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閱讀批註方法梯度指導
「不動筆墨不讀書。」是前人閱讀的經驗。《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這就告訴我們:閱讀教學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和感悟,學會欣賞與評價,學校會表達與交流。而實踐證明通過課文批註是實現個性化閱讀的有效途徑。學生通過有感而發、有疑而注、有得而寫,促進良好個性品質的發展。
小學生進入5、6年級以後,課堂上發言的積極性明顯下降,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要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批註。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學會梯度推進,發現典型,教會方法,讓批註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好幫手。首先教師要教給學生批註的幾種類型,讓學生明白批註有幾個層次,我應該向哪個方面努力。
批註的三個層次:一、簡單的批註。①字、詞批註,在閱讀中,發現有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要及時查字典,註上拼音,寫上意思。②畫出精彩詞句。找出文章中的好詞、好句,做上標記,積累語言。③寫出自然段的意思。④寫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這個層次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做到,教師要把預習和批註結合起來,讓學生課堂學習有基礎,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理解批註。①寫出對句子意思的理解。站在自己的立場,聯繫上下文,對一些意義深刻的句子寫出自己的理解,寫出言外之意。②能將文中用得好的詞與句子標劃出來,在旁邊寫出自己的理由(為什麼用得好,精準刻化了某事、某物)。③能對寫作方法進行分析(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等,說明方法等,也要寫出理由)。這個層次的指導,教師要在檢查中發現優秀批註,引導學生學會的批註的方向。或指向詞句的品味、理解,或指向文章結構的巧妙。如《飛將軍李廣》中教師可以對李廣難封進行批註:李廣是一個勇猛的將軍,他嫻熟的弓馬,身先士卒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這是總結上半部分。但也是他的不足,作為元帥他是不合格的,指揮千軍萬馬,需要的是智慧,需要的是運籌帷幄,而他沒有這樣的思想,不能統籌全局,所以他當上將軍後連吃敗仗,始終未能封侯。這是聯繫下半部分。
三、深層批註。①在精彩句段旁邊寫出自己的感想。可以是推測自己的意圖,可以是自己的情感與想法(對人物、景物、事件的看法)。②在重點段落旁或文章關鍵處寫出自己的啟發。要聯繫生活實際、社會背景談體會、講道理,或在文章結尾處寫出讀完文章後的聯想。③對文章的內容、意義、寫法提出疑問。可以是不理解的內容,可以是不贊成的內容,也可以是對文章的修改建議。另外,也可以提出一些較深刻的問題,不一定就能找到答案的問題。這個層次的指導,教師要在檢查中,自己寫幾處文章的精彩批註,如:《竊讀記》中教師抓住「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批註:補充課文內容,有一次我去書店看書,書店老闆當著很多人的面說「你到底買不買?」聲音不算小,驚動了其他顧客,他們全部回過頭來,面向著我。我像一個被捉到的小偷,羞慚而尷尬。仿佛我是一個不可以再原諒的慣賊。但我是偷竊了什麼嗎?我不過是一個無力購買而又渴望讀到那本書的窮學生!結合實際,我很喜歡讀書的孩子,書店就是讓人讀書的,只有讀了書的一部分才能決定買不買,而書店老闆的做法是不對的。自己的感想:正因為作者從小喜歡讀書,她才能成為一名出色的作家,希望我們班的孩子人人都喜歡讀書,用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作為樣板,讓學生體會文章的精妙,尤其是要寫出自己的感受,特別還要聯繫自己的生活,寫出文章好在哪裡。最後要讓讓學生學會質疑,如果能於不通處起驚雷,那學生對文章的批註才達到了我們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