須要有高熱量的食物來幫助他們抵禦嚴寒,因此冬宰就非常重要。在一個哈薩克人聚集的村子裡,人們通常會輪流進行冬宰,一家宰殺,多家幫忙,每家每戶都會根據自家的情況進行冬宰,但都是選擇膘肥體壯的牲畜來宰殺:牛、羊或是馬。
  • 哈薩克人的文化與藝術
    後來融合了欽察、阿里欽、阿爾根、克烈、乃蠻及其他部落語言,從部落語言發展到民族語言的過程中,詞彙不斷豐富,語法日趨完善,現在已成為詞彙豐富、語法規範、表現力很強的現代哈薩克語言。哈薩克族的先人曾經使用過許多文字,公元6-8世紀,使用過古代突厥文,8世紀又使用過回鶻文,其後又使用過察合臺文。
  • 哈薩克氈房:草原上的「白宮」,特色的傳統建築!
    哈薩克人生活在哈薩克大草原上,匈奴人和突厥人都在此地徵戰生活過,在古代,此地區還未形成固定的民族的概念,大部分是以部落為單位群居生活。後來在這片草原上開始形成各種汗國,開始有穩定的一個社會生態體系,周邊的各個種族部落開始向這裡聚集,慢慢形成穩定的社會形態,最後就有民族概念的產生。
  • 吉爾吉斯人和哈薩克人有什麼區別?
    吉爾吉斯人和哈薩克人是親戚民族,他們有著相似的習俗,語言和傳統服飾,這已不是什麼秘密。 甚至民族菜餚和婚禮的準備工作都基本相同。 在過去的俄羅斯帝國的各種文獻中,哈薩克人通常被稱為吉爾吉斯人。然而,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他們的不同不僅在於其中一些生活在中亞廣闊的平原地區,另一些生活在天山山脈中,北帕米爾高原和伊塞克湖的沿岸地區。 我們來看看哈薩克人與吉爾吉斯人到底有什麼真正的區別?
  • 綺麗的原生態牧場,秀美善良的哈薩克姑娘,我的新疆南山牧場豔遇
    新疆讓人心大,短短幾天的新疆之行,我的心變大變野了,我願意坐在越野吉普上,沿著新疆大地狂奔,只有這樣,才能真切地感悟新疆的遼闊和壯美,才能感受到這片讓人喝彩土地上的波瀾壯闊,之後,浮躁的心才能踏實起來,才能更快地融入新疆人的生活。
  • 中國千年古法造紙「進城記」:延續技藝的生命
    中新網貴州丹寨1月14日電 題:中國千年古法造紙「進城記」:延續技藝的生命  作者周燕玲  在貴州省丹寨縣城的一家古法造紙體驗館,來自北京的遊客李玫站在一個裝滿紙漿的四方形木槽前,雙手緊握紙篩向木槽內舀紙漿,待紙篩水稍幹後從身旁拿起幾片花瓣和樹葉放在紙漿上,再經壓榨脫水、烘乾,不到40分鐘一張花草紙就成型了。
  • ——新疆阿勒泰邊境派出所民警日記透露轉場護牧驚人細節
    轉場,即逐水草而居。每年的4月和9月,哈薩克牧民趕著牲畜遊牧於重巒疊嶂、荒野大漠之間。成千上萬的牛羊朝著有水草的方向行走,延綿不絕、浩浩蕩蕩,聲勢之浩大,絕對是新疆奇觀中的奇觀。
  • 中國哈薩克語方言研究述評
    C·A·阿曼覺洛夫等人將哈薩克語劃分為東北、西南、西部三個方言區,並認為這種劃分與過去哈薩克人分為三大玉茲有關;Ж·多斯卡拉耶夫等人主張劃分西北、東南兩大方言區;H·T·薩吾蘭巴耶夫等人則認為應分為北部和西部、南部和東部兩大方言組。此後雖然不斷有新的方言調查材料公布,但關於方言劃分問題卻未形成比較一致的意見。儘管如此,對哈薩克語方言的研究卻一直沒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