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聰明伶俐的女孩總是能夠贏得別人的欣賞,智慧過人的女孩也總能引來別人的誇獎和讚美。
但是,我們要清楚一點:天生聰明的女孩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女孩之所以能夠聰明多智,離不開家長的培養和教育。
那麼,對女孩的教育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盧梭曾說:「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能夠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已經受到教育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
100多年前,有個年輕的母親低著孩子去請教科學家達爾文。她問:「先生,您覺得我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偉大的人,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教育呢?」達爾文反問:「你的孩子多大了?」母親回答:「她還小呢,才兩歲半。」這時達爾文惋惜地回答:「夫人,你已經遲了兩年半了。」
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為了傳遞一個觀點:從你打算要孩子的那天開始,你就應該做好教育孩子的準備。也就是說,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你就要著手對她進行教育。
大家普遍有這樣的心理,總感覺孩子還小,但一眨眼的功夫,孩子就上幼兒園了,上小學了……面對她身上的問題,經常束手無策或手忙腳亂。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父母沒有從一開始做好教育的準備工作。教育是一份高難度工作,因為任何一份普通工作都有培訓的機會,而教育這份「工作」沒人給你機會去練習,我們只能通過自主學習。
如果你的女兒現在1歲、2歲、3歲,請你一定要放棄「孩子還小」這種想法,一定從現在開始對她進行教育。
當然,也有人會問,我的女兒已經10歲了,是不是已經晚了?
在這裡,我鄭重其事地告訴大家:教育是一項潛移默化的長期工作,3歲開始不早,10歲開始不晚。
3歲之前,做一個詳細的教育計劃
在女孩3歲之前,我們主要任務是幫她做潛能開發,比如視力潛能、聽力潛能、語言潛能、行走潛能等。
家長必須搞清楚這幾個問題:女孩的成長可以分為哪些階段,每個階段會出現什麼樣的習慣,應該培養她哪種能力,遇到問題如何應對。只有把這些問題提前搞清楚了,在女孩的成長過程中,才會少一些困惑,更加得心應手。
這位媽媽的做法值得借鑑:
每晚孩子睡覺後,她會看關於家庭教育的書籍,不僅看還要總結。例如,她把孩子在3~6歲可能出現的壞習慣總結到一張紙上,並把相應的對策寫在後面,然後把這張紙貼在牆上,等孩子到3歲以後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她就能輕鬆應對了。
另外,她把孩子在每個年齡段需要具備的能力也總結了出來,每當孩子具備了一種能力,她就會給孩子和自己一個小獎勵。在她的這種規劃中,教育變成了一件非常有意思、有成就感的事情。
3~13歲,抓住可塑性最強的教育期
凡事都講究時機,教育更是如此,如果在孩子可塑期進行教育,效果會事半功倍。
教育專家指出,3~13歲這個階段,是孩子個人習慣、個性、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在這個階段,孩子更容易接受成人的觀點,犯了錯誤也更容易改正。
有句俗話叫:「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孩子3歲時的行為,就能看出她長大後的表現,7歲時的行為,就能看到她的未來,這些都是古人的經驗。
一位小學老師講了這樣一件事:
每年新生入學,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孩子。拿女孩來說,有的孩子非常有禮貌,在學校的事情也能自理;有的孩子依然是個娃娃,是不是哭鬧嚷嚷,還無法自理。當時我對這種現象進行了長期觀察記錄,本以為到孩子小學畢業會有所改變,沒想到的是,最終改變情況少之又少。
其實主要原因在於,孩子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任務。比如進入小學之前,必須學會生活自理、尊師重友,如果這些做不到,那必定會影響小學生活。就像孩子在小學沒有打好學習基礎,到了初中肯定會在學習上非常吃力。
所以,家長千萬別錯過最佳教育時期,讓女孩輸在起跑線上。
只要用心,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要想讓教育起到成效,家長自己必須明白教育的真諦。
教育是需要耐心的,父母必須有足夠的耐心:
也許你的孩子身上有很多壞習慣,但她絕不可能經過一兩次教育就把壞習慣改掉,我們必須拿出足夠的耐心來等待她的改變;
也許你的孩子暫時不聽話,但我們決不能灰心,而應該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等待她慢慢成長;
也許你的孩子現在成績不理想,但我們不能每天打罵,而是要幫她尋找學習方法,幫她一起提高學習成績。
教育是需要技巧的,而不是生搬硬套。教育講究的是防微杜漸,孩子身上的壞習慣再小,也要及時糾正。如果孩子脾氣很倔,不要在她心情不好的時候對她進行教育,千萬不要「硬碰硬」,要利用生活中的小事情去潛移默化地改變她。
孩子是父母的「複製品」,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孩子未來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用自己的言行舉止,慢慢地去影響孩子,當你想讓孩子具備某種品質的時候,首先自己要擁有這樣的品質。
關注「欣媽育兒經」,有任何母嬰育兒方面的問題,都可以發私信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