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樹棟 張耀崑 李 英
編者按:徵得旅居北京的獻縣淮鎮籍老鄉張樹棟老先生的同意,詩眼看世界從今天起,全文刊發老先生的《中華印刷史典故》(又稱《中國印刷之最》)一書。本書榮獲五項殊榮:1、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入選項目。2、國家科技部:2015 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3、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首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4、第28屆華東地區優秀科技圖書獎一等獎。5、第四屆文匯彭心潮優秀圖書出版基金資助出版項目。此書是在1992年初出版的《中國印刷之最》和《中華印刷通史》基礎上,增補近年印刷史研究上的新成果,將這些堪稱印刷之最的史實與典故,連同近代印刷術的傳入和發展以及當代印刷新出現的典型事例匯集起來,擇其要者,以時間先後為序,分列起源、古代、近代、當代四篇,作簡要與通俗地記述。以期揚我中華文化,鼓我民族士氣,還一個文明昌盛的中國於世界民族之林,張樹棟先生如是說。這本書將故事性與科學普及融為一體,向國外人士宣傳中華的印刷文化。這也是詩眼看世界為老先生刊發的第二本書,張老先生少年求學離鄉,在中國印刷史學多有建樹,著作等身,令人欽佩!作為鄉賢,他時刻關注家鄉的發展,數次獻書於家鄉獻縣。從本期開始,請大家和我一起共同走進淮鎮人眼中的中國印刷史史學中,走進淮鎮人的印刷世界。同時,也誠邀旅外的、本土的淮鎮人及在淮鎮工作過、學習過的社會各屆人士為構建中國·淮鎮貢獻一位力量,詩眼看世界,現以種下梧桐樹,誠待鳳凰來。
張樹棟 :1936年生於河北獻縣淮鎮東劉莊村,大專學歷,副編審職稱。從業印刷、出版與印刷史研究63年餘。著有《中華印刷通史》《中國印鈔通史》等圖書20餘種,在人民日報、新聞出版報、中國印刷、臺灣印刷人、香港印藝月刊等多家報刊發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華印刷典故》榮獲2015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首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第28屆華東地區優秀圖書一等獎。現任中國印刷博物館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印刷博物館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印協印刷史研究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書局《中國出版史研究》編委會編委。
李英:研究館員,中國印刷博物館社會服務部主任,中國印刷史研究會秘書長,北京印刷學院兼職教授、研究生導師。作為展覽策展人,其策劃的「中華印刷之光」展覽足跡已踏至亞、非、歐、美四大洲20個國家。作為科普作家,參與編寫《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的印刷史詞條。其專著《中國彩印二千年》獲得第三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提名獎,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參評項目,於2019年「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立項,版權輸出,由設計媒體出版(英國)有限公司出版英文版。
張耀崑 :1962年生於北京市,先後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獲文學士、經濟學碩士學位,主任編輯職稱。從業金融與財經專業編輯工作34年餘,參與《中華印刷通史》《中國印刷史簡編》《中國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談》等多種印刷史著作的編纂,在《金融時報》《香港印藝月刊》等多家報刊上發表文章數十篇,現任中國金融時報社總編室副主任。
李興才先生序
海峽兩岸隔絕了三十九年,臺灣於1987年底開放探親,我夫婦趕在1988年初,第一批返鄉探親,二月九日到北京。承中國印協王理事長益老的熱心安排,於十二日拜訪了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和印刷工業出版社,有幸和張樹棟先生相談甚歡、一見如故、喜獲知音。因為我們都是印刷專業教育出身、都有印刷工廠實務經驗、都對印刷史學術饒有興趣、都當過印刷教師,特別是對書史學家將印書史誤認為是印刷史,都不表認同,都希望將來能搞一部真正的中國印刷史出來。當時,樹楝先生在印刷工業出版社任印刷史專業編輯,己經編、著出版了好幾部印刷史書。我則一直忙於在大學主持印刷系、所的教學工作,也出版過幾本印刷專業的書、寫過幾篇有關印刷史的論文,有緣可與樹楝先生交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1993年12月4至5日,我到北京出席「中國印刷博物館」的奠基典禮,在「第一屆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了《應用大印刷史觀研究中國印刷史》的論文。1996年6月1日,我在北京「第二屆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了《從長江源頭論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提出了「江源說」。同時還向「中國印刷博物館」籌委會主任範老慕韓鄭重建議:請將布展中的「史前館」改為「源頭館」,幸蒙完全採納付諸執行。此後,拙見榮幸得到很多專家學者的支持,其中著力最多的,就是樹棟先生。因彼此志同道合,經多次商討,我倆決定透過「中國印協」、「中國印科所」和「印刷工業出版社」,與我在臺灣創設的「財團法人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籤訂協議書,兩岸合作編著、出版雙方各自擁有版權的正、簡體字版《中華印刷通史》。由樹棟先生負責總策畫、總主編,我負責經費支援、審訂和正體字本的出版。致於1998年在臺北出版了《中華印刷通史》的正體字初版,1999年在北京出版了簡體字修訂版。此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04年出版了作為教材使用的壓縮本《簡明中華印刷通史》,2005年又在臺北出版了150萬字的正體字增補修訂版。如此繁重的工作,如果按常規,先組成一個龐大的編委會,恐怕花上十年工夫,也未必能出版初版。再搞修訂版出書,要等到何年何月?樹棟先生,是一位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任勞任怨、有工作狂的人,特別是對中國印刷史學術的鑽研,用功至深、成效最著。近二三十年來,大凡有關印刷史學術的活動,樹棟先生無役不與,花費心力最多,是默默奉獻的幕後功臣。1990年6月,樹棟先生在完成幾部印刷史大作之後,與其公子耀崑合編《中國印刷之最》一書,內容共計59則,文筆簡練、內涵精要、篇幅短小,對一般國民或初涉印刷史者,均易於登堂入室,發生濃厚興趣,大可增強宏揚中華文化的愛國心。由於中國發明的印刷術,領先世界達千年之久,堪稱世界之最的光榮事跡甚多,樹楝先生又在《中華印刷通史》基礎上,同中國印刷博物館印刷史研究室主任、中國印刷史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彩印兩千年》的著作者李英研究員合作,本於大印刷史觀繼續補寫,內容爆增至137則,可謂引經據典、圖文並茂,內容更加豐富、可讀性更高。今集輯成書,準備出版,以饗海內外熱心讀友。這部新編纂的《中華印刷之最》(後更名為《中華印刷典故》),文字通俗簡練、篇幅短小精幹、內容趣味橫生,適合一般國民、青年學生、老人休閒作最佳讀物,共為宏揚中華文化而努力,意義十分重大。相信此書出版之後,必人手一冊,洛陽紙貴。我有幸,得先讀樣稿,深受感動,特略述感想如上,用表祝賀之忱,並以之權充為序。
2013年10月3日李興才於臺北明德居
註:《李興才先生序》原為繁體版,為適應當代中國人閱讀特轉換為簡化字版。
魏志剛先生序
2014年7月,我與樹棟先生應中華文化交流協會之邀赴澳門,以傳統印刷與文化交流為題,向與會各界同仁介紹了我國印刷文化的光輝歷程。
這次學術活動既是我和樹棟先生多年來研究印刷史的交匯點,也是我們進行印刷史研究合作最好的一次。在這次活動中,我們有機會回顧和討論了在印刷史研究領域的學術探討和組織活動,很自然地提到了樹棟先生即將出版的這本《中華印刷典故》(當時稱《中國印刷之最》,下同)。
提到《中華印刷典故》的出版,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具體講,是在1992年新四軍印刷印鈔史料徵集研討會期間,我同樹棟先生首次討論了在他剛出版的《中國印刷史簡編》基礎上,著手編纂《中華印刷典故》的問題。可以說我與樹棟先生即將出版的這部著作已經有22年的淵源了。
1993年,我作為中國印刷博物館籌委會委員,同中國印刷技術協會理事長王志高訪問臺灣時,有幸與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資深教授李興才先生面晤。李先生提議中國印刷史的著作在出版大部頭、有分量的專著的同時,也需要相應出版像《中國印刷史簡編》那樣的科普讀物,以滿足社會各階層了解印刷文化的需求。在我的印象中,我們再一次提到了這部《中華印刷典故》的編纂問題。
1993年是中國印刷博物館建館奠基之年。在範慕韓和王益等幾位老領導關懷、指導下,我與樹棟先生合作,成功地組織、召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屆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這次研討會,我們邀請到潘吉星、張秉倫、鄭如斯等多位科技史、書史專家參會,收集到不少有分量的論文。王益老評價此會,說是:「這次研討會開的很好!我沒想到能開的這麼好。我參加過很多學術研討會,這次研討會是其中水平較高的一次。)
1996年,中國印刷博物館落成開館,同時組織召開了有美、德、日、韓、瑞典等多國學者參加、規模宏大的第二屆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作為這次學術研討會的秘書長,樹棟先生在精心選邀各方專家出席會議的同時,在論文的徵集、篩選、編輯、排校與出版諸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此間,我們再一次探討了《中華印刷典故》的編纂問題,並達成要在「開拓視界,從更廣闊的意義上,來編纂《中華印刷典故》的共識。張先生承諾在完成《中華印刷通史》的編纂之後,再在《中華印刷通史》基礎上,增收臺、港、澳內容,並將書易名為《中華印刷典故》。
1998年,我訪問了德國美因茨古騰堡印刷博物館,在與本茨館長討論中德印刷史的問題時,本茨館長提出有關中國印刷史的文獻資料在世界範圍內還是比較少的,美國學者寫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以及美籍華人錢存訓《中國科學技術史——紙和印刷》都是很好的歷史著作。但作為外國學者,很希望能夠讀到非常簡明扼要介紹中國印刷史的歷史著作。這一次又讓我想起了《中華印刷典故》這本書,覺得用其向國外人士宣傳中國印刷文化是一個不錯的舉措。
1999年,樹棟先生贈送我一部《中華印刷通史》,我對他說:「這部通史的出版很有意義:第一,我們國家還沒有印刷方面的通史。第二,這是海峽兩岸合作的成果。第三。這部書的出版正好處在對我國印刷發明權的大討論事期,它起著捍衛中國印刷發明權的作用。
第四,這部書有150萬字,一般人是難以一下子把它讀完的,因此,我們需要一本像《中國印刷之最》那樣的、更為精煉的簡編。」
在此,我們又一次提到了《中華印刷典故》。
2010年8月10—12日,在北京召開了第七屆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會間我與樹棟先生探討有關中國印刷史的研究問題,又一次提到了《中華印刷典故》的編纂與出版問題。
如今,樹棟先生在李英和耀昆二位協助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支持下,決定出版《中華印刷典故》全彩印本,我喜出望外。
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來,中國印刷史的研究,盛況空前,碩果纍纍,這得益於武文祥等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各學科專家學者的積極參與,我和樹棟先生也被歷史、時勢,推到了印刷史研究的風口浪尖上,為印刷史研究和發明權的捍衛,做了我們應當做的事情,這已成為此間印刷史研究的一個時代特徵。
在《中華印刷典故》即將出版之際,樹棟先生邀我為之作序,我原本感覺力不從心,但 通過對上述文字的整理,感到對本書的編纂與出版,作全程、簡要回顧,於讀者了解本書之實用功能與學術價值不無幫助。遂草此文,權充序言。
2014年7月9日書於京南大興黃村
前 言
19世紀80年代末,以原上海出版局副局長洪榮華同志為首的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印刷印鈔分會,決定組織編纂一套適於印刷工人閱讀的科普讀物,取名為《印刷天地叢書》,特邀筆者撰寫內容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史方面的書稿。適逢筆者為北京印刷學校開設印刷史課程、並為其編纂講義《中國印刷史》之時,遂允諾為其在《中國印刷史》講義基礎上撰寫兩本小冊子,名為《中國印刷史簡編》和《中國印刷之最》,交由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分別出版於1991年1月和1992年1月。這後一本《中國印刷之最》,便是本書之前身。
1992年出版的《中國印刷之最》,含冠以「最」字的典型事例56則,前有著名印刷史家張秀民老先生的《序言》。出版後讀者反映良好,說它是 「外行人一看便懂的印刷史書」。這無形中給筆者在爾後的歲月裡著意收集資料、修訂與增補此書以提示。此後十餘年間,筆者於中國印刷博物館的籌建,連續數屆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的召開,《中國印刷史料選集》(全四冊)、《中國印刷近代史》和《中華印刷通史》的編纂,兩赴英山對新出土的畢昇墓碑作實地考察與論證,以及捍衛印刷發明權……等一系列學術活動中,積累了大量的史料。將這些史料之中堪稱印刷之最者,連同原著56則整理出95款,由《廣東印刷》雜誌予以連載,時在2003年前後。
時間又跨過了10個春秋。而這十個年頭,正處在印刷史研究深入、持續發展之時,湧現出不少諸如「戰國時期的印花機具」、《敦煌隋木刻加彩佛像》等新的文物、文獻及其研究成果。筆者遂特邀中國印刷博物館印刷史研究室主任李英同志一起,予《中國印刷之最》以進一步增補與修訂,內容擴至137則。因慮及本次修訂增補了臺灣、香港數款,故更名為《中華印刷之最》,交由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予以出版。
幾件事須向讀者預作說明:
本書所收137個冠以「最」字的小題,分列於起源、古代、近代、當代四篇之中,後附「附錄——起源與發展大事年表」。各題原則上以時間先後為序,但也不盡然。譬如將《最為宏富的印刷史書〈中華印刷通史〉及其編纂與出版始末》置於最末,原因有二:一是本書仍在進一步修訂中,二是兩岸四地印刷同仁情如手足,交往甚密,筆者視其為祖國即將統一之先兆。反映的是本書著者對祖國統一之期盼。
筆者一向主張:印刷術的發明是一個長期的演變過程,物質、技術條件成熟之後,勢必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應社會文化發展之需而誕生。個別學者對現存有關印刷術起源與發展中的某些文獻記載存有疑義,如果沒有確鑿證據,只能存疑,不應輕率地予以否定。故本書將包括有爭議的諸如漢代的「刊章捕儉」、隋朝的「廢像遺經 悉令雕撰」等均予收入。孰是孰非,留與後人考察與評定。
本書名為「之最」,說明所收小題137則,均自具「前所未有」之內涵。印刷史上有不少典型事例因算不上是「之最」而未能單獨立題。筆者將這些算不上「之最」的典型事例以「相關連結」的方式,置於與之相關的小題之中加以記述。以求讓讀者能以通曉中國印刷發展史之全貌。客觀上,本書正文與附錄大事年表之結合,便是一本系統的《中國印刷通史》。
編纂本書,得益於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資深教授李興才先生、中國印刷博物館張連章館長、香港印藝學會執委林和安先生等多位師長和友人的支持和幫助,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的責任編輯及設計出版人員為出好本書頗費心力,在此一併致謝。
張樹棟 2013年10月9日書於北京普惠居
引 言
中國是舉世矚目的文明古國,印刷術是這個古國文明中一棵光輝燦爛的明珠。是它開闢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譜寫了科學技術的新篇章,加快了人類社會前進的步伐。人們譽印刷術為「文明之母」,殊不過分。
印刷術的發明源遠流長。從新石器時期的樹皮布印花和彩陶拍印,到商殷以降的甲骨刻辭、周代的青銅銘文、戰國時期的凸版印花,以至秦漢時期的磚瓦模印、織物漏印和碑石拓印,配以筆、墨、紙、硯等書寫文具和印刷材料的發明與完善,猶如十月懷胎,最終一朝分娩在中國這塊古老與文明的大地上,實乃歷史之必然。
在印刷術發明後大約一千年的時間裡,中國的印刷術,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從單色印刷到彩色印刷。印刷工藝不斷更新,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發明創造層出不窮,更新創舉比比皆是。這些層出不窮的發明創造,比比皆是的更新創舉,無一不是中國的印刷之最,其中有不少也是世界的印刷之最,很值得大家玩味與鑑賞。本書在1992年初出版的《中國印刷之最》和出版不久的《中華印刷通史》基礎上,增補近年印刷史研究上的新成果,將這些堪稱印刷之最的史實與典故,連同近代印刷術的傳入和發展以及當代印刷新出現的典型事例匯集起來,擇其要者,以時間先後為序(也不盡然,不盡然者自有其不盡然的道理),分列起源、古代、近代、當代四篇,作簡要與通俗地記述。以期揚我中華文化,鼓我民族士氣,還一個文明昌盛的中國於世界民族之林。
目 錄
李興才先生序
魏志剛先生序
前 言
引 言
一、探源篇
1、最早出現的手工雕刻技術——雕版印刷之源頭
2、最早出現的文字及其發展與規範
3、最早出現的雕刻文字——甲骨文
4、最早出現的活字拼排翻鑄技術
5、最早出現的凸版印花
6、最早(現存)使用的圓壓平式凸版印花機具——戰國時期的凸版印花機具
7、最早出現的製版照相基礎理論——小孔成像說
8、最早出現的書寫工具——筆
9、最早出現的印刷材料——墨
10、最早出現的印刷載體——紙
11、最早出現的孔版印刷
12、最早出現的拓書術
13、最早出現的拓印術
14、最早有關印刷術的文獻記載
15、最早出現的玉版書及早期的吹紙印刷
二、古代篇
16、 最早發明的印刷術——雕版印刷
17、 最早(現存)刻有明確日期的《隋木刻加彩佛像》
18、 最早出現的雕版印書——唐太宗令梓行《女則》
19、 最早出現的絲網印刷
20、 最早應用雕版大量刻印的佛像——普賢菩薩像
21、 最早出現的印刷紙牌——葉子格
22、 最早(現存)刻印的佛教經咒——梵文陀羅尼經咒
23、 最早(現存)的印本佛經《妙法蓮華經》
24、 最早(現存)傳往國外的印本佛經——《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
25、 最早出現的用作出入宮廷憑證的印紙
26、 最早印刷的報紙——《開元雜報》
27、 最早出現的印本曆書
28、 最早的詩文印品——《白氏長慶集》
29、 最早出現的用作交易憑證的商用稅紙
30、 最早出現的坊肆和坊刻
31、 最早刻印的道教圖書——《劉宏傳》
32、 最早刻本的裝訂形式——捲軸裝
33、 最早、僅存的旋風裝書籍——《唐韻》
34、 最早出現的印本醫書——《新集備急灸經》
35、 最早印刷的工具書——《玉篇》和《唐韻》
36、 最早有明確日期和精美扉畫的印本佛經——唐鹹通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37、 最早將印刷術帶往日本的佛學大師監真
38、 最早、規模宏大的刻印工程——馮道刻《九經》
39、 最早的私人刻書——家刻之始
40、 最早的印本類書《初學記》和《白氏六帖》
41、 最早(現知)的刻工雷延美
42、 最早自書上板自著文集的文學家和凝
43、 最早、大量刻印佛經的吳越國王錢弘俶
44、 最早的法律印本——《建隆刑統》
45、 最早刻印的文學總集——梁蕭統《昭明文選》
46、 最早、大規模刻印的佛經大典《開寶藏》
47、 最早(現存)的雕版實物——北宋淹城雕版
48、 最早由民間募捐刻印的大藏經《崇寧藏》
49、 最早的印刷紙幣——交子
50、 最早出現的套印術及其初期套印品
51、 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
52、 最早出現的蠟版印刷
53、 最早、大規模刻印的道教經典《萬壽道藏》
54、 最早出現的地圖印刷
55、 最早刊印的五部大書
56、 最大的宋法律書刻本《宣和新修明堂敕令格式》
57、 最多的宋代文集刻本《韓昌黎集》
58、 最早(現存)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續》
59、 最早(現存)的泥活字印本《維摩詰所說經》
60、 最早(現存)的活字本曆書
61、 最早印刷的旅遊交通圖《朝京裡程圖》
62、 最早印刷的畫譜——《梅花喜神譜》
63、 最早刻印的兒童讀物《蒙求》
64、 最早用絲織品「綾」印刷的鈔票
65、 最早印刷的西夏文字典《西夏國書字典音同》
66、 最新發現的宋代成套鈔版「金銀見錢關子鈔版」
67、 最早(現知)的泥活字印本《玉堂雜記》
68、 最早出現的金屬活字——錫活字
69、 最早的錫活字印本《宋諸臣奏議》
70、 最早發明的轉輪排字架和轉輪排字法
71、 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工藝文獻《造活字印刷法》
72、 最早(現存)的套印本《金剛經注》
73、 最早(現存)的木活字——維吾爾文木活字
74、 最早出現的書名頁和帶圖的書名頁
75、 最早出現的印刷字體——宋體
76、 最早(現存)的銅活字印本和明代的銅活字印書
77、 最早出現的鉛活字
78、 最早(現存)的餖版印刷品《蘿軒變古箋譜》
79、 最能代表餖版印刷成就的《十竹齋書畫譜》
80、 最早出現的五色套印書和多色套印書籍的興盛
81、 最為興盛的徽派版畫藝術
82、 最早發明的泥版印刷及其工藝技術文獻
83、 最早發明的瓷版印刷和瓷版印書
84、 最早用活字印刷的報紙——明崇禎《邸報》
85、 最大的銅活字印刷工程——《古今圖書集成》
86、 最大的木活字排印工程——《武英殿聚珍版叢書》
87、 最早的雕版與活字套印工藝文獻《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88、 最早出現在西方印刷術中的漢文活字
89、 最早在日本刻書的中國刻工餘良甫
90、 最早在菲律賓刻書的中國刻工約翰維拉
91、 最早在我國刻印的天主教書《天主聖教實錄》
92、 最早進入中國的凸版印刷機及其用西文排印的《日本派赴羅馬之使節》
93、 最早通過絲綢之路將中國的印刷術傳往歐洲
三、近代篇
94、 最早刻印的基督教書《使徒行傳》
95、 最早在我國用中英文鉛活字排印的《中國語文字典》
96、 最早在我國用漢文鉛活字排印的月刊《察世俗每月統計傳》
97、 最早印刷與出版的近代報刊《中外新報》
98、 最早的石印工和平版印刷術的傳入
99、 最早使用的印刷機手板架和早期的機械印書
100、最早國人用西法自制的鉛活字
101、最早的波斯文印本《算爾夫》
102、最早的阿拉伯文印本《寶命真經》
103、最為罕見的用漢滿蒙藏法五種文字印刷的《字彙》
104、最早學會雕刻銅凹版並撰有雕刻凹版印刷工藝文獻《銅刻小記》的王肇鋐
105、最大的近代出版印刷企業——商務印書館
106、最早創建的近代印鈔企業——北京度支部印刷局
107、最早創建的印刷學術團體——中國印刷學會
108、最早創辦的印刷學校
109、最早創辦的印刷刊物
110、最早研製的照像排字機
111、最早在香港創建的印刷業工會
112、最早在香港創建的印刷業商會
113、最早在臺灣創辦的臺灣印刷同業公會
四、當代篇
114、最早創辦的印刷科研機構——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
115、最早創辦的印刷出版機構——印刷工業出版社
116、最早創辦的印刷技術協會——中國印刷技術協會
117、最負盛名的傳統印刷企業——榮寶齋
118、最早創建的印刷工業協會——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
119、最早在印刷院校正式開設的印刷史課程《中國印刷史》
120、最早創建的印刷高等學府——北京印刷學院
121、最早創辦的《中國印刷年鑑》和《中國印刷》
122、最為宏富的古代印刷史書《中國印刷史》及其編纂始末
123、最早在香港創建的印藝學會和《印藝月刊》
124、最早按大印刷、大印刷史觀撰寫的印刷史論文和史書
125、最早在臺北創建的印刷學術團體——中華印刷科技學會
126、最先跨入近代的印刷史書——中國印刷近代史
127、最宏偉壯觀的中國印刷博物館
128、最早召開及規模最大的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
129、最具革命性的發明創造——漢字雷射照排系統
130、最早在臺灣創建培養印刷碩士的造紙印刷研究所
131、最早在香港創建的印刷網站——大中華印藝網
132、最先在香港編纂與出版的四卷本《香港印刷典故》
133、最先提出彩印新論的印刷史書——《中國彩印兩千年》
134、最早成立的印刷史研究機構——中國印協印刷史研究會
135、最早在中國召開的世界印刷盛會——第七屆世界印刷大會
136、最為宏富的印鈔史書——中國印鈔通史
137、最為宏富的印刷史書——《中華印刷通史》及其編纂與出版始末
附 錄—— 中國印刷術起源與發展大事年表
參考文
2015年9月9日、14日,網際網路上公布了兩則消息:前者公布第28屆華東地區優秀科技圖書獎獲獎名單,後者公布國家科學技術部2015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獲獎名單。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彩印本、拙著《中華印刷典故》均榜上有名。
讓人更為興奮的是,時隔不久,具體講是2015年12月31日,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又在新聞網上公布全國「首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入選名單,本書又榜上有名。一部著作,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連續獲得三項殊榮,難能可貴。幸甚!
說到連獲三個獎項、五項殊榮(本書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入選項目、第四屆文匯彭心潮優秀圖書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的《中華印刷典故》的編纂與出版,確也凝聚著筆者和眾多友人、長達20多年的情誼和心血。它的前身,是1992年1月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印刷之最》。
《中國印刷之最》是本小冊子,最早出版於1992年1月,後更名為《中華印刷之最》,是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印刷印鈔分會會長洪榮華先生組織、倡導編纂的《印刷天地叢書》的第二本(第一本是筆者同耀昆編纂的《中國印刷史簡編》),由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發行。此書是在筆者為北京印刷學校首開印刷史課程所編纂的《中國印刷史簡編》基礎上編纂而成的,僅含堪稱「之最」的印刷事例56則。該書出版後,業內評價甚佳,中國印刷博物館籌建時魏志剛教授曾率先據其設計布展方案。有鑑於此,我同兒子耀昆遂著意於在我編纂的《中華印刷通史》基礎上對其補充、修訂。首次修訂本於新世紀之初,應《廣東印刷》雜誌主編陳雁女士之邀,在《廣東印刷》雜誌上連載,意在廣泛徵求讀者、尤其是業內專家學者的意見。之後十餘年間,印刷史研究盛況空前,碩果纍纍,出現了不少諸如戰國時期的印花機具、隋大業三年的《木刻加彩佛像》等文獻文物和眾多新的研究成果,加之又增添了香港、澳門和臺灣印刷條款,致使本書所含堪稱印刷之最的事例猛增至137則,遂更名為《中華印刷之最》。
我很看重這本小書,業界也讚譽有加,故雖有出版社提出出版此書,我卻婉言謝絕。原因是我要求出版彩印本,而彩印本是需要更多資金投入的。
為提高本書質量,我邀請中國印刷博物館印刷史研究室主任李英同志為本書提供和更換了不少圖稿,在常務副館長張連章先生支持下,李英同志還為本書籌集了部分資金,並推薦給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彩印本。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很看重本書,認為它是一部很有價值、難得的好書。為此,該社於向新聞出版總署申報「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規劃項目」之外,還申請列入「經典中國國際重點圖書出版工程項目」,以期將本書推向國際市場。與此同時,該社特任資深編輯孫開顏先生出任責任編輯。孫先生不負眾望,為此書廢寢忘食,精心加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筆者對此懷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稍感遺憾的是,出版社認為「之最」一詞英文不大好翻譯,不得不更名為《中華印刷典故》,於2015年3月面世。
在此,向所有支持、幫助過本書編纂與出版的同仁好友,致以誠摯的謝意和敬意!
註:《參考文》原為繁體版,為適應當代中國人閱讀特轉換為簡化字版。
編者簡介
趙志忠,筆名趙剛,號國學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獻縣淮鎮人。作品發表於《詩刊》《中華詩詞》《中華辭賦》等。中國作家協會《詩刊·子曰詩社》社員,詩詞中國·中華詩詞網2017年度優秀通訊員,採風網2017年度十大新聞獎獲得者,河北省詩詞協會會員,河北省採風學會會員,河北省滄州市詩詞楹聯學會副秘書長,滄州市新聯會常務理事,滄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滄州驕子》編委,《詩眼看世界》創始人,採風網滄州站站長,獻縣知聯會理事,獻縣新聯會副會長、秘書長,滄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次代表大會代表等。