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大附中你會發現,全體教師沒有了教研組或者年級組,而是分別集中在四個學院:行知學院基本涵蓋了國家課程裡的必修和選修;元培學院希望提供一些深入學習的課程,包括跟大學銜接的專門化、高等級課程;博雅學院嘗試一些通識教育,提供跨學科的人文教育類課程;道爾頓學院提供中外比較課程,並負責引進國外新課程等。
這也是一所沒有班級的學校,1200多名高一、高二學生都分布在八個書院:格物書院、致知書院、誠意書院、正心書院等;學校沒有班級為單位的教室,實行專用教室即學科教室制,學生每學年自己選擇學習科目,自己設計個人課表,每堂課走班到專用教室學習;學生人手一臺電腦,上課和作業大多數都在網上進行。
學生沒有統一的上下課時間:你會看到某一段走課時間,在一個個叫「書院活動室」的地方,有孩子在那裡或自習或閱讀;當然也可以什麼也不幹,看手機、聊天也無人幹涉。
學校內隨意而自由:多個小劇場為學生提供交流展示平臺;學生咖啡廳是給學生體驗創業經歷的場所;學校還孵化一個名為「探月學院」的創意學習組織,一些具有超前意識的教育夢想家,與這裡的學生一起去做學習科學的實驗……
這所學校的改革,是基於激進的理想還是基於對未來的預見?
《新校長》6月刊試圖用文字打開這個「盒子」,與大家一起見證這裡的發生和可能。
行政班的消失和書院的誕生
北大附中的改革首先從打破行政班開始。
傳統學校最基礎的部分是行政班,學生和教師都固定在一個班級裡面。
行政班是教育傳統結構的原件,學校的制度及管理模式、運轉流程都將以此為基礎構建。
但是這個體制是否真的最能滿足當下的教育和學生的需求?
如果說好的學校教育就是儘可能提供選擇性,那麼行政班最大的問題就是:所有學生同步而單一地進行著一模一樣的學習過程,是完全固定的模式,沒有選擇性。
如果打破行政班,以一種新的組織形態出現,會對教育有怎樣的深層影響?
北大附中改革邁出的第一步,就是「走班制」。
所以,很多人說北大附中像大學,在不同的專業教室上課,不同的學生按照不同的課表去上課。而這裡的師生則認為,這裡更像一個小社會而不是大學,學生的交往理應不受班級的限制,學習內容也可以有自己的選擇,社交圈理應在一個學校而不是一個班級的範圍——換句話說,校方更希望學生進入高中後是一個學校人,而不是班級人。
於是所有資深的教育人都可能出現下面的疑問:
1.教師怎樣緊密聯繫學生?
2.家長怎樣找到孩子在學校裡的關係人?
3.學生的家在哪?
關於第3個問題,北大附中為此設計出一個新的學生組織形態:書院制。
8個書院=8個學生自治社區
書院的原則:生活與教育融合。
書院的定位:學生自治單位,目前已經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明德、至善、新民及熙敬八大書院。
組織形式: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從制度上被分開,書院制單純作為學生取消行政班後的生活集體。
組織結構:書院自治會是書院的管理單位,全部由學生選舉產生。
管理方式:書院是學生社區,實行自主管理,管理要滿足多數人的意見,同時又照顧少數人的特殊需求。書院的學生經過選舉,構成自己的管理及服務團隊,並創造每個書院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管理制度,自主發展和解決問題。
書院的功能:它很像行政班的某些功能,但又不是。行政班有很強的管理功能,書院基本上自治;行政班沒有上下傳承,書院有學長制;行政班是學生們在一起學習,書院是在一起活動;書院的規模比行政班更大、更豐富,裡面還有很多小型組織。書院比起行政班來,其多樣性和豐富性就表現出來了。
書院的特點:北大附中的書院跟上課是沒有關係的,是上課以外的學生交往、活動、生活在一起的單位,它的一個特點就是高低年級混搭,學生在一起生活、切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這種自治、活動和學長制的傳承是一個新的模式。
書院的建立:每個新生入學後都要報選其中一個書院,並要經過書院學長和學生自己雙向選擇。加入之後參與商議、決定書院事務及活動。所以,招新是書院每年重頭戲之一,高二的學生要策劃整場招新活動,從設計展示書院文化的海報,尋找契合書院的新生,到出題,建新生群,錄取新人,設計破冰遊戲。整個過程由書院自己組織。老師只在錄取時把關信息的公開和透明。
書院資金來源:全部由學生自己來籌。戲劇節、舞蹈節、籃球賽和足球賽是書院的盛事,賽事獎金是書院主要的資金來源,所以這也就成為各大書院每年重點參與的活動。
書院的換屆:學生進入高三,又將回歸到行政班序列,書院的換屆(在學生語境裡叫換代)就以公開選舉的方式進行,這也是書院文化的一部分。正如開篇所記錄的,我在4月18日,參加了一次正心書院的換代選舉過程。對於學生:每一個學生在高一、高二兩年都將在某一個書院生活,他們將處在混齡的同學之中,經常來往的一般是選課後一起完成學分的學習小組,或者各種賽事形成的團隊,而不是班級。
書院在學生中的地位如何?如果讓孩子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書院文化?會有怎樣的結果?
也許只有看到那些書院的標誌,才會感受到這些高中生所呈現出的瘋狂創意和屬於他們這一代人的表達方式。就像學生們為書院設計書院盾一樣。僅以熙敬這個書院為例,因為這個書院是最年輕的書院,成立於2016年。
一個以虎鯨為圖騰的學生自治團體,他們會有怎樣的風格?
孩子們自己定義的熙敬標籤
我們由衷地為這些「00後」的孩子們喝彩,他們的在校生活方式,學習經歷,獨特的話語體系,在每一個書院都蓬勃地滋生著。
這些平常穿梭於各種專業教室的學生,因為組織參加各種賽事,書院全體成員就要聚攏在一起,研究和分配角色,並形成類似於項目式的團隊,從各個環節統籌和組織準備參加各大學院的名譽競爭比賽,當然也會獲得獎金激勵。
貫穿北大附中全年的四大賽事,攪動起來的互相協作和競爭的關係,也成為這些書院的孩子們所感受的集體生活和同伴意義。
我們再回到前面提到的2個問題:
1.教師怎樣緊密聯繫學生?
2.家長怎樣找到孩子在學校裡的關係人?
學生的伺服系統:四中心 + 導師制 + 學長團
學校給予每一個孩子極大的自由度,但同時學校的支撐和監護系統該如何運行?在北大附中,學校層面的機構設計更像是一個基於用戶的「伺服系統」:四個中心+導師制+學長團。
一、視覺與表演藝術中心
1.定位:活動類課程
2.選課制:40門藝術課,每天都有藝術課可選擇
3.學分制:2個月為一個學段,6個學分即可完成畢業
4.教師要求:每一個教師都要編寫自己的教材,形成課程群
5.活動:全校每年的舞蹈節和戲劇節,8個書院都要參加,8場8天
北大附中把舞蹈、戲劇都納入課表;把原來的美術和音樂,引申為視覺與表演。視覺藝術就是美術、視覺設計、影視製作;音樂、戲劇和舞蹈就作為表演藝術。圍繞這六個領域,然後去開設多種課程。
教師以戲劇節和舞蹈節這樣的賽事活動作為驅動,去設計課程,並讓學生通過選課,參加到這些賽事之中。
北大附中視覺與表演藝術中心的負責人王冰說:「學生參加學校的兩大藝術節,就自然進入了課程群。舉例來說,我們的舞蹈節,它雖然說是分劇組去呈現舞蹈,但書院之間要進行比賽,要在劇場裡進行展示。需要做服裝,就有服裝設計課;需要賣門票,就有平面設計課、海報設計課;需要打燈光,我們必須要提供課程,所以說我們也開設燈光課;同時還有一些編劇課、導演課等。所以,一個舞蹈節,周邊就形成了很多課程去輔助,就形成一種課程群的模式。」
作為學校方,給予學生的支撐就是:第一,學校重視藝術的這種展示性,修建了多種專業劇場;第二個就是師資方面,外聘來自於北影、中戲、北舞等專業藝術院校的老師,並與他們合作開設這種專業課程;第三,小班化教學,最多是 20人,最少是10人,教師關注度和學生的展示機會,就可能會更多。
二、運動與健康教育中心
1.定位:活動類課程
2.選課制:20門專項課程
3.金字塔課程:基礎課程,賽事課程,俱樂部課程
4.學分制:4個學段,9周課,16個學分即可完成畢業
5.教師要求:每一個教師都要編寫自己的教材,精細化教學
6.活動:每年的籃球賽事和足球賽,8個書院都要參加
學校建立運動與健康教育中心,也是把學校體育課及體育教科組重新解構和定位,核心還是:基於學生需求,儘可能為每個學生提供一個自己喜歡的項目。現在學生需求多樣和個性,於是學校增加了很多體育特色課程,比如飛盤課、擊劍課、柔道課、旱地冰球等20多門專項課程。
同時,學校鼓勵體育競賽精神,還設置了初級、中級、高級金字塔式的課程架構,底層是基礎類課程,中間是賽事課程,最頂端是俱樂部課程。基礎類課程是必修課,針對學校的籃球賽事和足球賽事,開設賽事課程,俱樂部課程是培養學生代表學校對外去交流比賽的榮譽課程。
三、信息與通用技術中心
1.定位:活動類課程
2.選課制:十餘門模塊課程
3.學分制:4個學段,9周課,36課時完成一個模塊得2學分
4.教師要求:每一個教師都要做教學設計,精細化教學
5.俱樂部:組織同學們參加多項科技製作活動和比賽
信息與通用技術中心為學生提供信息技術與通用技術兩個方向的課程和活動,涉及程序設計、網絡應用、開源硬體、多媒體應用、人工智慧、電子控制技術、創意設計、機械工程、建築設計、簡易機器人製作等十幾門課程。
技術領域課程旨在提升興趣、提升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未來社會生活做好準備。課程整體立足實踐、高度綜合、注重創造、強調合作,是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
技術中心為更好發展學生的愛好與技術能力,成立了信息學、互動電子、創意設計與製作、 Flash動畫、APP設計、機械傳動等俱樂部,組織同學們參加多項科技製作活動和比賽。從2016年起每年舉辦的北大附中科技節、期末作品秀等活動也給學生們提供了展示自己創新創意、技術理解與創作的平臺。這些社團、活動、比賽能開闊視野,增加對科技改變生活的真實體驗,增強對未來科技的嚮往,從而更加激發大家的學習與創造熱情。
四、成長與實踐體驗中心
1.定位:活動類課程及項目
2.課程目標:公民教育
3.課程設計:公益與實踐課、創客與創新教育
4.學生成長:指導書院自治及學生成長
北大附中的成長與實踐體驗中心,更像是大多數學校的學生處、德育處等整合,目前學校把成長輔導處與綜合實踐處進行合併,並增加了創客與創新教育部分。
第一部分是「書院和公民教育」。書院是公民教育的一個核心載體,學生在書院中自治,課程的目標就是引導學生形成一個很好的自治文化,以及對機制建立的指導等。
第二部分是「公益和實踐體驗」。學生的實踐和公益其實是在服務社會,也是踐行自己的一個目標和價值,通過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去體驗,在真實的項目中去反饋反思,這裡面包含了考察探究、職業規劃體驗、社區服務。
第三部分是「學生成長輔助」。在學生自治的狀態下,學校的作用是提供機制,例如書院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哪些事情需要向學校匯報,什麼項目需要審批,這些基礎層面必須為學生搭建好。例如書院一些活動經費的預算使用,就要通過中心進行審批;書院召開議事會需要在中心這裡報備等。
中心對於學生的關注似乎更多的是鼓勵學生自主和自治,就如該中心的一位老師所說:「不管是設立學生自治會,讓學生參與公益,鼓勵學生為自己做職業規劃,甚至細緻到學生的每一次考試,每一次創新和創意的發揮,都旨在讓每一個學生去充分體驗校園生活。」
導 師 制
從學生管理到學生指導,北大附中在建立一種更適合學生成長的新系統,他們稱之為「導師制」,目前設置有學業導師和專職導師。
專職導師:北大附中鼓勵學生自治,自主成長,導師更想扮演的是建議者和制度設計者的角色,現在學校重新組合而成的成長與實踐體驗中心,也在不斷探索自由與規誡、支撐與引導相輔相成的導師新方式。
例如,他們規劃了新學期的導師培訓工作,將重點放在研究性學習結題指導、教育心理學和生涯規劃的學習和研究上,同時加強學生的個案分析和行動指導能力,在形式上主要通過首席導師帶領的小組討論、專家培訓與講座、課題研究等多種方式進行。
學業導師:主要由學科教師承擔,儘可能保證了每個學生都能受到導師深入的關注,並儘可能地讓學生的學業成績得到最大的保障。
例如,對於不會規劃時間,放開玩起來影響了學業的學生,每次考試後就會被導師請去詳談,學業出現嚴重問題的教導處也會介入,了解其中緣由,輔導並幫助其解決問題。
學長團:高年級的學生,有義務成為新生的「學長導師」,同時也是他們吸納新的夥伴加入書院的必要步驟。這一切從新生軍訓時就開始了。軍訓時學長團的同學參與進去,協助新生了解軍訓,並在軍訓期間,全程關愛、呵護學弟學妹。新生軍訓結束後,又進入5天的入學教育,而北大附中並沒有統一的入學教育課程,完全由每個書院自行安排,學生自己去做。
學長團此時就要充分發揮作用,比如說入學的儀式,學長就要設計一個有各種儀式的模擬環節;比如選課指導,理論上你通過5天的入學教育,可以基本適應網上選課;學長團接著還要帶領學弟學妹完整了解北大附中生活和學習,以及各種嘗試體驗。最後新生在學長團的引領下,融入到書院之中,並與學長們一起參與書院的一切。到了下一個學期的招新生,這些學生就成為新一代的學長團成員。
教學及課程實施:學院制
學生沒有行政班級,上課根據自選課程走班,那麼,教師如何實現學科教學?核心素養與能力培育如何設計?高中階段教育應該如何實現多元?這讓我們不得不去了解北大附中的四大學院體系的整體設計。
北大附中的學院是根據不同發展方向提供多元化學科課程的管理實體,目前有四個學院。
行知學院:依據國家課程標準開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及英語等六個學科的國家必修和國家選修課程。面向國內高校升學。高一年級以必修課程為主,數學必修8學分,化學、生物、地理必修各4學分。英語,物理必修6學分。英語高一以英文文學原著閱讀為主,分初、中、高三級。高二年級開設以上六科的國家課程選修系列一的所有課,主要落實國家必修課程。
博雅學院:開設國家課程標準的語文、歷史、政治課程,開設校本必修寫作、文化研究選修等課程,同時開展人文俱樂部。各年級混選,學生需依照國家規定必修學分修滿相關課程。學院課程強調閱讀與寫作,以線上課程保障學生隨時隨地的泛在學習,並強化知識點的全面覆蓋;以線下討論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合作學習的能力。依託線上線下混合學習,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支持。
元培學院:強調深入學習、批判性思維及跨學科視野。強調課程的選擇性與差異性,建立榮譽課程體系,開設知識理論、綜合科學實驗等專屬課程,以俱樂部方式開展學科競賽。學科深度延伸,提供學科競賽和自主招生方向。
道爾頓學院:作為北大附中中外合作項目,是學校對外教育合作開放交流的基地。道爾頓學院開設英文課程和中外比較課程。學院借鑑道爾頓制的模式,倡導學生任務驅動型學習,促進自主學習探究的發展。此外,更多特點體現為:小班化(15人以內)教學,外語授課及中外文化比較課程。
以行知學院為例,院長李冬梅解釋了學院的基本架構和運行方式。
行知學院主要是完成國家課程標準的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教學工作圍繞落實國家的課程標準,保證學生完成高中學業,並為高考奠定基礎。目前,對應新的高考改革,行知學院以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六個科目來組建教師團隊,沒有了年級組和教研組。行知學院只有院長這個行政管理崗位,對校長負責,學院內再沒有其他的管理崗位。
李老師說:「學院雖然沒有教研組,但是我們教研工作也必須保證進行,目前主要是通過教師自組織方式進行的學科教研活動。我們一般指定的都是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負責一個學科和學科團隊的建設。」
大多數學校的創新改革,只能稱之為點狀創新,這裡借鑑一點,那裡拷貝一點,今天改一點,明天改一點,彼此之間沒有邏輯關聯,沒有系統設計,沒有科學步驟,缺乏整體結構性改革的目標和勇氣。而面對學校體系高度結構性依存的現實,王錚校長始終堅持做系統性結構化改革,這也是北大附中的獨特意義所在。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新校長傳媒」,作者劉泱,責編趙方。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