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樹棟 張耀崑 題字:王樹明
編輯:趙志忠
古今印刷趣談之七十一印史著作 數以百計碩果纍纍
兩岸三地 印刷通史合作終篇
編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談》,讓我走進八十五歲高齡的淮鎮籍老鄉,張樹棟先生的印刷史學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書燈下,受益匪淺!張樹棟先生現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獻縣淮鎮東劉莊村,他是中國印刷史學的著名學者,其著作等身。作為鄉賢張樹棟先生雖身居京華,心繫家鄉,在疫情防控期間為家鄉捐款,助力家鄉的疫情防控工作。此書為張老先生的封筆之作,徵得老先生同意,「詩眼看世界」從今天開始將全文刊發《古今印刷趣談》。張老先生以中國的印刷發展史為線,將中華傳統文化從遠古至今貫穿起來,其中有歷史事件、人物傳說、趣事等。閱讀《古今印刷趣談》一書,我們從書中或許能得到啟示,我們淮鎮是全國重點鎮、河北省重點小城鎮,又是千年文化古鎮。梳理淮鎮文脈,整理淮鎮文化,創建文化淮鎮,構建中國·淮鎮。我們需要精神動力,尋找文化之源,那就請大家繼續關注「詩眼看世界」,在淮鎮籍學者張樹棟的《古今印刷趣談》一書尋找答案吧,讓我們為構建中國·淮鎮而共同助力!
張樹棟 :1936年生於河北獻縣淮鎮東劉莊村,大專學歷,副編審職稱。從業印刷、出版與印刷史研究63年餘。著有《中華印刷通史》《中國印鈔通史》等圖書20餘種,在人民日報、新聞出版報、中國印刷、臺灣印刷人、香港印藝月刊等多家報刊發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華印刷典故》榮獲2015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首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第28屆華東地區優秀圖書一等獎。現任中國印刷博物館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印刷博物館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印協印刷史研究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書局《中國出版史研究》編委會編委。
張耀崑 :1962年生於北京市,先後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獲文學士、經濟學碩士學位,主任編輯職稱。從業金融與財經專業編輯工作34年餘,參與《中華印刷通史》《中國印刷史簡編》《中國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談》等多種印刷史著作的編纂,在《金融時報》《香港印藝月刊》等多家報刊上發表文章數十篇,現任中國金融時報社總編室副主任。
印史著作 數以百計碩果纍纍
兩岸三地 印刷通史合作終篇
1、印史著作 數以百計碩果纍纍
著名印刷史家、美籍華人錢存訓博士在其《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的「緒論」裡提到:「近50年來,以中文和外文發表有關中國印刷史的專書和論文不下1000種(按:該書出版於2004年5月,此資料統計至2003年),……在近年出版的專著中,張秀民《中國印刷史》、錢存訓《中國科學技術史紙和印刷》、張樹棟等《中華印刷通史》和潘吉星《中國科學技術史造紙與印刷卷》等書的內容比較全面而詳盡,各有其特點。」這是錢先生綜覽、分析近年出版的有關印刷史的多種專著得出的結論。
此外,近年新出版的有關印刷史的數十種專著之中:範慕韓、萬唘盈、張樹棟主編的《中國印刷近代史》,葉再生著《中國近代現代出版通史》,郝振省主編的《中國出版通史》,馬貴斌、張樹棟等主編的《中國印鈔通史》,都是各有特點且具有填補歷史空白意義的重要著作。
近三十年來,各大報刊發表的印刷史文章數以百計,難以統計。期間,中國印刷、上海印刷雜誌、廣東印刷、北京印刷學院院刊均設有「印刷史專欄」,連續、長期刊載印刷史文章。新聞出版報、光明日報、文物報以及香港、臺灣的很多報刊也經常刊發印刷史文章。其中,有不少文章,譬如在捍衛印刷發明權活動中以整版篇幅刊發的張樹棟(署名張子謙)的《從社會文化發展看印刷朮的真正起源》、潘吉星的《從考古發現看印刷朮的起源》、李致忠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譯刻考》等史料翔實、有理有據的論說,都給爭我印刷發明權者以有力的批駁。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由余鴻建先生命題、《香港印藝月刊》用六年時間連載的《古今印刷趣談》,是香港同仁對印刷史研究與傳播作出的可圈可點的重要貢獻!
這數十種印刷史專著的出版和包括71篇《古今印刷趣談》在內的數以百計的印刷史文章的發表,是近三十年來印刷史研究盛況空前、碩果纍纍的重要標誌。
2、兩岸三地 印刷通史合作終篇
前已述及,筆者設想編纂《中華印刷通史》的動議,起始於1988年。當時因近代史部分史料匱乏而未能實施。時至1991年,再次申報組織編纂此書,並將其納入印刷工業出版社八五出版規劃時,又因範慕韓會長讓我出任《中國近代印刷史》編寫組長、常務副主編,負責設計、組織編纂與出版《中國近代印刷史》而擱置。直至《中國近代印刷史》出版後、筆者又臨近退休的1996年,再三度申報組織編纂《中國印刷通史》,又因主管領導執意阻撓而無果。中國有句俗話,說是「事不過三」。筆者在三請無望的情況下,只好自立爐灶,在北京大學資深教授鄭如斯、我社龐多益編審等眾同仁好友支持下,開啟了自主編纂這部填補歷史空白的鴻篇巨著的可謂艱苦進程。好在筆者曾從業印刷27年,且熟悉編輯出版業務,再加上參與編纂的眾同仁、尤其是李興才教授允諾率先在臺灣出版繁體字本的通力合作,編纂工作才得以啟動,且進展是極為迅速的。此後:1998年11月,在臺北出版了中國第一部集印刷源流之大成的《中華印刷通史》(以下簡稱「通史」)正(繁)體字本,並同龐多益先生應邀赴臺灣,參加了在臺北召開的《中華印刷通史》新書發布會(圖70-1)和兩岸印刷史學術研討會;1999年9月,在北京出版了《中華印刷通史》簡體修訂本;2004年8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在北京出版了《中華印刷通史》的壓縮版《簡明中華印刷通史》;2004年,在臺北出版了150萬字的《中華印刷通史》繁體增訂本。
此外,以香港林和安先生創辦的《大中華印藝網》為首的幾家媒體在他們主辦的網際網路上將拙著《中華印刷通史》全文上網,有的還製成光碟電子書在國內外廣泛傳播。
一部剛寫完不久的科技史書,在短短幾年時間裡,能有如此多的版本面世,可以說是印刷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儘管沒有宣傳,消息卻不脛而走,引起出版印刷界普遍重視和關注。有朋友說:「如此重要的著作,為什麼率先在臺灣出版」?(首先在臺灣出版)「這給大陸出版印刷界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1]對本書未能率先在大陸出版提出了質疑和批評。當然,更多的是讚譽和支持。譬如:在本書編纂之初,時任中國印刷工業總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的武文祥先生就代表中國印刷技術協會、中國印刷 圖70-3 張樹棟和他主編的《中華印刷通史》增訂本 圖70-4 在臺北出版的《中華印刷通史》增訂版光碟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中國印刷總公司和中國印刷博物館,表示了對本書編纂與出版的支持;原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佔祥先生、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會長李守仁先生、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資深教授李興才先生、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沈海祥先生,也以為本書撰寫序言、安排出版和提供經費支持等方式,為本書的編纂與出版提供了可貴的支持和幫助;世界著名印刷史家、美籍華人錢存訓博士評價此書,說:「此書體大思精、內容詳盡,印製精美,洋洋百餘萬言,採取大印刷史觀,除印書之外,更包括證券、郵票、地圖、織物,以及其它工商業印刷,對近現代部分,尤為詳細,且兼及印刷教育、科研、器材、設備,更非它書所能及」;中國科學院著名科技史家潘吉星教授、北京大學博士導師蕭東發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史金波研究員、網印協會宋育哲理事長等眾多著名學者在本書簡體字本出版座談會上,更以「大創意、大手筆、大格局、大氣魄、大突破、大工程、大著作、大貢獻、大協作相讚譽。此外,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名譽理事長王仿子、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魯兵、中國印刷博物館副館長魏志剛、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魏裕昌博士和魏尚敬教授、香港印藝學會會長餘鴻建、吳競輝和執委林和安等眾多師長、領導和朋友,均以不同形式鼎力相助。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出版印刷界對這部「通史」的重視和青睞。那麼,讓眾同仁如此重視和青睞的《中華印刷通史》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史書,它有什麼特點,又是如何面世的呢?作為本書總體設計者、主編和主要撰稿者,筆者有義務向關心它的同仁和讀者作如實、簡要而具體的介紹和交待。
(1)指導思想和編寫方案的確定
編纂史書,尤其是編纂像《中華印刷通史》這樣的時間跨度大、內容範圍廣、需要佔有大量史料的史書,指導思想和編寫方案的確定是至關重要的,這需要較長時間的醞釀和籌劃。筆者從1985年在北京印刷學校講授《中國印刷史》課程並為其編寫《中國印刷史(講義)》時,開始考慮並接觸到這個問題。此後,在十餘年倡導和組織編纂《中華印刷通史》(當時叫《中國印刷通史》)的一系列活動中,經過長期、反覆醞釀和思考,才逐漸形成和落實。
1988年初,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資深教授李興才先生率團來京,在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座談時,暢談了從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的問題。當時觀點一致,喜獲知音,確有相見恨晚之感。至此,作為編纂《中華印刷通史》的指導思想——「從科技史角度,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對印刷史研究作縱向和橫向延伸」這一基本思路業已形成。此後: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筆者再次提出編纂《中國印刷通史》並將其列入八五規劃的報告中;在應邀為《中國印刷近代史》所作的總體設計和編寫方案的擬定中;在中國印刷博物館布展方案的研討和筆者撰寫的「源頭館」腳本中;在第一、二屆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的論文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和完善。客觀上,這一指導思想在筆者為《中國印刷近代史》擬定的編寫方案和總體設計以及《新聞出版報》用整版篇幅發表的拙文《從社會文化發展看印刷術的真正起源》中,得到了初步的落實和實踐。
(2)編寫班子的組成和出版單位的落實
筆者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開始醞釀編纂這部「通史」,參加編寫的人選早在思考中。作為長期從業印刷史教學和印刷史書的編輯與出版,自著、合著、主編印刷史書二十多種,發表印刷史文章不下二百篇,又親自設計和參加了諸如《中國印刷近代史》的編纂、中國印刷博物館布展方案的擬定、畢昇墓碑的考察與論證、歷屆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以及捍衛印刷發明權等一系列有關印刷史的學術活動的專業編輯,對國內印刷史學界的學者及其專長、造詣甚至基本觀點,都有所了解,因此,編寫班子的組成可以說成竹在胸。事實上,除報紙印刷外(按:報紙印刷原擬請報史專家夏天俊先生撰寫,後因故改請《中國金融時報》主任編輯張耀昆先生撰寫),這個編寫班子在1996年6月初召開的第二屆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期間已基本落實。當時的安排是:
1.「源頭篇」(後更名為「起源篇」)由筆者撰寫;2.「古代篇」中的圖書、版畫印刷主要由北京大學資深教授鄭如斯撰寫;3.「近代篇」主要由筆者撰寫;4.「當代篇」主要由遼寧省印刷技術協會理事長夏炎先生撰寫(後因故改由龐多益先生撰寫);5.古代、近代、當代篇中的地圖、紙幣、郵票、織物、報紙、傳統印刷工藝技術、遼代印刷、西夏印刷等內容,特邀國內各學科專業的權威學者鄒毓俊、馬貴斌、包雄初、宋育哲、張耀昆、方曉陽、畢素娟、牛達生撰寫。6.全書的總體設計、統稿和前言、後記的撰寫,以及目錄、附錄的撰寫和整理,由筆者負責。
編寫班子落實之後,亟待解決的是出版單位的落實。幸運的是,參加會議的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資深教授李興才先生於筆者向其通報情況後,表達了他將全力支持《中華印刷通史》編纂與出版的意願。時隔不久,兼任財團法人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的李興才教授,徵得全體董事的同意,決定率先在臺北出版本書的正(繁)體字本,並提供在北京編纂與排版的經費支持。這就從根本上解除了本書編纂的後顧之憂。這對將編纂《中華印刷通史》作為畢生夙願的筆者來說,感激之情,難以言表,且終生不會忘懷!
(3)四方會議和正(繁)體字本的出版
編寫班子和出版單位落實之後,恰逢筆者退休之時,編寫工作遂於1997年初得以全面啟動。由於參加編寫的諸位同仁的通力合作和支持,同時也由於筆者因熟悉編輯出版業務而採取了邊寫邊錄入、邊排版、邊校對、邊統稿和邊審校的流水作業法,當然還由於筆者承擔著本書文稿撰寫的大部分內容,而這些內容又是筆者在著書、講學和發表的數百篇文章中反覆、多次書寫過的,再加上退休後時間充裕,精力專一,進展自然是極其迅速的。到1998年8月,編纂與排校工作全部完成,並將文稿通過網絡陸續發往臺灣。其間:
——中國印刷工業總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武文祥先生於編纂之初,審閱了筆者擬就的編寫目錄,並將其轉呈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商請李守仁會長為本書撰寫序言,以示支持;
——北京印鈔廠廠長馬貴斌先生,將編寫方案和目錄呈請曾是印刷人的中國文聯副主席兼黨組書記高佔祥先生審閱,高佔祥先生高興地揮筆撰序,表示了對本書編纂與出版的關懷和支持;
——武文祥總經理於參加在澳大利亞召開的第六屆世界印刷大會之後取道臺北,同李興才先生商討在內地出版「通史」簡體字本的問題,並達成共識;
——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沈海祥先生致函李興才教授,表達了共襄盛舉,同盡綿薄,由印刷工業出版社出版「通史」簡體字本的意願;
——1998年5月1日,李興才董事長和張和雄董事專程抵京,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四方會議」,並籤署了在北京和臺北分別出版《中華印刷通史》簡、繁兩種版本的協議書;
1998年11月1日,筆者同龐多益先生應邀赴臺,參加11月6日在臺北舉行的《中華印刷通史》新書發布會及兩岸印刷史學術研討會。新書發布會由中國文化大學印刷傳播學系系主任魏裕昌博士主持。臺灣的中國文化大學(圖70-7)、世界新聞大學、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南華管理學院、印刷同業公會、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等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領導、專家學者五十多人參加了會議。會議場面十分熱烈。大家盛讚《中華印刷通史》的出版是對弘揚中華文化和填補印刷歷史空白的一大貢獻。回京途經香港,又受到香港印藝學會餘鴻建、吳競輝、林和安等領導的熱誠接待,並出席了由香港印藝學會和觀塘工業學院組織召開的座談會。可見,《中華印刷通史》正(繁)體字本的出版,在臺灣和港印刷出版界產生了不同凡響的影響,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圖70-8)。
(4)電子書光碟和簡體修訂本的出版
《中華印刷通史》正(繁)體字本出版後,在香港引起一定的迴響。香港印藝學會執委林和安先生致函筆者和李興才先生,提出作為電子出版物,將《中華印刷通史》納入由他出資創辦的「大中華印藝網」的建議,以便讓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能夠在網上方便地閱讀
弘揚中華文化的這部《中華印刷通史》。林先生此舉不僅使剛剛面世的《中華印刷通史》增加了一種不同形式的版本,大大擴展了它的讀者面,而且是對弘揚中華文化和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大貢獻。
前已述及,《中華印刷通史》正(繁)體字本在臺灣出版後,內地個別同仁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其中尤以屬於政治術語表述方面的問題引人注目。為適於內地讀者閱讀,在不損害歷史書籍必須「如實記述」這一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筆者在已出版的正(繁)體字本的基礎上作了局部刪改和修訂。需要特別提出的是,筆者非常尊敬的老前輩王仿子先生提出了包括當代大事年向中國文化大學董事長、校長贈書留影表在內的許多凖確而寶貴的意見,筆者一一遵照執行。時至1999年9月,一部印裝精美的《中華印刷通史》的簡體字本與讀者見面了。
2001年5月28日,趁北京召開第七屆世界印刷大會和成立中國印刷史研究會,以及臺灣資深教授李興才先生來京之機,在北京召開了《中華印刷通史》(簡體字本)出版座談會。這是個遲到了的出版座談會。然而,正因為它遲到了,並且遲到多達一年零八個月之久,才使這次會議更能真實地反映眾學者的意見和評價,才更具實際意義。會議由中國印刷技術協
會武文祥理事長和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沈海祥所長共同主持。前文化部常務副部長、時任中國文聯主席高佔祥,前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時任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會長李守仁,新聞出版總署顧問王益和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名譽理事長王仿子等四十多位領導及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與會領導和專家學者發言中,在盛讚這部《中華印刷通史》的編纂與出版的同時,對爾後的修訂工作提出了諸如增加少數民族印刷史、製成光碟出電子書、將重點內容譯成外文以廣宣傳等多種非常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顯然,這些意見和建議反映的是眾多同仁對這部《中華印刷通史》及爾後修訂工作的青睞和期盼。筆者終身銘感,並致深深的謝意。
(5)《簡明中華印刷通史》的編纂與出版
前已述及,1998年11月初,筆者同龐多益先生應邀赴臺,參加11月6日在臺北舉辦的《中華印刷通史》新書發布會和隨後召開的兩岸印刷史學術研討會。期間,不少同仁,尤其是決定開設「中國印刷史」課程的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和世新大學等三所大學的領導,提出希望能在卷帙浩繁的《中華印刷通史》基礎上,搞一個壓縮本,以便教學(作教材使用)和閱讀。為此,筆者與龐多益先生商定,對原著作壓縮性編纂與修訂。目標限定在四十萬字。其中:當代篇由龐先生負責;起源篇、古代篇、近代篇、附錄,以及前言、後記、目錄整理等由筆者負責,最後由筆者統稿、編輯成書,定名為《簡明中華印刷通史》。壓縮本完稿後,承蒙北京大學鄭如斯教授推薦,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將其納入2004年出版計劃,於2004年8月出版發行。
(6)正(繁)體字本《中華印刷通史》的修訂與出版
2002年中葉,原正(繁)體本出版發行人李興才教授向筆者提出率先修訂正(繁)體字本的意向。考慮到原正(繁)體字本因出版時間倉促所造成的版面、特別是圖稿大小、位置等方面存在的缺憾,同時也慮及本書審訂出版發行人和著作者均年事已高等因素,筆者才允諾予以修訂並擬就修訂方案(此方案於本書修訂版序中記述詳實,此處從畧),提請李興才教授審議。之後,以李興才教授為董事長的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迅即審議並通過了這一方案,並決定為在北京修訂和排校工作提供經費支持。需要著重說明的是,此次修訂,只是一次初步的修訂,諸如「充實少數民族印刷史」等需要增補、修訂的一些內容,一時還難以兌現,有待爾後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凖備之後才能進行。
(7)有別於以往印刷史專著的幾個基本特點
《中華印刷通史》,時跨五千年,長逾一百五十萬字,是一部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融入近年最新研究成果編纂而成的、具有填補歷史空白意義的綜合之作。因此,它具有與以往印刷史專著明顯不同的幾個特點:
首先,他是一部以大印刷史觀為指導,從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的新作。具體講,它是站在印刷立場,從印刷角度出發,以印刷工藝技術的發展為主線,旁及印刷設備器材與科研、教育等相關領域,全面、系統研究印刷史的綜合之作。
第二,它對印刷史的研究作了縱向和橫向地延伸,填補了印刷史的導源史、近代史、當代史,以及古代史中以往缺乏研究和很少有人涉足的領域的空白。
第三,他廣收近年新發現的諸如戰國時期的凸版印花機具,南北朝時期的吹紙印刷,現存最早的唐初印本佛經、西夏木活字印本和泥活字印本、新出土的畢昇墓碑及其研究成果。而這些都是筆者直接參與考察、論證與鑑定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
第四,筆者特邀國內在遼史、西夏史、地圖、紙幣、郵票、報紙、及織物印刷等學科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參加撰寫,開創了多學科合作研究中國印刷史的新格局。因此,它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第五,它收有包括百餘幅彩圖在內的圖片五百餘幅,列表八十多張,用小四號字、大16開精裝精印、帶函套,圖文並茂,印裝精美,為讀者所喜愛。
(8)兩岸三地出版印刷同仁合作的結晶
《中華印刷通史》的編纂、修訂與出版,凝聚著海峽兩岸眾多同仁的心血,是兩岸三地出版印刷同仁合作的結晶。
從內地方面看,在高佔祥、李守仁、武文祥等眾多領導的支持和龐多益、鄭如斯等十位著名專家學者的參與、協助下,成功地編纂了這部時跨五六千年、長逾百五十萬字、集中國印刷術起源與發展之大成的《中華印刷通史》,並繼而出版了它的簡體字本和壓縮本。
臺灣方面,以李興才教授為董事長的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既資助了《中華印刷通史》初版的編纂與出版,又倡導、資助了「通史」修訂版的修訂與出版,還成功地舉辦了在臺北召開的《中華印刷通史》新書發布會和兩岸印刷史學術研討會。
香港方面,香港印藝學會執委林和安先生,在餘鴻建、吳競輝等領導和李興才教授支持下,率先將《中華印刷通史》在其新創辦的「大中華印藝網」上成功上網,並製成電子書光碟,為遍布世界各地的中華兒女和關心中國印刷術起源與發展的外國學者閱讀這部「通史」提供了方便。
編纂、出版《中華印刷通史》,需要大量史料的積聚和鉅額資金的投入。龐多益、鄭如斯、鄒毓俊、宋育哲、畢素娟、牛達生、馬貴斌、方曉陽、張耀昆、包雄初等各相關領域權威學者的參與,大大提高了這部「通史」的品質和權威性;以李興才為董事長的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以武文祥為理事長的中國印刷技術協會、以沈海祥為所長的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等不少單位和個人,為此慷慨解囊,為這部填補歷史空白的《中華印刷通史》的編纂與出版,為弘揚我中華文化和再創印刷之輝煌,譜寫了一曲高亢宏亮的讚歌。這是兩岸三地同胞親情的體現,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徵,是祖國終將統一的先兆!
編者簡介
趙志忠,筆名趙剛,號國學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獻縣淮鎮人。作品發表於《詩刊》《中華詩詞》《中華辭賦》等。中國作家協會《詩刊·子曰詩社》社員,詩詞中國·中華詩詞網2017年度優秀通訊員,採風網2017年度十大新聞獎獲得者,河北省詩詞協會會員,河北省採風學會會員,河北省滄州市詩詞楹聯學會副秘書長,滄州市新聯會常務理事,滄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滄州驕子》編委,《詩眼看世界》創始人,採風網滄州站站長,獻縣知聯會理事,獻縣新聯會副會長、秘書長,滄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次代表大會代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