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講故事,你怕了嗎?

2020-09-04 小禹聊童書

與陽光共舞


在大閱讀時代興起的近幾年裡,家長們已經越來越重視孩子的閱讀,從孩子能坐起時就開始購置繪本等各類故事書,而親子共讀的理念也隨之更為廣泛地走進家長的心裡:當孩子晚上躺在床上時,我們會拿出故事書講幾個故事來當作他們睡前的安眠曲;在書店的兒童區,我們會席地而坐捧著繪本給孩子讀……這不論對於孩子的教育還是國人的文化意識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



我們知道親子共讀往往是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第一環節,若孩子從小開始就喜歡聽家長講故事,自然會對閱讀產生好印象,與書建立好的聯結;反之,孩子連家長講故事都不願意聽,自然也難以對閱讀提起興趣。那麼有家長就會苦惱了:我不會講故事啊,除了照著書念字,還能怎麼講得有意思,讓寶寶喜歡呢?



更有意思的現象是,這種苦惱影響著我們給孩子挑選繪本的方向。我們覺得自己沒法像外面的「故事姐姐」講得聲情並茂、繪聲繪色,便會更傾向於選擇故事情節精彩有趣、文本內容較充實的書,因為僅僅是照著念,就足夠有意思了,但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適讀的繪本,有很多雖然簡單但十分優秀的繪本會因此被我們錯過。


或者我們會依賴於帶有音頻的故事書,想著只需要給孩子放著聽,既比自己講得好,也省了不少事,但音頻的設置更多是給家長沒有時間或不在孩子身邊時提供的服務,或者是一個可供家長模仿如何講好這個故事的範例。


其實,每位家長都應該是自家孩子最好的「故事姐姐」,因為孩子最先熟悉的是父母的聲音,無關聲色是否好聽,這天生的安全感是其他人給不了的,有愛的閱讀氛圍也是其他人比不過的,我想這也是親子共讀的意義所在。那麼給孩子講故事真的這麼難嗎?不妨掌握下面幾個小技巧,希望孩子會喜歡讓你給他講故事~



不同角色區分音色和音調


這第一點當然是最基本最簡單的了,講故事最忌諱和尚念經,即使故事再精彩,人物再豐富,如果幹巴巴地念,聲音沒有起伏、沒有變化,那你的孩子可就成了帶著緊箍咒的小孫悟空咯。


故事中的人物角色都會有自身的性格特點,它們或調皮、或乖巧、或大大咧咧、或溫柔優雅,相對應的我們就要調整音量大小,區分音調是高亢還是低沉、音速輕快或悠長、聲色尖細或是厚重。尤其在角色多、對話多的繪本裡,更是要注意轉換不同的語調和音色,孩子才能將看到的形象和聽到的相匹配,紙上的角色才會變得立體、有生命。


同樣,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只有一兩個時,也需要根據他們的形象和性格來調整合適的聲音,而且現在大多繪本中的角色都是擬人化的動物,那麼我們就可以參考這些動物本身的聲音特點,比如小熊的聲音會比較厚,帶點憨憨的感覺;小鳥的聲音清脆,我們讀的時候也可以把音量提高,音色壓細;小青蛙癟癟的聲音就可以朝著幽默、搞怪的方向發揮……


這裡給大家放兩頁《淘氣小呱》的內文,家長們可以讀著試試。剛上小學的青蛙小呱調皮搗蛋,也經常鬧笑話,這是他第一次和媽媽學遊泳的情節,那麼你會怎麼講述這段呢?



多多描繪畫面內容


3歲以內孩子看的繪本一般文字偏少,這是符合他們這個年齡段認知特點的,但這往往是我們給孩子講故事的難點,因為這樣的故事也許分分鐘就講完了,我們會認為孩子還沒什麼感受故事就結束了。其實不然,在文字少的情況下我們更需要關注畫面,繪本的定義在於圖文的結合,圖不是給文字配的插圖,很多優秀的繪本會從畫面中流露出信息,甚至能引導故事的走向。


所以我們給孩子講故事時,除了讀文字,還要記得看圖說話,天氣是什麼樣的,背景裡都有些什麼,給我們一種什麼氛圍,以及畫面中的小細節,人物的表情、動作等都可以講出來,這不僅是豐富了故事情節,更是引導孩子去看圖、去主動觀察的好契機。當然,當孩子有讀圖的習慣後,我們就不用再主動去講畫面,要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和探索。


比如《幼兒園好好玩》,作為入園準備繪本,文字非常簡單且有韻律,每頁只有一句話,但畫面卻非常豐富、信息量充足,幼兒園生活中的各個環節都呈現在畫面細節中,從認知方面到人際交往方面都可以和孩子通過看圖來描繪轉述出來,那麼繪本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也會更加深刻。



把握好節奏就是神來之筆


有人說把故事講得有意思是需要幽默的,這話沒錯,但不代表不幽默的人就講不出故事的幽默感。大多低幼繪本的故事情節會以重複的模式來創設,簡單的重複句式伴隨畫面內容的升級而碰撞出的衝突會產生喜劇效果,往往讓孩子看得哈哈大笑,而我們講故事時語言的節奏也大大影響著這個喜劇效果。


僅僅一句話,甚至一個語氣詞,哪裡讀得快、哪裡讀得慢,哪裡可以連讀、哪裡可以拖長,都是我們可以發揮的,根據整個故事的調性來判斷我們用什麼節奏模式來講,尤其對於重複的句式,大可以用同一種節奏模式,那麼每一句只需根據故事的發展來調整音調就能產生很強的幽默感了。


就像在繪本界我們所熟知的宮西達也老師,不知大家是否聽過他現場講繪本,他的低幼繪本中每頁僅僅重複的幾個字,卻能講得讓三百多位孩子和家長齊聲大笑,精髓其實就在於節奏的把握,讓大家有一種不知道為什麼但就是很好笑的感覺。而讓孩子笑了,故事才真的講到位了。



動作和表情也別落下


給孩子講故事完全可以說是一種演繹,故事的精彩需要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傳達給孩子,親子共讀更應該是一種親子互動,而有了互動,孩子自然就會覺得有趣,就像做冰激凌的人在給顧客遞冰激凌時會加一些開玩笑的互動,是一個道理。



同樣,若我們在給孩子講故事時,也適時根據情節加入一點跟孩子玩鬧的動作或是模仿人物的表情,甚至利用身邊的物品作為小道具,讓故事變活,孩子會覺得自己就身處故事之中,並能感受到我們是真的融入了這個故事裡,真的是在用心給他閱讀,真的是在享受這個氛圍、這段時光。


最好自己先看一遍故事


如果你不太擅長或並不經常給孩子講故事,那麼以上所說的技巧都必須在這一步的基礎上才可能做到。給孩子講故事,最好自己先看一遍故事,這樣才能了解到人物角色的性格特點、知道畫面中有哪些不可忽視的細節、判斷用什麼樣的語言節奏來讀、發現在哪裡可以發揮動作和表情。


更簡單地說就是:先讓故事感動自己。當我們自己先被這個故事觸動到,我們才會喜歡這個故事,也才會有更充足的情感、飽滿的情緒來給孩子來講,那麼我們在表達這個故事的過程中,孩子一定也能從我們的聲音中受到觸動。


切忌問孩子讀後感


很多家長都喜歡在給孩子講完故事後問:「你有什麼感受呀?」「你明白了什麼呀?」之類的問題。NO,NO,NO,這樣只會漸漸消磨掉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因為當我們問了幾次後,他在下一次聽故事的過程中就會去想自己一會可能要回答的問題,而並不是專注於去聽故事本身,那麼親子共讀對他而言似乎就是一次次考試了,長此以往,別談孩子不願意聽我們講故事,甚至很有可能因此喪失閱讀的興趣。



我們大可不必通過這樣的問題來檢驗孩子是否聽懂了或是理解了繪本想要傳達給他的東西,孩子的共情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他不一定能表達出來當時的感受,但這個感受是一定存在的,一定是在默默影響著他的。其實,我們可以用更好的方式來和孩子對話,比如我們自己來表達感受,可以就某一個細節或情節來和孩子分享討論,這樣才更利於引導孩子主動思考,願意並試著和我們交流他讀到的東西。


在這段「超長假期」裡,你給孩子講了多少個故事呢?你有什麼講故事的小訣竅嗎?歡迎留言交流哦~


// 圖文版權歸禹田文化傳媒所有 未經許可 請勿轉載 //

文字 : 孩子國 蓓蓓

圖片:《講個故事就睡覺》&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

來源:微信公眾號「禹田文化」

禹田童書 優質好書

相關焦點

  • 你經常給孩子講故事嗎?講故事對孩子有什麼好處?需要注意什麼?
    寶媽感覺用體溫計給孩子量體溫,確定孩子發燒了。想到孩子總說「嚇人」,寶媽覺得可能是奶奶講可怕的故事了,於是去問奶奶。奶奶說:」我怕我孫子害怕,還特意解釋了,說聽完就不害怕了,誰知道我孫子還是嚇著了,唉,真是的!」寶媽聽了也沒多說什麼,只是說:「媽,孩子五歲了,他對死亡有一定的理解了,也會對死人感到恐懼,我知道你講的不是迷信,但是你這樣的事情,孩子肯定會害怕的。」
  • 你的孩子會講故事嗎?教育學家:6歲前會講故事,小學成績差不了
    一、哈佛教育心理學家:6歲前會講故事的孩子,小學成績差不了哈佛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凱薩琳伊莉莎白斯諾,經過多年的調研和跟蹤調查發現:6歲前會講故事的孩子,上小學後,學習和社交能力會比同齡孩子高出一大截。二、為什麼會講故事的孩子,會有如此大的優勢?
  • 每天忙得雞飛狗跳,你還在給孩子講故事嗎?
    但是明知道閱讀的重要性,僅僅因為我們自身的原因,就不給孩子講故事,不給孩子讀書了嗎?《朗讀手冊》中有一句話讓我觸動很大:所有嬰兒出生時都是平等的,沒有人會說話,數數,讀書或寫字。但這些孩子在進入幼兒園時卻是不平等的。差異的原因在於,他們的父母是盡力培養他們,還是僅僅看著他們長大而已。
  • 【就地過年】故事------《愛講故事的孩子》
    愛講故事的孩子年前,「燕子姐姐」碰到了一件讓她有點想不通的事,有一個說話結巴的孩子,非得跟她學講故事。燕子姐姐是銅鑼灣故事培訓班的一位老師,也是縣民間文藝家協會的秘書長。開始幾堂課,大家圍坐一團,主要是介紹講故事的技巧和需要注意的事項,接著燕子向孩子們推薦了幾個適合過年期間講的故事,邊示範邊讓他們一個接一個坐在位置上講。輪到軍軍的時候,燕子突然發現這個孩子說話有點結巴,加上一緊張,竟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下來。其他孩子馬上「轟」地一下笑了起來,軍軍的一張臉瞬間漲得通紅。
  • 孩子每天睡前要聽故事,但你真的會講故事嗎?
    但是,孩子每天睡前要聽故事,你真的會講故事嗎?接下來,我就圍繞著這一話題,從為什麼、操作偏差和該怎麼做三個角度入手,進行探討。一、我們為什麼要給孩子講睡前故事?當你某一天心血來潮,想要和孩子談談心時,他/她卻未必肯好好配合你。這時候,"睡前講故事"這一互動環節就顯得必不可少了——它能提供一種溫馨的親子氛圍,讓孩子慢慢打開心房,願意跟父母交流。這就於無形之中增進了親子關係。二、睡前講故事的實際操作出現了哪些偏差?
  • 給孩子講故事的「正確姿勢」,你做對了嗎?
    03家長如何引導,既不傷害孩子的童心,又讓孩子順利認識到現實不能完全代入童話,這確實是一個大問題。第一, 報導中說,為了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在講故事後讓孩子用一句話概括故事,這個做法並不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徵。
  • "很久以前,有座山……" 你會給孩子講故事嗎?
    你會不會經常故事說著說著,孩子卻跑走了。怎麼編一個能把孩子深深吸引的故事?悲傷的故事怎麼講?睡前用什麼樣的故事孩子更容易入睡……如果,沒有現成的故事,那就編一個。可剛一開口:「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很高很高的山……」然後,就卡殼了。這時,那麼你一定需要一根點燃靈感的引線,用來編織那些動人的故事。
  • 最新研究表明:讓孩子給你講故事,孩子會更聰明
    我一直認為,給孩子講睡前故事,是十分有必要的,畢竟,電視電影裡都是這麼演的;而且講故事的哄睡效果特別好,能讓孩子安靜下來,很快入睡。可是哈佛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凱薩琳•伊莉莎白•斯諾,經過多年的調研後,卻告訴我們:讓孩子給你講故事吧,這樣孩子會更聰明。
  • 育兒:媽媽愛講故事,孩子愛聽故事,懂得講好故事的家庭受益匪淺
    媽媽愛講故事,孩子愛聽故事,懂得講好故事的家庭受益匪淺帥子今年十歲,養了一隻寵物龜。取名:憨憨。每天替憨憨換水、餵食,陪玩,陪聊,儼然把憨憨(龜)當成「兒子」養。帥子媽媽開玩笑說,「憨憨爸爸」真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 親愛的,你會給寶寶講故事嗎?
    漂亮的女寶 一、你會講故事嗎? 親愛的!你會給寶寶講故事嗎?當我這樣問的時候你肯定會說:故事誰不會講啊!只要是人就會講故事;如果我再問1歲的小孩應該聽什麼故事?2歲的小孩應該聽什麼故事?誰來講?每次講多長時間?多久講一次?這個時候你沉默了,因為你根本就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你回答不了,對不起!親,我只能告訴你,你不會講故事。
  • 孩子怕「說」怎麼辦?巧用故事,輕鬆「說教」
    經常有家長吐槽:「我家孩子就是怕說,一說就哭。」「我說一句,他說十句。」「啥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咋回事?」這是什麼原因呢?一是家長說的道理太多,孩子耳朵都聽出繭子來了。二是實踐太少,缺乏實踐中獲得的成就感。今天教各位巧用故事,在不動聲色中成功「說教」,孩子聽得心滿意足,你的目的也實現大半。
  • 你真的會講睡前故事嗎?深度解析如何講好故事
    文丨萌娃快樂爸(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轉發分享)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已然成了當今社會爸爸媽媽們的必備任務,在增進親子關係的同時,還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思維拓展能力,因此睡前故事的時光總是那麼溫馨美好,然而,睡前故事你真的會講嗎?
  • 怎樣給孩子講故事
    可是當孩子犯了錯,家長想要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卻會有一種心裡知道是怎麼樣的道理,可是說不出來的感覺。不管是語言組織還是語氣,都變了味。本來想說服孩子,最終卻變成了強硬的壓服,教育效果自然也不會好。這時候,對症下藥地給孩子舉一個古人的故事,最好是之前講過,孩子熟悉的故事,效果就好多了。
  • 睡覺前有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嗎?網友:4歲後就講故事給我聽了
    睡覺前有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嗎?網友:我兩個閨女,大女4歲前奶奶帶的,那時條件差,沒給她講過故事。感覺都費了,現在初中了不愛看書,學習[流淚]二女從小自己帶,4歲前也每天給她講故事,4歲後就講故事給我聽了,就這樣不識的字問我,現在三年級了,很棒,看書比我還快。感覺很對不起大寶。
  • 「逼」著兒子講故事
    孩子都很喜歡聽故事,很多父母也會給孩子講很多故事,如果讓孩子給你講故事,那對孩子語言的發展是有很大幫助的。 兒子四歲的時候,特別愛聽故事。每天晚上,都纏著要我講。可是,我的故事講了不少,兒子一個也不會講。兒子平時不愛說話,表達能力也差。每當我叫他講故事時,他就蔫了,變著法給我玩心眼:「媽媽,不講這個了,另外再講一個吧。」你如果生氣了,他就會耍賴。為此,我傷透了腦筋。
  • 人教版語文下冊口語交際《聽故事,講故事》
    (家長領讀學生讀「口語交際」3遍),我們的內容是聽故事,講故事。從題目上來看,我們應該是先聽故事還是先講故事呢?學生:我們應該是先聽故事,再講故事。家長:聽故事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注意什麼呢?學生:1、我們要認真聽老師講故事。2、我們還要聽清楚故事的主要內容。(家長加以糾正,多鼓勵孩子)家長:那我們講故事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
  • 不用怕,可以這樣給孩子講英文繪本故事!
    Pete the Cat and His Magic Sunglasses微信上有個媽媽的問題很有代表性,值得單獨拿出來探討下:她說:「毛媽您接觸了繪本這麼多年,給孩子講起故事那還不簡單。可是我跟孩子他爸雖然對英文繪本很看好,可是畢竟自己沒有閱讀繪本故事的經歷,英文水平也很一般,我們能給孩子講好故事嗎?」
  • 超級故事爸爸的「講故事」秘籍:如何給不同年齡段孩子「讀書」?
    她家的孩子很乖巧,又白淨禮貌,可把我們這群媽媽羨慕壞了!"真是羨慕你,有個這麼聽話的孩子,我家孩子逼著他看都不肯!""是呀,我家也是,一拿書本就犯困。""那你有什麼好秘訣沒?""嗨,那有什麼秘訣,就是多陪孩子讀書,我經常給他講睡前故事,可能薰陶久了也就喜歡了!"
  • 寶兒媽媽,你知道為什麼要讓孩子講故事嗎?
    很多家長總認為故事表演,是玩,不是剛需,反而逆孩子生長之道,過早的選擇識字等束縛孩子,靜靜的坐在那裡。那您可真的揠苗助長咯~聽故事時,孩子的大腦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思考狀態,會結合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和體驗,在頭腦中完成一幅屬於自己的畫面,這其實比過早識字,更重要、更有意義。
  • 這樣給孩子講故事,勝過100個好老師
    那就是別講道理,講故事!這時候可能有家長要說。小飛老師,你在開玩笑嗎?講故事還能讓孩子聽話?是的,這不止能讓孩子聽話,甚至還能讓大人聽話。沒有人願意聽說教,但所有人都喜歡聽故事,同樣一個故事,孩子還願意反反覆覆聽,你永遠不知道,孩子對故事有多大的熱情。同樣是叫孩子吃藥,你要是說:「寶寶,你要吃藥,不然身體就會一直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