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訊(首席記者 羅德宏)取消班主任,弱化班級。設立單元和導師,高一、高二大面積走班上課。高一年級首次分文理科,開設自主學習和出國班。學生穿校服第一次由強制變成自願。
昨天,在北大附中50周年校慶大會上,記者了解到上述一系列改革舉措。
面對爭議,北大附中校長王錚表示,他希望發展一所多元化、自主化的學校。鼓勵學生選擇,每個人都可以不一樣。
打破班級 分成「單元」
進入新學期,北大附中校園裡高中同學之間打招呼時,不再說彼此的班級,而是多了個新的身份——自己是屬於某某單元的。
原來,整個年級都從原來的12個班變成現在的6個單元。其中,前3個單元稱為「理科常規班」,第4單元為文科班,第5單元是競賽班,第6單元則由出國自主單元和國際部組成。
據了解,6個單元對應4大教學體系,高一新生一入學可憑藉個人興趣和能力選擇不同體系,並學習各個體系對應設置的課程。
舉例說明,選擇「理科競賽體系」的學生在高一將不修歷史地理政治,競賽課在數學和生物中選一個,在物理和化學中選一個。
還有,選擇「自主和出國」的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規劃時間,提前適應就讀國外大學的生活,高一將上語文、英語外教、數學等8門課。
「導師」指導高中生
在北大附中,目前中學普遍實行的固定行政班已改革變成單元模式。備受關注的「走課制」也在高一和高二進行推廣。
據介紹,實施走課制,意味著老師和教室是固定的,學生根據自己個性化的課表到不同教室上課。北大附中推行這一改革,希望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自主選擇和自理能力。
伴隨行政班級的弱化,耳熟能詳的「班主任」稱號逐步淡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導師制。即一個老師對十幾名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教育,為學生提供適合自己的建議。
北大附中不少同學表示,導師制彌補了過去班主任模式的缺陷,希望人太多而老師難以應付的狀況能大大改善。
是否穿校服 全看您自由
步入新學期,北大附中另一項新鮮大膽的改革是,取消學生必須穿校服的校規要求,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個性。
近年來,校服的質量、舒適程度、風格經常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不少90後的同學尤其對校服單調的風格產生疑問,認為校服難以充分展示個性。
不過校服改為自願穿的改革仍引發爭議,部分同學認為,穿自己衣服容易造成學生攀比,難以感覺作為北大附中學生的榮譽感。
北大附中一些老師昨天表示,校服改為自願穿後,學生進校基本上仍穿著校服,「他們十分看重自己作為學校一員的榮譽感」。
校長觀點
改革是為「不像小學」
針對改革帶來的爭議,北大附中校長王錚在接受該校校報採訪時表示,他希望北大附中發展成為一所多元化、自主化的學校,鼓勵學生選擇,自己規劃,以後每個人都可以不一樣。
在他看來,過去大家上一種課、一樣的時間安排,這種管理模式是最簡單的,中國大多數學校一直是這樣,可現在學校是很多樣化的。「很多人說北大附中改革像大學,像北大。但實際僅僅是不像小學」。他反覆強調,人一定要學會適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